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之年,也是上海金融創新獎十周年。
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表彰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獎獲獎項目的決定」的通知。根據通知,上海市政府共評選出金融創新成果獎69個,其中特等獎1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15個,三等獎22個,提名獎25個;金融創新推進獎9個。
其中,「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落地項目」榮獲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獎特等獎。「銀行間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創新與提升」等6個項目,「『滬紐金』延期產品」等15個項目,「人民幣債券跨境跨市場互聯繫列創新」等22個項目,信託受益權帳戶體系等25個項目,分別獲得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成果獎的一二三等獎和提名獎。此外,上海市人民政府還授予「創新建設新片區離岸貿易產業發展集聚區成為統籌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等9個項目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推進獎。
據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解冬介紹,本年度獲獎項目主要有四方面特點:一是落實「三大任務、一大平臺」,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二是緊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標,打造金融開放的樞紐門戶;三是金融科技賦能服務場景,促進金融、科技和產業良性循環;四是優化金融產品服務供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
科創板迎來200家上市企業,支持和鼓勵更多硬科技企業上市
「三大任務、一大平臺」指的是上海增設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持續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加快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其中,特等獎「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落地」項目(上海證交所、中證登上海分公司)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在發行、定價等一系列關鍵制度上進行了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對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開啟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改革創新發展的新篇章。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開板揭牌,7月22日,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上市儀式在上海證券所交易大廳舉行。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在媒體通氣會上表示,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改革主要呈現企業包容效應、科創成長效應、產業聚集效應、融資快速效應、價格均衡效應、審核威懾效應和改革示範效應七個特點。
闕波指出,創業板的註冊制改革,吸收借鑑了科創板的絕大多數制度,主板中小板的併購重組的再融資制度也有了較大的改革的突破,新三板精選層的改革也在加快推進,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距離實現改革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下一步我們將再接再厲,持續推進科創板註冊制改革,支持和鼓勵更多的硬科技企業上市,深化註冊制、退市、長期投資者等關鍵制度改革,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建設,積極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他說。
此外,闕波還表示,今天上午在上交所上市的新致軟體,是科創板的第200家上市企業,也是上海第3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打造金融開放樞紐門戶
在獲獎項目中,有一批項目緊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標,力圖打造金融開放的樞紐門戶。
例如,獲得一等獎的「境外礦山鐵礦石基差貿易創新」項目(國信期貨)是境外主流礦山首次試點運用國內期貨品種點價,有利於提升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
在鐵礦石行業,當前的實際情況是:上遊礦山寡頭壟斷、中遊貿易商完全競爭、下遊鋼廠不完全競爭的格局,導致我國鐵礦石進口依存度較高,進口定價則由以普氏為代表的境外三大指數所控制。
因此,鐵礦石基差貿易出現。國信期貨在淡水河谷鐵礦石基差試點項目中採用典型的賣方點價模式,雙方採銷價格按照「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合約+固定基差」的形式確定,最終促成了巴西淡水河谷與國內一家鋼鐵投顧企業的成功籤約。
「也就是說由賣方將點價權讓渡給淡水河谷公司,但採銷的價格按照大商所鐵礦石的期貨合約將固定期差的形式確定,雙方政策籤訂後,淡水河谷作為點價方,一共進行了5次點價。淡水河谷通過把握點價的時機,不僅提升了銷售收入,還拓展了銷售模式,而買方鋼鐵企業則通過基差貿易提前鎖定了貨源,同時通過大商所的商品付款平臺,與國信期貨籤訂了場外付款協議,規避了價格過重的風險,保證了企業經營的連續性。」國信期貨總經理餘曉東表示。
他指出,這是國內首次引進海外生產企業,參與國內大宗商品鐵礦石的基差貿易,有利於改變整個行業的貿易模式,對推動國內大宗商品進口價格體系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次,在本次基差貿易中,買方的鋼鐵企業與國信期貨籤訂了場外的基差貿易,在大商所孵化平臺進行風險對衝,提高了企業的風險管理效率。第三,為中國成為全球大宗商品定價中心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也有助於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此外,首次實現境內報價商面向全球境外機構直接報價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創新與提升」項目(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首隻中日ETF互通產品——華安日經225ETF」項目(華安基金),開展人民幣債券跨境業務創新的「人民幣債券跨境跨市場互聯繫列創新」項目(中債登上海分公司)等獲獎項目也有利於上海金融進一步開放。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也有一批獲獎項目旨在優化金融產品服務供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
例如,獲得一等獎的「『防貧保』精準防貧保險」項目(太平洋財產保險)為臨貧易貧人群提供防貧託底保障,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太平洋財產保險黨委委員非車險板塊總經理孫海洋表示,目前防貧保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和1個直轄市共計646個區縣已經落地,保障覆蓋面人數已經超過1億人,累計提供保險金額超過了11萬億,賠付防貧保救助金5.2億。
與傳統保險產品相比,他認為,防貧保有四大創新:第一是產品創新,首次聚焦於貧困邊緣的非貧低收入戶和非高標準脫貧戶的兩類人群,實現應保盡保;第二是機制創新,保險公司承擔了風險承擔者和服務提供者的角色,節省政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管理創新,通過為臨貧易貧人群提供保障,消除了因懸崖效應導致的社會矛盾;第四服務創新,獨創了「四看一算一核一評議」規範化服務模式,具體為:四看即看住房、看大件、看勞力、看負擔;一算即算收入;一核實即核實名下房產及車輛情況;一評議即在村、鎮兩級進行公示和評議,從而最大限度保證款項發放的公平、公正、公開,確保資金精準發放。
