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讀研究生了,還沒對象啊?

2021-03-01 懷左

昨晚和朋友聊天,很久沒聯繫聊了一會兒,他突然來了一句,「你都讀研究生了,還沒對象啊?你學校那麼多小哥哥,再不抓緊你想相親啊?」

他話鋒一轉,我頓時有點沒跟上節奏。一下子想到前一陣群裡的小夥伴們問我什麼時候脫單,想起幾天前同齡的小夥伴已經領證結婚,想起來爸媽旁敲側擊頻頻暗示我……

他們為我著急,我自己又何嘗不知道呢?但找對象這件事可不是簡簡單單看對眼就可以,尤其是在研究生這個更為尷尬的階段。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老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誰現在談戀愛就是傻子,大學你們會遇到更好的,但是前提是你考得好。大學的層次,決定了你們未來遇到的人。

於是每個人都拼命學習。上了大學才發現事實是,由於專業、院校、男女比例等條件的限制,想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並不容易。

好的都已經名草有主,一般的又看不上,索性自己一個人泡圖書館學習,想著到一個綜合院校,優質男青年肯定一抓一大把。

然鵝,就我自己的專業來說吧,高中的時候班級還有十多個男生,到了大學就六個,研究生了只有兩個。

研究生階段比論文更著急的事情,仿佛一夜之間成了怎樣脫單。

很不幸,我也被推向了這個隊伍中。

但據我兩個月的研究生生活來看,研究生脫單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太難了。

「研究生比大學脫單,難在沒時間」

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上了研究生之後,大家都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清晰的認知,文科方向的忙著泡圖書館看書,寫出好論文。理工科方向的忙著和導師團隊做實驗,拿出科研成果。

大家的時間多了,但都用在了學習和自我提升上,就算是舍友一天也就早晚見,更別提什麼活動了,social時間和本科相比,可以直接忽略不計,更簡單了,也更局限了。

沒幾節課,沒什麼團體活動,班級的人可能都認不全,和同師門,同實驗室的人也僅僅是眼熟。

以前在知乎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都是不信的,怎麼也有個例。但眼見為實,我被迫相信了。

不論你是想學習還是不想學習,導師都可以隨意給你安排任務讓你學習。不論你想社交還是不想社交,學習的壓力讓你提不起興趣,寫完了嗎?寫好了嗎?發表了嗎?三連問讓你懷疑人生。更別說還沒人組織,得自己去碰緣分了。

在這個三四萬人的校園裡,我每天見到的人除了固定有舍友,其他都是一面之緣的路人,來不及說一句話就匆匆別過,知道研究生脫單難在哪裡了吧?

但我真的遇到隔壁宿舍的女生到了研究生,沒幾天就找到了對象,每天我背著大書包下樓去圖書館的時候,都會看到女生從宿舍精心打扮,滿心歡喜走出來,然後在樓下和男朋友牽手一起走遠。

只剩我一個單身狗留在原地。

我一直認為在研究生期間,有一個伴侶同行扶持,是一件很有底氣的事情,有一種和戰友並肩作戰的感覺。所以充滿了期待。

會在閒暇的時候偶爾想一下,怎麼人家輕輕鬆鬆就找到對象了,而我卻不可以呢?是我不夠漂亮,還是不夠優秀?

但是很快這種感覺就消失了,當我深夜還聽到隔壁女生在走廊裡打電話抱怨男朋友佔用了她學習時間的時候,我才知道戀愛也是有得有失的,不是盡如我所看到的那般完美。

想要得到對象的陪伴,就意味著學習時間的減少。想要好好搞科研,可能沒有時間談戀愛。

戀愛如果想要一個對象,幾句話就可以開始,但如果想遇到一個合適的人,是需要等的,也需要長時間磨合。有的人很快就遇到了,有的人卻要等很久。

多等一陣子沒有什麼,重要的是在等的時間裡,知道自己等什麼人,沒有浪費時間。

「讀研以後,更理性了」

可能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感同身受了,小時候相信故事裡的童話,相信灰姑娘會有王子來拯救,而現實是王子根本不知道你在哪裡,更別提人家會不會理你了。

