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過了青春期真的會好嗎?

2020-11-02 醫師報精神醫學頻道

來源:南京腦科醫院


醫生:「你看上去似乎有些悶悶不樂的,是嗎?」

小A:「我一直都是這樣。」

醫生:「會不會有一些消極的念頭呢?」

小A沒說話,捋起了衣服袖,新傷舊傷都刻在她的胳膊上。

醫生:「最近情緒上有不好嗎?」

小B:「沒有啊,怎麼了?!」

醫生:「今天是自己想來的嗎?」

小B:「我父母覺得我有病,只要我不按照他們說的做,就是我有問題!」



在醫院的診室裡常常遇見那些在年紀上讓我們羨慕的少年們,他們有的身穿校服,青春洋溢;有的化著精緻的妝容,像是熱愛生活的模樣;有的擁有紋身,有著自己的信仰……而他們也擁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似乎失去了這個年齡本該有的笑容和陽光。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當中,青春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叛逆」時期,他們不愛穿校服、精心打扮,他們不愛回家、常常抱團,他們愛發脾氣、「不聽話」,他們愛發狀態、死去活來,最後,他們也總說父母不理解自己……這似乎是我們司空見慣的青春期,也有人會說:「他現在就是叛逆,過了青春期就好了」。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過了青春期真的會好嗎?

青春期的情緒特點



我們所說的青春期也就是青少年時期,一般是指12~18歲童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產生成人感,他們希望能夠獲得成人的某些權利,找到新的行為標準並渴望變換社會角色。然而,由於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有限,有許多期望不能實現,容易產生挫折感。總之,由於此階段身心發展不平衡,使青少年面臨種種心理危機,並出現一些心理及行為問題。



有人曾用「疾風暴雨」這一詞來形容處於青少年期個體的情緒特點,可見其情緒之強烈。同樣的刺激,可能在少年們的感受下會變得相當強烈,但青少年的情緒表現也不是一味的強烈,有時也表現出溫和、細膩的特點,顯得有些「多愁善感」。另外,青少年的情緒常常不夠穩定,很容易從一種情緒轉變為另一種情緒,或者容易衝動、「意氣用事」。


青春期的情緒調節


接納情緒


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並嘗試去接納它。壞的情緒並不可怕,它是我們保護自身的一種方式,嘗試和壞的情緒共存一會兒,原來它也不是那麼可怕。例如,在我們焦慮、憤怒或者悲傷的時候不妨試試接納這樣的情緒,即使目前的情緒是需要改變的,嘗試和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去感受、去覺察這樣的情緒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了哪些變化,當你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時,這種覺察本身對情緒就有緩解的作用。



改變認知


我們的情緒並不是來源於事件本身,而是來源於我們對事件的看法、評價,也就是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大部分的負面情緒都來源於我們對事件的消極認知,所以可以通過改變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從而達到改善情緒的目的。



改變行為


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放鬆訓練(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看書、看劇、聽音樂等)都是從改變行為的方式入手。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當我們情緒比較好的時候我們會做些什麼?我們可能會靜下心來看書、享受美食、和朋友聊天、看劇等等。那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做這些事情,例如計劃今天就讀上2張紙的內容,計劃不要太多,因為對於狀態不佳的你來說,完成不了計劃會成為另一個促發不良情緒的事件,進而引發其他不好的情緒。



家庭支持


青少年處於童年向成年的過渡階段,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伴隨著容易衝動的特點,家庭支持對於少年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常說父母不理解自己,其實是告訴父母:「你沒有看到我的情緒」。如果父母看到了孩子出現了某種情緒,並嘗試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對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來說,這種「看見」本身就是一種接納和幫助。



尋求幫助


如果以上方式都沒能幫上你,自己也難以接納自身的情緒,難以做出改變,那建議你尋求一些專業的心理幫助,撥打正規渠道的心理熱線電話,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心理醫生的幫助,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藉助藥物來調整。



