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偉
風從海上來。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海上風電實現了規模化發展。但隨著風電進入平價上網時代,發展海上風電面臨去補貼的考驗。海上風電如何應對去補貼,實現降本增效?
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研究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衛東在日前舉行的2020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上表示,海上風電發展只有堅持以創新為動力,共建創新鏈、共享價值鏈、共制產業鏈,才能在平價上網時代找到發展的新路徑。
降低造價是關鍵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併網容量達750萬千瓦,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但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海上風電依然依靠補貼實現大規模發展,這種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降低造價是其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據了解,與光伏、陸上風電等新能源單位造價相比,海上風電單位造價仍較為高昂,光伏初始全投資成本約為4550元/千瓦,陸上風電建造成本約為7000-8000元/千瓦,而海上風電建造成本約為15700元/千瓦。
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趙生校表示,目前已投產或完成決算的海上風電項目平均造價在1.4萬-1.8萬元/千瓦,雖然海上風電投資成本降幅在15%-20%左右,但海上風電仍面臨降本壓力,距離平價上網有較大距離。
因此,有業內人士希望補貼能夠延續到2025年,為海上風電發展營造穩定的政策環境,助力其儘快走完關鍵成長期。據預測,到2025年,海上風電上網電價將降至0.5-0.55元/千瓦時。
平價上網任務急、挑戰大
補貼逐步退坡、實現平價上網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隨著「去補貼」的腳步漸行漸近,正處於規模化發展初期階段的海上風電任務急、挑戰大,亟待降本增效。
「海上風電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技術不適應的新難題,比如勘察設計技術、水文觀測分析技術、施工技術等。」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會長周茂平說。
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助理郭辰表示,海上風電工程勘察、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維等技術標準體系不夠健全,技術產業鏈培育尚不充分,深遠海規模化高效開發技術仍不成熟。
「海上風電要想實現平價上網,就要向規模化、大容量、集成化、深遠海方向發展。如100萬千瓦以上海上風電項目的規模化開發可以降低項目投資3%-5%,項目上網電價可以降低0.02-0.03元/千瓦時。」趙生校說,但是目前海上風電還面臨關鍵技術、設備短板,比如海上升壓站、施工設備、勘察設備與技術等。同時,主軸承、國產化控制系統、高壓直流海底電纜等核心技術部件研發也有待加強。
產業協同創新發展
如何破解海上風電降本增效面臨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降成本需多措並舉,提升技術質量和完善產業鏈建設。
「這需要政府、開發商、施工方、設備製造方多方協同創新。」周茂平說,各方要通力合作,攻堅克難,不斷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體系建設,打造高精度、高可靠性技術產業鏈,從整個系統工程上幫助其降低成本,推動海上風電健康發展。
李衛東表示,行業內要堅持開放搞創新,合作搞開發,調動各方力量,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在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上,無論什麼卡點,只要出現就聯合集體攻堅;無論有多大投入,只要值得就捨得投入;無論什麼技術,只要好用就要用好。
郭辰說,要實現產業協同創新發展,需要通過打造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完善整個產業生態圈,包括規劃設計、主設備、輔助設備、施工、關聯產業、運營、專業服務等上下遊產業鏈,最終形成海上風電產業聯盟,實現海上風電產業生態圈有序發展。
據了解,以海上風電基礎型式為例,通過設計優化,單樁設計的重量可從2600-2800噸下降至1500-1600噸,單臺造價可節省1000多萬元,整個風場可節省6億元。
郭辰說,通過雲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慧、區塊鏈和邊緣計算等先進技術,從智能感知、智能監控、智能分析、智能決策、智能輔助等方面,提升海上風電的智能化運營水平。同時,發揮集群效應,打造共享化海上運維生態,降低運維成本。
同時,規模化、集約化開發也是進一步降低海上風電成本的關鍵一招,需在重點區域打造千瓦級大基地。郭辰表示,以一盤棋的思維對海上風電項目進行一體化設計。通過一體化開發、設計、招標、施工、運維,最終通過一片資源、一個開發主體的方式,統籌協調,高效銜接,以實現平價上網。
(編輯:羅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