經歷過考研的人,都深深知道學歷的重要性,拼了老命考上來的,誰也不希望到時候畢不了業。考研讓我們知道,想要更好的生活不能奢望別人,只能靠自己。

同齡人已經賺錢養家,我們在校園裡不能僅僅是應付考試,60分萬歲就可以了,不能只想著吃什麼,玩什麼,去哪兒旅行了,更多要考慮的是怎麼兼職賺錢,怎麼規劃職業生涯,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這種壓力下,談戀愛就成了一件很矛盾的事。

渴望純粹的校園戀愛,但是這個年紀很難不摻雜條件去考慮,總會想兩個人的三觀是否真的相投?就業後會在一起嗎?在什麼地方定居?家裡是否會看好支持?很多很多的問題與權衡,讓愛情變成奢望。

我朋友的表姐博士畢業已經快30了,現在在央企工作,人很漂亮,薪水很高,就是到現在也沒有對象,她家裡非常著急,每次聚會七大姑八大姨都會給她介紹各種對象,但她都沒看上。

一次過年的聚會上,她實在不想再讓家裡人操心,就直接在飯桌上說了一句:「我知道大家都是為我好,但是別催我了行嗎?我自己心裡有數。」

她媽直接回了句:「早知道現在你剩下了,就不應該讓你讀那麼多書,書讀多了,人都傻了,30了還挑什麼?」

通過朋友的講述,我不由得嘆了一口氣。別人說還好,自己的媽也這樣說,她表姐得多傷心。

朋友接著說,她媽通過這件事情也告訴她研究生畢業就差不多了,不要念博士,女博士沒人敢要。還一直催她趕緊找對象,要不表姐就是她的未來。

我們都越來越贊同蔣方舟的那句:一定要努力讀書,要不你的三觀都是親戚朋友決定的。

表姐的故事不是個例,我還看過聽過很多,身邊沒有並行的人就自己前行,想要的拼命去爭取,得不到也能釋懷。

很多時候想過自己期待的生活,需要理性一些。

「談戀愛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我一個同學和大學時的男朋友異地戀,每天從圖書館回去已經快十點,洗漱之後再打電話,經常一打就到凌晨。

有時如膠似漆,甜甜蜜蜜,但更多時候一言不合就吵架,拉黑微信,互相慪氣,然後又反反覆覆打電話。

談戀愛有時候會心累,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般配的情侶,磨合的過程中,都有拌嘴,有吵架,有冷戰,甚至有分手。

男生不懂女生的心思,女生又敏感細膩。男生覺得莫名其妙,女生覺得不在乎,這些都無形之中讓愛情變得累。

每天看文獻、看原著,整理資料,或者做實驗、寫報告已經很容易暴躁,脫髮了,如果還要再拿出精力去思考對象到底愛不愛自己、他的一句話是什麼意思,懷疑這個懷疑那個,那戀愛反而太折磨了。

科研累就已經很難了,如果還要再為愛情累,那要這愛情幹嘛呢?

但不得不說,心智成熟穩重的人,是能夠兼得愛情與學業的。

在我身邊就有一對模範情侶,他們是我的學長學姐。在讀研的時候,兩個人會一起學習、一起運動、一起旅行、一起寫論文。一邊進步一邊經營愛情。

畢業後,本來是糙漢子的學長,為了照顧學姐,主動承擔起了做家務做飯等事情。我記得他以前懶得連地都不願意拖,現在的朋友圈卻開始往家庭婦男方向轉了。

本來性格內向的學姐,原來什麼事都喜歡憋在心裡,現在也慢慢開朗活潑了起來,經常看到她的甜蜜笑容。

他們願意在對方身上花費時間,做事情的時候想著對方,相處三年,感情越來越好,婚戒已經買好了,婚期也提上了日程,羨煞旁人。

所以呀,愛情的累因人而異,不能適合的人往往比較痛苦,可能畢業什麼都得不到,而能適合的人總是大贏家,學業愛情雙豐收。

「身邊的人都有對象了,我也應該有」

我曾經聽過一個線上朋友的故事,在她24歲的時候,認為自己應該有一個對象了,因為研究生的其他同學都有,所以她就在一個公眾號裡發布了招婚帖,把自己的各種要求羅列上去,結果還真的遇到了一個男生。

