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1年選題參考
吳恩遠
[摘要]蘇聯解體後,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俄羅斯教學領域思想混亂,影響到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俄羅斯政府從2007年開始著手編制國家統一的歷史教科書。2016年,根據《歷史教學方法新觀念》編制、經國家審定的歷史教科書——《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正式出版。教科書論證了偉大十月革命爆發的客觀必然性;對蘇聯建立的歷史意義給予正面評價;把「史達林模式」定性為蘇聯獨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認為蘇聯如果選擇正確的改革道路,可以避免解體。
[關鍵詞]蘇聯 俄羅斯 意識形態 歷史教科書蘇聯解體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俄羅斯聯邦的歷史教學並未使用統一的教材,各個學校完全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教材來充當學生的教科書。這一狀況導致歷史教學思想混亂,並嚴重影響到對年輕一代思想道德和歷史觀的教育與培養。俄羅斯政府從2007年開始著手編制國家統一的歷史教科書。2016年,經國家審定的歷史教科書正式出版。本文意在探討俄羅斯歷史教科書的出版背景和過程,並著重對教科書所體現出的歷史新標準和教學新觀念進行評述。
一、國家統一歷史教科書的出臺背景: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教學思想混亂
蘇聯解體以前,各級學校使用的教材完全是根據國家相關法令統一編寫的,目的是達到國家對學生規定的培養目標。1977年通過的蘇聯憲法[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根本法)》]第六條規定: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社會政治制度以及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核心。此外,憲法還載明,蘇聯共產黨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武裝起來的」[1] ,這就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因此,在蘇聯時期,各級學校的課程設置都明確規定了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標。如1987年1月,蘇共中央政治局頒布審定的《蘇聯普通中學章程》(草案)規定:普通教育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學生「形成共產主義世界觀……學校的目的是培養能創造性地參加社會改革並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信念堅定的全面發展的人」。[2] 在教學中,這些目標都是通過教材來實現的。
蘇聯解體後,當時的俄羅斯政府認為,蘇聯的歷史經驗表明專制思想是導致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因此,俄羅斯必須實行多黨制和思想多元化。而這也通過憲法加以確定。1993年12月12日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憲法》第十三條規定:「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不容許作為俄羅斯聯邦國家的或者壟斷的意識形態。」[3] 於是,在教學領域沒有採用國家統一的思想教育教材,學校和教師完全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教學參考書。[4]
蘇聯解體後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元化的思想必然導致教學思想的混亂,並且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和年輕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的形成。2007年6月18~21日,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召開全國社會科學教師會議,著重探討歷史及人文社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來自俄羅斯各地的一線教師、人文社科工作者以及俄羅斯教育部和科學院等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2007年6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郊外官邸親自接見並與部分代表進行座談。這次會議十分重要,不僅首次談到了修訂歷史教科書的問題,而且還提出要在歷史教科書中體現有關國家歷史和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的觀念」。普京呼籲全俄科教工作者在歷史學和社會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國家要制定統一的教學標準,鼓勵編寫和出版新的歷史教材,絕對不容許醜化和歪曲俄羅斯民族的歷史。這就預示著在歷史研究領域將出現方向性的重大轉變。2014年1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裡姆林宮會見了正在編寫具有新觀念的歷史教科書修改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工作小組)的成員和作者,並表示他們所進行的這一工作極其重要。[5]
在上述會議中,多數教師認同國家統一制定和編制新的歷史教材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於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克服之前的混亂現象。教師代表列昂尼德·波利亞科夫( Леонид Поляков)指出,1990~1991年,蘇聯在意識形態領域解除了武裝,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放棄了把世界看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鬥爭的觀念。在思想領域取而代之的是所謂全人類價值的一些抽象、模糊的概念,如「自由」「民主」「市場」「人權」「公民社會」等。結果,原來的道德觀念全變了,這導致人們頭腦一團糟,社會一團糟。因此,必須改變對西方民主的盲從現象,制定新的合乎社會發展觀念的教科書,培養一種民族意識形態,即民族的世界觀、俄羅斯人的世界觀。[6]
