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作為上世紀全世界最為強大的國家,屹立在世界之林,有著「老大哥」的稱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頭號強國,卻在1991年12月25日宣布解體,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在這一天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俄羅斯作為它的政治繼承國由此誕生。
而這個長達幾十年的世界強國轟然倒塌,並不是內戰或者外敵入侵而造成,而是一群利益分子為了自身的利益引起的糾紛,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蘇聯解體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利益分配談判,立陶宛、亞塞拜然、喬治亞、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愛沙尼亞、塔吉克斯坦、拉脫維亞、亞美尼亞、烏克蘭的領導人,他們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開始爭得面紅耳赤。
一個國家除了經濟,最關鍵的還有著武裝力量,於是軍隊的分配權便成了當時15個國家爭論不休的話題,畢竟這個能夠站在世界之林的強國,軍事力量絕對是不可小覷,而根據當時的統計,在1988年蘇聯還沒有解體前夕,便擁有513萬的兵力,而這些士兵究竟何去何從呢?
首先這513萬的兵力,並不單單只是繼承國俄羅斯一家擁有,還有著其他14個同盟國的士兵,所以在這個問題上15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可謂是唇槍舌戰,使出了洪身解數。
在軍隊劃分權上一旦沒有分配好,便是矛盾,所以為了讓每一個國家都能欣然接受,最終提出了這幾種預案。
首先對於非特殊情況的士兵,一般是按照原籍分配,但是需要服役完自己已有的兵役時間。
比如:若你是蘇聯時期參與軍隊的士兵,是不能立馬就退役的,需要完成自己剩餘的兵役時間,才能夠退役。
其次便是按照戶籍來分配,假如您是俄羅斯人,蘇聯時期分配的時候,服役地點確實烏克蘭,蘇聯解體之後,是可以選擇回到俄羅斯繼續服役。
然後便是蘇聯解體之後,不想回到籍貫地繼續服役,希望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原服役之地繼續服役甚至是退役後繼續生活,也是可以的。
而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軍官,畢竟他們在服役時,在服役地留下了深厚的人脈和一些底蘊,如果回到原來的地方,一切又得重新開始,權衡利弊有些得不償失。
由於蘇聯解體之後,很多解體出去的國家,都是民族性質的國家,有著自己的主體民族,所以當時士兵還可以這樣選擇。
就是可以回到自己民族是主體民族的國家服役。
而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有主體民族的國家,很多時候會對非主體民族產生一種「外來者」的壓抑,這種情緒直接促使,蘇聯時期遷入的非主體民族百姓,絡繹不絕的返回自己的原籍。
最終蘇聯解體,百萬士兵都得到了新的安排,但是從此以後一個強大的世界強國卻成為了過眼雲煙,不過後來俄羅斯的崛起,又改變了這一現狀,對此各位看官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