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裡裡的辭職之舉,能否拯救宗派主義下的黎巴嫩?

2020-12-19 騰訊網

10月17日,黎巴嫩政府宣布對Whatsapp用戶課稅,結果引發滔天民怨,民眾憤而走上街頭。在示威活動喧騰近兩周後,黎巴嫩總理薩阿德·哈裡裡(Saad Hariri)於10月29日宣布辭職,本就暗流湧動的黎國政壇因而陷入詭譎多變的迷局。

哈裡裡宣布辭職,圖片來源:AP

對示威者來說,總理辭職或許象徵勝利不遠,但就黎巴嫩自身的宗派主義(Sectarianism)脈絡觀之,此舉恐將導致更大的政治災難。另外某些媒體或許認為黎國此次示威象徵公民力量的崛起、基層的怒吼,然若深究便能發現,這次示威仍無法超克過往的結構性障礙,某些站上街頭者,反而正是底層群眾所鄙視的對象。

黎巴嫩的宗派主義

哈裡裡總理不僅是黎巴嫩反真主黨大本營-未來運動(Future Movement, )的領袖,也是反敘利亞代表「3月14日聯盟」(March 14 Alliance, 14 )裡的要角。回顧其總理之路,可以八字總結——坎坷艱辛、高潮迭起。哈裡裡的父親拉菲克·哈裡裡(Rafic Hariri,1944-2005)本是黎巴嫩商業巨子,與沙特關係良好,並於1992年至1998年、2000年至2004年間擔任黎巴嫩總理,其不僅大力促成《塔伊夫協議》(Taif Agreement),終結15年黎巴嫩內戰,更主導戰後重建工作,令首都貝魯特重回往昔榮華。

拉菲克·哈裡裡,圖片來源:salom

然天有不測風雲,不明人士以汽車炸彈暗殺哈裡裡,4000磅的TNT驚天一炸,不僅炸出逼退敘利亞駐軍的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也讓其次子薩阿德·哈裡裡應族人要求走上政治之路,以繼承父親的政治版圖。2009年,哈裡裡初登總理大位,卻因2011年真主黨成員宣布退出內閣而下臺;2016年哈裡裡重回總理寶座,沒想到這次就任不只更加兇險,也更為狗血:哈裡裡在2017年訪問沙特時,突以「伊朗與真主黨在中東過度擴權」、「害怕被暗殺」等理由,宣布辭去總理職務,並待在沙特不肯回國。由於事發經過實在太過詭異,故而引發了「哈裡裡是人質」、「哈裡裡其實已被沙特挾持」等國際疑雲,導致黎沙關係劍拔弩張。

在各色謠言繪聲繪影下,這齣政治驚悚劇的結尾也相當出人意表。哈裡裡在公開辭職12天後悄悄回到貝魯特,宣布「中斷辭職」,並表示自己正與總統米歇爾·奧恩(Michel Aoun)磋商,最後其終於在12月5日「撤回辭職聲明」,並對自己在沙特的真實境遇絕口不提。回顧哈裡裡過往的總理生涯,之所以會如此動蕩波折,除了外部的伊朗-沙特地緣衝突外,國內的宗派主義也是一大主因。在黎巴嫩,要爭取國會議員選舉配額、公務員任用資格、公共部門晉升機會等,往往不取決於能力,得視個人的宗派歸屬而定,遜尼派、什葉派、基督教馬龍派,各有各的規矩。此般現象的成因,還得從奧斯曼帝國談起。

黎巴嫩宗派地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奧斯曼帝國採米利特製(Millet)統馭各族人民,但這裡的「族」卻與血緣關係不大,以個人宗教信仰而定,故穆斯林有自己的米利特,猶太人與各大正教會也有,各米利特適用不同的宗教法與稅賦。而奧斯曼時代的黎巴嫩也遵循此種分群方式,且因天高皇帝遠,故各米利特都有很大的自治空間,由此種下了各大宗派間的分群自治傳統;當法國人入侵黎巴嫩後,殖民政府也遵照這套體系統治人民,加上利益分配不均,讓各宗派間的分歧日漸加大,例如馬龍派基督徒明顯比穆斯林享有更多特權,由此埋下日後的內戰禍根。

1943年黎巴嫩發布《國家公約》(National Pact),除定位黎巴嫩的後殖民國家身份外,也正式將政治宗派主義制度化,其重點規範如下:

