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語言滅絕

2020-12-13 果殼網

(amber_tear/譯)世界上已知的語言有將近7000種,現在,它們正在以比物種滅絕還要快的速度消失,大約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被宣告死亡。最近,通過借鑑社會生態學中對瀕危物種進行追蹤的科學方法,研究者發現威脅語言多樣性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研究人員表示,儘管之前就有經濟發展導致語言消失的個案研究,但這是首項證明這個現象是全球性的研究。研究論文於9月2日在《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在線發表。

主持該項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家天野達也(Tatsuya Amano)表示,很多人都知道瀕危的北極熊和已經滅絕的旅鴿,但很少有人對即將或已經消失的語種有所了解,比如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埃雅克語(Eyak)——最後一位使用者在2008年去世;還有土耳其的尤比克語(Ubykh)——最後一個能夠流利說出這種語言的人早在1992年就去世。發展經濟勢必會加速一些語種的消失,天野達也也提到,一些優勢語種,如中國的普通話、世界通用語言英語等,隨著教育和商業發展將會越來越有市場,而且經濟援助方通常也會鼓勵受助者更多地使用優勢語言。英國凱爾特語(Cornish)向英語的轉型,以及奈及利亞Horom語向英語的過渡等實例,表明上述這種促使語言消失的力量在發揮作用,但該研究是首個在全球範圍內調查語言消失情況,並分析經濟快速增長及其他可能因素對此影響的研究。

埃雅克語的最後一位使用者瑪麗·斯密斯·瓊斯(Marie Smith Jones)。她於2008年去世,享年89歲。圖片來源:sciencemag.org

天野達也表示,儘管現在還活著的瀕危語言流利使用者的數目和地理位置數據十分缺乏,不過他和同事可以利用目前最完整的在線開源資料庫「民族語(Ethnologue)」中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這個資料庫,研究者們可以計算出世界範圍內,各種語言的地理分布、使用人數及其衰減速度。天野達也提到,儘管能夠獲得全球估計6909種語言中,90%以上語言的地理範圍和使用人數信息, 但那些能夠收集到語言使用率變化詳細信息的語言,只佔全部語言的9%(649種)。

接著,他們對語言消失和其影響因素,例如國家GDP和全球化水平之間的相關程度進行了分析。此外,他們還調查了環境因素,例如海拔高度(海拔可以影響不同社群間溝通和來往的難易)對語言消失的影響 。

天野達也指出,在所有相關變量中,經濟發展與語言消失的關係最為密切。語言消失的兩種熱點地區類型中,一類是經濟發達地區,如北美西北部和澳洲北部;另一類是經濟不發達或發展中地區,如熱帶和喜馬拉雅地帶。他還提到,地理因素在某些方面可以緩解或加劇語言的消失。例如,近年來溫帶氣候地區的語言消失速率要快於熱帶地區或山區,其原因可能是溫帶地區在交通上更為便利。他表示,接下來他們會研究經濟發展與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對語言消失產生的影響」。

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語言學家琳恩·辛頓(Leanne Hinton)認為,單純將語言消失歸結為經濟因素是遠遠不夠的。以美國為例,造成語種瀕危很大程度上源於歷史政策原因,比如強迫年輕的印第安人學習英語,停用母語;而在某些地區,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疾病、謀殺、種族屠殺等因素都在語言消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這項新研究中,這些都沒有考慮進來。同時她還提到,儘管這項研究並沒有提出保護瀕危語言的方法,但還是有一系列復興的措施可供參考,如將夏威夷語(Hawaiian)納入學校常規課程及政府日常工作等等。(編輯:球藻怪)

