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國際航空業在碳排放和環保上,仍熱衷於「作秀」?

2020-12-11 騰訊網

關注遠鑑智庫,直達2060年美好世界

本文共2700字,閱讀時間約為9分鐘

查看公眾號底部菜單欄,免費下載優質報告

導語:12月3日,國內多個媒體報導了漢莎航空從法蘭克福到上海的「碳中和」飛行。同時,IATA最新的交易系統首單交易,也讓人無法信服。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標誌

12月2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 )罕見地在「世界領導人論壇」上批評說,「如果航運部門是一個國家,它將成為世界第六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在去年的氣候行動峰會上,我們發起了「零運輸聯盟」,以推動到2030年實現零排放深海船舶。但是當前的政策與這些承諾不符。我們需要看到可執行的法規和財政步驟,以便航運業能夠履行其承諾。」

航運業的協調機構,是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最近,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對一項提案進行了表決,該提案將對航運業每年10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放綠燈。見《11月18日|IMO新表決將致使航運業碳排放增加》

根據國際清潔運輸理事會的環境分析數據,剛通過的這項議案,到2030年僅能減少採用常規排放方式的溫室氣體總量約1%左右,而仍將繼續執行2008年的「增長15%」計劃的結果,則是最終航運業在2030年的排放量要比現在增加14%。

11月25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表示,已啟用航空碳交易(ACE)系統。作為首個和國際航協清算所對接的集中式實時交易市場,ACE用於碳信用額度交易。

11月24日以線上會議形式召開的IATA 76屆年會,重申了航空業減排承諾:到2050年將航空業淨排放量減少至2005年的一半。

IATA稱,落實該承諾的關鍵措施,就是國際航空碳補償和減少計劃(CORSIA)。

根據該計劃,航空業將從2021年開始,在國際航線不斷增加碳中和來抵消碳排放,部分航空公司也會在國內航線部分,購買碳信用額度來抵消碳排放。

然而,IATA的這些承諾,在執行上靠譜嗎?

最近,越來越多的環保組織批評,航空業在碳排放進程的推進上,因為利益而極為緩慢。

首個碳交易:IATA認真核實過嗎?

IATA是航空企業的行業性聯盟,並非官方組織。但由於大部分國家航空公司都屬國有,或者有政府企業屬性,因此IATA也就有了半官方的屬性。

IATA包含120個國家的290家航空公司,其中有39家來自中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

IATA稱,捷藍航空成為首個通過ACE平臺購買碳信用額交易的航空公司,通過ACE平臺,購買了多米尼加共和國拉裡瑪爾風力發電項目(Larimar wind farm project)的碳信用額度。

JetBlue Airline(捷藍航空)是美國的廉價航空公司,成立於1999年

根據IATA的官方資料:拉裡瑪爾風力發電場始建於2015年,該項目建成後,每年可以減少2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遠鑑智庫(PKINST)注意到如下情況:

捷藍航空的之所以選擇多米尼加共和國的風力發電場購買碳信用,主要原因之一是,捷藍航空2004年開通的第一條國際航線,就是紐約至多米尼加共和國的聖多明哥。

多米尼加共和國在美國東南方,歷史上1916~1924年曾被美國佔領。更早前,1869年希望併入美國聯邦,並由美國幫忙償還150萬美元的債務——被美國國會投票否決。

拉裡瑪爾風力發電場(圖片來源:谷歌地球)

拉裡瑪爾風力發電項目(Larimar wind farm project)隸屬於多米尼加最大的發電集團Ege Haina;該集團運營8個自有電廠和3個代運營工廠,拉裡瑪爾項目是自有項目。該項目總共為15個風力渦輪機。

Ege Haina集團官網稱,拉裡瑪爾風電場的年產能20萬兆瓦時,等同於每年節約了33.5萬桶石油,以及——避免了排放14萬噸二氧化碳。

所以,IATA官方和捷藍航空,該如何解釋:怎樣才能「從一個二氧化碳年減排總量只有14萬噸的風電場,購買到年20萬噸的碳排放信用額度」呢?

唯一的解釋和可能,就是披露的數據和交易的數據,可以不是一回事。

那既然這樣,明明風電場自己說每年減排總量是14萬噸,IATA卻幫著說是20萬噸——這樣的基礎數據,都不做核實,那憑什麼讓人相信,ACE交易系統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系統呢?

