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臺:藝術家創作中那個永遠沉默的「夥伴」

2020-12-17 網易時尚

對於當代都市的人們來講,消費成為打發閒暇時光的最有效方法。


櫥窗裡用來展示服飾的模特,有一個相對比較專業的名字:人臺。

或許你沒想到的是,櫥窗裡那些你熟悉的人臺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從16世紀開始,它一直是藝術家創作中沉默的「夥伴」。


庫爾貝在奧爾南的畫室,牆角放著一個人臺,1864年

那時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常常會藉助有關節的人臺,這樣做的好處是,誰能像人臺那樣讓衣服上的褶皺靜止不變?

德加 《畫家亨利·米歇爾-萊維的畫像》 27.3x41.5cm 1879年(作品中有一個穿粉紅色衣服的人臺)

到了20世紀,沉默的人臺終於開始發聲,成為現代繪畫中一個常見的意象。達利、基裡科、桑德爾、卡洛·卡拉、阿爾貝託·薩維尼奧(基裡科之弟)、攝影師尤金·阿傑等人在作品中均有表現。

左上:達利和人臺 1938年 ; 右上:桑德爾·波特奈依託克(Sándor Bortnyik,1893-1976)作品;左下:基裡科 《預言家》;右下:約翰·福格森·威爾 《我最愛的人體模型》 1880年


卡洛·卡拉 《母親和兒子》 1917年

是誰把人臺從幕後推向臺前?或許首先與人臺的大發展相關:1835年巴黎生產出金屬絲作為支架的人臺;19世紀中葉的法國第一個用混合紙漿做成的人臺誕生,後來人們用蠟製作出更逼真的人臺;到了1920年代,蠟則由更耐用的石膏類的複合材料所取代,櫥窗裡身著最新時髦款式的人臺已經成為商業社會中一個常見的景象。


從左至右分別為:竹編人臺、金屬絲人臺和蠟質人臺

1910s-20s 蠟制的半身人臺像

有意思的是,幾乎與之同步的是:19世紀末,法國時裝協會成立,該協會的最高宗旨是將巴黎打造成為世界時裝之都。

法國攝影師尤金·阿傑(1857-1927)拍攝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街頭的櫥窗。他將人臺作為攝影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那人臺在藝術中有著什麼意象?僅僅是表現了法國正在崛起的時尚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人用「時代的註腳、藝術的光芒」來概括人臺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赫伯特·李斯特(1903-1975)的人臺攝影,1936年

以基裡科的作品為例,首先人臺來自於他童年的成長經驗。基裡科的父親去世很早,正是靠著母親的裁縫手藝才將他們兄弟二人撫養成人——而人臺是裁縫必不可少的工具。


基裡柯《畫家的一家》1926年

其次,在基裡科很小的時候,曾被人臺驚嚇過。

因裡希·馮·阮斯提格(Heinrich von Rustige,1810–1900)在《藝術家工作室裡的農夫》裡表現了小男孩被人臺所驚嚇的場景。

第三,基裡科受到了弟弟阿爾貝託·薩維尼奧的戲劇《垂死的歌唱》的影響。該劇的主人公是一個「沒有聲音,沒有眼睛,沒有臉龐的人。」在他的影響下,基裡科找到了「真正藝術家」的化身:既不發聲也無視力的人臺。整好體現了「一切創造都在沉默中進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閉著眼睛看到的世界」的觀點。


薩維尼奧1929年創作的人臺類型作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在於——人臺是人的擬像,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其成為20世紀機械化大生產的一個重要意象。它能夠引起人的憐憫之心或者發現一種等待被喚起的冷漠感,它是被機械化大生產所異化的人類。所以人臺不僅是人的擬像,還代表了人類在工業化大生產之下的處境。尼採《偶像的黃昏》中甚至提到:「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務是什麼?基於把人變成一種機器。」


基裡科在自畫像中把自己表現的如同人臺一般。

羅伯特·休斯曾如下評價基裡科:「這些由各種部件和符號、工具、紀念品拼補起來的人臺,是破碎的現代主義意識的暗喻。在基裡科手裡,人臺成了20世紀的大『精靈』之一,又像鬼怪,又很可憐,滿身是裂紋,但有一種緘默的阿基米德式的尊嚴:我用這些破碎支撐著我的廢墟。」


基裡柯 《俄爾普斯,疲倦的民謠歌手》 1970年

或許,那些櫥窗裡被小心翼翼地展示的,與其說是商品,不如說是另一個自己,一個被異化的、更真實的自己。

(來源:美的歷程App)

