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重慶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大豆是蛋白質含量極其豐富而又十分廉價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尷尬,煮熟的大豆難以引起人們的食慾,並且會使腸胃脹氣。人們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後來,用鹽滷點制豆漿而發明了豆腐。
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豆腐讓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變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軟變通的個性給擅長烹飪的中國人留有極大的創造空間,豆腐也因此被製作出品類繁多的菜餚,以適應不同地區人們的口味和喜好。所有這些,讓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華。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含意,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於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點撥
1.「變」
大豆從境遇尷尬變為廣受歡迎的過程,突出體現了一個「變」字。「變」,可以是突破常規,勇於嘗試;可以是敢於創新;也可以是探索與實踐。
2.歷練使生命升華
普通的大豆經歷了一系列的「歷練」,最終變成豆腐,得到了升華。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我們可以把困難與挫折當作一種歷練,並在歷練中成長、進步,使生命得到升華。
3.找準自己的位置
從大豆的尷尬境遇,我們也可以從「找準自己的位置」的角度立意。「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是要找準位置,揚長避短,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4.換個角度看事物
在生活中,很多的東西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換個角度去看它們,就有可能會發現它們的價值與作用。
一考生
最愛看那高粱託著沉甸甸的果實,紅過半梢的樣兒,在風的挑逗下搖頭擺尾的,好似一個樂開了花兒的老莊稼漢,即使已步入老年,也要活出個樂呵呵的樣兒來。
然而,有一朵蓮,它長在角落裡,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審視著周遭的一切。它不會笑,甚至不知道笑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般的它,在這浸染著高粱紅的氛圍裡,顯得格格不入。就連苦心孕育出的花朵,也只能孤芳自賞。
我的童年甚似那朵孤芳自賞的蓮。真不敢想,倘若那時的她沒有走進我的世界,我會不會到現在還只是那朵無人問津的、孤傲無朋的蓮?
頭頂那把電扇的葉子在「呼呼呼」地轉啊轉,思緒飄飛,我仿若回到了很多年前的那個夜晚……
夜很靜,無風無月,有幾隻小小的飛蛾徒勞地在白熾燈下撲向光明。它們盤旋著,像是把那灼熱的白熾燈當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大舞臺,非要向別人展示它們那華麗的舞姿。我多想告訴它們:「你們沒有觀眾,何苦白費心力?」
此刻的我,像極了那幾隻小飛蛾,手裡拿著滿分的卷子四處尋找人來分享喜悅。但是,平常總是獨來獨往的我,此時,連找一個人分享喜悅也成了一種奢望。渴望施捨的心傳來了翻滾的委屈,我只能沉默不語,最後在這寂靜的陽臺上哭了起來。雨,是根根晶亮的銀線,而淚則是根根鋒利的針,滴滴都是鑽心的痛。
我不知道,她是什麼時候站在樓下的,還大大咧咧地問我:「喂,這麼晚了,不進寢室休息,幹嗎哭啊?」
我像是被捉到了尾巴的狐狸,立即止住了嗚咽,紅著眼,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看著她:「不幹你的事,窺看別人哭泣是你的樂趣嗎?」我習慣性地用了一針見血的語言想要刺痛她,然後讓她沒趣地走開。可誰知,她居然厚著臉皮,跑進我的寢室裡來了,還苦口婆心地叫我不要哭,有什麼大事是不能解決的呢?又說什麼「俗話雖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咱們女孩子也不能輕彈淚啊」。聽她說這話的時候,我破涕為笑了。
她笑起來,兩排牙齒潔白如玉,兩顆小虎牙時不時地露出來,笑起來如花般的眼睛——我好像愛上了這個笑容,想起時也會不自覺地嘴角上揚45度。
我從此開始結交朋友,而她,就是我的第一個密友。在她的感染下,我的性格也逐漸變得開朗自信起來。我嘗到了友情的果實,其味甘美如飴,我也開始笑了,而且,也笑得大大咧咧的。
那日的小飛蛾別人只說它們「討厭」,而我卻是它們最忠實的觀眾。我看到了它們最美的演出,自那以後,我和它們,都不再像蓮那樣孤芳自賞了。
我喜愛徐志摩在《再別康橋》裡的話:「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是的,我也可以做一條水草,時不時地向路過岸邊的人招搖一下,顯示我的存在,也表達我對路人的熱情。每當此時,我會想起救贖過我的那個大大咧咧的她。
名師點評
1.本文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開篇以象徵手法,先描寫高粱和蓮花,然後引出文中主要人物,引發讀者的思考;高粱和蓮花的對比,也預示了文章後面「我」的轉變。如此構思,使文章富有文學意味。
2.文章運用了個性化的心理、語言描寫,既使人物的個性鮮明,又為文中的「我」能夠走出孤芳自賞,提供了情感基礎和合理依據。
一考生
鵝黃嫩綠,星星點點,裝飾了樸實的大地;朗月疏星,微微弱弱,照亮了夜行人的路;細雨微風,溫溫潤潤,哺育了一茬茬莊稼。
大自然的小小生命總是在其渺乎入微的崗位上默默地傾其心力,造福世界。對我們而言,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數十載春秋,天不變,道不變,唯有我們足下的土地,存在的位置,倏忽縹緲,瞬息萬變。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活出一分光彩鮮亮,一分永恆與無限,早已成為人們普遍研究的生存課題。
我以為,一個人要想在有生之年儘快實現人生價值,他必須學會定位、換位與越位。
定位,即找準位置,尋求突破以實現價值。唯其如此,位置才飽含意義。「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範老先生早為生存價值下了定義:人應為其所處地位、職位負責。你若是一名戰士,那麼,站崗放哨、保家衛國你責無旁貸;你若是一位白衣天使,那麼,恪守醫德、救死扶傷你義不容辭……我們不能獨自生存和發展,為「我」以外的周遭儘自己綿薄之力,方能成就存在的含義。
倘若未找準位置,不妨換位再求人生價值。一代文豪魯迅便是個成功範例。棄醫從文——他以一支如椽大筆拯救了一代人的靈魂。而今物慾橫流、適者生存,很多人迷失方向,無所適從。與其在泥淖中掙扎,不如平心靜氣換位思考,沒準就撞開了一條金光大道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跳槽、轉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吧?倘若「換位」將我們領向人生另一高峰,又何樂而不為呢?
成功同樣屬於敢于越位的人。這裡的越位是超越,不為所縛。西漢司馬遷為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篇巨著《史記》,甘願受暴刑而面無慍色,他早已超越了世俗的「位置」——太史令、中書令,等等。名韁利鎖、塵寰擾攘,一切苦難都被詩化為哲學來解讀,司馬遷力排萬險千難、忍辱負重為著書的精神必將永載史冊!超越地位束縛,實現人生價值,這才是謙謙君子所探尋的上上境界。
君不見,人生價值自在足下。定位、換位、越位——萬萬不可錯位!
名師點評
本文從材料中提煉出找準人生位置的主題,並圍繞著怎樣找準人生位置,實現人生價值展開論述。文章的開頭以詩化的語言展現了大自然的魅力,引發讀者對短暫人生的思考。作者對素材的選取注重典型性,使得文章內容豐富,說理透徹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