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編本語文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主編溫儒敏談部編本的由來創新及用好它值得注意的11個問題

2021-03-02 守望新教育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營造書香校園]


        今年9月份,全國小學就要統一使用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了。下面,我想結合老師們接觸這套新教材之後可能比較關心的若干問題,來做些說明。一共有11個問題。——溫儒敏(教授、博士生導師、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


        有一篇報導說,部編本語文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我很讚賞這個說法。那麼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我說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什麼?我看就是回到原點,請老師帶頭多讀書。——溫儒敏


        對人類,閱讀是一種生命本體的互相映照,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集體守望;對教育,閱讀是一種最為基礎的教學手段,是授之以漁的最終目的;對社會,閱讀是一種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是對人類崇高「價值」和應有「秩序」的堅持;對個體,閱讀是一種彌補差距的向上之力,是終身受益的個體福利,是開闊眼界,豁達胸懷,陶冶情操、啟迪心靈、修身養性的最好方式;對生命,閱讀是一條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是構建幸福的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徑。——《閱讀的力量——新教育實驗的學生閱讀素養報告》文摘

  

        這是最近我在全國語文教研員(小學)部編本教材使用培訓會上的講話(記錄稿),文字未經打磨,僅供內部參考。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套新教材到底編得怎麼樣,不是我們這些參與編寫的人所能評定的,也不是我這個總主編說了算的,最終還得靠一線教學的實踐來評判。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著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學標準與藍圖。教材教材,編得再好,也只是用於教學的材料,當然也會提供某些教學的框架與導向,但學情不同,用起來也應當有各自的發揮。教材是可以質疑、改動和調整的。我期待通過廣大教師的實踐,不斷完善這套新教材。

          溫儒敏,教授,博士生導師,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

        這套新教材是中央關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領導和組織編寫的,其編寫資源可以說空前雄厚。前後從全國調集五六十位專家、作家、教研員和編輯,組成編寫組,人教社的中語室和小語室在其中起到中堅作用。實際參與過這套教材諮詢等工作的各個學科領域專家有上百人。教材還經過三十多輪評審,幾百名特級教師的審讀,以及多個省市幾十所學校的試教。如果不是「部編」,很難動員這麼多力量。它的編寫質量是有保障的,作為一種「公共知識產品」,也能夠被多數人接受。我們不好說這是理想的教材,但顯然可以超越現有各個版本同類教材的整體水平。不必把這套教材的優點說得那麼多、那麼絕對,它可能只是相對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種版本語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部編教材取代原來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記前人的功勞。

      

        很自然的,大家會比較新舊教材的異同。比較要關注有哪些「不同」更要關注變化之中所體現的觀念、意圖和方法。這也許會引發我們去思考與探究,通過新教材的使用,去推進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

      

        大家現在只看到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新教材,其他還在最後送審,二年級大概8月份才能印出來。這裡有必要讓大家對整個部編本語文教材有個大致的印象。說是總體特色,其實也就是從編者角度,希望教材能夠在哪些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概括起來,有這麼4點。

      

        一是強調立德樹人,卻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潤物無聲。

      

        二是「接地氣」,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掛空,能實用好用。

      

        三是「守正創新」。教材編寫需要聽取各方面意見,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和一般個人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間有限,但還是要努力去創新。新教材並沒有顛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個版本教材的基礎上去創新。

      

        四是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

      

        以上4點,是新教材的編寫理念,也是努力的方向吧。

      

        那麼,為什麼要編一套部編本教材?

