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成為多面手?
基層幹部面對的任務很多,這些任務需要的能力、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想較為順利的在基層度過,很有必要把自己練成多面手。
什麼叫多面手?
就是方方面面都可以來一手、甚至更多的辦法,與一般意義講的萬金油不一樣。
怎樣成為多面手?
成為鄉鎮的多面手,不是按照幾步走,或者按圖施工就行的,是對鄉鎮認識的一個深化的過程,是一個個慢慢歷練而成的。
其路徑是從一個點開始,然後攻克若干個點,因為有了廣度後,經過提煉反思總結,就有了深度、高度,這樣才是真正的多面手。
與此同時,多面手的練成,與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處的組織體系,領導的信任,息息相關。沒有那些作為依託,多面手也是練不成的。
一、攻克一個點
也就是說我們新到基層的人,不是一來自己就是高大上、非常全面的、負很多責。
其成長往往是從一個點開始。
拿我自己來說。我剛到基層的時候,溝通協調能力還行,講話比較精煉。
在基層工作不就,我就負責徵兵工作,需要跟上下左右協調:與支部書記、鎮政府領導、縣人武部都需要溝通、協調。甚至還包括鎮級部門協調:如財政方面資金的問題,如辦公室協助做體檢、開會等等。
可能在做這個事情的過程中,得到了上下左右的認同,領導也覺得不錯,就有機會去攻克另外的點。
二、攻克若干個點
後來我就面臨著比如徵地拆遷、突發事件、重大項目推進、政府型系統工作:人口普查等,通過這些工作之後,在單兵作戰或者組織小股部隊作戰有所突破。
但這些認識,還處於感覺方面,似乎有一些經驗。但是要面對陌生問題,立馬有辦法還有距離。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實踐論》
三、成為多面手的第一個臨界點
攻克了很多點過後,會認為自己還行。但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遇到一些失敗挫折,甚至也會懷疑自己。
這個時候需要靜下來做反思,就是想想自己做的事情哪點是對的,哪點是錯的。
其實我們一般意義來講,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就應該反思,但實際上我們很難做到。
因為人特別是成功的時候、風光得意的時候,根本就不會考慮自己有什麼問題。
在那個階段,我們往往認為事情做對了都是自己的能力;如果事情出了問題,都是下屬,都是上級,都是環境的問題。
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夠讓你靜下來,那麼說明你現在到了臨界點,也就是成為多面手的一個第一個臨界點:反思自己。像放電影一樣,對過去一幀一幀的去看。
這個過程很難受,因為成長就像蛻皮,要把過去引以為傲的東西,全部拋棄。
四、反思
反思後得出結論的高低,決定了你的成長質量
第一是對群眾的感情
說實話,現在說對對待群眾的感情,很多人都以為只是簡單的按照中央的精神來說的。
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處在中國農村基層,對群眾沒有感情,沒有真正的想為他們做事的心態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偏離方向。
不管是徵地、拆遷、關心弱勢群體等,都是要帶著對群眾的一種相對深厚的感情,你才能做好。
因為你帶了對群眾的深厚的感情,你就可能得到更多群眾的擁護。
你的群眾基礎才會更為牢固。
尤其是在遇到很大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多想想群眾,他們的智慧是無窮的。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往往是無知的。
第二點是對人的認識
我們都在基層,都是一個小小的縣城,都是一個熟人社會,很多時候我們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就往往會認為是熟人。
但是熟人不代表是朋友,可能我們忽略這個重要的點。導致我們很多時候說話做事,跑風、漏氣、不保密,別人對我們有什麼好的壞的印象,很可能是從身邊人傳出去的,所以我自己說話做事要嚴謹、要小心。
這只是身邊的人,還包括對於一些個別群眾,對於領導,對於同事,都不能簡單以都是熟人,就認為會怎樣,才不是呢?
要多從利益角度去分享,從他們所處的環境去分析,甚至從他們可能最壞可能到達什麼程度去分析。這就是底線思維。
第三是將知識理論,政策法規,當地風俗濃縮為幾個或若干個工作模式
比如徵地拆遷該怎麼做,按照文件的要求我們要成立小組、要理清政策、要開群眾會、要進行測量、進入現場、交地給用地單位等,這是一個完整的流程。
其中哪兒最容易出問題呢?可能是籤小協議、房屋拆遷等。而且事情開展的程序不一樣,其結果也有很大的區別。
還有很多種類型的工作模式:如開會,如匯報,如調解民事糾紛等
第四是是否獲得上下左右的認同
在上下左右的認同裡面,有一個認同權重的問題。
因為我們都是在一個小小的社會裡,看似形形色色幾百上千人。但對你的感覺,對你的印象,說好、說差,關鍵的幾個人會起作用。
這是我們個人成為發展的一個組織基礎。
第五面對個人的進退留轉
可能升得上去,也可能升不上去,這個時候就要看自己的心胸。
其實我們從來很少人開始心胸格局都很大的,說句實話,我們都是被「氣」大的。
五、成為多面手的第二個臨界點
將反思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
將以上的經驗進行總結提煉歸納,成為若干點(細化),接受現實工作激流的拍打。如果可以證明你的70%~80%的經驗都是基本正確的,恭喜你成為了多面手。
自己的認識與實際工作上有差距的地方,進行修正;自己的認識與實踐相符的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上的認識,還須回到實踐中去。—《實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