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面臨抉擇:回歸母體,轉設還是被淘汰

2020-12-13 中國教育在線

  10年前,伴隨著高校擴招,獨立學院在全國各地橫空出世。10年來,我國獨立學院快速發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建立了一批有規模、上層次的獨立學院,幫助數千萬考生實現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夢想。據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3月25日,我國獨立學院數量達到了322所,其中湖北省31所,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2008年2月,教育部出臺26號令《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明確了獨立學院未來的發展方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從2008年4月1日起,全國獨立學院在5年內符合條件的都要轉設為獨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2月初,湖北省教育廳發出通知,要求各獨立學院編報「過渡期」各項工作進度安排並上報。歷經10年的發展,被喻為高等教育「新長城」的獨立學院,如今面臨新的發展路徑選擇。

  獨立學院面臨洗牌?

  不可否認,獨立學院在利用公辦高校優質教育資源、解決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等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作為一種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之舉,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和矛盾。

  「近幾年獨立學院數量膨脹過快,但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湖北省某獨立學院副院長說。2000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國進行獨立學院的試點工作,當年,教育部在鄂批准或備案了武漢大學東湖分校、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等5所分校招生。「但那時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辦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規範的地方。」他介紹,在2000年至2003年期間,獨立學院被籠統地稱為「二級學院」,一些高校為收取高額學費爭相開辦「校中校」。辦學初期,多數獨立學院不僅師資、教學完全依賴母體高校,招生時也多含糊表示「可拿校本部學位」,有的甚至將下屬專科院校直接掛牌為獨立學院。這些問題的出現,給獨立學院的發展帶來了極大隱患。

  一位湖北獨立學院的負責人這樣理解26號令:「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學院,符合本科高校建制標準的轉為民辦高校;校中校的獨立學院,將由母體高校收回;辦學差的獨立學院,則會被市場直接淘汰。」

  「26號令的出臺並非要取消獨立學院,而是要通過整頓來規範、通過規範來提高獨立學院的教育教學質量。」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高教所所長羅建國告訴記者,「26號令明確了獨立學院的法律屬性、管理體制、設置標準以及教育教學、資產管理等法律制度,標誌著我國獨立學院已經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獨立學院的規範發展也由此開始。」

  「法律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獨立學院獲得了真正的獨立性。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應該是內在的、本質的獨立,按照高等教育規律,提高內在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某獨立學院黨委副書記告訴記者,「而按照教育部的新規定,目前還有部分獨立學院很難達標。」他認為,新規明確傳達了一個信號:未來5年內,全國獨立學院將進行一次大洗牌,這個「5年期限」也相當於給部分獨立學院下發了最後的整改期限。

  湖北省給獨立學院設置的4種發展路徑分別是:繼續舉辦獨立學院並準備驗收;繼續舉辦獨立學院待充實辦學條件後再驗收;轉設為民辦高校;終止、合併或併入其他學校。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副院長陶梅生教授在對這4種發展路徑解讀時介紹,第一種是辦學規範和條件完備的獨立學院;第二種是辦學條件目前還需要充實的獨立學院;第三種是已「長大成人」的獨立學院;第四種則是「各方面關係還需要協調」的獨立學院。

  湖北省通知下發不久,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傳媒學院將「過渡期」工作進度報給了華中師大。該學院院長沈振煜表示,學院未來走什麼路,還需要投資方與舉辦高校進行商討。而採訪中,很多獨立學院的負責人都對未來的「獨立之路」表示疑惑和擔憂。

  複雜的獨立之路

  獨立學院的「獨立之路」難在哪裡?陶梅生教授指出,首先,利益的需求成為了獨立院校獨立之路上最大的問題根源。公辦高校大多通過「品牌投入」直接從獨立學院受益。據介紹,很多舉辦高校每年直接從獨立學院拿走了學生學費收入的20%左右。以一所辦學規模在1萬人左右的獨立學院為例,其背後的母體高校每年直接收益額為3000萬元左右。

  「在相關部門無法於短期內增加投入的情況下,為了突破辦學資金的瓶頸,就產生了一個思路,即依託母體院校辦學,發展本科三類(註:這裡主要指獨立學院),以『本三養本一』。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方面能擴大招生規模,另一方面還能籌集資金。於是,獨立學院就這樣應運而生了。」陶梅生說,「這是一條比較快的解決矛盾的路子,它實質上是高校擴招下的產物。」