他們在一起吃飯,看電影,逛街,隨著對男生的深入了解,她對男生有了好感,認為他很優秀,而男生覺得她思想簡單,生活單調,兩人沒有共同話題,最後分了手。

很多人也有過這樣的誤區,覺得研究生期間如果再不找對象,就要被相親了。於是為了找對象而找對象,並不會考慮那個人合適不合適,就一頭扎進去。相處幾天,覺得不合適,就隨便分了手。

我們的年紀在增長,心智也應該隨著增長,一個成年人應該懂得避免從眾,在愛情中迷失自我。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戀愛實驗,實驗人員找來100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男女各半。

實驗規則是:

1. 男女共100人,男生單數編號,女生雙數;

2. 編號為1~100,但他們不知道數字最大的是100,最小的是1;

3. 編號貼在背後,自己只能看見別人的編號;

4. 大家可以說任何話,但不能把對方的編號告訴對方。

5. 實驗要求:大家去找一個異性配對,只要兩人加起來的數字越大,得到的獎品越高,獎金歸他們所有;

6. 配對時間有限。

大家猜猜結果怎樣?

數字比較大的同學身邊很快聚集了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行為去感動對方,以期待獲得最高的獎金。而背後數字是個位的同學,儘管也在努力參與,但總是以各種理由被拒絕。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絕大多數人與自己的配對對象都是非常接近的數字,在實驗裡,55號男生他的對象通常是50-60之間的女生,倆人數字相差20以上的情況非常罕見。

也就是常說的」門當戶對「,但現在的門當戶對不僅僅是過去的金錢與地位般配,更多的是三觀契合。

比如一個博士學歷的人,是罕見會與小學學歷的人在一起的,因為兩人的溝通層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博士說買一個靠近中心地段的房子,未來教育和醫療資源都會很便利,而小學學歷的人只會說太貴,埋怨對方敗家。

以前我們會覺得戀愛是兩個人的事,但是其中的很多小事都能看得出來差異,選擇思考模式和認知水平相同的伴侶,這是成年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值得一說的是,100號女生的配對對象竟不是99號男生,而是73號男生,這令很多人詫異不已。

100號女生被追求者衝昏了頭,她採取的策略是等待更好的,更大數字的男生。等到大家都配對完畢,她開始慌了。於是在剩下的男生裡找了一個數字最大的,也就是73。

這一點也很現實,每個人都在等待更好的對象,殊不知最好的可能就在身邊,但自己沒有看見。

最好的年華只有幾年,如果一直考慮的都是我要找到更好的,而不提升自己的話,浪費一把好牌也是經常有的事情。

這個實驗展現了戀愛中真實的一面,我們處於什麼編號水平,我們會選擇遇到怎樣的人?是般配,是差距,還是堅持不配對?

每一種不同的選擇都值得思考。

很多人都會說:我想遇到更好的人,那一定要先問自己一句:「對方憑什麼會看上我?」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為了之後遇到一個喜歡的人,能夠有底氣走到他身邊,告訴他「你很好,但我也不差」。

我現在慶幸自己無比堅定地選擇了讀研這條道路,認識更多優秀的人,看到更廣闊的風景,雖然還是會聽到朋友的吐槽和家裡的敦促,看到很多甜蜜的情侶,但我還這麼年輕,可以成為想成為的任何人。

