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2歲老人,在吃餈粑時被噎住了,送到醫院已是40分鐘後。忙活了近一小時,老人還是走了。」前天下午,北侖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劉思德發布在朋友圈的一則消息讓人心情沉重。
悲劇是怎麼發生的?市民們碰到類似情況該如何處理?相關人群該怎麼避免這類意外的發生?記者採訪了劉醫生。
這位不幸去世的老人是北侖人,今年82歲,平時身體還算硬朗。事情發生在前天早上7點。當時,老人像往常一樣起床吃早飯,吃的是他最喜歡的餈粑配豆漿。沒吃幾口,老人就一下子站起來,張著嘴,說不出話,臉也漲得通紅。
「不會是噎到了吧?」老伴緊張了,一個勁讓老人趕緊喝點水,但老人根本喝不進去,老伴又給他拍背、捶胸,一兩分鐘後,老人癱坐在椅子上,眼看快不行了。
老伴急壞了,立馬打電話給子女。子女趕來,七手八腳把老人抬下樓又抬上車,然後送到附近的北侖區人民醫院。一番折騰,距離事發已經40分鐘過去了。
「送院時患者呼吸心跳都沒了,瞳孔也放大了。其實,他住的地方離醫院不過一公裡路。太可惜了。」劉思德告訴記者。
劉思德告訴記者,這類悲劇時有發生,如果沒有開展現場自救和他救,等送到醫院,十有八九救不回來。因為人被噎住後,呼吸心跳驟停,最佳搶救時間是之後的4至6分鐘,如果沒有在這一黃金時間內接受心肺復甦急救,每過一分鐘,當事人生存的機會就直線下降,超過10分鐘,一般情況下人就救不回來了。
以食物噎住為例,需要採取哈姆立克手法急救。具體操作辦法是,施救者從背後抱住患者,一手握拳,將握拳的拇指放在患者腹部中央,即肚臍稍上方,另一手抓住拳頭,並對患者腹部快速向上按壓。重複快速按壓動作,造成一陣一陣的內部氣流,直至異物吐出。
患者身邊無人時,可以自行將腹部靠近桌沿或椅背,同時將身體前傾,藉助身體的重量撞擊上述物體,將異物吐出。
劉思德提醒廣大老年朋友,最好少碰餈粑、湯圓、年糕、粽子等粘性較大、不易嚼爛的食物,吃飯時也要放慢速度,提醒自己多咀嚼幾口再咽下,嚼不爛的食物果斷吐掉,不要勉強吞下,此外,吃飯時要專心,不要邊吃邊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