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僅引用了很多生僻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使用了不少生僻字,文風確實比較晦澀,說白了就是一篇不說人話的文章。如果讀者不是學富五車的才子,跟我一樣是個學渣的話,想通篇順利讀下這篇文章存在不小難度,要想完全讀懂和理解這篇文章,更是難上加難,這大概是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39分的主要原因。畢竟高考閱卷老師批閱一篇高考語文作文的時間不過一分鐘,不會花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時間慢慢讀懂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
但是,你又不能否認,《生活在樹上》是一篇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的作文,文章的思想性也超出了一般高中生的水平,完全符合高考作文對考生文字表達、邏輯能力、思想性等方面的考察。按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給這篇文風晦澀的高考作文打滿分並無不可。特別是在高考這種特殊環境下,一名高考考生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寫出這樣一篇高考作文,實屬難得,反正我是沒有這個能力和水平,看了我的這篇文章就能看出這點。
有網友懷疑,這位考生是不是在高考之前寫好了這樣的文章,背下來了,在考場上直接寫。沒有證據,就不要做誅心之論了,反正我也年紀大了,這篇文章我是背不下來了。
不過,我比較寬容,在我看來,優秀作文、優秀高考作文並沒有統一的文風標準,我們也不該以一套文風標準要求千萬考生的高考作文,優秀高考作文、高考滿分作文的文風很晦澀、不說人話未嘗不可。
還有網友說,這孩子就是一個掉書袋,純粹是賣弄學問。不過,我要說,十幾歲的年輕人賣弄一下學問無妨,反正年輕就是資本,年輕人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有學問就該賣弄一下,就該讓別人知道。等到變成老油條的時候,求他賣弄學問,他也不會賣弄了,會老道地做到低調做人。到時候,估計你要罵他太油膩了!
其實,我覺得啊,我們對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應當大度一點、包容一點。不能因為我們自己讀不懂就嗤之以鼻,這樣沒有必要。
「法無禁止即可為。」高考作文規定不能寫詩歌,你寫詩歌,寫得再漂亮,也不行。但高考作文既然對文風沒有明確要求,沒有規定高考作文必須說人話,那麼高考滿分作文的文風很晦澀就是允許的。
還有,高考作文是應試作文,讀者是具有較高學識的高考閱卷老師(一般說來,高考閱卷老師主要是高校教師和優秀的中學教師、教研員),不是你我這樣玩抖音、刷微博、看頭條的凡夫俗子。
況且,相比較高考作文文風千篇一律來說,高考作文的文風多姿多彩總是一件好事,起碼不會審美疲勞,當然可能讓閱卷老師頭昏腦漲,還得時刻翻查《新華字典》。不對,《新華字典》可能不行,必須是《現代漢語詞典》。
當然了,廣大考生不要陷入誤區。優秀作文、優秀高考作文並非只是「生活在樹上」,文辭簡練、平易曉暢的接地氣、說人話的高考作文,同樣可以是一篇滿分高考作文、優秀高考作文。在一千多年前的文言文寫作時代,蘇軾撰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就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如今讀來,這篇文言文顯得比白話文寫作的《生活在樹上》更通俗易懂,一般人就能讀懂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我們很多人一生會寫很多文章,大多是面向普通大眾、讀者的文章,中考、高考、公務員招考等應考文章佔比非常少。讀者群體的素質和水平,決定了我們撰寫文章的文風不能過於晦澀,不能讓人普遍看不懂。否則,優秀文章也只能落個孤芳自賞的命運,不值一文。
總之一句話,浙江這篇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給滿分,沒有問題,我是沒有意見。但是,這種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不宜作為高考滿分作文、高考優秀作文的範文進行傳播、推廣、鼓勵。一旦不說人話的「晦澀」的高考滿分作文成為範文,很容易誘導考生為賭高考作文拿高分,從應考角度出發選擇撰寫晦澀文風的高考作文,那將是一場高考語文作文文風災難,到時也會害苦閱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