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科夫:被誤解的前蘇聯觀念藝術家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卡巴科夫夫婦因為身體原因不能來到展覽現場,」法國知名藝術策展人讓-于貝爾·馬爾丹在上海遺憾地表示,「但我們在布展期間一直通過遠程通信方式保持聯絡和溝通。」

冷戰的繼續,讓藝術家被迫退回房間裡,在屋中創作藝術,表達各自沉默的抵抗,他們被放逐至海外,在世界的另一端尋獲了認同和尊重。伊利亞·卡巴科夫的生命歷程正符合這一經典軌跡。而今,針對卡巴科夫的政治性解讀似乎逐漸散去,再去回顧他的一生創作,或許才更能看清他作品中闡釋的豐富的脈絡和主題。

卡巴科夫作品《如何一邊聆聽莫扎特音樂一邊設法拿到蘋果的20種方式》

卡巴科夫夫婦

「卡巴科夫夫婦因為身體原因不能來到展覽現場,」法國知名藝術策展人讓-于貝爾·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在上海遺憾地表示,「但我們在布展期間一直通過遠程通信方式保持聯絡和溝通。」

現場的情形或許讓馬爾丹回憶起了30年前的類似景象。1985年,馬爾丹為蘇聯藝術家伊利亞·卡巴科夫(Ilya Kabakovv)舉辦歐洲巡迴展,藝術家因為政治原因無法離開自己的祖國,當時他也曾同樣在後方為展覽提供各種幫助。

而今,身為俄羅斯觀念藝術的「教父」,伊利亞和他的妻子艾米莉亞·卡巴科夫的回顧展「理想之城」8月8日起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

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蘇聯經歷了短暫的「解凍時期」。藝術家突然發現自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西方也有了更多接觸,這一段時期催生了大量實驗性的新藝術。冷戰的繼續,讓藝術家被迫退回房間裡,在屋中創作藝術,表達各自沉默的抵抗,他們被放逐至海外,在世界的另一端尋獲了認同和尊重。

伊利亞·卡巴科夫的生命歷程正符合這一經典軌跡。他早期的作品「淋浴」系列1965年首次在義大利展出,便被西方評論界人士看做對於蘇聯物質匱乏的批評,身為蘇聯藝術家聯盟成員的卡巴科夫被暫停了插畫工作。然而,在國內的爭議反而擴大了他在海外的聲名。1984年的裝置作品《從自己的公寓裡飛入太空的男人》既是他大型裝置的先聲,更被認為是蘇聯非官方藝術的代表之作。

伊利亞·卡巴科夫移居美國長島已近30年,他的英文不是很好,其藝術夥伴、妻子艾米莉亞常常成為他和世界溝通的渠道。「如果你去作品中尋找政治意義,你總是可以如願。但將他的作品狹隘地解讀為政治性的,這是一直以來始終存在的誤解。」艾米莉亞表示,「不幸的是,世人常常將他的作品一股腦兒和蘇聯時期聯繫在一起。貼上這樣的標籤,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限制了人們的知識,甚至是他們的好奇心。」

而今,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塌都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針對卡巴科夫的政治性解讀似乎也逐漸散去,這位年逾八旬的老者安靜地生活在長島的小屋中,一邊聽著音樂,一邊繼續他的創作。

這個時候,再去回顧他的一生創作,或許才更能看清他作品中闡釋的豐富的脈絡和主題,涵蓋了哲學、歷史、政治、科技等各個方面,也是關於個體面對世界的深邃的生命經驗和體察。

解凍時期開出的異色之花

伊利亞·卡巴科夫於1933年出生於烏克蘭城市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他的母親是猶太人。二戰期間,卡巴科夫一家被轉移到而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他進入同樣被轉移至撒馬爾罕的列寧格勒藝術學院就讀。

1957年,卡巴科夫從莫斯科蘇裡科夫國家藝術學院畢業,擅長圖像設計和書本插畫的他在兩年後成為蘇聯藝術家聯盟的「候補成員」(1965年成為正式成員)。卡巴科夫因此擁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並獲得了插畫家的穩定職業。他回憶說,當時,他比大部分蘇聯人都要「富有」。