只要我們不浪費時間給予我們的珍貴,所有經歷都是收穫。

研究生談不談戀愛,還要自己看著辦。

好文推薦

相關焦點

  • 你這麼大歲數還沒找著對象啊?
    我一同事特別不會說話,三十多歲了一直單身,前兩天給他介紹個對象,兩人第一次約會在咖啡館見面。結果這貨上來就說:哎呀!你這麼大歲數還沒找著對象啊?直接把人家姑娘氣跑了。2.上小學的時候,我特別笨不會畫畫,美術老師每次留的家庭作業,都是我爸幫我畫,一致得到老師的好評。有一次我爸出差了,老師問:你這次的作業怎麼這麼差?我說:這次是我媽畫的。
  • 沒讀研究生的你我,可曾後悔過?
    一個讀完中藥學的研究生曾說後悔讀研。可是,無論讀,還是不讀研,那都是當初自己心之所向,又何必要後悔呢?而我,不曾後悔沒讀研(其實即使我去考,也未必能考上。畢竟在職考的研究生和人家脫產讀的全日制研究生還是不一樣的啊)。不過我,一刻都沒想過要讀研究生。畢竟我英語也只是過了四級,基本上很難能讀到什麼好的學校和專業。
  • 「非全」研究生的尷尬:讀個研,把本科讀沒了
    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又有新案例。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招錄不允許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並稱這一規定與國家政策相悖,是就業歧視。
  • 「非全」研究生的尷尬:讀個研,把本科讀沒了
    但是非全日制度研究生、民辦院校畢業生都是國家統招,學歷學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為國家所認可,將其排除在外,顯然不是因為崗位要求,而是以不同教育形式、院校屬性等與職位要求無關的資格作為限制條件。 說白了,就是這是涉嫌歧視。
  • 研究生讀與不讀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1、提高學歷  在文憑上,讀了研究生不管是碩士還是博士,都比只讀本科學歷高,這高出來的學歷能幹啥呢。你讀了研究生去應聘,可能就會因為這個幹掉一些本科生,誰不願意要高學歷的人才呢。  2、擴大人脈  讀了研究生才知道,原來除了父母,還有一個人可以給你的人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他就是你的導師。
  • 馬上評|「非全」研究生的尷尬:讀個研,把本科讀沒了
    澎湃特約評論員 李一陵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又有新案例。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招錄不允許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並稱這一規定與國家政策相悖,是就業歧視。對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相關人員向澎湃新聞確認,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招錄對象確實不涵蓋非全日制學歷的畢業生。
  • 讀研究生到底有多難?讀18年還沒畢業,四川大學清退300餘名學生
    讀研究生到底有多難?讀18年還沒畢業,四川大學清退300餘名學生,隨著社會發展,就業壓力增加,不少學生會選擇報考研究生,都只是考研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考研到底有多難?讀研到底又有多難呢?
  • 真是「後悔」讀研,研究生還沒畢業,頭髮就掉沒了?
    最後,還不忘貼上兩張禿頭的「靚照」。看得出來,這位同學的頭還真挺亮的,掉頭髮也算是比較嚴重的了。其實,這位同學並不孤單,有不少同學,特別是讀研讀博的同學,都在直呼「禿頭」。當然,這些同學大多數並不是真的禿頭,可能只是想表達讀研的壓力很大。但是,不得不說,脫髮確實困擾著研究生這個群體中的不少人。
  • 讀研究生是啃老行為嗎?
    網友評論絕對意義上,一個有工作能力的人不去工作吃父母就算啃老的話,那麼讀高中(父母只有撫養你的義務)和讀大學(跟讀碩士沒區別)都算啃老了。你捫心自問,你真的想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考研是為了什麼呢?你有很明確的目標,但是又要為生活方方面面負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牽絆,可考研就這麼三五年,人生還有幾十年夠你折騰的,年輕就是資本啊。當然,我並不是鼓勵所有想考研的都去考研,在這之前,還是衡量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期望,以及自己的追求,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考研的。其實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我讀研的目的是什麼。