本文來源:網易藝術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一首《永遠不能忘》,讓觀眾記住了那個「唱苦瓜」的人
    《永遠不能忘》的曲作者是創作過《地道戰》《雷鋒》《閃閃的紅星》等電影插曲的著名軍旅音樂家傅庚辰。從1961年至1983年,傅庚辰在八一電影製片廠任作曲,他創作的《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雷鋒,我們的戰友》《紅星照我去戰鬥》《閃閃的紅星》《映山紅》等電影歌曲,曾經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許多人都是唱著這些歌長大的。他創作的音樂和歌曲,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2015年傅庚辰獲得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音樂藝術家」稱號。
  • 卡巴科夫:被誤解的前蘇聯觀念藝術家
    冷戰的繼續,讓藝術家被迫退回房間裡,在屋中創作藝術,表達各自沉默的抵抗,他們被放逐至海外,在世界的另一端尋獲了認同和尊重。伊利亞·卡巴科夫的生命歷程正符合這一經典軌跡。而今,針對卡巴科夫的政治性解讀似乎逐漸散去,再去回顧他的一生創作,或許才更能看清他作品中闡釋的豐富的脈絡和主題。
  • 著名藝術家張繼鋼談創作:黃河對我來說是永恆的創作主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攝影 王鑫12月10日由著名藝術家張繼鋼擔任導演、山西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舞蹈史詩《黃河》在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演出,演出氣氛熱烈,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和叫好聲。這場演出中,《黃河》導演、著名藝術家張繼鋼親臨現場與觀眾一起觀看演出。《黃河》這種大題材、獨特的藝術作品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張繼鋼導演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採訪,談他對《黃河》這部作品的思考。
  • 內地、香港藝術家腦力激蕩 共同創作現代舞《沒有大象》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內地、香港藝術家腦力激蕩 共同創作現代舞《沒有大象》作者 李晗雪西諺「房間裡的大象」,意指人們對之保持集體沉默、但實際上難以忽視的真相。接著,舞者們通過對夢境碎片、日常談話、情緒爆發等場景的演繹,詮釋人群之中的「孤獨」與「沉默」。作為2019年度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遊交流重點項目,今年3月至今,《沒有大象》已在第47屆香港藝術節、上海中國當代舞蹈雙年展等藝術節演出。但作品排練期不到60天。
  • 藝術家嘗試用AI軟體進行自然藝術的創作
    Sam Kronick和Tara Shi之所以十分在意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希望能通過神經網絡創作的藝術作品來揭開人工神經網絡的神秘面紗。為了加快產品的研發速度,或者用不太恰當的術語是使產品更智能,人工神經網絡不斷為大大小小的技術公司所運用。而使用人工智慧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遠不止Kronick和Shi兩位。
  • 徐冰用三件作品說明舊有文化無法界定藝術家的創作
    徐冰在喜瑪拉雅美術館  陸曄 攝10月15日,在喜瑪拉雅美術館舉辦的文化論壇「無名的現實:今日中國的表象衝突」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徐冰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談論了藝術家如何處理與現實關係的問題。在徐冰看來,社會現場的能量,對每一個創作者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
  • 《海上鋼琴師》折射藝術家的創作秘密,對照路遙人生可以明晰參悟
    正是因為這份夢想,才使得船上中人永遠奔湧著一種激情與嚮往,而這份激情的生活,也無形中感染了1900。1900的最大的人生機遇,就是他沒有停靠在一個死水一潭的生活境遇裡,而是生活在一個流動著的不斷給他送來夢想的多面色彩的人生潮湧。
  • 韓國高顏值拉花藝術家 咖啡杯中創作「世界名畫」
    韓國高顏值拉花藝術家咖啡杯中創作「世界名畫」 (1/8) "← →"翻頁
  • 大師PK: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藝術家也是人,他們也「追星」,還喜歡模仿自己偶像的作品。這些模仿是一種借鑑,也是一種致敬。面對大師們的作品,有人感受到了內心世界的平靜,而有的人感受到的卻是創作的動力。2012年,於1895年創作的板上粉彩版《吶喊》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拍出近1.2億美元的天價,買家是美國金融家利昂·布萊克。安迪·沃霍爾《吶喊》,1984年蒙克的《吶喊》影響了許多後世的藝術家們。1984年,安迪·沃霍爾利用絲網印刷技術模仿創作的《吶喊》,也在2014年被拍到了550萬美元的高價。
  • 在這個公廁改造的公共空間,市民和藝術家共同創作