作為書本插畫家和官方藝術家的卡巴科夫,同樣也會「為自己畫畫」,創作一些「私人」的素描作品。這些早期作品沒有標題,與他的插畫風格相近。很快,這些自發的作品就將融入一股歷史的潮流,發展為蘇聯藝術的重要篇章。

1957年至1962年,蘇聯經歷了短暫的解凍時期,年輕藝術家開始接觸到西方現代藝術和俄羅斯前衛藝術傳統,也發展出大量具有實驗性的創作形式,在官方推行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之外衍生出大量不同的流派。Lianozovo藝術家群體和Sretensky大街小組是當時莫斯科最為活躍的非官方藝術小組。

Lianozovo是莫斯科郊外的一個村莊,也是當時蘇聯最叛逆的藝術家群體。小組中大部分藝術家是抽象主義風格。而這種風格正是和當時官方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截然對立的。

1960年代,赫魯雪夫正努力改善居民住房條件,不少藝術家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們利用工作室進行創作,舉辦畫展。儘管經常受到官方騷擾,Lianozovo藝術家依然積極尋找公共場合展出自己的作品。1974年,他們推出了一場露天展覽,邀請數十位非官方藝術家出展,最後政府出動了推土機和高壓水槍。該展覽也被稱為「推土機展覽」。

Lianozovo藝術家作為出頭鳥經常受到官方騷擾,很多成員遭受監禁或流放。而以卡巴科夫等人為核心的Sretensky大街小組則顯得穩妥得多,這是一群生活在Sretensky大街周圍的藝術家組成的鬆散團體,大部分小組中的視覺藝術家都是官方的插畫師、圖形設計師。卡巴科夫和他的同仁將循規蹈矩作為一種生存策略。在職業生涯早期,卡巴科夫矜矜業業地完成一切官方委任的工作,並且在表面上接受了蘇聯的現實。

從公寓飛入太空的男人

1962年,在莫斯科藝術家聯盟的一個展覽引起了赫魯雪夫對於現代藝術的大肆抨擊,解凍時期也隨之終結了。同年,卡巴科夫創作了一系列「荒謬的素描」,這些作品最終於1969年在布拉格一家雜誌上出版。

在此之前,卡巴科夫也曾品嘗過公開挑戰政權的滋味。1965年,一位義大利共產黨成員在義大利L'Aquila展出了一系列蘇聯藝術家作品。展覽的目的是為了呈現蘇聯的藝術比西方乃至很多蘇聯人所理解得更豐富多彩,卡巴科夫的參展作品「淋浴」系列素描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1965年的「淋浴」系列描繪了一名男子站在噴頭下面,但是水永遠都不會滴落到他的頭上。卡巴科夫表示該作品只是普遍性的比喻,即人總是在等待,但他等待的東西也許永遠都不會來到,他稱自己只是借用了薩繆爾·貝克特的意象。但是,一些批評家認為這幅作品批評了蘇聯文化和物質匱乏。這樣的解讀讓蘇聯當局勃然大怒,卡巴科夫在接下來的4年中都不能再畫插畫了,他不得不借用別人的名字繼續工作。這也成為卡巴科夫非官方創作的一種常態。

在卡巴科夫創造享譽全球的裝置作品之前,他創作了一系列虛擬的畫冊。總共大概有50本,每本都講述了一個主人公如何克服庸常的生活。

10年之後,他將這些畫冊裡的故事做成裝置作品,仿佛他們每一個人真的在世間活過,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作品就是《從自己的公寓飛入太空的男人》(1984)。

要參觀這件作品,觀眾會經由一個小門進入,抵達一個個單獨的房間,公寓中僅有一個房間是無法入內的,只能通過門上的裂縫向內窺視。原來,公寓的主人製造了一個彈射裝置,把自己彈穿天花板送去外太空。一邊的文字記錄了三位鄰居的證詞。而透過門上的裂縫,觀眾可以看到天花板上有一個巨大的窟窿,牆壁上除了蘇聯的宣傳海報,還有一些科學圖標和計算公式。文字解釋說,當這名男子將自己彈入太空軌道,官方便趕來封鎖了房間。

永遠的精神流亡者

很多蘇聯藝術家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移民西方,不過伊利亞·卡巴科夫一直在蘇聯待到1987年,直至奧地利的格拉茨給了他一個駐地的機會。