上述主張不可避免地突破了俄羅斯憲法關於「不容許存在壟斷的意識形態」的規定。普京對此這樣解釋:「制定統一的歷史教科書、在歷史教學中有統一的觀點並不意味著用官方的、官僚主義的態度來統一意識形態領域。這裡主要指的是在歷史教學中要貫徹邏輯的一致性;要認識到我們國家和我們的國家體制在其整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可割裂性和相互聯繫性;要看到儘管過去發生了最具悲劇性、最複雜的事件,但這些事件仍然是祖國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歷史是民族統一和歷史文化基因的基礎。」[7] 普京認為,可以容許教科書存在不同的觀點(後來出版了經國家審定的三種不同版本的歷史教材),但絕不容許有那些污衊或者醜化國家歷史的觀點。現有俄羅斯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已經不能適應科學發展需要,對國家歷史的解釋「停滯」在20世紀90年代,採取的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抽象的、矛盾的解釋。目前這種教育方法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形成正確的人格。
第二,有利於消除俄羅斯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史學界充斥著全盤否定甚至醜化俄羅斯歷史,特別是20世紀歷史的各種歷史教科書。很多教科書以否定蘇聯的革命歷史和批判蘇聯的社會制度為主題,竭力渲染蘇維埃時代的黑暗以及生活的荒誕與痛苦;有意無意地輕視先輩在過去時代所做的一切,輕視近百年來俄羅斯國家的存在,徹底抹黑蘇聯歷史;有的歷史教科書甚至否定偉大衛國戰爭的正義性,把這場戰爭描寫成兩個極權主義政權之間的爭鬥,同時大講戰爭帶來的災難,企圖把蘇聯人民說成實際上的失敗者。2009年5月19日,當時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籤署第549號總統令,成立「與篡改歷史、損害俄羅斯利益的企圖作鬥爭的總統直屬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對那些為了貶低俄羅斯聯邦國際威望而篡改歷史事實的事件進行匯總和分析,並向總統提交這方面的報告;制定與篡改歷史、損害國家利益行為進行鬥爭的戰略計劃;向俄羅斯總統提交擬採取的措施;審視俄羅斯聯邦各級機構和組織在這場鬥爭中的情況並協調其行動;針對有損俄羅斯利益、歪曲歷史事實的行為,採取相應的反擊措施並儘量減輕其消極後果,撥正歷史航向。[8]
在與歷史學家的座談中,普京強調:「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使學生們對我國歷史的重大事實、歷史傑出人物事跡有清晰正確的認識。應對我國人民在俄羅斯國家上千年的歷史中所做的一切給予客觀的評價。無論如何不能以各種理由或無緣無故挑釁我們的歷史。當然,歷史如同任何人文社會科學一樣,面對不同的觀點需要進行獨立思考和研究,但最重要的是必須以客觀、公正、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歷史,要熱愛自己的祖國。」[9] 普京還強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和結果問題上,絕對不能容忍侮辱自己國家的觀點。
關於對蘇聯歷史的評價問題,普京認為,絕不能抹殺國家和人民在這一特別重要的歷史時期所做的一切,蘇聯時期國家取得的成就是無可置疑的。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從某種意識形態的考慮出發,對國家和人民在這一極其重要的歷史時期所取得的成就加以詆毀。[10]
第三,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國家危機不僅使俄羅斯社會經濟遭受重創,也沉重打擊了俄羅斯思想文化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展開對俄羅斯的文化圍剿和精神侵襲,惡果已然顯現:原有的價值觀念崩潰,價值觀定位出現偏差,許多人言必稱美歐,認為只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進而扭曲醜化俄羅斯,抹黑俄羅斯的歷史和領導人。
普京主張尊重歷史傳統,強調家庭觀念,更重視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他認為,在尊重歷史傳統的同時,對自己的歷史進行批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人們只有對歷史的恥辱感,蔑視甚至仇視自己國家的歷史、否認國家的歷史經驗,那麼任何民族認同都不可能形成。「如果沒有尊嚴感、沒有對祖國的熱愛,這種批評是對自己的貶低,毫無成果可言。」[11] 普京強調,歷史教科書要使學生對祖國歷史的認知建立在真正的愛國主義基礎之上,因為缺乏愛國主義思想而妄談民族認同是無益的。因此,「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建立公民認同,需要共同的價值觀、愛國主義意識、公民團結及責任感」。[12]
第四,有利於解決教科書中概念混亂的情況。М.葉羅欣娜(М.Ерохина)教授指出,當前俄羅斯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存在概念混亂的狀況,致使學生對國家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缺乏正確的認識。如不同教科書對20世紀末的「改革」給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這段歷史是「確立國家資本主義的時期」,有的認為是「探索更加富有人性的社會主義的時期」,還有的認為「這是革命性變革的改革時期」,以及「這是對俄羅斯現代化道路實行漸進性變革,而非革命性變革的時期」,等等。所以,即使為了教科書概念使用的準確也必須制定國家統一的歷史教材。[13]
編著歷史教科書的學術負責人、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А.О.丘巴裡揚(А.О. Чубарьян )院士向普京總統報告說,通過組織討論歷史教科書編著問題的教師代表大會,85%以上的教師代表都贊同學校教學必須使用統一的歷史教科書。於是,由國家編著統一的歷史教科書問題就這樣決定下來。2013年4月5日,俄羅斯政府成立了根據新的歷史觀念編寫俄羅斯歷史教科書的工作組,主席由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俄羅斯歷史學會主席С.Е.納雷什金(С.Е.Нарышкин)擔任,副主席由教育與科技部部長Д.В.利瓦諾夫(Д.В.Ливанов)以及俄羅斯文化部部長В.Р.梅津斯基(В.Р.Мединский)二人擔任,А.О.丘巴裡揚被任命為工作組學術負責人,俄羅斯科學院祖國歷史研究所所長Ю.А.彼得羅夫(Ю.А.Петров)等人擔任「新觀念」研究課題組的負責人。