      

        現在通用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由各個出版社組織編寫的,即所謂「一綱多本」。「一綱多本」本是個好東西,有利於調動地方和出版社的積極性,讓教材編寫有競爭,優中選優。但實際上又很難做到有序競爭和優中選優。主要是市場的介入和行政的幹預,「一綱多本」就有點變味了,現在又只好回到統編。不是所有中小學教材都統編,只是語文、思品和歷史這三科統編。中央對此顯然是有政治上的考慮的。中央直接抓教材,最後定稿都是交由中央會議上討論的。為什麼這麼重視?因為有什麼樣的教材,就有什麼樣的國民。我們也應當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語文教材的統編吧。

      

        下面,我想結合老師們接觸這套新教材之後可能比較關心的若干問題,來做些說明。一共有11個問題。

        一、一年級為何要改為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都是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覆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部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 ,雪對風」,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對於一年級剛上學的孩子而言,一上來就是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下馬威,並不利於培養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我看拼音學習再往後推一兩個星期也無妨,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二、漢語拼音對剛上學的孩子比較難,教學有什麼建議?

        老師們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漢語拼音只是拐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

        例如,發音是比較難學的。學拼音當然要教發音的方法,但也不要過分要求。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拼讀準確,二年級要求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增加其他額外的負擔。有許多學校一年級還學英語,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老是混淆,老師教學的壓力是很大的。還有就是南方方言區的老師,為了訓練一個發音,可費老勁了,效果還不好。如果認識到漢語拼音就是一個認字的「拐杖」,普通話正音無非是為了溝通,那老師的壓力會小一點,輻射到學生那裡負擔也會輕一點,效果不見得就差。

        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已經降低了難度,有些學校可能不注意。說到普通話的學習,也要實事求是,方言區的學生會用普通話溝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說得多麼標準、漂亮。如果方言區的老師能結合所在地區學習普通話的發音難點,來補充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那就更好了。總之,學拼音就是幫助認字,不能代替認字。拼音對學普通話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讀拼音當作學普通話的辦法。

另外,部編本語文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將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對此大家也要重視。

        三、「和大人一起讀」是什麼欄目?要列入教學計劃嗎?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所以讓大人和他們一起讀。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以前的教材沒有這個欄目,大家不知道如何處理。我建議你們把這個欄目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課堂上的課,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讓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也等於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可以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我們可以先在教室裡面讓老師和學生一起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範怎麼實施一起讀。

        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講讀,或者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應當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鬆的閱讀。教師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換,另外找一些作品來讀。

        四、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有哪些變化?

        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像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

        課文數量的減少,不要簡單地理解為「減負」(孩子們負擔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師加重的,而是社會、家長加重的),而是教學內容方式的調整,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也更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升。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整個課文的變化很大,幾乎換了三分之二的課文。課文的選篇標準強調了這4點,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要適當兼顧時代性。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

        大家會發現,有些經典的老課文又回來啦,沒經過沉澱的「時文」少了。

        五、識字寫字教學如何做到更有科學性?

        首先是實行「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是部編本語文低年級的編寫原則。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儘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不要回到過去那種「四會」的要求,因為認、講、用、寫是很難齊頭並進的,那樣做效果可能欲速則不達。

        新教材在識字教學的安排上是有講究的,大家在教學中要認真體會。一般而言,只要按現教材設定的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大致可以實現獨立閱讀。大家要注意,一年級上冊後面附了一個《識字寫字基本字表》,要求會認300字(這300字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100個會寫的字;一年級下冊附400個會認的字,200個會寫的字。有的老師會問:這些字是怎麼來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讀課文,才安排學這些字嗎?不是的,它是依據對小學生閱讀的字頻調查來確定的。先認這些字,才可能儘快過渡到獨立的閱讀。而且從字理、字結構來看,先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如果單純依賴拼音識字,可能會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於儘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教學中老師們要重視範讀、熟字帶生字、儘量勾連口語詞,等等。教第二、三單元時,要鞏固和復現之前認識的漢字,避免回生。一年級要儘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方法了,那時就不光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新教材「多元認字」的教學思路,老師們應當多加關注,加強研究。

        六、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有無必要讓孩子學「國學」?