1988年至1992年,卡巴科夫始終在不同的國家輾轉,並未找到長久的居所。但是,卡巴科夫在西方很快就收穫了成功。1988年至1989年,他相繼在紐約、伯爾尼、威尼斯、巴黎舉辦展覽。

1988年,展覽在紐約羅納德·費爾德曼畫廊舉行,轟動全球。紐約時報刊登了約翰·羅素的評論文章,標題為《伊利亞·卡巴科夫描繪了蘇聯生活》。

最終,伊利亞·卡巴科夫在紐約長島定居,並與他的親戚、藝術上的合作者艾米莉亞結為伉儷。艾米莉亞對世界解釋說,伊利亞從未對蘇聯和美國表達任何偏愛,他選擇居住在紐約,只是因為這裡有更多展覽,對他來說更加方便。

對於世人來說,卡巴科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藝術創作是他晚期的100多件巨型裝置作品,而他的創作主題也從對於強權體制的批判轉為對於人類處境的思考。

馬爾丹表示,「卡巴科夫的後期作品開始進入形上學領域。」

在上海展出的多件巨型裝置作品中,或許可以讓人一窺他晚期作品豐富的內涵和形而上的關照。

《如何一邊聆聽莫扎特音樂一邊設法拿到蘋果的20種方式》是他創作於1997年的作品。空曠的大桌上,環繞著二十個餐位、二十頁手稿,桌子正中擺放著一顆蘋果。伴隨著莫扎特音樂的流淌,20種方法分別描述了通過哲學、語言學、魔幻、科技、心理學和政治等方式獲取蘋果的可能性,構成了一部小型百科全書。

《門》似乎是多年以來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中央大廳的挑高空間中,木質大門的輪廓在傾瀉而下的光線中顯得格外突出。開啟的姿態對觀者發出邀請的暗示,並隱喻著通道所象徵的空間切換、生死輪迴和意義。環繞著中央的木質大門,是藝術家由「門」衍生出的繪畫和雕塑:在廣袤的空間裡,一行人匆匆趕路,走向那扇佇立於天地間的門。作品富有一種蘇聯時期的宏偉感,同時又對照著終極想像中人之歸處。

卡巴科夫曾經說自己是一個精神流亡者。他在蘇聯被視作西方藝術家,到了西方,又被看做蘇聯藝術家。

「他的作品起初是關於蘇聯時期的生活,現在,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他哲學化、精神化的一面。」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李旭說,「卡巴科夫的轉型對於中國當代藝術有很多借鑑意義。」(文/朱潔樹)