和蘇聯解體前後時期的各種教科書不同,編寫新歷史教材首先面臨兩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第一,以什麼思想指導或者統率歷史教材的編訂?指導思想好比是新教材的「靈魂」,學生據此認識和評價歷史。教科書「新觀念」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提出的。第二,選擇什麼樣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編入教科書?這好比是構築教科書的「血肉和骨架」,為此提出了教科書的「新標準」。
1.「新觀念」的產生
早在2007年,當普京總統第一次會見歷史學家商討制定歷史教科書時就提出,編訂教科書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他強調,新標準的實質是立足於對學生思想的培養,編寫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教材。[14]
2013年2月19日,普京提出,編制歷史教材需要有「統一的觀念」。這指的是,俄羅斯歷史是合乎邏輯發展的不間斷過程,其中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都是相互影響的;必須尊重國家發展的每一段歷史;俄羅斯國家的命運是由不同民族的不同傳統和文化共同形成的。這樣,「新觀念」的內涵更加具體化了。
根據俄羅斯歷史學會提出的對歷史教科書的概念和內容進行廣泛討論的倡議,教科書「新觀念」研究課題組開始在全國組織「新觀念」討論會,並吸收高校和中學歷史教師以及各類歷史研究機構的相關人員參與。最初,討論會圍繞歷史教科書是否需要統一觀念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最後,大多數代表達成一致意見,確定編制歷史教材需要統一的「新觀念」。
2013年10月30日,在俄羅斯科學院大樓舉辦了俄羅斯歷史學會擴大會議,對「新觀念」進行最後審核。學術負責人丘巴裡揚院士介紹了「新觀念」的具體內容供大家討論,大會通過「新觀念」草案。2013年11月1日,《歷史教學方法新觀念》(草案)上報給俄羅斯總統普京審批。2014年5月,俄羅斯歷史學會正式發布修訂後的《國家歷史教學方法綜合新觀念》,確立了新版歷史教科書的歷史文化新標準,並開始編寫統一的新版歷史教科書。
由此可見,新版歷史教科書的編訂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權威性,國家最高領導人出面推動,學術界權威人物領銜編寫教科書;二是現實性,制定新版歷史教科書的目標明確,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三是廣泛性,教科書在編訂過程中普遍徵求了各級各類學校、科研機構和傳媒機構的意見。
2.「新觀念」的主要內容
《國家歷史教學方法綜合新觀念》(簡稱「新觀念」)明確了對俄羅斯關鍵性歷史事件進行原則性評價的歷史文化標準,現代學校教授國家歷史的主要方法以及與之相關的需要研究的主題、事件和人物等。[15]
「新觀念」旨在提高學校歷史教學的質量,普通學校對學生的歷史教學應當達到以下目標:培養民族認同性;提高對歷史制約條件與現實世界發展之間的關係的認識能力;系統掌握俄羅斯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與地位的知識;培養歷史思維,即不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評論歷史事件與人物等。
「新觀念」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在藉助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學術嚴謹性,能夠注意到國家社會生活各方面發展的多樣性,能夠注意到歷史人物的多因素性格,了解族際之間交往的歷史文化方式,愛護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等。[16]
3.歷史文化「新標準」
受俄羅斯總統的委託,俄羅斯歷史學會制定了俄羅斯統一歷史教科書的「歷史文化標準」(簡稱「新標準」)。「新標準」是學校歷史教學的科學依據,既適用於基礎教育,也適用於深入研究歷史和人文科學的專業教育。[17]
歷史文化「新標準」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通過歷史教學,學生應掌握法律至上、社會和諧、穩定、自由與責任等公民社會的基本原則,俄羅斯歷史發展各階段的傳承性,社會妥協與互相尊重是處理國家與民眾關係的必要條件等。[18]
第二,針對俄羅斯各個歷史發展階段,規定了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的內容以及主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如「20世紀20~30年代的蘇聯」這一章節中就列出了「新經濟政策時期的蘇聯:1921~1928年」「30年代蘇聯社會的文化生活」等內容。[19] 這就意味著,關於俄羅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者重要人物,俄羅斯歷史教科書寫什麼或不寫什麼,以後都有了國家規定的重要參考標準。不是什麼書都可以稱為「歷史教科書」。
第三,列出社會激烈爭論的一系列「歷史難題」供史學界討論,以期達成共識。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時間裡,社會對蘇聯時期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都存在不同的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觀點,這在客觀上也引發了教師的教學困難。因此,如果教科書要有統一的觀點,首先就必須解決分歧。為此,俄羅斯歷史學會列出了20個俄羅斯歷史上有爭議的「困難問題」[20],供全國歷史學界討論,其中包括:與西歐國家相比,俄羅斯社會和政治制度(農奴制、專制制度)的基本特徵;彼得大帝改革的原因、特點、後果和代價;俄國君主政體垮臺、1917年革命、布爾什維克上臺及其內戰獲勝的原因、後果與評價;取消新經濟政策的原因,對蘇聯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文化領域改革結果的評價;布爾什維克民族政策的性質及評價;作為一種解決民族問題的形式,如何評價各加盟共和國有權自由退出蘇維埃聯邦;史達林個人集權的原因與後果,如何評價這一問題;大清洗的原因;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蘇聯外交政策的評價;蘇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勝利的原因和代價;如何評價蘇聯應對冷戰的行動;赫魯雪夫「改革」的原因與後果,如何評估赫魯雪夫「改革」;如何評價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運動在國家歷史上的作用;蘇聯(戈巴契夫的)「改革」的原因、後果和評價,蘇聯崩潰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改革的原因、性質和後果(「休克療法」、私有化方式);葉爾欽在20世紀90年代的政治鬥爭中勝利的原因與後果;2000年以後俄羅斯經濟和政治制度穩定的原因與後果,如何評價這一問題。