        部編語文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也分量也加重了。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花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上懂得寫了什麼,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 「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是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繁瑣,像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比如有一些老師教《靜夜思》,教案設計的程序就很繁瑣——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老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呀?有的還讓發表一個感慨,說:「月兒圓啦,人團聚了,多美好啊!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他隻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想起他的親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有的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麼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分解一下,讓孩子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舉頭望明月。這多累贅呀,於是靜夜思中的「靜」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朗讀不能取代自主性的閱讀和吟誦。

        要不要把「國學」當作課程?我在這裡非常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必要。「國學」這個概念很複雜,在晚清是為了抵禦「西學」、拯救國粹而提出的,當時是「國將不國」之學,帶有保守主義的意味。這些年有些人張揚「國學」,也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什麼是「國學」?範圍太大,很籠統,而且精華與糟粕糾纏,又很複雜。我看還是提「優秀傳統文化」為好,這是中央的提法。至於「國學」不「國學」,學界都還弄不清楚,有爭議,我們中小學不要去套用。

        社會上有人開設了讀「三百千」的班,說那是「讀經」。誇張了。「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裡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小學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七、部編本語文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課型的區分一年級還看不太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兩種課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初中教材「精讀」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往課外閱讀,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麼小學怎麼上好教讀課?一是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做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自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澱運用。老師不要多講,就讓學生自己去讀。有些老師可能不放心,還要為自讀課安排討論或者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我特別要說說另一種課型的混淆,不管學什麼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講法。有的上詩詞課,也要分析主題意義,上童話課,就和小說差不多,還是人物性格、藝術手法等等。不同的文體課型應當有變化。何況課型不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

        「部編本」在課型問題上有許多探索,比如對文體特點的提示,以及不同文體閱讀方法的要求,等等,都是有用意的,老師們要重視。

        八、為何要提倡閱讀教學的「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讀書,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所以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讀一些「閒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定「掛鈎」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當然,我們的語文課就要改一改,不能滿足於精讀精講,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交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等。部編本語文在不同文體的閱讀,以及多種讀書方法的教學方面,開始做一些嘗試。這是新課題,希望老師們也支持。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新教材一二年級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新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到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的可行的辦法。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

        老師們也想實施「1+X」,可是拓展閱讀的課文哪裡去找?這裡介紹一種,那就是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最近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其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24冊,每學年2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九、怎麼設計「快樂讀書吧」課?

        「快樂讀書吧」課,每學期一兩次,每次安排某一種閱讀類型。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有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有意識讓學生去掌握一些讀書方法。這個欄目不要處理成一般的課文學習,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講一點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但主要是引發興趣,讓孩子自己找書來讀。

        十、新教材為何要重建語文知識體系?

        這些年的課改為了防止應試式的反覆操練,提出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如今的語文教學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很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乾貨」。

        針對這種偏向,部編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進。一是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力圖更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清晰,要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 「乾貨」,做到「一課一得」。

        部編語文教材已經在努力重建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這是「隱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不刻意強調體系化,還是要防止過度的操練。老師們了解這一點,教學中就要胸有成竹,知道每一年級的語文學習大致達到什麼要求,通過哪些線索去逐步實現,每一單元甚至每一課的知識點、能力點在哪裡,等等。教學實施中不去追求「體系化」,但還是要有體系的。

        怎麼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又怎麼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呢?我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吧,也許備課時用得上。

        一是參照教師用書。教師用書會有知識點、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元導語。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思考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

        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隨文學習」的辦法不能丟。心中有數,就能在教學中想辦法落實。不要從概念到概念。

        十一、別濫用多媒體,要祛除繁瑣病。

        現今語文課普遍存在的一個弊病,就是繁瑣。備課繁瑣,上課也繁瑣。

        有些老師把注意力放在了設計組織各種其實無關緊要的活動上。

        除了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繁瑣」,還有另一種「繁瑣」,就是所有課全都有一套幾乎固定的程式去套解,備課陳陳相因。

