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他大一點就好「,是真的嗎?

2020-12-20 家有青春期兒女


前幾天和認識的一位媽媽聊天,她兒子馬上就19歲了,從去年四月份休學在家至今,今年的高考沒有參加。

她說現在自己也已經平靜了很多了,焦慮少了很多,對孩子的學習也放下了,孩子玩遊戲也不再嘮叨了,現在孩子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想玩遊戲就玩,他想睡覺就睡覺。偶爾他覺得在家裡太悶了,他們一家三口就出去旅遊了。

她說感覺現在一家人的關係好了很多。最後她長嘆一口氣說:「熬唄,孩子再大一點,應該就好了「。

這樣的話,我聽過很多,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媽媽們經過了各種折騰發現孩子還是去不了學校,或者即便是去了學校也不好好學習,媽媽們會在精疲力竭後,說:」熬吧,孩子大了就好了「。

也有一些媽媽回想自己的青春期,也有鬧騰但最終也長成了自己現在還算上進的樣子了,起碼沒廢掉,所以也覺得慢慢地等吧,專家不都說:」靜等花開「嗎?

孩子再大一點就好了,是真的嗎?

樊登在讀書會中曾經講過這樣一種性格的人:溺死型人格。是指那種被人摁住頭在水裡,不斷地給他說:」你再忍忍,等你上了高中就好了「」等你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等你有了小孩就好了「……

結果他進了大學,參加了工作,有了小孩,非但沒有發現一切都好了,反而覺得一切都沒好。

於是他進了大學,就瘋狂地玩遊戲,因為在高中父母告訴他,等到了大學就能放開玩遊戲了,然後就被退學回家了。

還有的勉強進了公司,總想指揮別人,因為父母告訴他,大學畢業後你就徹底自由了,公司隨你調,工作由你定,你覺得不滿意就可以」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所以他們也就不斷地離職,不斷地找工作。一份工作就幹三五個月。

我同事的兒子今年9月份本該上大二了,在報名前一個月(今年因為疫情,在家的時間比較長),他給他媽媽說,自己不去上學了,學不懂。他媽媽萬分震驚,「怎麼會?」

她是單親媽媽,從孩子小學二年級時就和孩子爸爸離婚了,獨自帶著兒子,至今沒有再婚,她是那種典型的「再等等,孩子大了就好了」。

孩子小學畢業了,孩子初中畢業了,孩子考上大學了,同事在拿到孩子通知書的那一刻堪比範進中舉,她激動地請公司的同事吃飯,她喜極而泣。我想:熬的滋味不好受。

她花白的頭髮、激動的淚水還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今天孩子卻不去學校了,孩子上的是211大學,屬於他同學中的考的較好的。媽媽和孩子溝通:為什麼不去學校?孩子說,計算機老師對他有意見,某某同學看他不順眼。這是20歲孩子的理由。

孩子大了嗎?大了,20歲了,好了嗎?沒有!

馬加爵大了嗎?大了,當時已經上大學了,好了嗎?沒有,給父母和其他家庭留下了一輩子的傷痛,希特勒大了嗎?太大了,好了嗎?壞了,給全世界造成了災難。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當然,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蜜汁自信,「我的孩子,我清楚,他絕對不可能幹壞事」,還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未來交給了老天,「好人有好報,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善良的人」。

《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派克說,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現在承受痛苦,將來就會可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而現在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束手無策,連續數月乃至數年都無任何舉措,只是一味拖延。還名其曰「靜等花開」,直到孩子錯失了最好的教育時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時他們才沮喪地說:「我原本以為等孩子大一些,問題就消失了。但誰知問題一直都存在,而且越來越厲害」。問題拖得越久,就越是積重難返,解決起來自然更加艱難了。

而這些問題正是「認知偏差」的體現!

認知偏差會出現在任何年齡段的人。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青春期未能把認知偏差調整過來,那麼他即便是大了,也好不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調整孩子出現的認知偏差呢?