  一位曾在獨立學院工作多年的公辦高校的幹部透露,當初部分高校熱衷舉辦獨立學院,也是希望收取「管理費」來緩解自身辦學經費的不足。而民間資本的逐利性與高校自身的訴求,另外再加上國家當時政策的鼓勵,「雙方是一拍即合」。他認為,經濟利益使得母體高校不願意輕易放手,是獨立學院走「獨立之路」的一個障礙。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校長趙作斌教授認為,解決獨立學院的發展需要堅持「六獨立」,即「獨立學院應具有獨立的校園和基本辦學設施,實施相對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獨立進行招生,獨立頒發學歷證書,獨立進行財務核算,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中最關鍵的是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教師隊伍。而目前,獨立學院最大的「軟肋」在於教師結構的不合理。

  有人曾用「老的老,小的小」來形容目前獨立學院教師隊伍的現狀。「現在獨立學院具有副教授和教授職稱的教師,多是公辦高校的退休教師。這一部分老教師在3至5年後,因年齡和身體原因,將會陸續退出獨立學院的教師崗位。屆時獨立學院面臨的師資問題將會更加突出。」某獨立學院副院長對師資結構深感憂慮。「優秀的教師難進來,而成長起來的教師又難以留住。一方面,很多優秀的青年教師首先是把自己目標放在了公辦高校,其次才會考慮到民辦高校;另一方面,獨立學院近年花大力氣一步步培養起來的一些優秀青年教師,一旦有機會就去尋找更好的平臺。」據了解,為了招聘優秀的中年教師,該省有的獨立學院開出了「25萬元年薪招聘45歲以下教授」的優厚條件,但仍然門可羅雀。

  「在自己的師資隊伍還未真正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就只能依靠母體學校的師資,這些教師到獨立學院講課,教學內容和方法肯定是按本科一類、本科二類『克隆』過來的,在如何因材施教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主任雷洪教授說。

  此外,獨立學院建立之初,其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完全照搬母體高校的模式,導致專業設置嚴重趨同,缺乏自身特色。據統計,在湖北省17所省屬高校舉辦的20所獨立學院中,專業與母體高校的雷同率超過96%,有13所獨立學院的專業開設與母體高校完全相同,而獨立學院之間也同樣存在專業趨同的問題。

  「學院若真變成民辦的了,學費也許能降下來,但沒有了名校的光環,頒發的學位恐怕就不如現在有分量了。」武科大中南分校大四學生王君,提起獨立學院脫離舉辦高校「斷奶」,心情比較複雜。其實,失去了名校的「光環」,獨立學院能否挺過「招生關」和「就業關」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獨立學院的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畢竟學生的實踐能力、知識結構等,用人單位並不十分清楚,而能給招生單位提供初步信息的就是一紙文憑,以及所在學校的知名度。」雷洪說。

  武漢一高教問題研究專家表示,獨立學院是發展民辦高等教育的一種創新,獨立學院是否能轉設為民辦高校,最關鍵的環節還在於其辦學條件是否達到了教育部規定的普通本科高校的標準,如土地等資產是否過戶到了獨立學院名下,專任教師和實驗實訓等又是否能夠達標。然而,辦好一所獨立學院並非易事,學院必須配備獨立師資、教學設備、師生校舍,投入非常大,單靠學費收入遠遠不夠,這樣也使得民營性質的獨立學院陷入公益性和營利性的兩難境地。

  過渡期是挑戰也是機遇

  「獨立學院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它也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優勢,應該以此次的過渡期為契機,揚長避短,不斷增強自身綜合實力,走內涵發展路線。只有這樣,獨立學院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一位獨立學院的院長告訴記者。

  採訪中,很多獨立學院的負責人表示,「獨立之路」雖然充滿了挑戰,但同時也機遇並存,獨立學院應該在這次「大考」中抓住機遇,走出一條相對獨立的、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武大東湖分校黨委書記傅功成認為,獨立學院獨立之後,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與市場的結合也會更加緊密。雖然面臨著「創自己品牌的壓力」,但壓力也是一種「機遇」,獨立之後不必完全依賴於現在的母體高校,而是「博取眾家之長」,發展的空間更為廣闊。

  羅建國認為,獨立學院最終走向獨立是大勢所趨,獨立學院這種非公非民的辦學體制,不可能長期存在。辦得好的獨立學院「遲轉還不如早轉」,這樣產權歸屬更加明晰,有利於獎勵原投資方繼續加大投資,學校的辦學條件將會越來越好。

  「獨立學院獨立後,不需要再向母體高校繳納管理費,而這可以增加學校的辦學經費。」陶梅生說。這一點也被視為獨立學院獨立後最大的好處,多位受訪者均表示,「這筆數額不小的管理費可以用來改善獨立學院的辦學條件,增加教職工待遇,穩定教師隊伍」。