相關焦點

  • 青少年成長的煩惱,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過了青春期真的會好嗎?
    …醫生:「最近情緒上有不好嗎?」小B:「沒有啊,怎麼了?!」醫生:「今天是自己想來的嗎?」小B:「我父母覺得我有病,只要我不按照他們說的做,就是我有問題!」在大部分人的印象當中,青春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叛逆」時期,他們不愛穿校服、精心打扮,他們不愛回家、常常抱團,他們愛發脾氣、「不聽話」,他們愛發狀態、死去活來,最後,他們也總說父母不理解自己……這似乎是我們司空見慣的青春期,也有人會說:「他現在就是叛逆,過了青春期就好了」。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過了青春期真的會好嗎?
  • 青少年成長的煩惱,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過了青春期真的會好嗎?
    來源:南京腦科醫院醫生:「你看上去似乎有些悶悶不樂的,是嗎?」小A:「我一直都是這樣。」醫生:「會不會有一些消極的念頭呢?」小A沒說話,捋起了衣服袖,新傷舊傷都刻在她的胳膊上。…醫生:「最近情緒上有不好嗎?」小B:「沒有啊,怎麼了?!」
  • 能夠正確處理情緒的父母,更容易修復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有人說,壞脾氣是教育的死敵,人生的陷阱,這並不為過。許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都帶有極強的情緒性。如果父母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及孩子的情緒,這將作為親子關係的一劑潤滑劑,幫孩子度過青春期的同時,也能獲得自身成長。
  • 青春期乳房那些事,你真的了解嗎?
    過了一段時間,多多告訴媽媽自己胸前好像有個硬塊,有點疼,嚇得媽媽趕緊帶她到醫院就診…… 青春期乳房的發育代表著少女性成熟的開始。許多青春期的女孩,在乳房開始發育時她們既害羞又恐懼。而乳房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如是否要配戴胸罩、乳房發育是否正常或者乳房腫塊等問題,都可能會引起少女和家長們的困惑和不安。
  • 《青春期成長教練》性激素刺激讓青春期情緒波動
    所以當你了解孩子因為激素刺激產生的情緒波動,你就知道青春期階段是人一生當中最危險的一個年齡段。那麼我們就是在給他雪上加霜,會令這個孩子真的喘不過氣來。當我們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時候,看到孩子的都是問題,都是不接納。很多家長內心總是想,自己辛辛苦苦為了孩子,為什麼孩子就是收不到,不理解,還在源源不斷製造問題呢?其實根源就是我們不了解青春期,之前沒有學習過青春期知識。
  • 家有青少年(3):青春期情緒特點和情緒健康
    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情緒起伏大,給人陰晴不定的感覺。青少年自身也會感覺到,情緒常突然其來,瞬間就有種焦躁、焦慮、憤怒、傷心或開心的感受,往往沒有什麼徵兆或特別的原因。情緒體驗強烈。青春期時,情緒體驗的強烈程度會大幅度的上升。
  • 青春期正常情緒波動OR抑鬱?這個紀實短片裡可以找到答案
    文|橙子媽媽01青春期孩子經常出現的情緒波動,煩躁,憤怒,喜怒無常,鬱鬱寡歡,沉默寡言,讓父母們很頭疼,也很擔心,這時候很難分辨,到底是正常的青春期表現,還是心理疾病?你需要在日常多了解相關的知識,這樣你就可以對孩子特別的言行有一些基礎的判斷,從而你能有基本的認識,孩子僅僅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發洩自己的情緒,還是真的遇到了心理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孩子主動說自己有心理問題,是可以從中「獲利」的。
  • 陽志平:未來會更好嗎?也許《會好的》
    為什麼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這就是心理學家普遍研究的「負面效應」。什麼是負面效應?為什麼人類更偏愛消極事件、消極情緒?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負面偏見,並擺脫負面效應嗎?閱讀下文,開智學堂陽志平老師為你講解。本文是陽老師為《會好的》一書所寫的推薦序。
  • 【關心關愛兒童㉗】如何處理青春期的「孤獨感」?
    有時候常常會覺得周圍沒有理解自己的人,內心的孤獨感也會加重。誰能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擺脫孤獨的心理呢?我真的不想繼續享受所謂的孤獨了王立偉:以前在書上看過一句話:要學會享受孤獨。可是現在我想說,我真的再也不想繼續享受所謂的孤獨了。因為這種滋味真的很不好受,可是我該怎樣走出這種孤獨的心境呢?誰能告訴我?
  • 讀過這10本書,孩子的青春期會好過一點
    青少年成長一直是全社會熱議的話題,從心理學的理論到親子教育陪伴的實踐,大部分關注點都被那些極端的青春期行為和案例吸引,從而引發討論,其實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青春期的過渡並沒有那麼驚濤駭浪,些許波瀾起伏也並不需要過多的外教幹預。有時一本適合的書,足以幫助孩子在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社會話題中循序漸進的成長。
  • 青春期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負面情緒在從中作梗