首先,我們要找到孩子在哪些認知上有偏差。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大多數是情緒障礙,而情緒障礙往往伴隨著認知偏差。

在尋找孩子出現的認知偏差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認知,什麼是認知,簡單地說,認知是看待事物的態度。而偏差是偏離了常規。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從小被父母嚴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考試要考第一,否則就是失敗。

所以等他們長到青春期,他們會對自己的成績要求嚴格,此時即便是父母已經沒有那麼高要求了,但他已經把「要做就要做第一」這樣的認知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裡了。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極致。這是典型的完美主義的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孩子會為此不去考試,因為他害怕考不到前幾名。

而常規的認知是:考試只是一種對這段時間所學知識的檢測,看看哪些地方理解掌握了,哪些地方還需要下點功夫去練習和記憶。學習成績也不是衡量做任何事的標準。沒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

那我們如何找到孩子的認知偏差呢?

1.梳理成長曆程

佛洛伊德曾說,3-6歲決定著孩子的一生,雖然這句話對於我們今天對大腦的研究有些過時,但是孩子的兒童期對人生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孩子從小是由誰帶的,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婆外公,或者是三代人一起住,或者是由爸爸媽媽帶的,然後再去找到撫養者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態度,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是靈活的還是僵化的。撫養者的哪些性格對孩子的影響較大。

2.觀察日常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真地觀察孩子的行為活動,我們常常會感慨,「這孩子和他父親就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足以說明孩子的影子裡有父母的特點,我們要把這些特點找出來,看看這些特點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比如父親抽菸,男孩子在青春期也會模仿父親抽菸,他認為這是「男子漢」的體現,他要做像父親那樣的男人。這裡我們就能發現,孩子把「抽菸」和「做個男子漢」化了等號,這是錯誤的認知。

再比如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抱怨身邊的人,那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不好,到處都是「不好」的人和事,進而會有厭世傾向,這就是一種對社會的認知偏差,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光明和陰暗本來就是硬幣的兩面。

3.交流溝通

孩子身上的認知偏差常常表現的並不明顯,只有通過不斷地和孩子交流溝通,才能發現隱藏在深處的認知偏差。比如前面所說的完美主義傾向,如果我們不和孩子溝通,只是從表面上認為孩子對成績有高要求,卻沒能發現孩子已經泛化了這個特點,他對任何事情都要追求最好。

通過上面的方法,我們可以找到孩子的認知偏差,為幫助孩子調整它們打下基礎。

其次,調整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找到外力,比如匹配的心理諮詢師,這一點對我們父母來說有點難,因為我們都沒有系統學習過心理諮詢,對於什麼才是匹配的心理諮詢師難以把握,也不知道如何去找。

那剩下就只有一種方法了:父母通過身教言傳來糾正孩子的認知偏差。身教言傳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簡單。但教育本來就不是輕鬆的活,「不經歷彩虹,怎麼見彩虹」,一個人的成長一定傾注了父母持續不斷的努力。

我們還是拿完美傾向做例子,如果你發現孩子有完美主義傾向,同時你也找到了孩子的這種認知偏差是來自與父母親中的某一方,那我們就要從自身開始糾錯,我們在做事時提醒自己,任何事情都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先動手做,然後再在行動中優化和完善。

即便是結果並不好,我們也可以從過程中吸取教訓,下一次做時會更順暢。當我們自己在調整的過程中,也別忘記和孩子去溝通這個調整過程,告訴孩子爸爸或媽媽以前太過追求完美,很多事情都沒有去體驗,現在發現了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花兒,家庭教育實踐者。兒子在青春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由於自己的無知,跳過很多坑,被人洗過腦,浪費了不少的金錢和時間,痛下決心學習青少年心理學。經過兩年多的苦痛和喜悅,終於穩穩地展現出笑容。同步持續幫助一部分家長走上自我救贖和幫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的路。有青春期孩子困擾的父母可關注我。

