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了,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教育質量決定發展潛力,無論是哪個國家,教育都是對於培育未來國家接班人的重中之重。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 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可見,人民對於教育行業有著強烈的親切感和歷史成就感。
幾千年來,人們對教師都頗為尊重,對教師的稱呼也有早的教師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最初的學校裡,學官們被稱「司徒」、「秩宗」、「典樂」,這些學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領或是社會教育的承擔者。到了奴隸社會,官辦學校出現,教師名稱也同時出現,「氏」、「父師」、「少師」,由官吏擔任。
到孔子辦私學時,對教師有了「塾師」、「書師」、「學究」、「老學究」、「村夫子」、「門客」、「館師」、「館賓」等稱呼,但這些稱呼表示的身份不同,比如「學究」和「老學究」是指私塾的教師:「村夫子」是鄉村塾中的教師:「門客」是家塾的教師。
自戰國到唐宋,人們尊師重道,教師地位很高,教師又有了新的尊稱。今天我們盤點一下古代教師的幾個稱謂。
先生:起初是指年長而有學問的人,後來指稱老師。
講席:原指高僧、儒師講經講學的席位,後用作對師長、學者的尊稱。
夫子:最早指年長者,後為孔門弟子名師孔子的尊稱,後用以沿稱教師。
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居西而面東為尊,故教師被稱為西 席,也稱「西賓」。
函丈:也稱「函仗」,原指講學者與聽講者的坐席之間相距丈的距離,以後用來指對學者或老師的敬稱。
師範:此用法在今日仍沿用,因為教師應當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德行。他們的言談舉止都應是學生的表率。所以,這一詞便理所當然地成了教師的別稱。
絳帳:漢代著名的學者馬融在授課之時,常居於高堂之上,身邊放下紅色的帷帳,「前授門徒,後列女樂」。此後也有人用「絳帳」或「絳帷」作為對師長的尊稱。
學長: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如今則是對高年級的學生的稱謂。
《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教師的別稱還有:「世儒」、「師儒」耆艾」、「老夫子」、「尊師」等。
而如今,人民更喜歡將教師比喻成美好的世間萬物來讚美她。比如,最廣泛的敬語――老師;最捨己為人的讚美――蠟燭、春蠶;由文學家魯迅先生創作的最有中國氣息的敬詞――孺子牛;還有最樸實而滋潤花草的讚美――辛勤的園丁。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對教師的稱謂都包含者對於教師的滿滿崇敬和親切,我小時候看過這一事例並一直牢記至今,有一屆的獲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最後他將獎頒給了他的幼兒園的老師。
在教師節裡,請老師休息一下您已經疲憊的身體,最後在這裡,我想道一聲:「老師,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