文章題圖:examiner.com

相關焦點

  • 瀕臨滅絕的族裔語言,加拿大是如何「自上而下」發展多元文化的?
    他們雖然居住的區域、歷史背景、語言文化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多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他們也試圖去解決如何傳承傳統語言,但是從加拿大原住民的角度而言,語言的重要作用是無法代替的,對於加拿大原住民來說,語言是他們世世代代與外界聯繫的唯一紐帶,語言決定了他們生存的價值和身份地位,如果沒有語言,他們的文化精神將不復存在。
  • 網際網路加速語言滅絕 教授建議建「語言博物館」
    「全球6000多種語言中至少有3000多種面臨消失的危險.有報告預言到2050年,90%的人類語言將從地球上消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畢斯塔在 「2008年國際語言年暨第九屆國際母語日」論壇上指出,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網際網路以及全球化的衝擊,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
  • 如果一門語言瀕臨滅絕,我們應該保護它嗎?
    語言滅絕的故事總是讓人感到悲傷。但這究竟是為什麼?與其他很多已經滅絕的語言一樣,阿卡波語的存在和消亡對全世界絕大部分人的生活沒有造成任何影響。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會在越來越多的語言滅絕時有一種丟失非常寶貴東西的感覺。與此同時,保護絕大部分語言又是極其浪費時間和資源的事情。這顯然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問題,而我試圖找到答案。
  • 全球約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 聯合國呼籲各國拯救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但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19日發布最新數據警告說,全世界大約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     聯合國呼籲各國共同努力,拯救瀕危語言。
  • 「巴薩峇里維基」:讓瀕臨滅絕的地方語言迎來春天
    歷時多年,嘔心瀝血,從多語言叢書到多媒體詞典,再到虛擬圖書館,印度尼西亞巴薩峇里組織的「巴薩峇里維基」項目讓瀕臨滅絕的地方語言迎來鮮花滿園的春天,該項目獲得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世界上大約有2500種語言,其中包括100種瀕臨滅絕的印尼語,而在652種印尼地方語言中有11種已經滅絕。
  • 聯合國發布全球瀕危語言地圖 18種面臨滅絕
    18種聯合國所列的極度瀕危語言在地圖上的分布(第二張)(圖片來源:國際在線)中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19分報導,據美國媒體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瀕危語言地圖
  • 20多種歐洲語言面臨「數字滅絕」
    歐洲語言技術高級專家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在歐洲分布的30種語言裡,有多達21種根本沒有(non-existent)或者只有很差勁(weak)的數位技術支持,未來恐怕難逃「數字滅絕」的厄運。這份長達30卷的報告來自34個國家60個研究中心組成的歐洲卓越科研網META-NET,有200多位專家參與其中。
  • 烏克蘭議會擬「消滅俄語」法案 被批語言的種族滅絕
    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近日將審議一份「國家語言法案」。法案規定,烏克蘭語應成為烏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領域裡必須使用的語言,違者將被處以罰款。有分析稱,這是「要消滅俄語」,是新一輪反俄行為。俄政治家認為,烏議會的新法案是「語言的種族滅絕」,將讓烏克蘭發生新分裂。
  • 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10月18日晚林倫倫教授在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術報告廳做了「網絡語言與社會文化」的專題講座,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10月21日晚8:30——10:00南方網特邀林倫倫教授就「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專題與網友在線交流。
  • 論強勢語言影響下遼寧蒙古族語言的現狀與發展
    一、世界瀕危語言問題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化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全世界共有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將在本世紀消亡,80~90種則在未來的200年內滅絕。兒童對這種認同感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語言選擇和使用。蒙古語作為一種人口覆蓋面小、語言使用者居住比較分散的弱勢語言,使用者群體內部成員間的相互認同是及其重要的,它直接關係到蒙古語的生存和發展。雖然作為一個蒙古族自治縣,但是蒙古族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無論在學校、黨政機關、媒體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漢語言屬於絕對的強勢語言,是各民族交流的族際語。