相關焦點

  • 70%的抑鬱症源於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13個危險信號
    心海無憂島XINHAIWUYOUDAO面對面的關懷唯/有/愛/與/溫/暖/可/以/療/愈/一/切/傷/害///////////////////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很容易被不學習、不聽話、愛玩電子遊戲等問題困擾,卻很少意識到,這些都屬於不值得過度擔心的正常現象,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情緒問題。
  • 70%的抑鬱源自青春期,父母需警惕孩子這些心理問題
    很多父母會被孩子不愛學習,不聽話,愛玩遊戲等表象問題困擾,往往想辦法去解決孩子這些問題,卻很少人意識到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這表明存在同樣問題或類似情況的人不在少數。作為父母必須要警惕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02早發現早調節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情緒問題,作為父母關鍵是要及早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早調節,避免向嚴重的心理疾病發展。
  • 父母如何說服有心理問題的青春期孩子去見心理諮詢師?
    越來越多的青春期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逃學、厭學、休學、退學的現象日益嚴重,更讓很多父母擔憂的是眼睜睜看著孩子白天黑夜顛倒地玩手機,打遊戲身體不好了,學業荒廢了,窩在家裡不出門,還有些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動輒幾千元的鞋子,逼父母購買價格不菲的遊戲裝備,手辦等。
  • 《青春期成長教練》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矛盾
    因為他們內在心理充斥著矛盾和衝突。上一篇文章,我們從家長的視角,剖析青春期孩子的5大反常現象,接下來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解析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有多麼的不容易。他們的心理狀態是多麼的矛盾!孩子的這些矛盾的狀態表現在哪些方面?
  • 抽動症患兒為什麼到青春期,會出現比較複雜的心理問題?
    英國韓海兒童心理諮詢中心慧心來源許多家長來到慧心來源,就兒童青春期圖雷特病的一系列問題給出反饋,其中有些是關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沒有辦法交流,說什麼聽不見,抽搐症狀越來越嚴重有些是學習問題「孩子有抽動症,之前很聽話,開始學習積極性下降很多,覺得上學很煩,不想寫作業」。
  • 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過了青春期真的會好嗎?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當中,青春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叛逆」時期,他們不愛穿校服、精心打扮,他們不愛回家、常常抱團,他們愛發脾氣、「不聽話」,他們愛發狀態、死去活來,最後,他們也總說父母不理解自己……這似乎是我們司空見慣的青春期,也有人會說:「他現在就是叛逆,
  • 為什麼抽動症兒童到了青春期,會出現更複雜的心理問題?
    韓海英慧心源兒童心理諮詢中心最近,有很多家長到慧心源反饋抽動症孩子青春期的一系列問題,有的是親子關係方面的,家長「感覺孩子開始叛逆了沒有辦法進行溝通,說什麼都聽不進去,抽動症狀也越來越嚴重了」有的是學習問題「孩子有抽動症,之前很聽話,最近開始學習積極性下降很多,覺得上學很煩,不想寫作業
  • 青春期的幾大問題
    ,因為相對於其他的孩子來說,青春期的孩子更難引導,這需要我們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幾大問題:失去關注的失落感不少在青春期出現問題的孩子,都是在童年時期被溺愛,而到了青春期,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成長了,而且不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了,此時,他們還是希望像以前一樣被人寵愛,但現實不允許他們這樣,如此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甚至變得脆弱不堪。
  • 老人總說,等寶寶大一點就好帶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寶寶剛出生那會兒,總是有餵不完的奶和熬不完的夜,每當這個時候總會有過來人告訴你,沒事啦,等寶寶大一點就好了。可是沒有人告訴你,其實不同階段的寶寶,有不同的煩惱。近期,快九個月的寶寶在學習爬行和站立,地板成了他的主戰場,每天需要不同地洗地板換衣服就算了。就連你的眼神都不能有一刻離開過他,因為一不留神他可能搜索到某個不知名的垃圾往嘴裡塞了,或者就扶著高高的桌子就站起來了。就算每天已經很小心了,但一天之內還是要摔個幾次,看著哭得撕心裂肺的小臉蛋,總是又心疼又懊悔,怎麼就沒有照顧好他呢?
  • 兒子離家出走,媽媽這樣跟他說|你不得不懂的青春期孩子心理