  對於生源問題,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董事長張南紅表示並不擔心學院獨立與否會對招生造成影響。她說,獨立學院近年來已經逐步得到了家長的廣泛認同,「有競爭才有進步。只要辦得好,社會認同度自然會高。」張南紅說,獨立學院招生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學校辦得不好,學生自然也不會來」。

  「大學應該有一種豁達的胸懷。」對於獨立學院未來發展路徑的選擇,張南紅認為,「孩子大了,如果要分家單幹,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武漢大學教科院院長程斯輝指出,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應該有更加清晰的定位。「開辦之初的獨立學院幾乎都是模仿甚至『克隆』母體大學的辦學模式,在學科布局、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一味地求大求全。脫離母體的獨立學院應該整合和集中有限的資源,瞄準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人才培養上,應更加突出應用性和技能性。」(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獨立學院轉設後,我從二本生變成985校友
    不久之後,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目前,錢江學院是通過轉公、轉民,還是終止辦學的路徑完成轉設還沒有最後確定。」錢江學院提及的三種路徑,來源於2020年初教育部為全國獨立學院轉設提供的三種思路。同樣身處轉設的迷茫期摸索向前的,還有全國數百餘所獨立學院。相比起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的校友更為幸運。
  • 從「母體」分離,我省四所獨立學院擬進行轉設
    由於獨立學院屬於本科層次,所以由教育部負責審批。今年10月份,省教育廳發布《關於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等4所獨立學院轉設事項的公示》,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煙臺大學文經學院、濟南大學泉城學院和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四所獨立學院,申請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並公示了申請轉設後擬用校名。此次,教育部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名單,相比此前略微有所變化。
  • 獨立學院轉設 高昂「分手費」攔路
    "沒有哪個文件說獨立學院從母校獨立可以收分手費?"  "但是不收,母校不給蓋章,不蓋章獨立不了!"  "按照26號令要求,一些本具備條件的獨立學院想要獨立轉設,但母體學校索要『分手費』在部分地方甚至過億。"
  • 金陵學院正式回歸南京大學,又一所獨立學院轉設併入母校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是江蘇省比較有名的一所獨立學院,學校依託南京大學優質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自建校以來就受到不少的關注。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相關通知,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已經制定了具體的轉設方案。
  • 轉公辦還是轉民辦,獨立學院的轉設,就像一部家庭倫理劇
    5月份,教育部印發了加快獨立學院轉設的文件,要求2020年年底之前,全國獨立學院需要完成轉設工作方案的制定。 此後全國獨立學院開始大批量集中轉設。有的獨立學院轉成了公辦,有的卻只能轉成民辦,有人大呼不公平,你可曾想過背後的原因?轉公辦、轉民辦和停止辦學三條路,獨立學院們何去何從?
  • 天津兩所高校轉設民辦,獨立學院轉設民辦是大勢所趨
    獨立學院今年是轉設的一年,年底所有獨立學院要出轉設方案,轉設的路徑為公辦、民辦、停辦、三種途徑,但是主流的轉設還是以民辦為主,轉設以後獨立學院不再享受母體學校資源,變為徹底的兩個完全獨立的學校。阜陽師範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 獨立學院面臨轉設的「十字路口」,到底能不能選呢?
    大體上,就是因為看到有關「獨立學院」轉設的消息,特別是有關獨立學院轉設的三種路徑:公辦、民辦、停止辦學的消息後,心中有些疑慮,也有些擔心!獨立學院,轉設後沒有了「母體」光環,在2020年高考值不值得選?還能不能選?又有哪些院校很大可能轉設為公辦呢?能否碰運氣,萬一轉公辦了呢?
  • 丹陽中北學院面臨轉設或更名
    來源:鎮有趣 今年5月教育部宣布到2020年末全國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簡單來說就是常見的XX大學XX學院這樣的校名的院校而校名的XX大學就是母體院校比如「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就是一所獨立學校它的母體院校就是南京師範大學
  • 廣東高校未完成轉設的獨立學院將何去何從?附已轉設的高校匯總!