漢莎航空的「100%碳中和」航班首飛

當前,作為全球領先的航空公司之一,漢莎航空當然也屬於IATA的會員單位。

11月29日,德國漢莎航空的首架100%碳中和貨運航班,執行從法蘭克福和上海間的往返飛行。

漢莎航空的首個碳中性貨運航班。照片來源:漢莎貨運

LH806航班將從法蘭克福出發直飛上海,而後轉道韓國首爾後,再飛回法蘭克福。這一航班的與眾不同在於:它是漢莎航空的第一個100%碳中和貨運航班。

漢莎航空雖然表示,這不是一次公關營銷或者傳播事件,而是嘗試突出強調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生產和基礎設施必要性。

但遠鑑智庫注意到:漢莎航空不僅樂於在法國通過CNN等全球性媒體,進行公關營銷和傳播,在中國,在於12月3日,通過向大量媒體發布公關稿,對這一次首秀進行了傳播。

但漢莎航空的100%碳中和航班首飛(或者說首秀)之後,並沒有定期的碳中和航班執飛表。

這也情有可原。

首先,漢莎航空如果執行100%碳中和航班,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供給難題。

當前,整個航空行業SAF燃料的全球年產量約為1億升,大概是航空行業年消耗燃料總量的千分之一。這只是數字上的比例。

實際情況是, 2018年,航空業真正使用SAF燃料在航空燃料中的佔比,只有萬分之一。

理由很簡單:貴——SAF燃料的價格,普通航空煤油價格的3倍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雖然早在2008年,航空領域就實現了首次使用混合生物燃料飛行,而且到2019年,已有超過15萬次的飛行使用生物燃料,但如何界定什麼算一次混合生物燃料飛行,則是另一回事了。

截至2019年初,全球只有五個機場定期提供生物燃料,其他機場則是偶爾提供。

這五個定期提供生物燃料的機場,分別是:挪威奧斯陸機場、挪威卑爾根機場、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機場、美國洛杉磯國際機場、以及瑞典斯德哥爾摩阿蘭達機場。

在11月25日的年會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也呼籲各國政府,支持SAF的發展。

當SAF飛行燃料成本,是普通航空煤油價格的3倍時,能留給航空公司的,除了偶爾花一次大成本作秀之外,別無他途。

漢莎航空的CEO也在另外一個場合無奈地表示,就算不考慮成本,如果全部採用可持續航空燃料,不用其他航空公司參與,漢莎航空就能在36小時內,燒完全球的SAF供應和存儲總量

當前,航空業碳排放佔全球排放總量的2.5%,而在203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3.5%。

日本航空VS全日航:垃圾燃料的嘗試

日本航空最近拿出了一項計劃:最早從2022年4月開始,使用美國公司Fulcrum BioEnergy Inc.(簡稱FBE)提供的生物燃料,作為其減排努力的一部分。

而FBE公司的生物燃料來源,則主要來自家庭生活垃圾。

日本航空稱,採用這一生物燃料可以比使用傳統航空燃油,降低至少80%的碳排放。

與之對應,全日航也宣布了一項計劃:從2023年開始,全日航將使用從食物垃圾中提煉的生物燃料。

遠鑑智庫注意到:日本航空是FBE公司的投資人——2018年,日本航空向FBE投資了850萬美元。

全日航的SAF供應商,則是芬蘭耐思特石油公司(NESTE),耐斯特此前已經和美國航空,阿拉斯加航空和捷藍航空、荷蘭皇家航空等籤署了類似的合作。

雖然耐思特在新聞稿中說,有計劃將產量提高到150萬噸,但它目前的供應量只有10萬噸。所以,最終全日航能買多少,願意買多少,則成了一個未知數:畢竟,買的越多,賠的也越多。

2019年9月,北歐航空嘗試了一個新的策略:向其乘客出售「20分鐘生物燃料時間」,大致是每個人10美元或10歐元——北歐航空表示,此舉是為了讓航空公司以更多的資金去購買生物燃料。

備註:

IMO: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

IATA: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ACE:Aviation Carbon Exchange,航空碳交易系統

