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島剛:除了中國人 最能理解故宮的可能是日本人

2021-02-08 藝周雅集

記者:廉秀宇

「我原本計劃借著2016年春在日本出版的《故宮物語》讓自己執筆的故宮題材告一段落,因為這本書已經寫盡了我在故宮問題上積累的調查與思索。創作時我甚至想到,除此之外再也寫不出來了,但這個想法似乎錯了。今天,我還在寫許多關於故宮的評論文章,我的目光已經無法從故宮上移開了。」


野島剛在《故宮物語》的自序中這樣寫道。


而《故宮物語》已經是他繼《兩個故宮的離合》之後,在故宮這個題材上創作的第二本書了。該書中文版日前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故宮物語》

  

這本書由三篇組成,共90篇故事。第一篇談故宮中收集的文物,第二篇談故宮的故事,第三篇則是對於故宮相關歷史親歷者的專訪。他在後記中這樣寫道:「本書的90篇故事,從故宮的文物,到故宮的歷史、政治等,主題相當多元。我想儘量從總體的角度,呈現『故宮學』的世界,帶領讀者領略體會。」

 

 野島剛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其實新書中的一些採訪和資料收集在執筆《兩個故宮的離合》 時就已經完成。

  

「《故宮物語》當中的一些採訪,我在寫《兩個故宮的離合》的時候已經完成了。其中的部分資料也是在那個時候收集的。2007年到2011年,那四年,我在臺灣收集了很多相關的資料,也專訪了大概幾十個人。」

  

野島剛認為,寫作《兩個故宮的離合》的時候,礙於體例,沒能夠把一些關於文物的故事充分地描寫出來。而這一次把文物單列為一篇,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調。

  

採訪當日,記者也就《故宮物語》這本書和野島剛聊了聊故宮以及他對於故宮的理解。

 

野島剛


[對話]  

澎湃新聞:你是怎樣對故宮這個題材開始感興趣的?

  

野島剛:在臺北擔任日本報紙駐站記者之前,我對故宮也沒有特別大的興趣。那時候,臺灣開始討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要不要返還大陸。民進黨比較不喜歡故宮。但是,我覺得臺北故宮博物院對臺灣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存在。我完全沒想到,在臺灣,大家都在討論該不該返還大陸。這點給我一個很大的靈感。後來我查一些資料,就發現故宮的命運差不多就等於是兩岸的命運。

  

為什麼現在有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分別?這也是我寫作故宮這個題材的初衷。兩岸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現狀。但是我覺得這不應該習慣。因為,同一個博物館,本就不應該存在兩個存在。而在這背後恰恰可以展現出兩岸的狀態,還有中國的近代史。

  

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文物不得不從北京遷移到南京。那之後,日本攻佔上海和南京。故宮文物又轉移到四川。戰爭結束,日本戰敗。這部分文物又遷回南京。後來由於中國國內的情勢越來越對國民黨不利,所以這批文物就沒能遷回北京,而是從南京搬到臺灣島。

  

這批文物從1949年以後一直都在臺灣,因此我也認為這些文物體現了中國的近代歷史。從讀者的角度來說,可能沒想到有一個博物館能夠跟歷史跟政治有這麼緊密的關係,那麼讀者就會有興趣,就會讓讀者感到意外。所以,我就決定要寫故宮的故事。

  

澎湃新聞:此前已經寫過《兩個故宮的離合》,這次又是什麼契機,想要寫這本《故宮物語》?兩者又有什麼不同?