俄羅斯歷史教科書工作小組圍繞這些「困難問題」在學界組織了多次討論。2014年1月16日,小組負責人、時任國家杜馬主席的謝爾蓋·納雷什金向普京總統匯報了工作小組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點的。他指出,這些「困難問題」是制定統一歷史教科書工作中的最大障礙,但工作小組現在對大部分難點已經達成一致看法。統一歷史概念並不意味著關於國家歷史種種問題的爭論的結束。恰恰相反,正是不同歷史學派的爭論才推動了歷史學科的發展。[21]
丘巴裡揚院士向普京總統闡述了工作小組是如何具體解決這些難點問題的。他說,20世紀俄羅斯歷史的講述是最困難的,但經過與教師、科研人員等學術界代表的多次討論,對20世紀的俄國革命形成了以下看法。其一,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與此相連的國內戰爭,較之其他國家類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稱為「偉大的革命」。現在俄羅斯甚至不同派別的人多數能夠接受這個觀點。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經歷是蘇聯現代化道路的一種選擇,既存在積極的一面,也由此產生了某些消極的因素。其二,把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的發展與「現代化」一詞相聯繫,最初曾經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但最終這種觀點還是被接受了。其三,俄羅斯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包括中亞國家、高加索地區加入俄國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些獨立國協國家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俄國殖民化的過程。但是工作小組認為,不僅應注意到多民族統一的特點,更應注意到這些民族加入俄羅斯帝國,後來併入蘇聯的結果,以及這些民族在經濟發展、政治聲望的提高、國民意識的增長等方面得到什麼。[22]
普京總統對此評論道,對某些歷史事件所付出代價的評估,如彼得大帝改革的代價、偉大衛國戰爭的代價的評估當然是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要看到這些事件的後果和影響。一些人認為,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東歐國家陷入史達林體制的黑暗籠罩下。應當承認,蘇維埃式的機構給這些國家的發展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但這僅僅是部分影響,應從整個事件的結果來加以考慮,如果德國法西斯在這些國家勝利了,那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可以說某些國家將會不存在了。普京強調,編寫歷史教科書這項工作的目的在於,不僅要使民眾了解國家過去發生了什麼以及怎麼客觀評價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通過歷史學習明白,個人對於現在生活於其中且將來仍將生活於其中的國家,應承擔自己的責任。[23]
在俄羅斯國家教育科技部、國家歷史學會以及歷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俄羅斯新版歷史教科書通過國家審定,正式成為俄羅斯學校統一使用的教材。涉及20世紀俄羅斯歷史的教材有兩個版本:一是教育出版社發行的《俄羅斯歷史 10年級教科書》(託爾庫諾夫(А.В. Торкунов)院士主編);二是大鴇出版社發行的《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沃洛布耶夫(О.В. Волобуев)院士主編)。
之所以說上述教材是經過俄羅斯官方認定的歷史教材,是因為它們具有兩個非常鮮明的標誌。第一,這兩本教材的扉頁都明確寫著「本書經過俄羅斯教育科技部推薦」。第二,這兩本教材的封面或扉頁都明確註明,教材是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歷史文化標準」編寫的。[24] 這意味著,蘇聯解體以來,有關蘇俄歷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爭論有了代表國家主流思想的觀點。
限於篇幅,本文著重介紹由託爾庫諾夫院士主編的《俄羅斯歷史 10年級教科書》(從1914年至21世紀初)介紹的學界比較關注的重大歷史事件的新觀念。
(一)十月革命
蘇聯解體以來,國內外都存在把蘇聯解體歸咎為十月革命「原罪」的觀點。如俄羅斯政治學家Д.А.沃爾科戈諾夫(Д. А. Волкогонов)就說過:「蘇聯歷史的悲劇是由列寧的社會主義實踐預先決定的。」[25] 有學者認為,十月革命造成蘇聯的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蘇聯因此最後崩潰。還有人認為,舊俄國根本不存在搞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因為「舊沙皇俄國屬於封建軍事帝國制度,政治、經濟、文化都很落後,沒有基礎和條件來建設科學社會主義」[26] ,蘇聯的劇變和失敗,需要從這個方面「認真加以研究」。俄羅斯歷史教科書專門設有「偉大的俄國革命:二月革命」「偉大的俄國革命:十月革命」兩節,闡述了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及意義。
1.戰爭加劇社會矛盾
1917年年初,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費開支每天高達6500萬盧布,漲價、投機倒把、排隊、戰事不順以及許多其他緊急問題,沙皇政府都無法解決,這一系列因素引發了社會民眾的極大不滿。當時社會流傳的一首詩寫道:「沙皇,你對俄國做了什麼?抓年輕人去當兵,讓整個俄國落淚。」[27]
2.統治階級的分裂動搖了沙皇專制基礎
尼古拉二世的錯誤以及革命力量和自由派對他行為的不斷批評,導致沙皇專制的威信降低。此外,士兵對於派他們去鎮壓遊行隊伍的決定感到憤怒,大量士兵開始站到工人一邊。
3.下層群眾生活狀況急劇惡化
戰爭引起國家經濟崩潰,人民生活狀況急劇惡化,居民對糧食供給中斷的狀況已忍無可忍。在一些城區,人們開始摧毀小商鋪和大商店。政治和經濟罷工風起雲湧,僅1917年2月25日就有30萬人走上街頭進行抗議。這些成為大規模運動爆發的導火索。[28]
4.臨時政府繼續參加戰爭的政策無法解決民眾迫切的生活問題