    負面情緒的影響負面情緒,我們時常稱之為情緒垃圾。因為承受或處理負面情緒真的很消耗人的內在能量,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本能的想要逃離,想要快速的擺脫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消極等負面感受。這個時候,就涉及到了負面情緒的排洩方式。
  • 應對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暴風雨,聰明的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1.我們要理解青春期孩子追求情緒自主的願望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受到父母的控制、情緒多變、敏感易怒,這些都是這一階段孩子的情緒特點。它是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父母要理解孩子這些特殊變化的原因。既然孩子開始長大了,父母就要注意不要再像小時候一樣對孩子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怎麼怎麼樣」等等專斷的話語了。
  • 《讚揚與責備》:青春期的狂風驟雨真的無解?如何把責備正面化?
    青春期的狂風驟雨真的無解嗎?「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浪漫青春是人一生最懷念的時光,但是青春少年對家長的反應和爭鋒相對也常常讓人迷惑,青春期的狂風驟雨到底是為什麼?30年間,特麗·阿普特做了多項關於父母與青春期子女的研究,記錄並研究過許許多多次爭吵,發現常見的衝突點是追究誰是正確的,誰對對方表示不尊重,少男少女和家長們互認對方強詞奪理、莫名其妙,家庭評判制度是衝突的核心。很多家長認為青少年的激烈情緒是激素引起的,但其實關鍵的因素是他們的大腦。
  • 家有青少年(4):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壓力,家長如何應對?
    但是,「叛逆」不是孩子出現問題的信號,而是父母養育模式出現問題的信號,代表著父母的養育模式沒有伴隨孩子進入青春期進行相應的調整。兒童期孩子的成長主要是在父母創建的安全環境內進行學習和發展,養育模式由父母為主導,對孩子進行照料、安排和帶領;青春期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任務是獨立和自我探索,養育模式也應由主導轉為平行的支持和幫助,給孩子更多自己做決定的自由,自己處理生活和學習事物的自由和責任,尤其重要的是給孩子發表意見和看法的空間和自由。
  • 你真的分清抑鬱症和抑鬱情緒嗎?
    現在很多人因為生活的種種瑣事,多多少少都會有那麼一點抑鬱情緒。那麼當你聽到「我好像得了抑鬱症」這句話你會怎麼想?是不是覺得這個人真會小題大做,只是不開心就說自己有抑鬱症or這個人是不是他想的太多了?然後來一句「哦,我也抑鬱了」。其實,明明可能只是需要一句安慰就能平息一下他的抑鬱情緒,為什麼要懷疑他是不是真的有抑鬱症?這重要嗎?
  • 青春期真的那麼難熬嗎
    我們不是在魔幻青春期,但這個叛逆時期確實是一個身體心理都變化劇烈的時期, 時常在尚恩老師跟初高中「少一門」英語提分班的學員家長溝通時,總會碰到家長跟我們訴苦家裡孩子有多麼的不聽話,難溝通!而孩子自己似乎也對於這些變化感覺不知該如何是好!青春期的孩子因為激素水平不均衡,說話做事更容易衝動。如果父母就那些語言本身較真兒,就把自己下降到青少年的認知水平了。
  • 14歲少年墜亡 青春期的情緒衝動性應被關注
    給自殺的孩子貼上「缺乏抗挫折能力」的標籤,或者一味指責母親和老師,是否真的就能降低自殺風險呢?其中,尤其令我們需要重視的是,青春期這個特殊時期,它對於情緒管理的挑戰。來自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個體的「衝動性」在自殺事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和大人對著幹、情緒易衝動、用極端行為解決問題……讓大人頭疼的青春期,可以說是一個情緒的「疾風暴雨」階段,它的特點是情緒體驗很強烈,對外界刺激表現出高度的易激惹性,容易衝動。
  • 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他大一點就好「,是真的嗎?
    也有一些媽媽回想自己的青春期,也有鬧騰但最終也長成了自己現在還算上進的樣子了,起碼沒廢掉,所以也覺得慢慢地等吧,專家不都說:」靜等花開「嗎?孩子再大一點就好了,是真的嗎?樊登在讀書會中曾經講過這樣一種性格的人:溺死型人格。
  • 青春期孩子有哪些情緒?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青春期的孩子會有哪些情緒?1、理想與現實的困惑青春期的孩子,視野開闊,觀察力加強,感受力提高,他們用好奇的目光審視面前的世界,如發現與書本上所學的有很大差異,就會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困惑。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滿懷欣喜與自豪,又難免惆悵與憂慮;身體突變令人茫然無措,春心萌動使他頻生猜疑;誰不期待夥伴真摯的情誼?
  • 14歲男生被母親扇打後跳樓墜亡: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變化,父母要懂
    在被旁人勸住時,母親仍然沒有停止指責、訓斥。整個過程男孩一直麻木不動,誰能想到他會做出這種決定。母親衝動,孩子也衝動。一切都發生在極端的情緒下,追悔莫及。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多了解自己可能有人怪孩子太衝動:這世上傷自尊的事情多的去了,孩子你為什麼想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