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一個好的創業或投資品類嗎?
眾所周知,中國有深厚的茶文化,也被視為產茶大國,但尚未產生影響力足夠大的茶品牌,為人熟知的多數是康師傅茉莉花茶等食品公司旗下的即飲產品線。
如果看一下世界各國的茶葉出口和進口數據,會發現國際上交易量最大的茶是紅茶,年進口量排在前三的分別是英國(18 萬噸),巴基斯坦(11 萬噸)和俄羅斯 (約 9 萬噸)。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許多著名茶品牌以紅茶為主。
不過,是不是生產或消費大國,並非產生好品牌的必要條件,來自新加坡的 TWG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今天,我們想以茶這個品類的世界著名公司作為例子,梳理一下茶品牌的成長路徑。如果你是這方面的創業者或投資人,不妨看看一個好的茶品牌會如何成長。
茶既能出現在女王的午後甜點旁,也可以是普通人的醒神飲品。茶品牌的定位一般也分為高端和大眾兩種。
定位高端市場的品牌,以散茶為主,包裝精美,定價高,主要在直營店和高端酒店銷售。上面提到的 TWG 就是一個典型的茶葉奢侈品牌。
TWG 創立於 2008 年,第一家沙龍兼精品店開在新加坡共和廣場。為了做茶界的 LV,TWG 稱他們把歐洲最頂尖,最老牌廠商的調茶師、品茶師、品牌設計師以及米其林主廚帶到了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沒有農業的國家,為了讓品牌顯得更加歷史悠久,TWG 在商標中寫的是「始於 1837」,這是新加坡島成為茶葉、香料和高級享樂主義產品貿易港口的年份。
TWG 的門店只開在國際頂級城市的時尚中心,店內全部採用古典歐式富麗堂皇的裝修風格,茶品的包裝兼具巴洛克式的華麗和洛可可式的年輕。在店內還銷售馬卡龍等精美的佐茶甜點。
茶品豐富是 TWG 的另一大特點,他們從 40 多個國家選購茶,店內有超過 800 個SKU,從中國的龍井到南非的寶茶,都出現在店內。而且他們宣稱,店內有一半的茶是你在別的地方喝不到的,因為他們會調配出很多新品。
其他比較有名的奢侈品茶還包括 Harrod’s,英國高端百貨 Harrod 旗下品牌;Harney and Sons,成立於 1983 年的美國公司。
走大眾路線的茶品牌主要銷售紙盒裝的茶包,以較低的價格和中端品質切入大眾市場,主要布局在各大連鎖超市。
大眾茶品牌裡最有名的是立頓,立頓源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從同名雜貨店自營的茶品牌逐漸發展成全球最有名的茶品牌之一,至今已有近 130 年歷史。創始人立頓把原本只有上流社會喝得起的錫蘭紅茶,引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立頓紅茶成了很多國人第一個知道的紅茶品牌,在紅茶之後,立頓也近年相繼推出其他花果茶。
Tetley 是另一個英國超市中最常見的大眾茶品牌,創立於 1837 年,是世界第二大的茶葉生產商和分銷商。和立頓主打紅茶不同,Tetley 提供 60 多種不同口味的茶包。
大部分茶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選擇重模式。因為從長遠來看,自有茶園能夠更好地控制品質,減少採購成本。立頓在發展初期,就在斯裡蘭卡購買了茶園,並在美國設立加工廠。
當然,也有些品牌選擇採購,TWG 由於 SKU 眾多,大部分茶品都是從各地採購。
Teavana 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不擁有、運營任何茶園和生產設備,由專業採購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的茶園和茶商採購茶葉,這些茶葉大多來自,東南亞、中國和日本。Teavana 的團隊主要負責分辨茶葉品質,和當地茶商和種植者建立關係,並監督運輸。