  

野島剛:2014年東京辦過一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展覽,而前一年辦過一個北京故宮的展覽。日本人就開始關注故宮問題。那時候我已經完成了《兩個故宮的離合》的寫作。那之後,一些客觀的狀況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就決定要再寫一本故宮題材的書。

  

《故宮物語》當中的一些採訪,我在寫《兩個故宮的離合》的時候已經完成了。其中的部分資料也是在那個時候收集的。2007年到2011年,那四年,我在臺灣收集了很多相關的資料,也專訪了大概幾十個人。

  

這兩本書我覺得是一種兄弟的關係。因為第一本先出來,有一點意外地受到各地的好評。所以我後來就想到要寫第二本。寫第一本的時候,我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收集了大量兩岸故宮的資料,也做了很多人的專訪。第一本《兩個故宮的離合》主要重點是放在歷史和政治方面。因此,很多有關文物的部分,我就沒有辦法充分的發揮出來。這一部分,在第一本中重點主要是放在建築和歷史的關聯。那第二本《故宮物語》是比較全面的,包括文物本身背後的故事、文化藝術的價值,以及有關故宮的歷史經歷者和參與者的故事,我都比較詳細地寫下來。

  

文物是《故宮物語》一個重要的部分。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故宮學的概念。這就是說,故宮不僅僅是藝術或者文化,也體現著政治和歷史系。這些都可以通過故宮來理解,這是我的一個觀點。在這本《故宮物語》中都可以看得到。

  

澎湃新聞:廣義上來談,你如何理解文化和政治之間的關聯?

  

野島剛:大家大多說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並不足夠。歷史可以證明文化有政治的保護,才會有發展的。如果沒有這樣子的保護,文化就沒有辦法前進。

  

如果大家都在打仗,不給繪畫這些藝術形式撥預算,政治家不去幫忙,藝術家就沒有辦法做藝術。從過去到現在,成功的藝術家基本上是受到政治的幫忙,這才有發揮才華的機會。政治家想要利用文化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有權力的人。所以政治家會跟文人學習,或者為他們提供資金,提供機會,讓文人替他畫畫、寫詩。

  

當然,對於文化,可以利用政治來鞏固自己文化上的地位,也可以利用政治來決定。有些文人刻意去找一些政治家交流,讓政治家給他一些利益。歷史上經常是這樣。

  

澎湃新聞:《故宮物語》當中也有提到,臺灣也討論所謂故宮問題,你怎麼看?

  

野島剛:北京故宮的優勢在於展品的數量、範圍,還有建築,這些部分臺北故宮博物院都不如北京故宮。就博物館本身的魅力來說,北京故宮空間太大,每個展覽館分得比較開,沒辦法仔細去看每一個展品。臺北故宮博物院一進去,就是一樓二樓三樓,所有時代的文物都在裡面,展品排布更集中,你有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像博物館,北京故宮更像是博物館跟建築的結合體。北京故宮光是建築,大家就很驚豔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當然是建築沒有很大的價值。建築是為文物服務的。北京故宮建築本身就是它的一個展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弱點就是產品的多元性。他們離開大陸很久,二戰後七十年,大陸各地都有新的發現,發掘出新的文物。這些考古的發現都不能補充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故宮在中日兩國交往的歷史上扮演怎樣的角色?

  

野島剛:日本人很關心中國文物,很崇拜中國文物。比如說,中國唐代的文物很多在一次次改朝換代的戰爭中已經失傳了。可是,日本卻蠻多保存中國唐代文物。這是因為古代日本經常派人到中國來。日本當時送的禮物多是衣物和農產品,但是中國贈送給日本的都是文物和書籍。日本人把這些都當做寶物,妥善地管理在天皇的倉庫。

  

侵華戰爭時期,很多日本人到中國來,看到文物就會拿到日本去。有一些中國人為了要討好日本,送日本人一些文物。這當中最大的一塊是包括溥儀在內的滿清貴族。他們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就把自己收藏的文物變賣給日本人。那這樣做的結果是,日本公立和私立的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全部收集起來。所以除了中國人自己以外,最能理解故宮的可能就是日本人。儘管東南亞、朝鮮半島乃至西方國家都很關心中國,但是日本對於中國的關注是有長久以來的傳統的。

  

澎湃新聞:你書中提到,如果不能理解中國文化的話,就很難理解日本文化。同時你又認為中日兩國文化之間存在分離點。可以具體解釋一下這個分離點是什麼嗎?