1.馬龍派基督徒保證不引入外部勢力,接受黎巴嫩的阿拉伯身份,並放棄對黎巴嫩西方身份的主張。

2.穆斯林保證不追求黎巴嫩與敘利亞的一統。

3.總統和黎巴嫩軍隊司令必須出身馬龍派。

4.總理必須是遜尼派穆斯林。

5.議會議長必須是什葉派穆斯林。

6.議會的副議長和副總理必須是希臘東正教徒。

7.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必須是德魯茲人。

8.國會議員席次中,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比例必須是6:5。

以上規劃林林總總,看似完美無瑕,面面俱到,卻終究經不住時光摧殘。首先《國家公約》中的宗派職務規劃,主要是參照1932年的黎巴嫩人口普查而來,當年基督徒還佔51%的人口多數,故其在《國家公約》中能幫自己爭取優勢地位,將總統職位、軍隊和議會多數緊握掌中。但基督徒或許沒料到,黎巴嫩獨立後,普遍貧窮的穆斯林人口增長速遠高於較富有的基督徒,且許多基督徒紛紛移民海外,導致其人口數逐年下跌,漸有邊緣化的趨勢。對此基督政府當局也是心裡有數,故遲遲不敢實施人口普查,結果反讓穆斯林抓到「做賊心虛」的把柄,宗派衝突日趨激烈,加上巴解組織(PLO)將戰鬥基地遷至黎巴嫩南部,在一連串擦槍走火間,黎巴嫩終於在1975年爆發內戰。

這場內戰打了15年,不僅讓黎巴嫩千瘡百孔,也把周遭所有外部勢力全牽扯進來。首先因為敘利亞始終不肯放棄統一黎巴嫩的夢想,故其以協助巴解為名,調兵進駐黎巴嫩,而巴解因將黎南當作反以基地,從而導致以色列以反恐為由入侵黎巴嫩;接著伊朗為了反制以色列勢力,又在黎巴嫩扶持了自己的什葉武裝民兵勢力,也就是今日的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各派人馬鏖戰多年,終於在1989年籤訂《塔伊夫協議》,調整出新的宗派職務模式:

1.1943年的《國家公約》規定,遜尼派穆斯林總理由馬龍派基督徒總統任命,故對總統負責;但在《塔伊夫協定》後,總理改為對立法機關負責。

2.國會議員席次中,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比例改為5:5。

3.總統權力遭到弱化,但總理權力卻提升不少。

總之,內戰過後,基督徒雖向穆斯林讓權,卻未能終結宗派主義的傳統,《塔伊夫協議》雖意在化解宗派衝突,卻只是重新固化了宗派間的分野。更糟的是,闖進黎巴嫩的外部勢力也不肯隨內戰結束撤出,首先真主黨民兵以抵抗以色列為由,拒絕解散,最後政府只好令其就地合法;敘利亞既然已駐軍成功,自然也不肯走了。黎巴嫩的宗派主義至此便與地緣下的大國政治糾纏在一起。故內戰結束後,政治僵局與內亂成了黎巴嫩的常態,因為各地方勢力背後都是宗派,宗派領導人又常與外部勢力合作,因此國會中往往難得共識。2005年2月14日,總理拉菲克·哈裡裡遇刺,致使黎巴嫩在「對敘態度」上,陷入嚴重的兩極分化。

當年的哈裡裡暗殺事件,由於兇手未明,故以色列、敘利亞、真主黨都被懷疑是幕後黑手,結果又觸發新的宗派衝突。3月8日,真主黨組織了一場示威活動,以「感謝敘利亞」為名,向阿薩德政權展現自己的忠誠;但無獨有偶,3月14日也有大批示威者走上街頭,要求敘利亞自黎巴嫩撤軍。兩派人馬自此成形,分別是親敘利亞和親伊朗的「3月8日聯盟」,其成員主要為什葉派加基督徒;以及反敘利亞和親美的「3月14日聯盟」,成員多是遜尼派加基督徒。這次衝突又名雪松革命,最後敘利亞雖被迫撤軍,但黎巴嫩的宗派衝突卻又在革命這獲取了能量。

