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繼《兩個故宮的離合》和《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在中國出版譯本後,今年他的首部中文原創作品《被誤解的日本人》已經上架。此書的出版正好搭上了近幾年流行的「知日」順風車,不過日本本土作家和旅日的華人作家的視角應有所不同。
在野島剛看來,同日本人對中國所進行的從頭到腳的深入細緻研究相比,日本在中國學者的眼中並沒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認為毛丹青、熊培雲、蔣豐和劉檸的文章很不錯,「但這樣的社會觀察和學術研究還是不同。」
野島剛每年都會來中國,在中國的大城市中,他說最喜歡的還是上海。「上海有高樓大廈,但旁邊還有小店和小賣攤,我很喜歡這種很大的經濟體與小小的市民生活在一起的感覺。」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中日兩國關係的現狀、中日對西方文化的態度和日本的宅文化、二次元文化以及「一夫多妻」的社會現象等問題採訪了野島剛。
中國對日本的誤解
澎湃新聞:您在書中說和中國人交流的時候,有時候會被誤解,大家經常產生誤解的都有哪些?
野島剛:比如說,中國人每次都提到我們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這「失去二十年」的意思是,日本一直處於經濟增長停滯的狀態下,我們的生活過得不太如意。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因為日本經濟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已經經過二十年的高度增長,國家在生活方面的配套設施、社會保障、最低薪水、失業對策和補助等等已經有一些比較完整的制度之後,進入所謂的「失去的二十年」。
「失去二十年」是什麼?是一個零成長的時間,沒有像中國每年7%或10%那樣的增長。中國經濟在我們失去的二十年當中一直在增長,所以當然就有這樣的感受,認為中國在發展,日本不發展,好像我們日本在往負面方向走。可是我們沒有增長也沒有負增長,就是一直維持原來的狀態。那這個對我們來說好不好?當然增長肯定是好的,但是不增長並不意味著就非常不好,因為已經讓大部分民眾感到沒有什麼需要增長的狀態。
中國人在經濟增長上有一個想法是「一定要增長」,因為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成長的狀態,但我覺得這個成長的狀態可能在中國也要過了,已經快要到差不多的時候了,所以一定要習慣,這個時候你們才會知道日本人在「失去的二十年」中真正的感受。我們當然會有點懷念增長的時候,但是並沒有那麼難過,我們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
澎湃新聞:您書裡有講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還是比較友好的,那現在日本人對於中國人是什麼樣的態度?
野島剛:日本有很多民意調查,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民意調查,在中國比較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人喜歡中國人,比例大概是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有好感比沒有好感的多多了,後來沒有好感的人慢慢變多了。現在有的民意調查結果是討厭中國人的日本人佔70%,有的結果是80%,這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事實。
日本人真的討厭中國嗎?我覺得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我覺得日本人主要還是把中國的文化、歷史當作要吸收和學習的對象。日本長期以來一直都習慣向中國學習,已經接受了中國的文化,所以在精神層面不能否認對中國文化的愛。但是另外一方面,現實生活中國家之間的矛盾,有時候會出現令雙方都不太開心的情況,所以會有一種矛盾心理。
因為每個人談到的都是現在,有人會說對中國沒有好感,但這個沒有好感的人天天看《三國演義》或是中國的一些歷史,他們很喜歡玩陶瓷、古董,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中國的東西。上面說的那個調查沒有把日本對中國的愛與不愛的矛盾心理分得很清楚,所以百分比很高。但我覺得日本人沒有討厭中國人到這個程度,因為現在大量的中國人來日本買東西、泡溫泉、吃飯和觀光,但基本沒有遇到任何日本人侮辱中國人的情況,我們還是保持很有禮貌的態度。
可見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態度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好,可我們畢竟在國民感情上受到了一些衝擊,所以已經不是那麼友好的時代了,這個出發點我們要承認。如果我們現在說:「我們很友好啊,我們是兄弟啊!」這才是最大的誤會。我們的出發點是,兩國的國民互相間還是有問題的,但是情況沒有媒體說的那麼糟糕,像我現在來中國演講、接受採訪、發表意見都很自由,沒有受到任何限制。
日本人羨慕中國社會對年輕人要求高
澎湃新聞:現在日本的年輕人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會不會有很大的生存壓力?