  

野島剛:日本是一個島國,比較少受到外來的影響。因而產生了相對原始的古日本文化。後來,日本奈良時代,中國文物和文化大量的流入日本。這之後就發生了化學反應,日本文化開始發生徹底的變化。相對日本文化而言,中國文化是非常先進的。因此,當時的日本人就認真地吸收中國文化的概念和說法。不過,在日本人理解中,中國文化雖然是日本文化的老師,但是日本完全沒有完全被同化。

  

日本接受了孔子的儒教,但是從來沒有把它當作日本的國教。日本學習了孔子的一些說法,比如孝、禮,但是沒有把它當作國民級思想。我們看到中國的好東西,看到比較對我們有用的地方,我們就吸收過來。對我們來說,中國文化跟日本文化也是兄弟關係,只是已經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道路。

  

那日本跟中國的文化一直是很有意思的課題。日本人比較關心中國的過去,所以了解中國歷史的日本人真的太多太多。我也是一直都看中國歷史的漫畫、小說之類的書。而中國人關心日本古代的人並不多。中國人比較關心日本的現代,看日本的書也是關於現在日本的經濟產業或者現代的小說。日本人看中國的過去,中國人看日本的現在,因此雙方在文化上的眼光是沒有交叉的。

  

所以我覺得也是這樣的原因,使得雙方之間經常發生誤會。日本人以為中國還是跟古代一樣,中國人以為日本都是科技產業這些東西。文化上的不對稱往往影響到兩國國民之間的交往,會出現一些誤會和摩擦。

  

簡介:野島剛,資深媒體人。1968年出生。入職朝日新聞社後,歷任新加坡支局長、政治部記者、臺北支局長等職,現任朝日新聞中文網主編、《新鮮日本》主編。著有《兩個故宮的離合》《故宮物語》。

聞名。不如相識!訂閱《藝周刊》官方公眾號:artweekly,藝術無微不至!諮詢微信:hujiayi1399。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藝周刊》今日頭條號旗下官方「藝周雅集」保真微拍堂:

相關焦點

  • 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羨慕中國社會對年輕人的高要求
    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繼《兩個故宮的離合》和《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在中國出版譯本後,今年他的首部中文原創作品《被誤解的日本人》已經上架。此書的出版正好搭上了近幾年流行的「知日」順風車,不過日本本土作家和旅日的華人作家的視角應有所不同。
  • 野島剛推新書 望北京故宮另設文物博物館(圖)
    《兩個故宮的離合》,只聽書名會以為這是一本在講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背後各種文化故事的書,但這並不是野島剛的目的。「那些書太多了,大家可能看膩了,如果從文化的角度寫故宮,已經有那麼多人寫了,為什麼日本人還要寫?」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野島剛:不會寫漢字的日本人
    如果能識讀這些漢字,大概足夠應對日常生活了。作者:野島剛,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現任朝日新聞中文網主編、《新鮮日本》主編。前幾天,我在銀座的一家義大利餐廳和採訪對象吃完飯結帳時,打算跟服務員要收據。我告訴他在收據抬頭寫上我現在的工作單位《朝日新聞出版》。眼前這位男服務員寫到「朝日新聞出」的時候停下了筆,表情顯得有點不好意思。
  • 臺名嘴:臺北故宮是中國人的故宮 將來統一後還要回到北京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灣著名主持人,政治評論人黃智賢7月18日在臉書貼文稱臺北故宮屬於所有中國人,她說,民進黨難道連呼吸都在走「臺獨」之路 ?是的。每一呼吸之間,都要讓臺灣和大陸更遠一點。她強調,故宮不是「臺獨」的。是所有中國人的。
  • 創歷史紀錄:2016日本民調83%對中國無好感
    那時,日本人在中國還不多見,無論在哪裡,野島剛都會被火車上的中國人「包圍」。「有些人一開始很有禮貌,可是越來越激動。很多中文聽不懂,但還是可以感受到他們那種憤怒。」野島剛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中國人常問的是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歷史。「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壞?」他們怒氣衝衝地責問。直到現在,還會有中國朋友問野島剛:「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軍國主義?」
  • 韓國的「故宮」,韓國人進去需要中國人翻譯,遭到日本的多次破壞
    韓國的「故宮」,韓國人進去需要中國人翻譯,遭到日本的多次破壞我們國家的故宮經歷了明清兩朝,這裡也有著數百年的歷史了,這也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宮殿,這裡每年更是會有不計其數的遊客慕名而來。在韓國也有著一座「故宮」, 這裡原名叫做景福宮,不過它有著「韓國故宮」的稱號。這裡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朝鮮王朝的宮殿,這座宮殿位於當時這個王朝的首都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韓國首爾。曾經這裡是朝鮮王朝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這座宮殿始建於600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國的明朝時期,當時這裡還是大明王朝的附屬國。
  • 如何辨別中國人和日本人?!告訴你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不同點
    如果站在中國人或者日本人的立場來看這個問題的話,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狹隘,那麼筆者就從第三方(歐美國家)來介紹他們是如何分辨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備註:筆者講述的是中國的一些特點,我不認為這些特點不好,我也是中國人,我也有這些特質!請不要自動的認為我說的這些特點就是不好的,噴子請遠離!!)
  • 日本指示牌翻譯出的漢語,中國人卻難以理解,網友:很耿直
    導語:日本指示牌翻譯出的漢語,中國人卻難以理解,網友:很耿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會選擇出國旅遊,不僅是為了得到放鬆,也是為了能夠看看外面的世界。既然是到國外旅遊,語言和文化就有很大的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都是說通用語言英語,大部分人也都會一些英語。不過一些中國人比較常去的國家,他們為了方便中國人在當地溝通和交流,就會專門把一些標誌翻譯成漢語,但是很多中國人看到他們的翻譯的漢語,都覺得哭笑不得。日本是中國人最常去旅遊的一個國家,其實在日本經常都能看到很對漢字,所以對於一些標誌大致上的意思其實還是懂的。
  • 日本少婦:日本除了「成人片」還有這些讓人臉紅.........震驚多少中國人!
    我們除了學會憤怒,有沒有真正反思過,為什麼我們會敗給這個「小小的日本」,我們輸在哪些方面,我們是否了解日本這個國家?他們在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關於身份證很多人都在說抵制日貨,如果真的要徹底的抵制日貨,我們就要放棄現在使用的二代身份證,因為我們的身份證就是由日本富士施樂公司製造,我們中國人要深刻反思,為什麼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證,卻要依賴日本人的技術?!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哪裡?為什麼日本人做的比我們更好?