繼續戰爭的方針決定了臨時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臨時政府推遲解決國家土地和國家體制的問題。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戰示威活動。1917年7月4日,約50萬人舉著布爾什維克的標語「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在彼得格勒進行遊行示威。遊行前一天,一些軍隊的委員會號召武裝推翻臨時政府,徵用企業、銀行、倉庫和商店。在莫斯科、哈爾科夫、特維爾、下諾夫哥羅德、明斯克和其他城市也發生了反政府的群眾示威。從4月到7月短短幾個月國內總共爆發了三次政治危機。[29]
5.布爾什維克取得勝利的原因
首先,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制定了從資產階級革命轉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為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指明了方向。《四月提綱》明確提出,革命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將使「政權掌握在無產階級和最窮苦的農民手中」。[30] 其次,布爾什維克以其通俗易懂的口號——「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給人民和平」「給農民土地」「給工人工廠」「各民族平等」,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望,黨的隊伍迅速擴大。再次,教科書指出,戰爭延續、重大問題解決遲緩、缺乏穩定的國家政權、經濟危機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人民革命情緒增長。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善於利用這種情況並將政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31] 最後,民眾支持布爾什維克。教科書寫道:「布爾什維克能夠獲得勝利的原因在於,廣大民眾明白,他們是為在俄國建立世界上最公平正義的社會而戰。」[32]
6.十月革命在世界歷史上的意義
教科書指出:「十月革命的意義不僅局限於國內,布爾什維克創建的新社會制度更成為全世界千百萬人的榜樣。世界各地出現了共產主義小組、共產主義政黨,布爾什維克成為世界革命的先進代表。1919年3月,俄羅斯聯合其他國家的共產主義政黨成立了共產國際,並力圖組成『世界蘇維埃共和國』。十月革命的思想不僅影響到革命者,『資產階級』國家領導人也清楚認識到,剝削與壓迫勞動人民將不可避免地引發社會革命。十月革命的共產主義影響使得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試圖逐步緩解社會內部矛盾,以避免發生共產主義運動。」[33]
從以上俄羅斯最新歷史教科書關於十月革命的觀點可以看出,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勝利,是由於沙皇政府無力解決國內外面臨的尖銳矛盾,廣大民眾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狀況和布爾什維克黨善於引領革命運動導致的。那種認為革命缺乏必然性甚至是少數人發動的「陰謀」的觀點是完全無根據的。代表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臨時政府沒有能力解決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問題,失去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從二月資產階級革命轉向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必然的。那種認為「1917年革命應當停留在資產階級二月革命階段」的論調也是站不住腳的。
(二)社會主義蘇聯成立的意義
教科書高度評價了蘇聯建立的歷史意義,認為俄國革命在世界上建立起全新的蘇維埃社會主義體制,蘇聯的成立是重要的歷史事件。[34]
1.解決民族問題
舊俄國是「各民族的監獄」。20世紀20年代,蘇聯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思想基礎上制定民族政策。國家對於生活方式為遊牧半遊牧的從事狩獵、捕漁業和養鹿業的北方少數民族,採取了靈活的政策。這些民族按照自己的習俗和傳統享有自治權,可以開辦民族學校、劇院,出版本民族語言的報紙和文學作品,一些民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逝世後改為列寧格勒)成立了東方民族學院和北方民族學院。[35] 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2.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
教科書寫道,國家不僅在新經濟政策期間恢復了國民經濟,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實現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當時,蘇聯率先在世界上實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在消除文盲、解決大規模兒童無家可歸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婦女權利平等,推廣衛生基礎知識,建立婦幼保健制度等。20世紀30年代,蘇聯實行全民免費初等教育,在城市實現七年免費教育。[36] 此外,教科書還承認,「在蘇維埃政權初始,蘇聯社會的精神生活相對自由和多樣」。[37]
3.提高蘇聯國際地位
1924~1925年,蘇聯與他國的外交關係進入了新階段。1924年2月,蘇聯與英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同一年,義大利、挪威、澳大利亞、希臘、瑞典和芬蘭也承認了蘇聯。1924年夏,蘇聯與墨西哥建立了外交關係。20世紀20年代,蘇俄政府與波斯(伊朗)、阿富汗、土耳其、中國、蒙古建立了外交關係。在這一時期,許多東方國家展開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民族政府執掌政權。蘇維埃政府給予了它們實質上的物質援助。[38]
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曾高度評價蘇聯成立的重大意義。2016年,普京在俄羅斯統一黨的一次會議上表示,(蘇聯)計劃經濟具有確定的優勢,它能夠集中全國資源完成最重大的任務。例如,解決了蘇聯人民的健康保障問題。這毫無疑義是共產黨的功勞;蘇聯解決了教育問題,這無疑也是共產黨的貢獻。十月革命前,全俄有2/3的人口是文盲,在歐洲處於最低水平。1940年蘇聯每千人受過普通教育的人數達到245人,遠遠高於美、英、德、法、日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39]