  • 有哪些東西是你讀了研究生才懂的?
    雖說大學就有點散養的感覺,但至少你有室友、同學一起,而讀了研之後,你會發現,大部分情況下都要靠自己。此外,要注重效率,不要偽勤奮。很多人剛進入研究生生活的時候,都說自己要勤奮,可等真正讀研後,你會發現自己看起來每天都很忙,但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時間並不多,很多時候,還沒注意,一天就晃過去了。
  • 二流大學的研究生有必要讀嗎?你會怎麼選?
    然而,這條「退路」也不好走,好大學錄取名額總是有限的,於是大多數人會面臨一個問題:二流大學的研究生有必要讀嗎?其實這個問題肯定又會被許多人吐槽,只有站在十字路口的人才會真正體會到做一個選擇是多麼的難,那就一起先聽聽網友們的看法吧!是否值得讀,首先你要明確考研的目的是什麼,目前更多的人報考研究生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學歷文憑,通過研究生的學歷來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 雙非院校的研究生有必要讀嗎?學校專業都不滿意,學費還高
    這樣的學校與大部分同學當初想考的學校相比,似乎都顯得有一些太普通了。以至於現在常常有人開始質疑,像這種雙非院校的研究生究竟值不值得去讀。關於這一點我的答案是可以去讀。因為從工作方面來說,無論是怎麼樣學校的研究生,這一個身份本身就會比本科高很多,因此在很多單位方面,特別是某一些並不看大學名字,只看重你長期的學習經驗和研究生的單位來說,這個身份是非常有利的。
  • 我讀在職研究生:沒畢業,結束了
    我把老師發過來的「沒通過」評閱結果放到文件夾中,標誌著我歷時四年多的在職研究生之路結束了。很遺憾,論文沒有通過評閱,我也沒有了答辯的機會。這意味著過去四年多我在這件事上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打了水漂。今天做一個總結,算是對我自己的一個交代。我一直都有想讀研究生的想法,小時候的夢想是要讀到博士後(那時候不知道博士後不是學位)。
  • 研究生導師:3小時內讀不完一篇英文文獻的你,還沒邁入科研門檻
    研究生與本科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研究」二字,雖然說不是所有學校都要求研究生必須發表論文,但如果讀研期間沒有發表論文,可能會有點「難堪」。如果還做不到,那就還沒有跨入科研的門檻,還需加油。學會閱讀英文文獻下面這個方法值得一試,可以逐漸提高英文文獻的閱讀能力。
  • 為什麼明明已經是研究生了,還反而更加焦慮?
    前陣子,一位很久沒聯繫的朋友忽然找我聊天。他想邊工作邊考研,還問我——讀研開心嗎?有那麼一瞬間,我差點脫口而出:讀研怎麼會開心呢?但仔細一想,相比於在社會上遭受「毒打」、每天996還攢不到錢的社畜,在學校讀書簡直就是在天堂了好嗎。
  • 博士讀了18年還沒畢業!強制清退!
    一流大學的博士生,讀了18年,還沒畢業!這是什麼概念!?18年啊!那麼長的時間,剛出生的嬰兒都已經準備上大學了! 十八年的時間,哪怕是一個小學文化畢業的人,只要肯幹,摸爬滾打,所創造出來的財富都會比你多得多。
  •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只願意讀研究生而不願意讀博士?
    讀完研究生年齡就夠大的了,在讀博士,出來都快30了。編和她談的時候,她還只有22歲,但是一想到,3年研究生,3年博士,出來,媽喲,28了,老大不小了,同年齡的人早早就業的,怎麼著混個年薪10幾20萬問題應該不是很大吧?而就算讀完博士出來就業,可能年薪還不如人家。於是乎,惆悵之感油然而生。
  • 你都二十八歲了還沒結婚是不是有病啊?
    曉月的父母眼瞅著自己的女兒年紀越來越大馬上就要三十了,在別人口中都成了老姑娘了,自己出門總是被左鄰右舍問:曉月有對象了嗎?怎麼還不結婚呢?是不是曉月要求太高了?老兩口覺得臉都快丟盡了,沒想到以前讓自己驕傲的女兒現在卻讓自己蒙了羞!
  • 普通二本大學的研究生有必要讀嗎?
    網友二看專業,有些專業有這個價值,有些工作你信不信一條研究生學歷就把許多名校本科生拒之門外?至少在醫學專業,研究生一定要讀。君不見三甲醫院招聘全是研究生起?好的三甲都要博士。在醫學領域,一個二本研究生完爆985本科生。
  • 研究生自述:讀了3年研究生 沒上1次小課
    幾年前,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上了上海一所名校的研究生。但報到之後,全班第一次開會就嚇了我一跳,我們這一屆班上竟然有40多人,如果再加上在職的同學,我們這個專業的碩士班居然達到了近70人的規模。  人多就人多吧,反正大家都是跟著自己的導師,我這樣想。但之後的學習生活讓我很是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