    眾所周知,教育部今年5月要求獨立學院於2020年底完成轉設。如今,已到了20年的11月中旬。那麼,廣東高校未完成轉設的獨立學院將何去何從?文末附已轉設的高校匯總!高校轉設有三條路:「轉民、轉公、終止辦學」,並且是「到了最後關頭」,不論如何,都得做出選擇。所以,獨立學院轉設,對2021年考生有什麼影響?2020級大一新生有該怎麼辦?從已轉設的獨立學院可以看出大部分獨立學院選擇「轉民」。
  • 一種特殊的獨立學院——校中校轉設的挑戰和建議
    校中校獨立學院(以下簡稱校中校)是我國獨立學院的重要類型。2020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校中校轉設路徑進行了單獨說明。校中校完全由母體高校舉辦,其轉設過程存在特殊困難,需要通過制度創新推進轉設進程。
  • 還沒畢業學校就「黃」了,「獨立學院」年末全部轉設?
    5月份,教育相關部門,發布了關於《獨立學院專設的方案》,其中提到了要在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 「轉設」一詞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其實說白了就是原來的「三本學院」的獨立學院要停止招生了,以後要以新的「面貌」進行招生與教學。
  • 獨立學院迎來轉設大潮,部分學校已完成轉設,今後報考要注意校名
    2020年將迎來獨立學院的轉設大潮,據教育部的相關文件表明,我國的獨立學院將會在今年的年末全部制定出轉設的方案,這也就意味著獨立學院將迎來一次很大的變革。獨立學院一般都是藉助母體高校之名來進行招生,與母體學校的師資力量和資源都是互通的關係,所以,這也導致很多的學生在報考的時候容易被誤導。、而今年獨立院校也是迎來了「轉設年」,就目前來看,現在已經有很多的獨立院校已經完成了轉設。
  • XX大學XX學院將逐步退出舞臺!廣東多所獨立學院將轉設!
    廣東:能轉快轉、能轉盡轉廣東省教育廳關於開展《廣東省高等學校設置「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工作的函提出,將獨立學院轉設擺在首要位置。要求各相關高校、社會組織要逐一梳理、系統分析獨立學院的辦學實際情況,積極推動獨立學院能轉快轉、能轉盡轉。優先支持條件基本成熟的獨立學院轉設納入設置規劃調整,成熟一所、轉設一所。
  • 丹陽中北學院面臨轉設 或將更名鎮江大學?大概率改為公辦學校?
    今年5月教育部宣布到2020年末全國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什麼是獨立學校?///簡單來說就是常見的XX大學XX學院這樣的校名的院校而校名的XX大學就是母體院校比如「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就是一所獨立學校它的母體院校就是南京師範大學///什麼是轉設?
  • 丹陽中北學院面臨轉設 或將更名鎮江大學?大概率改為公辦學校?
    今年5月教育部宣布到2020年末全國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轉設意味與舉辦校解除原有辦學協議與母體高校脫鉤將轉設成公辦或者民辦「轉設」帶來的必然影響的其中之一就是「更名」
  • 多所獨立學院將轉設進展
    協議明確表明,將支持蘇州大學文正學院轉設為市屬公辦應用型本科大學。  3.四川省內多所獨立學院大多將轉為民辦  據成都商報採訪報導,四川省多所獨立學院有了轉設新動態。今年3月,教育部同意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由獨立學院轉設為民辦普通本科學校,並更名為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這也是今年以來率先轉設成功的川內高校。
  • 2020可能回歸本部的獨立學院名單-及江蘇可能轉為公辦的獨立學院
    眾所周知,獨立學院轉設即將成為2020年高等教育的一場重頭戲,且目前有很多獨立學院已紛紛開始轉設工作。一般來說,獨立學院都是由母體學校和社會組織或個人合作舉辦,而獨立學院在轉設時能否回歸本部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我將為大家介紹一些2020可能回歸本部的獨立學院和江蘇可能轉為公辦的獨立學院,供各位參考。
  • 獨立學院轉設大潮來臨,湖南有些高校的獨立學院正在準備轉設?
    在今年的4月3日,教育部批准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等6所高校轉設為獨立設置的公辦本科層次普通高等學校。而根據教育部的政策,所有獨立學院都要在近三年內完成轉設,無論是轉設民辦學院、公立學院還是裁撤,因此高校獨立學院的轉設已經是必然趨勢。而高教大省的湖南,有哪些高校的獨立學院準備轉設呢?
  • 成功轉設為公辦本科院校的獨立學院有什麼共同特點?有何啟示?
    眾所周知,2020年5月教育部的一份關於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方案印發實施以來,全國眾多獨立學院「如坐針氈」,都在積極尋求轉設之路。因為文件規定各獨立學院必須在2020年年底以前完成轉設方案。 在轉設的道路上,轉為公辦本科院校、轉為民辦本科院校和停止辦學這三條路是獨立學院轉設的根本出路所在。
  • 南昌還有幾所獨立學院?南昌的幾所獨立學院會怎麼轉設?
    但事實上,由於面臨評估驗收的「大考」,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這5所此前佔用母體學校老校區辦學,沒有獨立校區的獨立學院,已經於2017年搬遷到了九江的共青城市科教園辦學,5所高校的新校區面積都在千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