「3月8日聯盟」與「3月14日聯盟」從此在政壇上瘋狂鬥爭、抵制,製造無數政治僵局,更曾導致黎巴嫩長達兩年選不出總統。哈裡裡2016年二度就任總理後,雖竭力要調和兩派人馬鬥爭,卻蚍蜉撼樹,黎巴嫩政壇又暴力事件頻傳,因而才有那段總理自我放逐沙特的鬧劇。哈裡裡之所以願回國再任總理,部分原因在於殖民母國法國總統馬克龍、黎巴嫩總統的居中調停。然而宗派衝突還是沒有解決,兩大勢力不僅持續製造僵局,還狂挖對方牆角,哈裡裡這個總理既當得危險,又身不由己。上次辭職,黎巴嫩與各方勢力花了10幾天才翻轉這個結果;此次辭職,對執政當局來說,其實就是2017年總理出走風波的另類再現,只是這次兩派人馬及外部勢力都無法保證,要花多久才能讓一切重歸原樣。

垃圾山下的示威

而宗派主義不僅常駐黎國政壇,也深入民間各大角落,從而形塑了特殊的示威動員結構。在一般黎巴嫩公民的人生經驗中,多少都要與扎伊姆制打聲招呼。扎伊姆( )在阿拉伯語中為「領袖」之意,置於黎巴嫩的政治脈絡中,則意指宗派領袖。扎伊姆制能為一般公民提供政治贊助、保護與服務,其領袖主要有兩種統治基礎,一是出身國家一級宗教領袖,二是來自國家和地方的一級宗派選區。

這種權力基礎使黎巴嫩的國家機構成了宗派領袖間的競技場,其中「高級」的宗派領袖,往往就是大黨的要員,既有自己的外交關係和外部贊助商,還能代表黎巴嫩參與國際會議,並能參與表決法案;而地方的一級宗派領袖則為地方市政提供服務與贊助。例如全黎巴嫩約有1,010個市政委員會,當其人手不足又缺乏資金時,扎伊姆制下的宗派領袖便會代其執行其基本任務,比如環境清潔和街道照明,基本上凡是市政職能未能完善處,扎伊姆制都會設法滿足地方公民的基本需求,例如健康檢查、提供教育和就業引薦等。

圖片來源:AFP

平心而論,黎巴嫩的扎伊姆制其實與中東國家常見的瓦斯塔現象類似。瓦斯塔(Wasta, )的阿語原意為「中介」,但在中東政治中則代指裙帶關係。瓦斯塔的根源是傳統的部落社會結構,即金字塔頂端的部落成員(通常指酋長)有權分配財富、調停糾紛;以現代國家的語境來看,酋長的主要責任便是分配利益、並調解人民與政府的糾紛,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介紹工作,尤其是政府提供的公部門工作。故中東各國普遍有一現象,就是公共部門龐大但效率卻極其低落,原因就是裡面塞滿各種靠關係介紹進來的職員;這些人雖效忠國家,卻同時效忠部落,或甚至更效忠部落,因此其往往會掠奪國家資源,私相授受給同部落者。

黎巴嫩的扎伊姆制雖把部落換成宗派,但效果幾乎相同,即許多黎巴嫩人都要依賴地方宗派領袖的贊助,即便新一代年輕人有日漸世俗化的傾向,但求職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即便其並不虔誠,卻得仰賴地方宗派領袖為其找個好工作。而這便是其在示威運動中的著力點。2015年7月,黎巴嫩政府突然宣布關閉貝魯特和黎巴嫩山區的幾處垃圾場,回收公司Sukleen於是暫時停收垃圾,結果導致大量垃圾堆滿城市街道,貝魯特幾乎要淹沒在一片垃圾海中,部分市民為了自救,遂組成「You Stink!」團體,號召群眾示威抗議,最後演變成超過十萬人上街的社會運動,其主要要求也由收垃圾擴及其他層面,包括生態環保、停電、選不出總統的政治僵局。

然而這次示威在持續8個月後便自動散去,而政府基本上什麼重大改革也沒做,但民眾之所以不願再繼續上街,原因就是宗派主義的反動員。這場示威活動雖有公民崛起的意味,但打從一開始就不是所有宗派都參與,黎巴嫩的宗派衝突如此嚴重,許多老一輩的黎巴嫩人一看到街上的示威者與自己宗派互異,心裡首先就起了排斥感;