        不要濫用多媒體。 語文課,低年級可以用一點多媒體,但越往高年級走,要減少。濫用多媒體,是語文課的「繁瑣病」,是一種災難。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被擠壓了,文字的感受與想像給幹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在講王維的詩時,老師還沒有講,先把一個山水畫在PPT上放出來啦,如果是讓孩子們自己讀該多好啊,因為每個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不要定格學生的思維。建議老師們的語文課不用或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重新回到樸素本真的狀態中來。少用多媒體,祛除繁瑣病,這也是新教材使用應當給大家的建議。

        老師過多依賴多媒體,許多老師得了「百度依賴症」,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百度,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只有結論,沒過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貼化。老師幾乎都不讀書了,頂多讀一點雜誌,或者著急備課用的材料之類,專業能力就會日漸退化。

        現在許多老師都不會記筆記,也不會板書啦,真是可惜!其實板書的過程多美呀,那感覺和效果是PPT代替不了的。奇怪的是,一方面我們的老師不板書了,另方面,又要增加書法課。我主張語文老師還是要把字寫好一點,要有板書。

        如果老師不怎麼讀書,那怎麼能讓你的學生多讀書呀!

        語文教師要博雅一點,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

        最後,專門要再說說讀書問題。這和教材的使用顯然關係密切。

        這幾天網上又有我的一個關於讀書的言論,題目叫《語文老師要當讀書種子》。我願意在這裡念一下,作為這次講座的結束。

        誰都知道,要教好語文,首先語文教師就要多讀書。可是很多教師會說,如今工作繁重,生活壓力大,沒有時間讀。這是事實,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很忙。但是否可以想辦法擠時間讀書?若真的想提升自己素質與業務能力,還是要「充電」,把讀書看作「充電」,再忙也不能不讀書,那麼時間也就會有了。不能等待,別指望等到有一個很悠閒無壓力的時段再來讀書。時間如同海綿裡的水,可以擠出來的,每天少看點微信、電視,用這部分時間來讀書,積少成多,就會很可觀。

        工作和生活越繁忙,壓力越大,越煩躁,就越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讀書就是建構精神空間的辦法之一。如果讀書成為習慣,成了一種良性的生活方式,可以增添情趣,提升素質,讓生活更充實,更有幸福感,這也可以幫助你對抗壓力、減少「職業性倦怠」。

        當讀書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氣質風範也會改變,這對教師來說很要緊。做教師,不一定要求知識非常廣博高深,但氣質風範必定是傾向博雅的,因為這會讓教師在孩子們眼中成為值得崇尚的人,教師自己也有人生的成就感和充實感。在當今趨向物質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圍中,提倡「博雅」是有現實意義的。而化育自己、導向博雅,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讀書。

        其實現在很多教師也在讀書,可惜往往拘泥於「職業性閱讀」,是目標很實際、很功利的閱讀。我們已經很少自由地個性化地閱讀。不是說「職業性閱讀」不重要,而是說光有這種閱讀,很不夠。過於功利性的或者娛樂化的閱讀,可能還會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和教師所需要的「博雅」相悖。所以還是要恢復和增加自由閱讀的空間。除了讀實用的書、專業的書,應多讀點歷史、哲學、自然科學及其他領域的書,視野拓展了,口味才純正,也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所長所愛,讓自己重新進入自由的個性化閱讀境地。

        當前社會文化有粗鄙化的傾向,「文化快餐」的閱讀,特別是微信等新媒體信息轟炸式閱讀,已經佔去我們本來就很少的閱讀時間。讀書還是要有毅力的。年輕的教師可能在大學期間就未能好好讀書,那麼現在可以自己來「回爐」,我看這比許多培訓更管事。怎麼「回爐」?訂個三年或五年讀書計劃,把大學期間應當讀卻未能讀的書重新讀一遍。這時你已經有了工作經歷,讀起來的感覺和收穫會不一樣的。

