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二胎家庭中,要觸發兩個孩子吵架、打架的情景簡直太多了:
其實,幾乎沒有不吵架、不打架的兄弟姐妹。大多數時候二寶之間的競爭,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並非全是壞處。相比獨生子女,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去發展競爭能力以及解決衝突和矛盾的能力。
相信很多二胎父母都有這樣的苦惱:總有孩子跑來找自己告狀,說自己委屈,對方欺負了自己。
面對孩子的告狀,我們實在不知道該不該相信。一方面我們擔心輕易相信了,對另一個孩子不公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怕不相信會對來告狀的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傷害。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父母抱著兒子坐在沙發上
其實,大多數覺得兩個孩子難以平衡的父母,通常都犯了一個錯,就是總想當一個「公正的法官」。事實上,做到絕對的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也沒有意義。
兩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性格、想法和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父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反而會製造更多的不公平。
此外,也不要總是假設那個打人的人就是錯誤的一方。有時,挨打者嘲諷逗弄侮辱折磨他的兄弟姐妹,會到一個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
如果在不了解事情全部信息的情況下,貿然指責孩子,其實對孩子來說不公平,同時也助長了小孩子「耍小心眼」的習慣。
也有一些辦法,能讓他們減少打架,或者至少知道打架的尺度。
比如,讓兩個快打起來或者正在打架的孩子立刻分開,到不同的房間,冷卻一段時間。
大家都平靜下來之後,再讓他們一起坐在桌子旁,給他們一個討論的機會,你在中間作仲裁調解,直到問題解決。
或者也可以讓兩個孩子坐在沙發的兩端,或兩個相鄰的椅子上。告訴他們,只有問題解決了,他們才能站起來。
最初呢,也許需要你在中間做一些引導和調解,但慢慢地,他們自己就會知道如何進行談判,以及如何妥協了。畢竟,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談判妥協的。孩子在沮喪生氣或煩躁的時候,他們容易會出手打人。
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不教導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技術,以及一些談判妥協的方法,他們可能會繼續藉助打架方式,來得著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教孩子如何用一種可接受的方式來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
此外,如果情節不是很嚴重,或是他們日常感情還是很好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讓他們玩「打架遊戲」。
比如,在兩個孩子爭搶玩具時,你可以「唯恐天下不亂」地加入戰局,你可以表現得誇張一點,笑著說,該輪到我玩了。
或者讓兩兄弟互相打,兩兄弟和爸爸打,當然前提是我會告訴他們這是「假裝打架」,不可以打頭等等,同時會在一旁監督。
喝牛奶的孩子。
兩個孩子剛開始可能會突然愣住,但很快他們就會化敵為友,結成同盟直接向你發起進攻了。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場風雨欲來的爭端,在你的智慧下,化成了三個人的笑鬧喔。而且經常玩「打架遊戲」後,兩個孩子彼此之間真正打架的次數或許就能減少。
如果我們已經給孩子建立了規則,可有時孩子的吵架也會超出我們所制定的規則,那麼此時就需要我們的「嚴肅」介入啦~
另一方面,當孩子們都太小的時候,我們也需要介入。
美國心理學家米奇·普林斯汀認為:孩子越小,父母越應該幹預,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當孩子越大,父母應該越少幹預,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介入不是為了評判誰對誰錯,而是幫助孩子們討論出一個解決的方案,從而阻止孩子之間的打架。
比如兩個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因為對動畫片中的人物有不同的評價,從而說著說著就起了爭執,甚至到了打架的地步。
小孩子做飯
此時我們就可以先給孩子舉一個例子,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比如拿出兩個孩子分別喜歡的玩具,問孩子:「這個汽車是不是哥哥喜歡的,這個小公主是不是妹妹喜歡的?」
兩個孩子面對自己喜歡的玩具都會點頭,此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們不能逼迫對方去接受我們自己的喜好。」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們就會明白了,之後和孩子們討論如何去解決,讓兩個孩子都發表自己的意見。其實一旦討論的環節能進行,就說明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大半。
只要在孩子們討論後,我們選擇一種對兩個孩子都有利的方式,打架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了。
作為父母,我們做這些的根本目的就是減少孩子們打架的頻次,幫助孩子們學會與對方相處,最終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