再者,根據調查,2015年垃圾示威中的青年參與者數量,以貝魯特美國大學(AUB)居首,敬陪末座的則是黎巴嫩國際大學(LIU)與黎巴嫩大學。AUB是黎巴嫩知名的貴族學校,一學期學費高達7500-10000美金;反觀LIU的學費一學期只要2000美金,黎巴嫩大學更只有81美金。在黎巴嫩的社會結構中,AUB只有精英階級的孩子才讀得起,一般黎巴嫩人根本想都不敢想。故在這場示威中,一開始各方青年雖在臭氣燻天下發出怒吼,但一般的黎巴嫩人都需要扎伊姆贊助制來為自己介紹工作,故政府一看情勢大亂,便示意各宗派領袖近場救援,威脅利誘雙管齊下,勸退無法不靠扎伊姆制存活的年輕人;但讀AUB的精英學子便不然,其家境優渥,往往不必擔心宗派領袖不幫自己介紹工作,甚至畢業後的第一規劃就是出國就業,最後順勢定居他國發展,因此其不僅參與率最高,也撐得最久。

此外,2015年垃圾示威中還存在另一股被忽視的沉默力量——工人階級。當年內戰結束後,哈裡裡採用新自由主義基調的經濟重建計劃,以犧牲工農權益為代價,扶持金融與建築產業,但又凍結工人工資,形同將從國家的重建成本社會化,工人境遇因而每況愈下;而黎巴嫩的非正式僱員、小企業比率又極高,導致工人難以組成工會為自己爭權,只能默默承受長年的剝削。故當2015年的貝魯特燃起示威之火時,工人們難掩振奮之情,紛紛趕赴現場,然現實卻狠甩他們一個耳光-由學生、青年、精英主導的示威核心根本不願接納工人勢力,除了因彼此議程不同外,多少也有點貴族情結在其中。最後工人再度被邊緣化,只能默默離場,繼續回去過被壓迫的苦日子。

以上雖是四年前的街頭樣態,但到了2019年的黎巴嫩,同樣的示威權力結構仍持續作用。在黎巴嫩的社群媒體上,往往可見人們在網絡上推送抗議者手持iPhone 11、身穿潮服的圖片,底下還會附上幾句嘲諷之語,意指「這麼有錢卻上街裝窮」。倘若此次示威結構仍無法超脫過往宗派主義的束縛,那麼其發展軌跡也很容易預測,大抵就像2015年的示威:前幾個月各方會師,同仇敵愾,空前團結;接著宗派主義就會生效,一般學生於是紛紛離場;不必仰賴扎伊姆制的精英學子們會再苦撐一下,最後也是散得無聲無息。

何去何從

黎巴嫩政壇的宗派衝突雖嚴重,但並不代表政治人物們對此次示威喜聞樂見。由黎巴嫩應對2015年示威的經驗可知,儘管「3月8日聯盟」與「3月14日聯盟」的派系鬥爭激烈,並有持續兩極化的趨勢,但所有互動都可視為對宗派主義的默許;而示威這種結果難料的事,反而才是執政當局最大的敵人。故這兩大聯盟儘管平日水火不容,但在化解示威人潮上,卻永遠存在合作空間。早在哈裡裡辭職前,原本與其派系相左的真主黨領導人哈桑·納斯拉(Hassan Nasrallah)便公開表示,示威就是外國政府意在顛覆黎巴嫩執政當局的國際陰謀,一但總理被逼辭職,黎巴嫩恐陷萬劫不復的境地。

圖片來源:Atlantic

從示威者的角度來看,此次公民崛起,或許是讓黎巴嫩擺脫宗派主義的關鍵第一步,只要一步步來,黎巴嫩就能逐漸過渡到公民治理的階段。若由歷史軌跡觀之,此時的黎巴嫩或許就如示威者所說的,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期,但卻有很大的機率會重蹈覆轍,進而重演2015年示威人潮自行散去、2017年總理策略性辭職又反悔的戲碼。哈裡裡的辭職,從來不是這次示威裡的關鍵,整個宗派主義已根深蒂固扎在黎巴嫩的社會結構中、烙印在歷史骨血上,哈裡裡不過是拼圖的一角,黎巴嫩的轉型之戰,得看示威者的權力結構變化,以及執政當局聯盟的調整意願,前頭的路,還很漫長。