除防貧保之外,服務實體經濟的獲獎項目還有「票據『貼現通』」項目(上海票交所)建立全國範圍內的貼現申請企業和貼現機構銀企信息互通渠道,有效解決企業特別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貼現難題;「新農直報線上可循環貸款」項目(上海農商銀行)聚焦三農等普惠金融領域,加大惠企惠農產品和服務創新……
與時俱進,金融創新獎與國際金融中心三十年
起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三十而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澤在給澎湃新聞的撰稿中表示,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正是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需要更好借力雙循環發展,並通過完善的金融市場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力支點。
2009年,國務院明確提出上海至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為促進上海金融業發展,加快實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國家戰略,僅在一年後,2010年上海市政府就設立了「上海金融創新獎」。這也是國內首個聚焦金融創新的省部級政府獎項。
實際上,為充分反映金融發展前沿趨勢,更好激發金融創新活力,「上海金融創新獎」一直在與時俱進。獎項設立之初,設有市場組、銀行組、證券組、保險組等4個組別。2011年,為鼓勵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增設了新型組別。
2019年,央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其中提出了建設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設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上海金融創新獎首次增設金融科技組別,申報項目達90多項,覆蓋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等多類主體,這與2020年上海連續出臺兩道金融科技扶持政策是同步的。
對此,解冬表示:「今年1月份,上海市政府出臺了一個文件,關於加強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所以在今年評選2019年度的金融創新獎當中,我們特別設立一個組別叫金融科技的組別,希望通過這個組別,通過這個獎項能夠引導更多的金融科技項目不斷湧出,無論是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還是科技企業,把更好的金融科技項目服務於產品,服務於民生。」
2020 年1月8日,《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出爐,提出將力爭用5年時間,把上海打造成為金融科技的技術研發高地、創新應用高地、產業集聚高地、人才匯集高地、標準形成高地和監管創新試驗區,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2月14日,《關於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發布,上海將支持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在臨港新片區內依法設立金融科技公司,探索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重視金融科技人才培養。
截至當前,上海金融創新獎已連續完成十屆評選,共評選出588項優秀成果,其中,成果獎513項,推進獎75項。2010-2019年度獲獎數分別是 37、59、46、42、60、69、66、64、67和78,呈總體上升趨勢。
與此同時,上海金融業高速發展,日新月異,已經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最齊備的城市之一,集聚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託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2019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1934.3萬億元,同比增長16.6%。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達12.7萬億元,佔全國直接融資總額85%以上。
今年4月,上海獲批成為監管沙盒試點。7月21日,上海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第一批8個應用公示,一半應用類型為金融服務,另一半為科技產品。
而在9月25日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8)中,上海超越東京首次進入前三名,僅次於紐約和倫敦。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和發展情況中,上海也位列第三名。
附: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獎獲獎項目名單
一、金融創新成果獎
特等獎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落地項目(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
一等獎
1.銀行間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創新與提升(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
2.票據「貼現通」項目(上海票據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3.運用多維知識圖譜助力展業模式創新和智慧風控轉型(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4.境外礦山鐵礦石基差貿易創新項目(國信期貨有限責任公司)
5.「防貧保」精準防貧保險項目(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6.新一代IOT刷臉支付安全技術與商業數位化服務〔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二等獎
1.「滬紐金」延期產品(上海黃金交易所)
2.編制發布中債中資美元債系列產品(中債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
3.滬深300股指期權(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4.零售銀行財富與支付業務全流程智能風控創新平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5.「工銀科創」金融服務方案(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
6.長三角一體化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方案(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
7.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創新——《股東來了》全國性投教活動(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8.首隻中日ETF互通產品——華安日經225ETF(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9.避險業務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10.長期護理保險整體解決方案(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11.國壽肺安寶特定腫瘤疾病保險創新項目(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
