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一直都是中國老人家的一種祖傳思想。但是養兒真的防老嗎?
之前看到很多新聞裡寫道:「在某某街上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一開始以為是孤寡老人,一問就說家裡好幾個兒女,可是無人贍養這個為孩子奮鬥了一輩子的老人家。最後,還是村裡幫忙去了鎮上的養老院,像無兒無女的老人一樣,安靜地度過餘生。」
這種事情,並不是只有現在才開始發生,自古以來都有。有人用「多子不是福,到老住破屋」來暗示孩子並不是多才好。那麼這個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從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涵義:「在很久之前的農村,有時候子女眾多,並不意味著是一種福氣;等到家長老年的時候,有可能只能居住在破敗的房屋之中。」這句俗語看似與傳統觀念「多子多福」互相矛盾,因為生活上不僅不會因為兒子多得到改善,反而兒子養得多,可能老了反而過得不舒心。
這句話放在古代其實還能有點意思,因為家裡窮需要勞動力來幫忙幹活,所以就產生了「多子多福」的家庭觀念。
但是,也會面對一個很矛盾的問題,就是孩子多了,在教育上就會出現有些孩子上不了學的情況。
之後這些孩子如果經濟不好,那麼對於老人的養老問題上,可能還推三阻四。因為兒女們也有自己的家庭,常常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他們整天為了生計奔波,沒有空閒的時間照顧老人。正因如此,「養兒防老」這句話就逐漸被「多子不是福,到老住破屋」代替了。
養老問題一直都是社會上很多家庭普遍面臨的難題,但是正所謂言傳身教,如果你現在不贍養你的父母,就不怕出現自己的餘生也會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轍嗎?所以趁著家裡年邁的父母還健在,作為子女一定要以包容之心讓老人們過一個快樂的晚年。你們覺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