教科書承認,「當前,俄羅斯關於蘇聯的評價,即蘇聯社會和蘇聯政權的特點的爭論仍然存在。其中每一方觀點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論據。但是蘇聯文明這種罕見的現象還需要認真研究。蘇聯的出現不僅是由於當時俄羅斯社會內部矛盾深化的結果,也是對外部文明出現危機的回應。要回答諸如俄羅斯社會自身發展的獨特性這類問題,需要探尋許多關鍵性問題的答案」。[40]
(三)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即「史達林模式」形成時期)
如何評價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即「史達林模式」形成時期)是蘇聯歷史中最具爭議的問題。國內外都有學者認為,「蘇聯解體是史達林模式的失敗」「史達林式的極權制度最終必然走向這種可悲結局」。如《蘇聯劇變新探》一書明確指出,「本書認為,蘇聯劇變的根子在於有60多年歷史的史達林模式」。[41]
俄羅斯學界為了編寫歷史教科書,圍繞這一問題舉辦了200多次討論會,最後達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
1.對「史達林模式」的定性
蘇聯解體以來,國內外學界對「史達林模式」用盡了一切否定之詞,如「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兵營社會主義」「封建社會主義」,認為其政治特點是「一黨專制」「個人集權」等等。
新歷史教科書寫道:「俄國始於19世紀末期的現代化,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俄國現代化的新階段始於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這一獨特的現代化模式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蘇聯僅僅在10年之內就奠定了未來工業強國的基礎,在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下保證國家能夠擁有巨大的國防生產能力。在經濟規模上蘇聯穩居世界第二。但強大的經濟潛力並不意味著蘇聯天生就具有絕對優勢,這種體制的運行需要集中動員龐大的國內力量。俄羅斯社會的全面現代化只有動員多民族人民共同的、創造性的和忘我的勞動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現代化的結果就是蘇聯建成了工業化社會的經濟基礎。」[42]
教科書這段文字闡述了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的幾個特點:第一,30年代的蘇聯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階段,它承繼俄國從19世紀就開始的現代化道路,也匯入了當時全世界現代化的潮流;第二,蘇聯的現代化模式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獨特現代化模式,這就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第三,蘇聯的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功。2017年6月16日,普京在回答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提問時,也對史達林的工業化政策做了評價。他認為,史達林的所作所為順應了時代的需要。[43]
2.蘇聯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
20世紀30年代,蘇聯在工業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國工業分布合理,建立了新的工業中心。在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出現新的大型生產項目,伏爾加河沿岸地區油田(第二個巴庫)的開採迅速擴大了能源工業規模。出現了新的工業部門,如拖拉機製造、飛機製造、汽車製造、發動機製造等。化學工業和電力工業達到很高水平。出現了工具機製造工廠、重型機械製造廠、農用機械製造廠等。1935年5月,莫斯科開通了第一條長度超過11公裡的地鐵線路。在城市中出現了新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土庫曼—西伯利亞鐵路把烏拉爾—西伯利亞地區與哈薩克斯坦和中亞工業地區連接起來。蘇聯工業產值大幅提升。到1940年,大約有9000個新的工業企業在蘇聯建成。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蘇聯工業生產指標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美國之後)。蘇聯各個工業部門在總產值方面超過了德國、法國和英國。
新版歷史教科書最後總結道:「蘇聯依靠勞動英雄主義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勞動強度實現了經濟獨立,並成為能夠生產任何工業產品的大國。國內已經形成的工業潛能可以匹敵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44]
3.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
新版歷史教科書寫道:「蘇聯的現代化涉及生活各個方面,從工業、農業到教育、科學、社會、日常生活和人們的風俗習慣。居民遷移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城市文化的整體影響急劇增強,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被破除了。」[45]
同時,教科書也指出了這一時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蘇聯從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發展具有自相矛盾的特點。一方面是加速發展的工業現代化、「文化革命」和科學教育,廣大民眾擁有前所未有的職業發展和升遷機會,人們充滿熱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另一方面,也出現了民主程度降低、意識形態檢查加強、尋找「人民的敵人」和大規模的政治迫害等現象。這一高峰出現在1937~1938年。「史達林式的社會主義」的特點是管理過度集中、領袖獨裁以及用黨的機構代替蘇維埃政權。[46]
(四)蘇聯的解體及原因
新版歷史教科書比較詳細地敘述了蘇聯解體的過程及原因。
1.20世紀80年代蘇聯改革的背景