    疫情期間,只有這一個出入口,所以,假如他要出小區,我是可以看見的。很快,老公打電話說兒子回家了,我才放心地回去。 這一幕不知道有多少家長經歷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脾氣暴躁,容易衝動,一言不合就跟你吵,動不動就要離家出走。「離家出走」仿佛成了青春期的一個標誌性舉動。 一個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離開家門,家長肯定是不放心的。
  • 這些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信號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家長怎麼判斷什麼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不良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又該如何幹預?注意!
  • 孩子到達青春期,出現嚴重叛逆心理,家長應該怎麼辦?
    就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大多都是非常叛逆的,往往會做出一些令家長頭疼的事情。這時,假如家長不能很好教育好孩子的話,對孩子以後的生活都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 青少年成長的煩惱,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過了青春期真的會好嗎?
    來源:南京腦科醫院醫生:「你看上去似乎有些悶悶不樂的,是嗎?」小A:「我一直都是這樣。」醫生:「會不會有一些消極的念頭呢?」小A沒說話,捋起了衣服袖,新傷舊傷都刻在她的胳膊上。…醫生:「最近情緒上有不好嗎?」小B:「沒有啊,怎麼了?!」醫生:「今天是自己想來的嗎?」小B:「我父母覺得我有病,只要我不按照他們說的做,就是我有問題!」
  • 孩子到了青春期,一提起學習兩個字就「翻臉」,問題出在哪裡?
    從那天起每天放學回家,確實會先寫作業,只是這個方式讓潘先生很擔心、自責,怕孩子心理出現問題。 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家長都在小心翼翼地跟他相處,這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孩子很不喜歡聊關於學習的事情。 家長明明是好心提醒,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讓孩子和父母都很生氣呢?
  • 嬰幼兒期睡眠或關聯青春期心理問題
    【新華社微特稿】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嬰幼兒期睡眠狀況可能影響青春期心理,因此提醒家長及時介入,改善孩子睡眠。伯明罕大學心理學院研究人員分析一項關於英國上世紀90年代兒童的調查問卷數據後,得出上述結論。
  • 孩子的這12個信號,說明出現心理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障礙專家鄭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國的中小學生有三分之一、大學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個數字,超乎了很多人的想像。
  • 青少年成長的煩惱,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過了青春期真的會好嗎?
    醫生:「今天是自己想來的嗎?」小B:「我父母覺得我有病,只要我不按照他們說的做,就是我有問題!」…在醫院的診室裡常常遇見那些在年紀上讓我們羨慕的少年們,他們有的身穿校服,青春洋溢;有的化著精緻的妝容,像是熱愛生活的模樣;有的擁有紋身,有著自己的信仰……而他們也擁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似乎失去了這個年齡本該有的笑容和陽光。
  • 孩子的問題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我們的孩子偶爾會出現一些不易被我們理解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會表達或者他不願意表達,父母就會因為不明就裡而不知如何應對。 遇到這樣的困惑的時候,我們要了解一個原則:如果孩子的做法只是在成人眼裡有點怪,但並沒有因此產生情緒問題,或者產生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結果,可以不用理會。
  •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獨立意識提高,自尊心強,還有哪些心理特點?
    可誰知,我們一開口還沒說幾句,他反而來脾氣了,嫌我們嘮叨,最後和我們大吵一頓。」「對啊,現在的他們總嫌棄我們嘮叨、話多,那還不是為他們好,他要不在外面惹事情,我們能止不住的說他嗎?」「孩子們進入了初中階段,也就是青春期了,平時的叛逆也能理解,只是他們越來越不願意和我們說心裡話了,我們也漸漸的不能進一步了解內心真實的他們,想想就好無奈……」「青春期的孩子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成長階段,有他們特有的特點,叛逆就是最大的一個的特點!」「嗯,那還有其他啥特點呀?
  • 青春期男孩的心理問題怎麼解決
    進入青春期後,男孩的心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我意識出現了質的變化。青春期的男孩對於「自我」的體驗會增多,而自我感受也在逐步甦醒。他們這種「自我」體驗更多的是主觀性的和片面性的,所以難免會誇大自己的某些優點或缺陷,造成驕傲或自卑情緒的產生。第二,情緒變化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