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ber_tear/譯)世界上已知的語言有將近7000種,現在,它們正在以比物種滅絕還要快的速度消失,大約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被宣告死亡。最近,通過借鑑社會生態學中對瀕危物種進行追蹤的科學方法,研究者發現威脅語言多樣性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研究人員表示,儘管之前就有經濟發展導致語言消失的個案研究,但這是首項證明這個現象是全球性的研究。研究論文於9月2日在《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在線發表。
主持該項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家天野達也(Tatsuya Amano)表示,很多人都知道瀕危的北極熊和已經滅絕的旅鴿,但很少有人對即將或已經消失的語種有所了解,比如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埃雅克語(Eyak)——最後一位使用者在2008年去世;還有土耳其的尤比克語(Ubykh)——最後一個能夠流利說出這種語言的人早在1992年就去世。發展經濟勢必會加速一些語種的消失,天野達也也提到,一些優勢語種,如中國的普通話、世界通用語言英語等,隨著教育和商業發展將會越來越有市場,而且經濟援助方通常也會鼓勵受助者更多地使用優勢語言。英國凱爾特語(Cornish)向英語的轉型,以及奈及利亞Horom語向英語的過渡等實例,表明上述這種促使語言消失的力量在發揮作用,但該研究是首個在全球範圍內調查語言消失情況,並分析經濟快速增長及其他可能因素對此影響的研究。
埃雅克語的最後一位使用者瑪麗·斯密斯·瓊斯(Marie Smith Jones)。她於2008年去世,享年89歲。圖片來源:sciencemag.org
天野達也表示,儘管現在還活著的瀕危語言流利使用者的數目和地理位置數據十分缺乏,不過他和同事可以利用目前最完整的在線開源資料庫「民族語(Ethnologue)」中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這個資料庫,研究者們可以計算出世界範圍內,各種語言的地理分布、使用人數及其衰減速度。天野達也提到,儘管能夠獲得全球估計6909種語言中,90%以上語言的地理範圍和使用人數信息, 但那些能夠收集到語言使用率變化詳細信息的語言,只佔全部語言的9%(649種)。
接著,他們對語言消失和其影響因素,例如國家GDP和全球化水平之間的相關程度進行了分析。此外,他們還調查了環境因素,例如海拔高度(海拔可以影響不同社群間溝通和來往的難易)對語言消失的影響 。
天野達也指出,在所有相關變量中,經濟發展與語言消失的關係最為密切。語言消失的兩種熱點地區類型中,一類是經濟發達地區,如北美西北部和澳洲北部;另一類是經濟不發達或發展中地區,如熱帶和喜馬拉雅地帶。他還提到,地理因素在某些方面可以緩解或加劇語言的消失。例如,近年來溫帶氣候地區的語言消失速率要快於熱帶地區或山區,其原因可能是溫帶地區在交通上更為便利。他表示,接下來他們會研究經濟發展與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對語言消失產生的影響」。
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語言學家琳恩·辛頓(Leanne Hinton)認為,單純將語言消失歸結為經濟因素是遠遠不夠的。以美國為例,造成語種瀕危很大程度上源於歷史政策原因,比如強迫年輕的印第安人學習英語,停用母語;而在某些地區,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疾病、謀殺、種族屠殺等因素都在語言消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這項新研究中,這些都沒有考慮進來。同時她還提到,儘管這項研究並沒有提出保護瀕危語言的方法,但還是有一系列復興的措施可供參考,如將夏威夷語(Hawaiian)納入學校常規課程及政府日常工作等等。(編輯:球藻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