戈巴契夫上臺後曾說當時的蘇聯處於「停滯時代」,蘇聯社會似乎瀕於崩潰。1990年,戈巴契夫在蘇共二十八大的報告中說道:「我們接受的是一份沉重的遺產。荒蕪破落的農村、農業和加工業。生態狀況嚴重。有100多座城市處於災區,1000多家企業因此而停工……早在80年代之初就已很清楚,我國表面的富足是靠著野蠻地毫無節制地濫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支撐的,我們曾面臨很快就會陷入一種後果不堪設想的災難性境地。」[47] 不少學者據此認為,當時的蘇聯體制已經無可救藥,必然崩潰。
新版教科書斷然否定這一點,認為當時蘇聯國內的狀況「並不是什麼悲慘的境地」。書中寫道:「20世紀70年代是國家歷史上發展最順利的時期:私人汽車進入家庭,工資水平不斷增長。20世紀80年代有1億多人改善了居住條件。」[48] 此外,當時蘇聯在航天科技、熱核武器研製技術等方面取得成功,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49]
另一方面,新版教科書也承認蘇聯當時經濟發展出現危機現象,這主要表現為:蘇聯落後於當時正在興起的世界科技革命發展潮流,計算機技術與西方的差距在10年以上;生產結構不合理,國民經濟軍事化程度過高,輕工業和農業長期落後;人均壽命下降到世界第37位。[50] 這意味著,當時蘇聯必須進行改革,不改革沒有出路,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必然走向失敗。今天,70%以上的俄羅斯人都同意這一觀點:如果選擇了正確的道路,蘇聯完全可以避免解體。
2.改革道路的選擇
新版教科書指出,當時蘇聯面臨兩種改革方式的選擇:一種模式是中國式的改革道路,其特點是執政的共產黨在對國家保持嚴格的政治控制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這樣可以在保持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實行深刻的經濟變革;第二種模式是捷克—匈牙利改革模式,其特點是把國民經濟體制全面納入市場化改革,並同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當時,很多學者和領導人認為中國模式不適合蘇聯,蘇聯社會民眾更傾向於在消費標準上向西方看齊。
教科書也毫不隱諱地指出,當時黨和國家經濟機構的新一代領導人已經開始對共產主義思想和現存的秩序表示厭倦,也對保持舊的政治體制不感興趣,認為第二種模式較之中國式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適合蘇聯。這種思想的邏輯是,不可能依靠一個統一的指揮中心來解決所有社會經濟問題。[51]
3.從經濟改革轉向政治改革
1985年4月,蘇共新任總書記戈巴契夫宣布實行加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對機器製造業實行技術改造和促使「人的因素」積極化是該政策的主要內容。因此,改革的第一階段依然是在從前的蘇聯模式軌道上進行的,並取得了一定成效:1985年4月~1987年7月,當局成功提高了工業生產增長速度(1985~1986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4.4%,而上一年度只有1%~2%)。[52]
戈巴契夫等人認為,改革成效不明顯的原因在於黨內存在「阻礙機制」。於是,從1987年開始,經濟改革轉向政治改革。首先,幹部被大規模地撤換,所謂「黨內高層的保守力量」相繼被撤職。到1987年年初,70%的蘇共政治局委員、60%的州委書記、40%的蘇共中央委員被撤換。[53] 一大批主張西化的官員,如雅科夫列夫、謝瓦爾德納澤被提到重要崗位。其次,制定了「公開性」「民主化」的政治改革綱領:取消對「美國之音」、英國BBC等國外傳媒的限制;在歷史和文學等領域出版了曾被禁止的文學作品,如阿·雷巴科夫(А.Рыбаков)的《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弗·杜金採夫(В.Дудинцев)的《穿白衣的人們》等,知識分子的命運問題、史達林時期的民族關係問題被提出來。此外,一些所謂揭露蘇聯極權主義國家本質的西方文學作品,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羅伯特·康奎斯特(Robert Conquest)的《大恐怖》等作品也得以公開出版。新的信息風暴很快衝毀了官方意識形態所依賴的制度。共產主義思想體系在此之前就受到衝擊,在「公開性」的條件下這一思想體系最終喪失了自己的主要作用。[54]
對蘇聯歷史的批判和重新評價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成為戈巴契夫「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教科書寫道:「揭露史達林主義、對阻礙機制加以研究後,他們總結出這樣一個思想:蘇聯一切不成功的根源在於這一社會制度。」[55] 戈巴契夫在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上說道:「現存的政治制度使我們不能防止近幾十年來經濟和社會生活不斷積聚的停滯現象,並且使進行的改革必然遭到失敗,其突出的特點就是經濟管理職能越來越集中在黨政領導手中。」[56]
這樣,提出改變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就順理成章了。第一步就是取消了蘇聯憲法第六條。第六條規定了蘇共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隨後就是允許多黨制,允許通過普選推選基層單位的領導人。結果蘇共很多候選人落選了,169名州黨委第一書記中有32名未被選中,蘇共政權旁落。一大批毫無經驗、只會誇誇其談的「工地主任」擔任了領導。與此同時,還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原則,蘇共喪失了在國家體制中的領導地位。
接下來,出臺了國有企業私有化(轉變為私人所有制)的「500天綱領」,同時極大縮減中央的經濟支配權力。這就意味著已經運行了幾十年的經濟管理體制被完全破除。但是,以生產者物質激勵為基礎的經濟體制在當時並沒有成功建立起來。其結果是,舊的管理體制被破壞了,而新的體制又沒能建立,國家經濟發展陷入困境。[57]
教科書最後明確總結道,戈巴契夫的「公開性」促使各種社會、政治、民族、宗教思想流派和利益關係發生激烈衝突。對社會事態的不滿最終形成了對政權體制的大規模不滿。[58]
4.「主權大閱兵」與蘇聯解體
教科書指出,在改革的6年中,任何改革目的都沒有達成。國內物資供應奇缺,導致地方利益爭執,民族矛盾凸顯。教科書寫道:「中央權力的削弱,清晰地顯示了中央沒有能力保護聯盟利益。戈巴契夫直接向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人民發出的呼籲並沒能使相互敵對的趨勢停止。潛藏了幾十年的各民族間的衝突高漲起來。」[59]
葉爾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最先發表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憲法和法律具有高於蘇聯法律的優先權。此舉嚴重打擊了蘇聯中央政府的權威,瓦解了中央政府的權力,削弱了國家治理的完整性。隨後各加盟共和國依次效仿發表高於蘇聯法律的共和國宣言,實質是獨立宣言,這被稱為「主權大閱兵」。加盟共和國的獨立浪潮導致了蘇聯最後的解體。