相關焦點

  • 沙特軟禁黎巴嫩總理、在黎撤僑引戰爭憂慮,法總統抵沙特斡旋
    東方IC 圖海外網11月10日電 11月8日,沙特稱,鑑於黎巴嫩總理哈裡裡宣布辭職,沙特方面認為,真主黨控制下的黎巴嫩政府已經向其「宣戰」。9日,沙特要求在黎巴嫩居住或訪問的沙特公民撤離該國,並對黎巴嫩發布旅行禁令。而值此劍拔弩張之際,法國總統馬克龍於9日抵達沙特,與沙特王儲會面,討論地區形勢。當地媒體評論道,亂局中各種力量交織,戰爭陰霾籠罩中東。
  • 特稿|黎巴嫩碎片_澎湃國際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也有人看到,毀滅過後是新生的希望,爆炸過後更多黎巴嫩人把「改變」作為共識,在黎巴嫩一直都稀缺的「國家」意識在百年之後開始變得強烈起來。下一個百年,黎巴嫩能否擺脫破碎而悲劇的宿命?哈裡裡表示,「『方便旗』制度誕生之時就很少考慮如何保障資方以外的相關方利益,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即便那些財大氣粗的歐洲和東亞航運公司,也傾向於在巴拿馬、摩爾多瓦這樣的小國註冊船隻,以便規避風險。」然而,Rhosus號的故事或許並不如此純粹,有證據指向Rhosus號原本就與黎巴嫩方面存在聯繫。
  • 黎巴嫩的奢華與貧窮
    在這個目的下,我把他們的看法綜合起來,形成了穆斯林世界整體上對黎巴嫩的認知,並擴展到對整個中東、世界的看法。遜尼派帶我看——黎巴嫩的豪華和奢侈貧富之差令他憤憤不平。這一刻,他比馬克思的批判精神都更加充足。
  • 黎巴嫩看守總理及3名前部長因貝魯特爆炸被起訴
    海外網12月10日電 據美聯社10日援引黎巴嫩媒體消息,調查貝魯特爆炸案的檢察官於當日向看守總理哈桑·迪亞卜以及3名前任部長發起訴訟。美聯社稱,由於調查速度緩慢、缺少解釋且沒有高級官員被起訴,黎巴嫩民眾越發不滿。貝魯特爆炸共導致超過20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爆炸發生後不久,時任總理迪亞卜宣布政府集體辭職,在新政府組建前擔任看守政府總理。12月9日,候任總理哈裡裡表示其當日向總統奧恩遞交了一份18人內閣名單,由不隸屬於任何政黨的專家組成。
  • 【時事聚焦】黎巴嫩首都大爆炸4000人傷,宛如末日,看看這個最不像...
    可能很多朋友沒聽說過這個國家,即便是聽說過的朋友,對這個國家也沒什麼太深刻的印象,所以,今天我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下這個位於中東地區的小眾國家。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因國家權力分配產生的矛盾激化,內戰爆發。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
  • 黎巴嫩:聖誕老人今年還會來嗎?
    來自黎巴嫩千年古城提爾的羅塞特·卡特拉也有同樣的感受。她說,她的六口之家今年開始壓縮開支,飛漲的物價讓家裡不敢買過節的東西。「在疫情和經濟危機發生之前,過節我們經常下館子。今天,我們告別了那樣的日子。就連吃烤肉都已成為過去。」「往年過節我們都要自制很多糖果,分給左鄰右舍,今年我們做的糖果不多,留著自己吃,至少這樣還有一點過節的氣氛。」
  • 要憤怒,別只悲傷:誰來拯救「無人看管」的黎巴嫩?
    在貝魯特經營一家影視製作公司的娜達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她看到抗議者舉著絞刑架,繩索上掛著的是幾位黎巴嫩主要黨派領導人的頭像。(圖說:8月8日,貝魯特烈士廣場,抗議者用絞刑繩索「吊」著黎巴嫩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左)和前總理巴希爾的畫像。
  • 人物|誰是卡塔尼:被解職的王儲親信,遙控「卡舒吉之死」
    埃爾多安在23日的公開演講中公布了土耳其的調查結果,稱卡舒吉之死是有計劃的「政治謀殺」,但是他的確沒有提及任何視頻和音頻。沙特高官此前曾就卡舒吉的死因給出多種說法,但沒有任何一種提及卡塔尼的Skype通話。不過沙特也表示,調查仍在繼續。
  • 【黎巴嫩總理宣布政府全體辭職】據多家外媒消息,黎巴嫩衛生部長在...
    文 / 浚濱2020-08-10 22:46:21來源:FX168 【黎巴嫩總理宣布政府全體辭職】據多家外媒消息,黎巴嫩衛生部長在政府會議後表示,內閣已經辭職。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