相關焦點

  • 前蘇聯藝術家卡巴科夫回顧展,他的大型裝置藝術有意思
    伊利亞·卡巴科, 1933 年生於前蘇聯, 50 年代作為一名兒童讀物插畫家開始個人的職業生涯, 1988 年至 1992 年不同的國家輾轉,最終在紐約長島定居。其夫人艾米莉亞·卡巴科夫,1945 年生於前蘇聯, 1973 年移民以色列, 1975 年搬到紐約後成為策展人和藝術經銷商。 1988 年起,伊利亞和艾米莉亞合作了此後全部作品的創作。
  • 前蘇聯文化瑰寶俄紅星歌舞團 將訪國家大劇院
    俄紅星歌舞團作為前蘇聯軍方級別最高的歌舞團,俄羅斯紅星歌舞團在蘇聯時代只為前蘇聯戰略飛彈部隊演出。蘇聯解體後,因其神秘的軍方色彩和鮮明的蘇聯文藝特徵,成為前蘇聯軍旅文化的珍貴遺產。曾經風靡中國的蘇聯歌曲和電影一直是許多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紅星歌舞團正是把許多蘇聯歌曲帶進蘇聯軍隊基層的原型,他們的許多經典演出是我們在蘇聯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
  • 吳恩遠:蘇聯可以避免解體?俄羅斯首部國家歷史教科書新觀念評析
    2016年,根據《歷史教學方法新觀念》編制、經國家審定的歷史教科書——《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正式出版。教科書論證了偉大十月革命爆發的客觀必然性;對蘇聯建立的歷史意義給予正面評價;把「史達林模式」定性為蘇聯獨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認為蘇聯如果選擇正確的改革道路,可以避免解體。
  • 前蘇聯明信片:見證60年代江寒汀花鳥圖風靡俄國
    60年代從前蘇聯寄出的明信片他系海上著名花鳥畫家,著名的藝術教育家。他與唐雲、陸抑非、張大莊合稱「海上四大花旦」 和江南花鳥畫四才子。明信片背面圖案即江寒汀中山公園所見翻看明信片的正面,是一封裸露於片上的家書,寄於1962年6月11日,貼的是15天前,前蘇聯郵政發行的亞美尼亞民族文學創作者馬施託茨誕生1600周年郵票
  • ——前蘇聯兒童雜誌設計欣賞
    畢竟,無論兩國關係如何起落,蘇聯畢竟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新中國成立時,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主要依靠蘇聯的支援,而其影響,也幾乎滲透到中國的各個領域。即便在我小時候,雖然國內也已播放日本,美國的動畫片和電視劇,但蘇聯文化還是影響很大,小學課本裡就有《列寧與衛兵》的故事,而似懂非懂的,我自己也看完了電影《辦公室的故事》、《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書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在學校組織合唱時,也會跟著手風琴的旋律,唱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遺老遺少們的後蘇聯
    ,不料12月蘇聯解體,不得已俄羅斯、烏克蘭等12個前蘇聯加盟國組成獨立國協足球隊,才勉強應賽。」這一稱謂在人們口中悄然變成了「前蘇聯」,或許是受到英語「The former soviet union」中「former」(從前的)的影響。
  • 蘇聯人的「巴黎綜合症」:蘇聯人真的熱愛西方文化嗎?
    儘管蘇聯對資本主義不屑一顧,但對西方文化遺產的深深尊重已融入了蘇聯體系。唯一的問題在於,蘇聯的邊界是封閉的,史達林對西方文化的高度欣賞只能等同於對退化的藝術「形式主義」 ——也就是現代主義——的排外式恐懼。但在後史達林時期,在赫魯雪夫的解凍時期,「與西方和平共處」——正如埃利奧諾裡·吉爾伯德所說——與人類文化的「普遍性」和「世界文明」的價值一同成為了新的正統觀念。
  • 朱思睿:當代中國油畫創作中技巧與觀念的代溝
    其間技巧與思想(觀念)在創作中呈現出的代與代之間的差異及由此引發的爭鳴不斷地促使著中國油畫從單一走向多樣,從幼稚邁向成熟。「代溝」的存在是文化的歷史階段性標誌,不同的歷史時期每一代藝術家必然面對著與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社會需求,這是導致觀念差異的直接原因。當然,每個時代往往老、中、青三代畫家同處,因此我們在分析其代溝時必然不能忽略其相互間的聯繫。
  • 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一戰後蘇聯、波蘭、德國等繪畫作品
    作者:羋韞婧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於2020年12月13日首次展出一戰後蘇聯、波蘭、德國和荷蘭的繪畫作品,展覽名為「工程師、鼓動者、建造者:藝術家重生」,展覽引發了外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 老照片:前蘇聯不同時期的美女 靜靜欣賞
    自古蘇聯出美女。即使現在,蘇聯解體後,變成了幾個國家,然而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那都是絕色美女出沒的地方啊。這組老照片,讓我們回顧一下那些蘇聯歷史上出現過的美人兒吧。圖為蘇聯芭蕾舞演員,看著她們的美麗窈窕的背影,就能快活的笑出聲來蘇聯的女工人,她們真的只是工人啊,並不是扮演工人的演員,實在是讓人驚豔都說俄羅斯女孩都是年輕的時候漂亮,一旦結婚,生了孩子,很容易就會發福,然後皮膚鬆弛,變得醜陋,不知道真相,可是如果有一個美麗的姑娘擁有十年的角色的青春,我就要了。