野島剛:日本的年輕人其實不像中國年輕人一樣有這麼大的壓力,反而是太沒有壓力了。日本目前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年輕人大學畢業以後都不找工作,待在家裡,抱父母大腿,父母也允許。也有很多人有工作了,但是比較辛苦,待遇也沒有那麼好,所以他們都不想找這樣的工作,都天天在家裡抱大腿,玩電腦、玩遊戲,這種年輕人真的很多。
我們要想個辦法讓他們進入社會。可能日本父母和社會太寬容,沒有特別給他們壓力。可是在中國,一個男孩子要想找一個好老婆,需要房子、車子和好的工作,這個壓力確實很大,但也可算是動力吧,讓年輕人有很好的理由去努力、拼命地工作和生活,然後人生會有下一個階段。所以我還是有一點羨慕中國這種社會的,對年輕人要求很高,不然年輕人會太安逸了。
澎湃新聞:那宅文化在日本很普遍嗎?
野島剛:日本的宅文化非常普遍。這個「宅」是日本人發明的概念,後來慢慢擴散到東亞地區。「宅」就是待在家裡玩遊戲,去便利店買東西回家吃,這種情況跟「少子化」有一點關係。日本出生率一直只有1.4%-1.5%,年輕人基本都是獨生子,比較容易靠著父母,這是結構性的問題。父母也都會允許,因為疼愛他,而且也沒有很大壓力,所以宅文化是很普遍的。加上以前在家裡待著也沒意思,而現在在家裡玩遊戲、玩電腦、上社交網站等,也可以忙,所以就造成現在的狀況。
澎湃新聞:那二次元文化和宅文化有關係麼?
野島剛:宅在家裡的人中有一些人是很有才華的,他們都畫漫畫。中國人可能不太了解,日本的漫畫好,主要原因是很多人都想要做漫畫家,但競爭很激烈,只有極少一部分人能成功,大部分的宅男宅女天天看漫畫,他們自己也想要做,所以開始試試看自己能不能畫漫畫。可是幾千人裡面可能只有一兩個是真正能夠成為漫畫家的,從這個龐大的漫畫群體裡面最後勝出的人當然都是有才華的人。所以日本漫畫後面肯定是有宅文化的功勞。
澎湃新聞:日本社會對於這種宅文化是如何評價的?
野島剛:以前我們會批評宅文化,後來很意外地發現其他國家對宅文化的評價很高,他們都稱讚日本的漫畫非常的好,很了不起啊!後來日本建議把漫畫當作一種軟實力,政府也支持他們。所以慢慢地,漫畫家的社會地位提高了,現在大家也沒有以前那麼多批評了。在我們小的時候,媽媽說不要看漫畫,看漫畫的人都不是好東西,可是現在的爸爸媽媽都不會這樣說了。長大以後,漫畫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現在社會對漫畫、二次元文化的評價真的改變了很多。
日本社會中的「一夫多妻」
澎湃新聞:您的書裡寫到了現在日本社會的「一夫多妻制」,那麼在日本的文化氛圍裡,未婚生子的女性會不會有輿論的壓力?
野島剛:現在的問題是政府和社會鼓勵她們生孩子,但她們都不願意生。不結婚,當然不想生孩子,結婚了也不想生。後來慢慢有一些情況,不想結婚的女生願意做未婚媽媽。我的幾個朋友,現在四十多歲,大家都會想要不要生孩子,有的人會放棄,有的人不想放棄,但是不想結婚,不過要找一個好的男人。我不知道他們中間有什麼默契,但是她們願意生一個沒有爸爸的孩子。也許有一些經濟上的困難。他們選擇的那些男人可能是有家庭的或者是有孩子的,但是女性選擇他們的原因是覺得和優秀的男人生孩子,比和沒有能力、沒有財富魅力的男人生更好,這是一種選擇吧。於是好男人有好多個女朋友,甚至是讓她們生孩子,而有些男人找了五十年都找不到太太。這是比較殘酷的現實吧。
但是某些女性,工作能力很強,也很有自信,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她們想要生孩子的話,就出現未婚媽媽這種狀況。我們在日本可能會遇到一些未婚女性,會有「哦,是嗎」這樣的反應,她們知道有一點不那么正常,但也還是OK,「可以啊,你選擇你自己的人生」,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澎湃新聞:日本政府對單親媽媽在政策方面有沒有照顧?
野島剛:不管結不結婚,小孩子得到的社會資助是沒有差別的。單親媽媽可能也會遇到一些麻煩,比如學校的活動、父母的聯誼會只能一個人去參加,有一點尷尬吧,但也沒有那麼多人去問,也OK。
日本對中國從頭到腳研究,對歐美只選實用的研究
澎湃新聞:您講到日本學習西方大概只用了十年,但是中國學習西方用了很久的時間,您怎麼看待這種差異?