  • 《故宮裡的大怪獸》常怡:中國人不缺乏想像力
    且成為眾多網絡平臺如「大V店」、博雅小學堂最受歡迎的產品或視聽內容。該書不僅獲得央視《讀書時間》、北京衛視《北京您早》等知名欄目推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最知名的小喇叭節目給予連載播出,眾多粉絲還自發在喜馬拉雅、荔枝FM等自發播出各種《故宮裡的大怪獸》朗讀節目,國內許多旅行社已把去故宮尋找大怪獸,作為新的親子遊標配。另外,炫酷的《故宮裡的大怪獸》舞臺劇也將於明年隆重推出!
  • 韓國的故宮全是漢字,中國人參觀如魚得水,韓國人卻需要翻譯
    在韓國有一座「故宮」,它就是景福宮,它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朝鮮王朝的正宮,始建於1395年,建築風格完全仿照了中國的古建築!因為歷史上韓國曾是中國的附屬國,這座宮殿的風格同中國的古建築非常相似,但在裝修與規模上,卻遠遠不及我們的故宮,因為按照古代的等級來講,故宮是屬於帝王的宮殿,景福宮卻僅是一座藩王的宮殿,沒有可比性,因此景福宮的規模遠沒有故宮那般恢弘,大概就是現在中國橫店影視城的大小!
  • 日本人侵佔北京8年,為何故宮文物卻安然無恙?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從1937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侵佔了北京8年,不過人們發現日本並沒有像八國聯軍那般對「故宮」下手,這是為何?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二戰期間,日本對於我國的文物也是非常重視的,很多日本學者一生都在潛心研究中國文物,在不少抗日劇中,都講到了日軍從我國富商那搶奪文物的事情,「故宮」可以說我國文物的一個聚集地,
  • 看了日本自創的偽中文,懷疑日本下一代,能直接和中國人交流了
    今天小編要說的是,要說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語言,也是最難學的語言,必須是中文。漢語學習的難點在於漢字的筆畫數量太大,每個筆畫都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含義,比如「人」和「八」,所以開始學漢語的人經常犯錯誤。然而,學習漢語的好處在於,一旦你能理解通用漢字,大多數字體如傳統字符和潦草都可以理解,甚至錯誤的字序也不會影響閱讀。
  • 日本人來中國旅遊,最討厭中國人說這句話,日本人表示很疑惑!
    要說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國家必然是日本了,或許不應該說熟悉而是知道,無論是孩子還是年近花甲的老人,都知道這個國家。今天我們暫且放下歷史和內心的隔閡,僅僅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國家,我們來聊一聊日本和我國的文化上的一點有意思的小差異。
  • 中國人最興奮的時刻,十幾萬人圍觀金鑾殿,到處都是吶喊痛哭聲
    北京經歷的一切是中國人民共同的記憶,尤其是近代史上北京的興衰牽動了無數人的心臟,而北京裡面最能彰顯歷史滄桑之地的,大概就是故宮博物院了,那四四方方坐北朝南的建築,讓古今中外的歷史愛好者視為珍寶。故宮除了有發生在其中大小的歷史事件讓人銘記,另一個最為讓人關注的大概就是其中所收藏的文物珍寶了,文物就是人類存在過的靈魂,它們所承載的人類記憶是獨一無二且不可複製的。
  • 韓國首都的一座宮殿,歷史比北京故宮更長,還曾被日本人拆除
    中華文明,一直都是亞洲各國學習的榜樣,在古代,周邊小國除了學習中國的文字、藝術和理念外,還會模仿建造一些非常具體的建築。在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首爾,就有一座宮殿,雖然規模很袖珍,卻是對中國皇宮的模仿。
  • 中國人無法理解的日本現象,「男女混浴」是怎麼來的?
    我有個女性朋友,周末特別喜歡和丈夫從橫濱驅車來到這裡,她也是日本人口中不折不扣的"溫泉重視派"。她曾對我說,對於初次洗混浴溫泉的人來說,開始可能有些難度,而一-旦融入進去就無所謂了。特別是像她這樣習慣了混浴的女性,已經掌握了許多技巧,能巧妙地避開旁人的視線。當你和男友一起泡在溫泉中的時候,感覺柔柔的、暖暖的熱水縈繞著肌膚,整個身體非常舒適、放鬆,心情好極了。
  • 日本出現「中文標牌」,日本人覺得沒問題,中國人卻捧腹大笑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局限在自己國家裡,出國遊成了一普遍的現象,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當下年輕人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國遊客的身影。雖然我們國家跟日本有著一段不愉快的過去,但是依然有許多喜歡到日本去旅遊。
  • 日本人最崇拜這五個中國人,你可能一個都猜不到!
    5個中國人,你最欣賞誰?》文章針對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國人進行了一次排名結果,名單出人意料!5個人分別是:鄭成功、朱舜水、王陽明、諸葛亮和徐福(平平一個沒猜到,大方向就錯了)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厲害人物如果說中國人極力崇拜諸葛亮情有可原但日本人也是諸葛亮的死忠粉,就有些奇怪了日本人到底為什麼崇拜諸葛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