        講座要結束了。希望語文老師中有更多的「讀書種子」,那麼語文課就會好得多。有一篇報導說,部編本語文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我很讚賞這個說法。那麼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我說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什麼?我看就是回到原點,請老師帶頭多讀書。


      (文章來源 | 溫儒敏新浪博客)


《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

[營造書香校園]

        

        新教育|以閱讀為翼——新教育實驗的閱讀理論與實踐

        把每一間教室都建成圖書館

        與孩子一起成長——國父母基礎閱讀書目100本成長

        童年的秘密與童書的價值遠遠沒有被認識——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100本

        童年是最美好的歲月,童書是最美麗的種子——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100本

        專業閱讀造就幸福教師——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閱讀書目100本

        與人類崇高的精神對話——中國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初、高中各100本)

        整本書共讀:播下最美妙的種子

       .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新教育新在何處?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相關焦點

  • 『新教材』部編本語文「專治少讀書、不讀書」,會閱讀的孩子毫無壓力!
    「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部編本」語文教材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
  • 溫儒敏:不要濫用多媒體,部編語文教材「專治」孩子不讀書
    教育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再次談及中小學語文教學時,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不要濫用多媒體,低年級或許可以用一點,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日前,在《溫儒敏談讀書》新書首發座談會上,溫儒敏就當前社會關注的語文教材和中小學生閱讀等熱點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回應和闡述。
  •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新教材」新在哪兒?
    新教材傳達哪些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理念?使用中有什麼建議?且聽「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怎麼說。  「部編本」的總體特色——  有這4個特色,或者說編寫努力的方向,值得老師們關注,也有助於把握教材的基本理念。  1、注意立德樹人,同時努力做到潤物無聲,淡化「說教」。
  • 新版語文課本總主編溫儒敏談教學重點:讓語文課回到讀書
    今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部編本)。今後三年,「部編本」將陸續推向全國使用。這是全國「三科教材」(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新教材有哪些變化?究竟「新」在哪裡?
  •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劇透」高考語文改革方向
    「高中語文特別是高中作文教學,全線崩潰!」「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的話乍一聽有些聳人聽聞。2018第五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啟動儀式現場,100多名對文學充滿理想的名牌大學中文教授和各地著名中學的語文特級教師,擠在北京大學的會議現場。
  • 語文教材拼音出錯 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回應!
    語文教材拼音出錯 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回應!時間:2018-10-25 19:3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語文教材拼音出錯 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回應! 近日,有網友在抖音上指責部編本語文教材出錯,chua和ne拼不出對應的字,是誤人子弟。
  •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李潤文 孔德淇 戴雲/中青在線 2018-07-15 16:41
  • 溫儒敏:怎樣把「讀書」擺到語文學習的高位?
    在語文教學中談讀書,是溫老師的發明嗎?為什麼在讀書這個問題上語文老師總是找不著北?《溫儒敏談讀書》全面收錄溫老師的有關論述。該書出版以後受到讀者廣泛歡迎。近日該書平裝本出版上市,再度引發讀者熱捧。 本文摘編自《溫儒敏談讀書》,是再度推送。在2020年的世界讀書日,讓我們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為什麼讀書和怎樣讀書。
  • 部編本語文教材刪除《陳涉世家》?總主編:沒任何背景考慮
    近日,有微博網友發帖稱,「部編本」語文教材將初三經典文言文《陳涉世家》刪除。網傳圖片內容顯示,該網友稱,「《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等經典課文都在……沒有放到其他年級,而是整個初中課本都沒有《陳涉世家》了。」
  • 聽總主編談「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大變化及其意義!