茶葉的供應和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包括天氣、政治經濟環境和當地匯率等。大部分茶葉交易是在期貨市場,但 Teavana 與全球 100 多個供應商建立聯繫,在協商的基礎上以高於期貨茶葉價格來購買高品質的散裝茶葉。
高端定位的茶主要在直營店和高端酒店銷售,除了門店, TWG 主要與機場店和航空公司頭等艙合作。Harney and Sons 主要向四季酒店等高端餐廳、咖啡館、酒店分銷。
大眾茶包則主要在超市,便利店,以及火車等渠道銷售。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品牌,Twinings 的定位是中端市場,以紅茶為基底做調配茶,既有精美的實體店,也能在超市買到他們的茶包和散茶。而且,Twinings 還在近幾年推出了熱巧克力等非茶類飲品。
當然,現在茶品牌基本都會有線上銷售渠道。
抱上大腿並不是擴張的必要條件,但約等於一個充分條件。
早在 1892 年,立頓就開始了全球化之路,打入美國、遠東市場。80 年後,立頓迎來了一個轉折點,聯合利華收購了立頓的全線品牌,從此立頓開始更為強勢的擴張之路。結合立頓和聯合利華的營銷經驗,立頓茶葉類產品如今在全球 110 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無論是知名度還是銷量,立頓均是全球第一大茶葉品牌,比第二大品牌 Tetley 的銷售額高出一倍。同時,立頓如今也是全球消費者選用最多的第三大非酒精飲料,僅次於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1992年,立頓進入中國。五年後,立頓即成為為中國銷售額第一、市場佔有率第一的茶包品牌。
Tetley 在 2000 年被印度最大的飲品集團 Tata (有種歷史的輪迴感)收購,成為其子公司。目前,Tetley 的生產和分銷業務分布在 40 多個國家,最大的消費市場是英國、加拿大,美國。Tata 集團還擁有英國茶品牌 Teapigs,後者以小手工作坊的形象切入市場,但背後其實有巨額資金加持,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大集團以獨立、小眾品牌佔有市場的例子。
被星巴克收購的著名茶飲品牌有 Teavana 和 Tazo,前者大家都很熟悉,已經出現在星巴克的貨架和飲品單上,但是 Teavana 本身的門店卻多次遭遇關店,有觀點認為,當消費者在星巴克能喝到咖啡又能喝到 Teavana,可能就不會再去 Teavana 了。Tazo 則是來自波蘭的茶、草藥品牌,在 1999 年被星巴克以 810 萬美元收購,目前以美國、加拿大市場為主。
沒有背靠巨頭,自己慢慢向全球發展的品牌有 Dilmah,這是一個來自斯裡蘭卡的錫蘭茶品牌,創立於是公認口感較好的品牌,目前在 100 多個國家銷售,包括東南亞,土耳其,英國,波蘭,澳洲,紐西蘭等地。其中,澳洲是 Dilmah 最早重點推廣的國外地區,在 1988 年,Dilmah 說服墨爾本的連鎖商店 Coles 銷售他們的茶,並在澳洲投放電視廣告,目前澳洲的銷量佔其全球銷量的 10%。
根據以上這些茶品牌的成長路徑,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茶品牌中不乏歷史悠久者,在茶還是貴族飲品的時期,能夠利用供應鏈優勢搶佔大眾市場,是品牌成功的關鍵;而在現階段,年輕品牌用高端或者個性化的品牌定位和調性更容易切入市場。
在老品牌已經建立單一品類與品牌的強關係之後(比如紅茶之於立頓,烏龍茶之於 Zealong)
新品牌用多元口味和快速迭代更容易吸引消費者。同時,老品牌也在嘗試推出更多新品類以滿足多元需求。
自有茶園和工廠能能夠增強對產品質量、成本的掌控權,否則需要和供應商建立穩固的關係,降低風險。
高端茶品的銷售渠道以實體店、高端酒店、航空公司為主,大眾產品的關鍵在於鋪設到連鎖超市。
對於創業者來說,如果想迅速擴張,茶品牌能夠併入飲食類大公司;對於投資人來說,有退出的可能性。
以上只是一個較為粗略的梳理,之後我們會針對具體的品牌進行詳細的解讀,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