  • 前蘇聯的領導人都有誰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列寧宣布成立人民委員會,1917年11月8日,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從1917到1924年一直是蘇聯總理,但列寧卻一直沒有擔任過蘇聯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也沒有擔任過蘇聯的國家元首(最高蘇維埃主席。)雖然這個職務是虛無元首,曄沒有掌控過軍隊,實際上是依靠威望和資歷來領導蘇聯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執政黨的創建者。列寧的功績無疑永遠是第一位的。
  • 當年,前蘇聯被擊垮,美國卻沒事,什麼原因?
    人類在20世紀最大最不可思議的事件就是蘇聯解體。想當年,蘇美兩個超級大國雙雄並峙,帶領各自陣營開始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長跑競賽。對外關係上,蘇聯把大國主義、霸權主義推到了極致,肆意幹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
  • 前蘇聯各國何以突然切換到「震動模式」?
    曾被認為「前蘇聯國家中最穩定、最一成不變」的白俄羅斯,自8月9日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宣布自己贏得第二個總統任期後,反對派的抗爭就此起彼伏,至今也未平復。 除了這「三大新興熱點」外,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喬治亞……這些「老熱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內部紛爭也仍在持續。
  • 前蘇聯學校被禁止的5件事
    嚴明的紀律是前蘇聯教育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真正的氣突蘇:「蘇聯100周年」定製毛瑟98步槍 違和感爆棚之作
    幾年前,頓涅茨克「伯爾庫特」安德烈·捷列先科指揮官因為仰慕他的大名,向他定製了一支主題為「蘇聯100周年」的步槍。當然,這支步槍的基礎就是毛瑟98。這就構成了這支步槍最主要的一對矛盾,毛瑟98步槍的改進型毛瑟98k卡賓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的主要武器。在那次戰爭中,蘇聯軍民付出了傷亡4600萬的代價,整整一代人幾乎全部上了戰場。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完結篇
    不過蘇聯方面接到通知,美國人將撤離施呂塞堡,並將該鎮交給紅軍。弗拉索夫和他的部下離開施呂塞爾堡,希望進入美國佔領區,但被蘇聯紅軍截獲。在莫斯科,弗拉索夫和其他11人被控叛國罪,並於1946年8月2日被絞死。弗拉索夫拒絕認罪,儘管他被告知他將不經審判被折磨至死。
  • 揭秘前蘇聯戰略火箭部隊的「德國血統」(組圖)
    經皇家空軍偵察,這些飛彈都是由德國佩內明德火箭中心設計開發的,該中心恰好位於蘇聯紅軍的進攻區域,邱吉爾請求蘇方允許英國專家進入紅軍進攻區域,以便搜集納粹飛彈的情報。出於對英國的傳統戒心,史達林把邱吉爾的來信視為重要情報,立即指示有關部門搶在西方盟國前獲取德國飛彈。  隨著納粹德國失敗的跡象日趨明朗,同盟國紛紛派秘密使團到前線,以求最先得到德國先進軍事技術。
  • 網友畫了女兒的尿布,問,這是觀念藝術了吧?
    有一網友發表論文,猛批觀念藝術,舉例杜尚的小便池為胡鬧。指出藝術應該在隨意感念之間揮毫,而不是理性觀念去與哲學家比拼思想。Q:我寫了篇文章批判觀念藝術,請前輩指教。A:大家總是用部分知識和習慣思維來理解觀念藝術。不深入參與某件事的感受認知,用先入為主的思想是很容易誤解的。當然,好像全世界的人都這樣。Q:我的文章是否也有這樣的問題?
  • 胡騫:藝術品交易中重大誤解的適用研究
    藝術品是藝術家與外界進行聯繫的一種形式,藝術家依據其獨有的人生經歷與生活感悟,經過藝術創作,向社會傳達其獨有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表達因人而異,對於同一個事物或者事件,不同的藝術家也會有不同的情感,藉助其表現工具所創作出的藝術品也是千差萬別。藝術品的本質,包含了三個層次。首先,每一件藝術品都屬於該藝術家作品集合的一部分,與該藝術家的其他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前蘇聯曾花費十億美元研究心智操控(圖)
    據科技博客網站Gizmodo報導,德國研究人員近日對前蘇聯解封的秘密文件進行研究,發現前蘇聯在上世紀曾花費十億美元開展過心靈遙感以及思維控制等非常規的科學研究。受美軍做過讓人盯著山羊研究的啟發,蘇聯也毫不示弱,也開展了一系列「非常規的」科學研究,研究隔空取物和思維控制。一項在ArXiv伺服器上開展的調查為我們講述了一些細節。德國的先進機器人和環境技術研究中心的澤格·科恩巴赫根據俄羅斯的出版刊物以及一些最近解封的機密文件,為1917年至2003年(蘇聯解體12年之後)俄羅斯曾開展的非常規科學研究進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