  • 新疆補習班負責人:我們教英語,難道也是滅絕...
    【環球時報赴新疆特派記者 範凌志 劉欣】將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形容為「強制漢化」「滅絕少數民族語言」,是西方反華媒體污衊中國治疆政策的慣用說辭。這樣的畫面也擊破西方謠言,該培訓機構負責人買丁江·依力木反問:「我們也在教英語,現在世界上各國人都在學習英語,這難道也是在滅絕自己的語言文化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位於祖國最西端,由於兩個小時的實際時差,北京時間早上10時,這裡的天才剛剛亮。但這並不影響學生們來到「特肯教育」補習。記者採訪時貿然闖入一間正在上英語課的教室,不過課程並未被打斷。
  • 對漢語改變最大的兩門外語,一門瀕臨滅絕,一門源自中國!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語言,都不會孤立的發展,而會不停受到外來語言的改變。最典型的是漢語文化圈,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深受漢語影響,大量詞彙乃至讀音都照搬漢語。那麼,作為強勢語言的漢語,有沒有受到外來語言的改變呢?鮮為人知的是,有兩門外語對漢語改變最大,如今一門瀕臨滅絕,另一門卻源自中國!
  • 華南虎滅絕了嗎?並沒有,滅絕和野外滅絕是兩個概念
    導讀:華南虎滅絕了嗎?並沒有,滅絕和野外滅絕是兩個概念經常在一些猛獸的討論帖下面會看到華南虎已經滅絕了的言論,而且也有很多網友直接跟我提問,說華南虎滅絕了嗎?很多人認為華南虎已經滅絕了也是源於對物種瀕危等級的不了解,實際上野外滅絕不等於滅絕,它是一個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為在野生環境下已經不存在了,只生活在栽培、圈養的環境裡面。
  • 這5種已經滅絕的動物,最遲的1937年滅絕,滅絕原因大都因為人類!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許多新的動物會衍生出來,但是也有很多動物走向了滅絕,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盤點一下幾種如今已經從地球上消失的動物。2.阿特拉斯棕熊這是一種長相非常憨厚的棕熊,全身棕色的皮毛,體型也是非常的龐大,它們在1870年滅絕,原因是因為人類過度的捕殺。
  • 語言、文化和物種多樣性現狀與未來
    多樣性可以緩解經濟增長帶來的壓力嗎?多樣性要達到多少才足夠?從在紐約召開的首次生物文化多樣性研討會,到斯德哥爾摩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討論,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建立一個新的框架來描述和保持語言、文化和生物的多樣性。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通常被稱為「第六次滅絕事件」,類似規模的生物滅絕大災難在地球歷史上只發生過五次。最後一次是在白堊紀末期恐龍消失的年代。
  • 生物的日漸滅絕,給我們上了沉重的一課,要珍惜生命,愛護自然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近幾年,不同的生物逐漸滅絕,動物滅絕尤甚,雖然時代在不停的前進,現代化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可喜的進步,但是也導致許多生命無法很快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而逐漸走向滅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無可逆轉的自然規律。
  • 生物大滅絕:十大滅絕的遠古生物 第一名神龍翼龍
    人類在不斷發展工業科技同時,也破壞了陸地、海洋上的生態系統。許多滅絕的遠古生物都已經成了歷史,而如今又更多的頻臨滅絕的物種令人擔憂。  1、生物大滅絕:盤點10種滅絕的遠古生物——神龍翼龍(Azhdarchid)神龍翼龍是天空之神,它們是翼手龍的後裔。它與長頸鹿差不多高,展翅之後的巨翅有10米長。
  • 語言教育是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他們認為,語言權利的基本內容包括使用母語的權利和使用母語接受教育的權利。語言不僅是文化,更是經濟資源。以自己的母語進行交流,是對自然習得資源的最有效利用。20世紀70-80年代,環境汙染加劇,人類對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遭受破壞而導致的生存危機進行了深刻思考。人類是大自然的成員,自然生態的多樣性促成了人類種群的多樣化,使人類創造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和文化。
  • 因為人類而滅絕的五個珍貴物種,圖三在中國滅絕後如今被重新發現
    峇里虎,近代滅絕的小型虎類,它們是現代虎類亞種裡體型最小的,成年個體僅有一米左右,是其他北方老虎的三分之一,世界上最後一隻峇里虎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被獵人所射殺。旅鴿,是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滅絕動物之一,旅鴿原產於北美洲地區,在當地曾經是數量最為龐大的野生種群之一,用漫山遍野來形容絲毫不為過。而當人們品嘗過旅鴿的肉質美味後,在短短的兩百多年時間裡就把數量高達五十多億隻的旅鴿吃至滅絕。
  • 地球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中,陸地滅絕與海洋滅絕是不同步的
    koppie 的下部暴露了二疊紀末滅絕前的地層,而上部包含了滅絕後沉積的地層。根據來自南非和澳大利亞的化石床,在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地球上生命的大循環之一——似乎在陸地和海洋上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