    但隨後的事態發展再次出乎人們意料——在4位部長級官員辭職後,8月10日晚間黎巴嫩總理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本屆政府集體辭職。更蹊蹺的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慰問後,竟有6萬黎巴嫩人籤署請願書,要求法國託管黎巴嫩。一場大爆炸,為何會引發黎巴嫩政壇「大地震」?
  • 澎湃思想周報|散裝衛生巾是誰的問題;馬克龍帶給黎巴嫩什麼
    馬克龍為黎巴嫩帶來的是什麼?學者Joseph Daher在《雅各賓》發文稱,摧毀貝魯特的爆炸是對數十年來錯誤統治黎巴嫩的政黨的控訴,然而現在,這些政黨正在利用這場災難作為藉口,在馬克龍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慫恿下,深化新自由主義政策。
  • 聯黎部隊證實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有4條地道
    新華社貝魯特12月17日電(記者李良勇)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聯黎部隊)17日證實,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存在4條地道,其中兩條地道越過黎以臨時邊界「藍線」。黎巴嫩總理哈裡裡17日與聯黎部隊司令德爾科爾會談時表示,黎巴嫩堅持全面執行第1701號決議,在南部邊境尊重「藍線」。他同時表示,希望國際社會制止以色列不斷侵犯黎方主權的行為。本月4日,以色列國防軍宣布,以軍發現了數條由黎巴嫩真主黨挖掘和修建的從黎巴嫩延伸至以色列境內的地道。為摧毀這些跨境地道,以軍方發起「北盾行動」。
  • 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和三名前部長拒絕就貝魯特爆炸案接受訊問
    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和三名前部長拒絕就貝魯特爆炸案接受訊問 關盼盼/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12-15 09:01
  • ...黎巴嫩衛生部長在政府會議後表示,內閣已經辭職。早前,伊朗英語...
    2020-08-10 22:46:21來源:FX168 【黎巴嫩總理宣布政府全體辭職】據多家外媒消息,黎巴嫩衛生部長在政府會議後表示,內閣已經辭職。
  • 黎巴嫩政府為何總辭職?再不跑就來不及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去年波及全國的「反建制抗議」沒能讓黎巴嫩哈桑內閣總辭,反而在黎巴嫩小打小鬧,「例行公事般的就大爆炸表示譴責」的小規模抗議後,就集體辭職了呢?「再不跑,就來不及了?」——這當然是輿論場對於哈桑內閣「臨危總辭」的戲謔之言。
  • 黎巴嫩強力部門使用武器驅趕貝魯特的示威者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黎巴嫩新電視臺(Al-Jadeed)17日報導稱:「示威者縱隊到達黎巴嫩銀行,安全部隊使用催淚彈驅趕他們。」
  • 當代伊斯蘭「中間主義」致力於維護穆斯林內部團結,反對宗派主義
    (布哈裡、穆斯林)「信士們相互友愛,相互同情,恰如同一個軀體,要是某一個肢體叫苦,所有的肢體都會為之徹夜不寧。」基於此,當代伊斯蘭「中間主義」致力於維護穆斯林內部的團結,反對各種宗派主義與教派之爭,「確信伊斯蘭民族的存在及其使命的連續性和持久性,確信伊斯蘭民族團結統一的必要性及全體教胞之間的兄弟之情,儘管學派不同,教派各異,只要同朝一個天房,同信一部《古蘭經》,同遵穆聖的聖行,各種不同的教派就同屬於一個伊斯蘭民族」。
  •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大規模爆炸 總理妻女受傷...
    周二(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大規模爆炸,造成至少5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港口大部分地區被夷為平地,首都各地的建築物被毀,天空中升起了巨大的蘑菇雲。  爆炸原因尚不清楚。黎巴嫩紅十字會在推特上表示,30多支隊伍正通過救護車對爆炸現場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