    在寶山眾文空間,你可以用它們創作出一盞屬於自己的「雲燈」,並和別的「雲燈」一起,組成一件藝術品,這就是「藝術地帶:廟行社區展」的展品之一——《天地一雲》的誕生過程。20位居民在藝術家指導下用塑料水瓶填充棉花團等日常材料製作了一朵朵白雲,散放和懸掛在小空間中形成了展覽的一個組成部分。近日,「藝術地帶:廟行社區展」在寶山眾文空間開幕。
  • 徐沛東:一部含淚創作的藝術作品讓後代永遠銘記那個歲月
    徐沛東主席在發言中表示,這些資料搜集的收集非常艱難,看了以後使我更進一步認識到了這場戰爭更深層次的罪惡感。所以我們今天以史為鑑,作為文化人,作為藝術工作者,要用文藝作品留下我們自己的聲音,給我們的後代讓他們永遠銘記那個歲月。所以我這個歌是精心創作的,幾乎是含著淚看著這個資料,這些歌如果說唱出來倒不如說喊出來的,這是我的真實情感。他說:「我們特別期待這個片子能夠在中國整個的抗戰資訊上有一個新的空白的填補,讓我們的後代從各種角度看這個歷史,我們不是為了打敗誰。
  • DIVE | 瑞典新銳即興表達藝術家
    DIVE(弗德雷裡克/Fredrik)DIVE是瑞典知名青年藝術家,其官方Instagram帳號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28萬多名粉絲,是擁有最多粉絲的瑞典男性藝術家Instagram帳號之一。獲獎經歷經過25000個公眾投票,弗德雷裡克在超過400位藝術家參賽的國際藝術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一批專業畫家以大比例繪製他的作品在一棟位於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建築上,讓瑞典市民、遊客欣賞這精彩作品。
  • 如果有一天,說「我愛你」的那個人變得「沉默」
    而有些人,雖然開啟了一段愛情,但是卻沒能守住這段愛情,實在令人唏噓。在愛情之中,如果有一天,說「我愛你」的那個人變得「沉默」,這其實就是愛情的警鐘已經敲響了。如果有一天,說「我愛你」的那個人變得「沉默」 沉默是一種不滿在愛情之中,相愛的人總是會經常對彼此說很多的情話,說「我愛你」更是非常平常的表達愛意的手段。
  • 淺析當代美國藝術法,及藝術家創作的權利與義務
    對於藝術家,最為重要的權利莫非是創作自由權。藝術創作活動與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研究一樣,需要充分完整的學術自由權,沒有學術自由的國家,必定是個落後的國家。在美國,藝術家的創作自由權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藝術家享有創作內容選擇的自由權.藝術家可以從事各種形式.各種題材的藝術創作,任何人不得非法予以限制或禁止。
  • 藝術家拿噴漆上街,在廢棄建築上創作3D畫,網友:國外版神筆馬良
    藝術家拿噴漆上街,在廢棄建築上創作3D畫,網友:國外版神筆馬良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神筆馬良的故事,也有很多人幻想過自己能和馬良一樣,擁有一支能把畫出來的東西變成真實物品的神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像馬良一樣神奇的藝術家,他們可以運用超強的表現手法讓他們的作品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國外就有一位用噴漆在廢棄建築物上創作3D畫作的街頭藝術家,因為作品太過逼真被網友稱為「國外版神筆馬良」。或許你並沒有聽過Braga Last One的名字,但如果你看見這位來自法國馬賽的街頭藝術家用噴漆創作的藝術品,相信你一定會感到震撼。
  • 展覽| 戴卓群,站在藝術家創作的立場上看待策展
    我希望藝術家的創作保持著不清晰的,混雜的鮮活狀態。」在戴卓群看來,他的的策展方式,不是理論先行的,而是尊重直覺的感受。最近,因為林大藝術中心舉辦的「愛神之淚」群展,和策展人談到他的策展方式和體驗。參展的藝術家有付經巖、龔劍、吉磊、馬文婷、宋元元、孫大量、王忠傑、楊茂源、於瀛、臧坤坤。
  • 創作了點畫法的藝術家:喬治·修拉
    藝術家喬治·修拉最著名的是創作了點畫法,在作品中使用了點狀的顏色,比如「大雅特河上的星期天」。誰是喬治·修拉?化學家所著的兩本書影響了他作為藝術家的發展。這兩本書分別是《和諧原則》和《色彩對比》。新方法與新印象派
  • 臺灣微縮模型藝術家鄭鴻展用廢材創作擬真臺味街景、日常模型
    以拍攝臺灣匠人為主題的記錄短片《匠人魂》第23支影片「微縮人生」則聚焦臺灣微縮模型藝術家鄭鴻展,透過影片記錄他致力鑽研模型創作的精彩歷程。微縮模型藝術奧妙經由精算比例製作出來的微縮模型,好比哆啦A夢拿出縮小燈,完美把物體體積與重量等比例縮小。
  • 袁泉的世界中,永遠帶著安靜、疏離和沉默
    不管現場多喧囂,多熱鬧,她所在的角落好像永遠排除在這個世界之外。劇組有人閒下來,會跑過去和她聊天,她總會用明亮真誠的眼神看著對方,等對方說完了,她才會不急不緩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在袁泉的世界中,永遠帶著安靜、疏離和沉默。
  • 那個叫雲林的藝術家
    到了明四家沈文唐仇,就都是蘇州府的人了。一說「雲林」,在藝術史上,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倪瓚(倪雲林),這人的潔癖比畫出名,潔癖到別人坐過的椅子都要擦好幾遍。據說最後把朱元璋氣得要命,把他扔糞坑裡淹死了。現在,又出了個叫「雲林」的藝術家,金陵人氏,先後畢業於中國美院和中央美院,現工作與、生活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