戈巴契夫本人後來也承認,由於當時蘇聯領導人的錯誤,導致一個儘管存在嚴重社會弊端,但卻完全可以避免解體的國家滅亡。2010年3月27日,戈巴契夫在紀念改革25周年的一次會議上說道:「蘇聯解體並非不可避免……蘇聯是我們自己毀滅的。這是我們的失算和錯誤。是我們的改革者們自己犯了錯誤……」[60]
(五)學習20世紀蘇聯史應該接受的觀念和啟示
新版歷史教科書在卷首寫有「導言」,在卷末寫有「結束語」,代表該書編寫者希望青年學生通過學習20世紀蘇聯史應該接受的觀念和得到的啟示。
第一,從國家20世紀的興衰起伏中樹立振興國家的意志。教科書指出,從1914年到2014年的100年,是俄羅斯歷史上最為複雜的時期。在不足100年的時間裡,俄羅斯經歷了兩次衰落和兩次解體(指的是沙俄帝國被推翻和蘇聯解體);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付出了超過3000萬人死亡的代價。學生從中必須了解俄羅斯民族的獨特現象:即使在最困難的年代,人們依然在自己的同時代人和前輩中去探尋和宣傳最崇高的精神和道德品質。所以,國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又得以復興。[61]
第二,通過學習20世紀國家歷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教科書在結尾提出以下問題要求學生思考:20世紀俄羅斯國家民族利益的實質到底是什麼?怎麼樣理解沙皇政府、臨時政府、俄國內戰時期存在的各種政權在俄國、蘇聯時期和蘇聯解體後的行為?它們做出的關於國家的重大決定是基於什麼邏輯?能否認為當年的俄國、蘇聯的發展模式對於國家今天的影響是有限的?在20世紀的許多年裡,俄國對外政策首次和西方強國一起積極向東方和南方開拓,這是基於怎樣的情況?高效專業的俄國和蘇聯外交學說是基於何種因素且怎樣形成的?在20世紀,蘇聯出於什麼樣的主客觀原因,以何種方式不僅保持了世界強國地位,而且還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基於什麼原因形成的蘇聯教育體制被證明不僅是極為有效的,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蘇聯)能夠在極短的歷史期限內改變幾個世紀以來俄國貧窮落後的面貌?我們怎樣成功保持了俄羅斯特有的民族文化和語言?俄羅斯人如何在建立起強大工業基礎的各個地區依然盡全力保持了當地的民族屬性?[62]
在這裡,新版教科書實際上要求學生把握俄羅斯20世紀歷史發展的主流,即俄羅斯從一個各方面都落後的國家躋身於世界超級大國的過程和實質,從而反對醜化20世紀國家歷史。
第三,通過學習20世紀國家歷史,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教科書指出,20世紀乃是俄羅斯各民族探尋國家統一發展道路的充滿困難和痛苦的年代。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關於國內戰爭的代價,教科書寫道,1917年年末,決定事件規模、深度和悲慘程度的三個關鍵因素迅速交織在一起。最初的革命性變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持續和已經高漲起來的新的戰爭——內戰的條件下實現的。成為民族悲劇的國內戰爭是俄羅斯社會嚴重分裂的後果。戰爭與革命的後果是國家崩潰並分裂。儘管布爾什維克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但是布爾什維克政權也經歷了一系列的危機,國家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63] 內戰導致14個外國武裝力量的幹涉以及幾百萬人流離國外。
蘇聯為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教科書對此寫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70%~80%的德軍傷亡都發生在偉大衛國戰爭中。蘇聯為反希特勒聯盟的勝利做出了決定性貢獻,付出了高昂代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總人數為5500萬人,其中蘇聯遭受的損失最大——死亡人數約為2700萬人。[64]
第四,通過學習20世紀國家歷史,應明白維護俄羅斯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教科書指出,20世紀20年代,蘇聯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思想基礎上發展民族文化和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推動了蘇聯社會的發展。[65] 教科書強調:「俄羅斯社會全面現代化的生活只有動員起我們多民族人民共同的、創造性的和忘我的勞動才有可能實現。」[66] 教科書告誡學生,民族團結是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障。「對於蘇聯來說,這是一場全民族保衛祖國的神聖戰爭,是為自己國家的生死存亡而進行的戰爭。面對納粹的威脅,社會團結一心,愛國主義情緒高漲,前線與後方團結一致,納粹分子離間蘇聯各民族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這些都是蘇聯獲勝的重要因素」。[67]
教科書最後指出,俄羅斯當今的國家領導人制定了俄羅斯在21世紀發展的優先任務:21世紀應當成為新的復興的俄羅斯的世紀。這需要克服歷史遺留下來的危機現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作者:吳恩遠,中國社會科學院原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章來源:原稿載於《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9期注釋:
[65]Горинов М.М.,Данилов А.А.,Моруков М.Ю.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часть 1).10 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5.
[66]Горинов М.М.,Данилов А.А.,Моруков М.Ю.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часть 1).10 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09.
[67]Горинов М.М.,Данилов А.А.,Моруков М.Ю.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часть 1).10 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