    為了驗證自己對這套教材的認識是否科學,老師去搜集了「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相關報導和解讀,欣喜地發現和「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的解讀基本吻合!所以青松也就有了信心和大家聊一聊溫儒敏教授的權威解讀。
  • 小學語文教材拼音出錯?聽聽總主編溫儒敏怎麼說
    事件的起因是,近日有人在抖音上發布視頻,指責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的漢語拼音出錯,chua和ne拼不出對應的字,是「誤人子弟」,並喊話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對此,10月24日,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在自己的微博上回應抖音網友關於語文教材拼音出錯的質疑。
  • 確切的消息來了,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後,「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全國小學生和初中生都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後,全國小學生和初中生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目前的消息是從起始年級開始,各種版本教材將陸續退出舞臺。為什麼要編寫「部編本」?教材內容有何變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為你解答。
  • 2019年中小學舊版教材,統一改版為「部編本」,增加語文重要性
    2、「部編本」上線後應如何適應「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說過一句話,「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語文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我們的母語,也是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一門學科。在「部編本」中有了重大的改變。第一改變的就是在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詩詞,初中語文也有相應的增加。
  • 部編本初三語文教材文言文《陳涉世家》刪除了?
    近日,有微博網友發帖稱,「部編本」語文教材將初三經典文言文《陳涉世家》刪除。網傳圖片內容顯示,該網友稱,「《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等經典課文都在……沒有放到其他年級,而是整個初中課本都沒有《陳涉世家》了。」
  • 「部編本」教材2019年將全覆蓋 小學生先識字後拼音
    從9月1日開始,教育部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就將正式與江蘇新一屆的同學們見面。同時,科學課也將進入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設置,每周至少要上一節。「部編本」從何而來?和耳熟能詳的人教版、蘇教版相比,新出的「部編本」教材有哪些變化?低年級有了科學課,孩子們學習能跟得上嗎?交匯點記者對此作了一番了解。
  • 改用「部編本」教材之後,小學語文考試有哪些關鍵變化?
    ​這次小學期末考試,讓不少北京家長明顯感覺到:語文的難度,上了一個大臺階。特別是閱讀和寫作部分。我們聽到不少家長的感嘆:「很多題我都不會做,別說娃了。聽說有孩子沒做完。」「花了大量時間複習課本,感覺基本沒啥用。」「課外學了好多文學常識,也都沒用。看來學語文,死記硬背是不行了。」
  • 程翔:讀書浸潤人生 | 評《溫儒敏談讀書》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材的一次大變化。作者還針對《鄉土中國》等經典著作的整本書閱讀提出建議,對一線教學具有指導意義。溫儒敏贊同大量閱讀的做法,認為課堂上學生應該成為讀書的主人,在讀書時間和讀書數量上都應成為主體。溫儒敏對中學語文教師這個特殊群體充滿希望,深切關注中學語文教師的精神成長。他指出,語文老師在讀書上具有引領作用,教師應做「讀書種子」,從根本上提升語文教學水準。
  • 今年9月中小學語文課換書 總主編談教學重點
    總主編談教學重點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曹瀅 韓家慧)今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部編本)。今後三年,「部編本」將陸續推向全國使用。  這是全國「三科教材」(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新教材有哪些變化?究竟「新」在哪裡?
  • 中小學舊版教材,統一改版為「部編本」,增加語文重要性
    1、「部編本」能否代替「舊教材」?首先,「部編本」的編纂是由教育部組織的非常優秀的教育人才,「部編本」為了收容各種高質量的知識,前後參加的編纂組有60人,聚集了很多優秀者的知識和力量,另外,「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纂從2012年開始,經過4年60多名教育學者的持續研究,終於問世了,也可以說是舊文本的升級,為了使新教材更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 北大教授,語文教材總主編,他的一次發言為何讓全國家長冒冷汗
    他是北京大學裡一位著名的教授,是中國語文泰鬥,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及人教版部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的總主編,他就是溫儒敏。相信很多人認識他,是從中小學語文教材主編開始的。2003年,溫儒敏開始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他的名字出現在高中語文教材上,很多學生和家長從此記住了這個名字。從2010年至今,溫儒敏擔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一直從事中學語文教材研究和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