野島剛:中國人很驕傲,對自己的文化很驕傲,這有好也有壞。一直以來,我們覺得日本不如中國和朝鮮,都是跟你們學來的東西。我們急需外來的文化而生存,這給我們一種很自然的心態,所以沒有什麼驕傲的,基本上看不起自己,沒有心理障礙,覺得我們不如外國,可以很自然地學得很快,我們學中國很快,學歐美又很快。
中國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以為大。這種強大的自我意識讓中國人在優越感受到刺激的時候,有兩種反應:要麼接受、要麼拒絕,這種感受比較強烈,結果是你們國內討論了一百年,還沒討論完,還在討論。所以我對中國人這個部分蠻佩服的,你們蠻可愛的,但是跟我們很不一樣。
我們的自尊心不在我們要比外國優越,我們的自尊心發揮在生活,在每天的生活層面。我們會好好地打掃,要講禮貌,很在意別人的感受,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是我們自尊心要發揮的地方,不在打敗別人或被打敗這方面。
澎湃新聞:您講到在西方文化影響全世界之前,日本對中國的研究是方方面面的,那現在還是這樣的情況呢,還是有所轉變?
野島剛:沒有轉變。日本對中國的研究非常細緻,包括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日本大學裡面研究中國的人真的太多。但在中國研究日本的人,肯定是比在日本研究中國的人要少很多。
日本研究中國的態度主要是歷史的,所以什麼都會研究,你們的飲食文化、小市民,都研究得很地道,對中國歷史的部分研究得非常細。中國研究日本,包括毛丹青、熊培雲、蔣豐和劉檸等,還都不錯的,但我說的研究不是他們寫的那種內容,而是一種比較紮實的、花一輩子時間去研究一件事情的,是更學術的、更深入的研究,跟社會觀察不一樣。
我是覺得,日本研究中國有兩千年,而中國研究日本只有一百多年,就是辛亥革命前後(開始的)。而且我們的研究是比較全面的,中國的研究重點放在科學、科技,還有思想方面比較多,其他方面都沒有,因為對中國來說沒有研究價值。
中國一直很大,我們很小,我們沒有先進的文化,中國有先進的文化,我們一直都要學習,中國認為沒有全部學習的必要,就是這種關係。所以中國人學習日本是有選擇性的,認為值得學習的就學習,例如科技啊,比如引進歐美思想,很多是你們從日本學習。可是日本研究中國是從頭到尾,從頭到腳,我們像解剖似的全部都要學,這是一種喜歡和愛,所以什麼都要學的。
澎湃新聞:那現在日本對於歐美的研究,也是這樣從頭到腳的深入研究麼?
野島剛:我們對歐美的學習是比較有選擇性的,因為他們的一些思想和學術畢竟對我們來說是比較新的東西,我們很佩服,但是學習得沒有那麼全面。因為這裡面沒有歷史的原因,日本不關心歐美的歷史,只有中國,我們才這麼關心。
大家對中日關係的期待太高了
澎湃新聞:日本民眾對廣島原子彈爆炸這段歷史持怎樣的態度?對前段時間安倍邀請歐巴馬去廣島這件事怎麼看?
野島剛:我覺得我們民眾在戰爭中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在廣島這件事情中,我們畢竟作為受害人的部分比較多。有些人要求美國道歉,歐巴馬沒有道歉,但是我們聽到歐巴馬的演講裡面有很大的誠意,就廣島表示哀悼,已經是實質上的道歉了。
歐巴馬也因為美國國內的很多問題,沒有辦法具體地道歉。如果他真的道歉,那在國內、國際上會引發很多問題。我們知道這個情況,所以感到他的演講裡面有實際上在道歉的部分,還可以接受。他親自去了廣島已經不簡單了。
澎湃新聞:您怎麼看待中日關係以後的發展方向?
野島剛:日本跟中國之間早就有很多歷史問題,我們建交以後也沒有怎麼解決。未來也可能是這樣的,日本跟中國要維持一種很微妙的關係,政治上還是有一點緊張,但還是要做朋友,有問題就解決,如果實在解決不了,有時候也會產生一些矛盾和對立,但還是要保持關係。對未來不要期待太大,大家對中日關係的期待太高了。我們的出發點還是一個比較謙虛的狀態,本來是有問題的,慢慢地用時間解決,只有這樣的態度來面對。
(胡宏嬌對本文亦有貢獻)《被誤解的日本人》,【日】野島剛/著,上海三聯書店 2016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