ICH:IATA Clearing House,國際航協清算所

JetBlue Airways,捷藍航空,美國的一家廉價航空公司,成立於1999年。

CORSIA: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國際航空碳補償和減少計劃

SAF: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可持續燃料

相關焦點

  • 航班碳排放=幾棵綠樹中和?飛常準帶你綠色出行
    但是坐飛機和開汽車到底哪一個碳排放更高?  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從紐約出發向西飛往舊金山,或者往東飛返歐洲,這樣一趟旅行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平攤在每位乘客上相當於二至三噸二氧化碳。數據顯示,商業航空業預計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七億噸二氧化碳。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碳排放交易下節能減排是長期環保趨勢,能源行業是人類工業化的基礎,因此我們認為 碳中和並不僅僅是對於能源行業的一個轉變,也將對工業領域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我 們認為中國將會在十四五期間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測、管理、交易體系,通過總量控制 和價格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各個行業在進一步降低能耗的基礎上,向降低排放的方向 發展。
  • 一文詳細了解「碳中和」
    「碳中和」這個詞是通過指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環保的目的。獲選《新牛津英語字典》的二零零六年年度字彙,主要原因在於它已經從最初由環保人士倡導的一項概念,逐漸獲得越來越多民眾支持。2007年10月歐洲搖滾音樂愛好者舉辦了一次環保音樂節,他們在活動中推行了摺椅環保方法。從而使「碳中和」這一詞讓更多的人所熟知。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目標帶給我們什麼?
    那麼,碳中和是什麼?以碳中和為目標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指釋放的二氧化碳(準確的說是溫室氣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再增加。通常「碳排放」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所以「碳中和」就成為「釜底抽薪」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形式,目前碳中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型活動和會議採用。
  •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與殼牌達成中國大陸首船碳中和LNG交易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中國海油與殼牌將使用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全球多個基於自然項目的碳信用,抵消兩船LNG從勘探開發到最終消費所產生的全部碳排放,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
  •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啥?了解一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何為「碳中和」?所謂「碳中和」是通過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環保的目的。它最初由環保人士倡導,並逐漸獲得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並且成為受到各國政府所重視的實際綠化行動。通常可以通過推動使用再生能源和植樹造林等方式,來實現碳中和。簡言之,對於車企而言,「碳中和」的意思就是吐出多少就要吃回多少,不造成浪費和空氣汙染。
  • 海通國際孫明春:金融行業碳中和成本僅為千分之一,有望2030年實現...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 在1月8日的「2021《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在談及金融行業碳中和時,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表示
  • 「碳達峰」和「碳中和」到底是啥?了解一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執行措施上,一方面是減少自身運營產生的碳排放,如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購買綠色電力、將公務車輛置換為電動車、提高自有建築的綠色建築認證比例;另一方面是對剩餘溫室氣體排放引入抵消計劃,如通過植樹造林、購買碳排放配額、以及投資活動產生的減排效益等方式來抵消剩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實現碳中和。
  • ...環保新技術、新產品將亮相!四川首個「碳中和」展會9月在成都開幕
    9月24~26日,2020成都國際環保博覽會將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作為疫情以來環保產業的西南首展,本屆博覽會不僅將帶來環保產業最新的技術、產品、裝備,還將首次通過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碳中和」平臺實施會議「碳中和」,打造一場綠色低碳的博覽會。
  • 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現在成了熱詞。什麼是碳中和?為什麼要實現碳中和?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圖/新華社隨著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氣候危機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幾近無處不在。由於全球變暖,我們正在經歷熱浪、洪水、乾旱、森林火災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全球平均氣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變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業化前不超過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類跨越不可逆轉的翻轉點的風險也在增加。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什麼是碳中和?怎麼碳中和?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
  • 什麼碳中和?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國內首個碳中和標誌在滬頒發
    此前,上海濟豐包裝於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全交易所(TCX)完成一筆國內基於自願減排機制(VER)下的碳中和交易,抵消該公司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的6266噸碳排放(碳足跡),成為國內首個碳中和(CarbonNeutral)包裝企業。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面臨哪些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碳達峰,碳中和,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 碳中和 風來了
    原標題:中金首席訪談:碳中和,風來了   從國家提出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後,無論是市場還是行業,「碳中和」都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對於我們國家的能源經濟意味著什麼變化
  • 騰訊啟動的「碳中和」是什麼?它源於一個種樹的商業創意
    然後,公司讓顧客選擇以植樹的方式吸收相對應的二氧化碳,以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後來,這種以植樹來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因受到環保組織普遍質疑,因此未能實現推廣。但是,「碳中和」這個概念,卻被西方媒體廣泛接受和宣傳,成為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和社會團體零排放運營的最佳綠色環保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