12.「保交鏈」平臺(上海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13.數字金融對客服務模式創新應用平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4.金融市場開放交易生態新工具——iDeal綜合服務平臺〔中匯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15.上海銀定價交易系統(上海黃金交易所)
三等獎
1.人民幣債券跨境跨市場互聯繫列創新(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
2.不鏽鋼期貨上市(上海期貨交易所)
3.20號膠期貨上市(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4.全球再保險上海交易平臺(上海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5.大宗股票司法協助執行方式(上海金融法院)
6.東南亞貨幣一站式服務〔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7.CIBM Express——境外投資者金融市場綜合服務方案(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貿試驗區分行)
8.智能風控——「魔鏡」項目(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9.中銀積利金普惠平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幣交易業務總部)
10.存房養老業務(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養老金中心)
11.新農直報線上可循環貸款(上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2.長三角一體化ETF——金融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匯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3.網際網路「業財一體化」採購平臺項目〔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4.上海市IDI信息平臺(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
15.智能換電重卡「車電分離」創新金融解決方案(上海融和電科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16.大數據智能化票據交易監測分析(上海票據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17.公募基金全系統行業雲解決方案(上交所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18.璣衡智能建模平臺(銀聯數據服務有限公司)
19.飛豹做市商交易平臺項目(上海金融期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20.「O2O一體化」客戶運營智能平臺(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21.「風險雷達」風險大數據項目(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2.大機核心業務新技術新架構創新(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提名獎
1.信託受益權帳戶體系(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
2.一點接入電子信用證信息交換系統項目(城銀清算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3.標準債券遠期集中清算項目(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4.「跨境數智匯」全數位化跨境支付解決方案〔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5.國內首單國產ARJ21飛機保稅區結構融資租賃項目(招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
6.基於生態連接和金融科技的航旅場景金融服務(上海華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7.基於特許經營權模式的貸款項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上海市分行)
8.工銀e信數字信用憑據供應鏈融資方案(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分行)
9.新風天域併購和睦家之併購綜合金融服務(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10.雲繳費之陽光e租房平臺(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11.楊浦濱江保障房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12.確定性指數增強產品在機構資產配置中的應用(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3.中微公司科創板IPO項目(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14.無憂保障計劃「跨境免費退」項目(國泰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
15.太平慧眼——基於地理位置信息的保險營銷大數據平臺(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16.電信5G手機融資租賃業務模式創新(上海大眾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17.上海銀行業押品處置信息平臺(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
18.智能催收機器人系統項目(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
19.證券虛假陳述案投資者損失計算軟體(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20.區塊鏈貿易融資應用項目(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21.供應鏈金融協作平臺——雙鏈通〔螞蟻區塊鏈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22.基構通——專注機構投資者的線上基金交易平臺(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
23.基於大數據的健康險智能理賠服務平臺(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4.中歐水滴基金投資顧問數字金融服務平臺(上海中歐財富基金銷售有限公司)
25.交銀基金大數據風險監控預警平臺(交銀施洛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二、金融創新推進獎
1.創新建設新片區離岸貿易產業發展集聚區成為統籌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
2.基於自由貿易帳戶的全功能型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
3.上海地區全面實施機動車輛保險電子保單(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
4.操縱證券期貨市場案件調查機制創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證券監管專員辦事處)
5.在滬大型銀行基層網點大數據動態風險監測網絡系統(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
6.從國家審計角度發現並打擊內幕交易案件的審計創新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駐上海特派員辦事處)
7.全面推進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
8.新時代提升國有上市公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
9.多維度助推小微企業融資支持政策落地(財政部上海監管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