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12月8日,東華大學張清華教授應隋坤豔教授邀請前來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學術交流,並做了題為「聚醯亞胺高性能纖維:製備、結構與性能」的學術報告,報告由叢海林院長主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學院的老師、研究生及本科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張清華教授從有機高性能纖維的發展、應用背景和市場商業化所面臨的問題出發,介紹了其團隊在高性能聚醯亞胺纖維的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張清華教授創新性地引入「反應紡絲」與「原液著色」等新思路,解決了聚醯亞胺纖維幹法紡絲成形及纖維難染色等數十年來的難題,建立了幹法成形動力學模型及纖維凝聚態結構調控方法,在世界上首創了幹法紡絲製備聚醯亞胺纖維的理論基礎和技術集成,在此基礎上建成了國際上首條幹法紡聚醯亞胺纖維千噸級生產線。
報告結束後,張清華教授還對學生們關心的行業發展前景、考研深造、研究能力培養等問題給出了建議和指導。他鼓勵青年教師和學生要堅持不懈,在奮力前進的過程中利用創新和開闊的思維看待事物,十年磨一劍,靠努力實現目標。
張清華教授畢業於我校1989級化學纖維專業,現任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高性能纖維、有機無機雜化、材料及電化學行為的研究。承擔了科技部863計劃、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重點項目、國家發改委戰略新興產業專項等國家級項目20餘項。先後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6)、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2008)、上海市曙光學者(2009)、寶鋼優秀教師獎(2012)、上海市領軍人才(2013)、國家百千萬人才(2014)、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4)、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 (2015)等榮譽稱號。研究成果「聚醯亞胺纖維製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2015年香港桑麻基金會紡織科技獎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