1.問題
2018年3月31日,是我的設計班的第一節課。學生們都是各設計行業的才華擔當,他們自發組成了一個線下小班,我把這個班愉快地稱為設計班。
第一次上課,我問大家:「你感覺學英語都要學些什麼?」
每個人輪流來,一人一句。有說要學口語要會說,所以應該學習發音啊音標啊。有說要能看懂客戶的郵件要學習閱讀這一塊。也有說要學習語法,還有補的直接說是不是聽說讀寫?
我又問,那還有別的什麼了麼?除了聽說讀寫之外,英語還有沒有別的什麼的要學習?
跟著這個線路,大家展開了文化,社交。我說,文化和社交的概念太大了,有沒有具體一點的?
有一個學生叫BYRON,他說要學習思維,給出的理由是有時候沒有真正理解對方的意思,甚至笑話也get不到那個點。
這樣看來,我們要學的東西就真是太多了。
2.思路
學生們跨過了第一個問題,緊接著我就拋出了第二個問題。
要是分模塊去學的話,學習的內容就很分散,相互之間好像沒什麼關聯,比如要特地學習聽力,要特地學習發音,特地學習文字和寫作,特地學習文化,感覺思路上很分散,能不能有什麼線索引導一下?能不能建立一個清晰的學習英語的思路?
這個思路就是,當別人一問你英語要學些什麼,你一下子就能夠清晰地用完整線路表達出來。
大家沉默了一會兒,說,感覺就是聽說讀寫了,語言的各方面可就是聽說讀寫了麼。
「那語言最常見被使用的地方在哪裡?」我接著問。
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說一是口頭上,一是書面上。
我說好的,這就是思路。
現在終於要到見證奇蹟的時刻了。
3.語言
第一堂課,一上來就被我問了這麼多問題。我從大家臉上或凝重或思索的神情中感知到,大家開始有點擔心接下來的學習任務了。
英語,英語,英語。
英語首先是語言。
語言,語言,語言。
語言是什麼?
許國璋先生曾在《語言是什麼》一文中寫到:語言是什麼? 可以有各種回答。我覺得也應該允許有不同的回答。 語言是鬥爭的武器。 語言是交際的手段。 語言是這樣的:當另一人施予刺激的時候,語言使受刺激一方作出反應。 語言是傳遞信息的工具。 語言是一個社會裡的成員互相通話的媒介。 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 語言是口腔的行為系統。 語言是人腦的某一部分活動的結果。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 語言是一種社會力量。--《外語教學與研究》1978年第2期
先生的表述中,有兩點,不可不查。其一,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其二,語言是口腔的行為系統;符號是用眼睛來看的,口腔發出來的音是耳朵來聽的。符號系統靠文字來承載,口腔的行為系統靠發音(語言)來彰顯。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得出語言必須具備的兩大要素:其一是文字體系,其二是語音體系。
英語從屬語言的一種,它當然也要具備這兩大要素,即文字體系和語音體系。學習英語的思路,也就從這裡開始,產生了兩條線索。
4.為什麼?
「為什麼不用聽說讀寫這條線?」
「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學習的,難道是我們學錯了嗎?」「如果按照你說的,語言為什麼一定要同時具備發音體系和書寫體系,少一個不行嗎?」
對於「為什麼」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喜歡做一個機器人。一個引起你的思考的機器人。不管你給出什麼答案,我都會從至少正反兩個方面問你為什麼是這個或者為什麼不能是別的。不管你提出什麼疑問,我都會從上下兩個方向延展你的問題——比如你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這個疑問,這個問題解決以後,會改變什麼?
上面的三個問題,是學生們問過我的。在這裡我也想問問大家,期待大家給我們留言。我們欣賞願意跳出現有框架去思考的勇士,願我們能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