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快樂
September 10,2020
三尺講臺,方寸之間。
有一群人,用匠心守望初心。
他們堅守講臺,為我們傳遞知識;
他們播種夢想,為我們點燃希望;
他們關懷備至,帶給我們溫暖;
他們默默堅守,為了我們盡己所能......
他們的名字叫做「老師」
窗間過馬,歲月不居
今天迎來了第三十六個教師節
值此教師節
向你敬愛的老師們說一聲
老師,您辛苦了!
老師
永遠是最值得我們尊重和感恩的人
德高為師,身正為範
大家知道,老師一詞的由來嗎?
教師節是自古有之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教師節的來之不易
尊師重教歷來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有「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的說法,不過真正出現教師節還是在近代。
1、民國時期
「教師節」的設立與艱難前行
「六•六」教師節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教師節(1931年5月教育界倡議),不過這個教師節在當時並不受官方認可,是只屬於京滬教育界人士的狂歡。
1939年8月27日(孔子誕辰是農曆八月二十七,但在當時還沒有糾正),是第一次法定教師節,但由於當時戰局不穩等原因,教師節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1948年,為防止「學潮」國民黨政府慶祝了教師節,這也是國民黨政府在大陸最後一次紀念教師節。
2、新中國成立後
「教師節」的設立與恢復之路
(1)時間的設定
【「五•一」教師節】:1951年宣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出發點意義在於認定教師為腦力勞動者)。不過,結果因五一勞動節的光輝太盛,並沒有人注意到這天還有教師節的存在。
【「九•十」教師節】:文革之後,教師節前後共用了5年時間才得以確立恢復(1981年12月開始提出,1985年才確立),教師節的日期也是三翻四次才訂到了九月十日(曾有人提議將教師節設定在馬克思誕辰5月5日)。
(2)第一個「九•十」教師節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同年9月10日,全國的教育工作者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節日。
古代「天天」都是「教師節」?!
1、古代老師的地位有多高
在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自古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天地君親師」等說法,可見老師的地位之高。
古人的尊師重教是肯定的。尤其自隋唐開始,科舉制度的誕生,「學而優則仕」,把教育跟仕途掛鈎,這就讓人更加尊師重教了。
後來,朝廷設立的如國子監、太學等機構,其中的教師也都是享受府俸祿的官員。
而在民間學堂的私塾先生地位也都是比較高的,不但在民間被百姓們尊敬,而且官府對他們也十分優待,比如:私塾先生可以享有不納稅,甚至遇官、上堂不下跪等的特權,可以不從事農業生產,專業開辦私塾,從事教育事業。
2、古代天天都是「教師節」
古代對老師如此尊重
為何沒有教師節呢?
如果說在如今,天天都可以是情人節
那麼,在古代,天天都可以是教師節
古代的大小節日、特定節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閉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向塾師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為「節儀」。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為「節敬」。
而且,在很多地方,「教師節」最重視的是三節兩壽:「三節」是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
3、古代官方教師節≈孔子誕辰
(1)漢代——孔子誕辰日祭拜孔廟
其實在古代,官府也會在特定的日子舉行隆重的儀式來表彰優秀的教師。比如在漢朝、晉朝時,每到孔子誕辰日(農曆8月27日),皇帝就會率領文武官員去祭拜孔廟,還會請教師們赴宴,讓教師們享受節日休假,或者還會發些福利,不過,這都是對於官方學校的。
p.s.你沒有看錯,在漢代,「學校」的實體已經產生了,並且每個學校都配備一定數量的老師。
據《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的學校若是處在郡國,則稱為「學」;若是處在一個縣或者一個侯國裡,則稱為「校」。
(2)唐宋——優秀教師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唐宋時代,每到孔子誕辰日,各州、府、縣都要舉行孔子誕辰祭典,當時的祭典非常隆重。
並且,國子監、書院以及州、府、縣也會選拔成績突出的教師為「司業」(相當於現在的「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報送朝廷,朝廷將會獎賞這些優秀教師,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3)清代——祭奠規模愈加宏大
到了清代,不但祭奠孔子的規模和範圍愈加宏大,教師的薪酬福利也越來越豐厚了。
農曆八月二十七這天,就是教師們的漲薪日!朝廷將提高各個書院、學府、監院教師的薪金,成績卓著的教師在這天甚至會被授予有品級的官職,比如官學裡的院長、監院、掌教、館師等,官位可達八品甚至更高,同時,還會享受朝廷官員的俸祿。
「老師」的稱呼從何而來?
1、老師一詞最早出自哪裡?
隨著歲月的更迭,「師」的稱謂後來演化為「教師」、「老師」。如今,「教師」的稱謂多用於書面語言,而「老師」是現實生活中流傳最廣泛、使用頻率最高的稱謂。
「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為什麼要在「師」前面加一個「老」字?
據說有兩種釋義:一是說明老師是歷史最悠久的職業,二是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因為「老」的詞義解釋其中之一是「敬辭」。
因此「老師」的稱謂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2、古代老師還可以這麼叫
其實,除了「老師」之外,古代對教師的稱呼還有很多。
(1)先生
「先生」一詞的最初含義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長輩、知識豐富的人。
所以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達者為先,師者之意。
此稱呼可謂使用得最長久,在20世紀,中國學生仍然稱呼自己的老師為先生,且不分男女。
(2)師長
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
《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3)夫子
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後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
《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4)山長
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其出處源於《荊相近事》。
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此後,「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5)其他稱謂
另外,古時候對於老師的稱謂還有師傅、師父、教授、宗師、西席、講郎等等。
【師傅】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且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
師傅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秦漢以後,專指帝王和皇家的老師。
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稱作師傅。
【師父】
「師父」一詞與「師傅」同音,但意思卻不太一樣。
「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的,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的人。
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所以也將老師尊稱為師父
《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
【教授】
教授一詞現如今普遍使用,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源於「傳教授業」的字義。
【西席】
西席也稱西賓,是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來源為這樣一個典故:
漢明帝劉莊當太子時,曾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他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
漢代室內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東方為最尊。漢明帝雖貴為皇帝,仍然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此後,「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
古往今來,「老師」的叫法數不勝數。不變的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老師一直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的責任與重擔。
教誨如春風,師恩如泰山。
你是否還記得
那些年,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
——
「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
「我最多講兩分鐘」
「不要以為我看不見」
「兩分鐘講完這題就下課」
「現在談戀愛就是浪費生命」
「體育老師有事這節課我來上」
「沒人舉手我就點名了」
「上了大學你們就自由了」
......
還有哪些經典難忘語錄?
可以在下方留言,一起回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