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周樹雲:從不考慮女性是否適合做科研

2020-12-16 百家她說

周樹雲,2002 年 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2007 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獲博士學位。2012 年4月-2016 年11 月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2016年12 月至今任清華大學物理系 長聘教授。2017年2 月,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從清華物理系學生到成為清華物理系教授,周樹雲的人生經歷簡單又夢幻。簡單的是她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學校裡,夢幻的是她所從事的學科研究總能發現「秘密」。

周樹雲領導一個由十來位博士生組成的實驗室,研究「石墨烯」「拓撲半金屬」……她深耕於凝聚態物理領域,運用「角解析度光電子譜」技術,在石墨烯、第二類拓撲半金屬、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新型拓撲材料以及異質結等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高深的「石墨烯」在她眼裡就像堆積木

在電影《阿凡達》裡,導演通過電腦特技向我們描繪了一個虛構的星球——潘多拉。強大的人類艦隊跨越幾個光年來到這裡,不惜破壞這裡的生態,屠戮原住民,為的就是得到這個星球上一種特殊的資源 :Unobtainium。這種元素,在地球上售價是2000 萬美金一千克。這個在電影裡一閃而過的特殊材料unobtainium」翻譯成中文的字面意思,其實叫「難得的元素」。

這可不是編出來的詞兒,在航空領域,人們用「難得的元素」形容性能完美的材料,比如輕得像空氣卻堅硬得像鋼鐵。

而今天,一種全新的材料,正在接近人類夢想中的「難得的元素」,這就是石墨烯。它和我們常見的石墨棒和鉛筆芯一樣,全是由碳原子組成,只不過,它只由一層碳原子在平面上構成,可以說它的特點就是薄,薄到不能再薄。根據已知信息,它的厚度僅為頭髮絲的二十萬分之一,強度是鋼的200 倍,是世界上已知最薄最輕最強的材料,如果用石墨烯打造快速充電的手機,20 秒就能把手機充滿。而周樹雲正是國際上最早利用角分辨光電子譜研究石墨烯的研究者之一。

2002 年從清華物理系畢業,她去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她在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先後以博士後和項目科學家的身份工作了四年。2012 年,周樹雲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成為中國物理學界最年輕的女科學家之一。

普通人覺得枯燥深奧的物理研究,在周樹雲眼裡卻是一條無比歡樂幸福的道路。「這就像最簡單的樂高積木,可以搭建成各種想像不到的東西一樣。把研究透徹的不同材料進行『拼接』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原來單個材料所沒有的、更加有意思的特性,有一些特性甚至是超出我們預想的。」

搞科研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主宰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幾十年的「摩爾定律」即將走到尾聲——單純依靠縮小電晶體尺寸的做法,不僅受到工藝成本的限制,還將帶來棘手的功耗和散熱問題。

近年來,全世界對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研究進行了巨大的投入,就是希望從中找到能夠替代矽的理想半導體材料。周樹雲表示 :「過去十幾年,人們發現雖然石墨烯具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性質,但它卻缺乏半導體器件的重要特徵——能隙。」

ARPES 是一種直接測量材料中的能帶結構的技術手段,可以揭示許多以前未被發現的新材料屬性。能帶結構決定了一種材料幾乎所有的主要特性,就像生物體的DNA 決定了生物的特性一樣。可以說,能帶扮演著「材料DNA」的作用。2012 年,周樹雲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之後,利用這些技術,她一方面尋找那些有潛力「超越石墨烯」的新型材料,一方面將熟悉的材料組合出全新的特性。

其中一類新型材料,是與石墨烯擁有相似蜂巢狀結構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該家族化合物中有許多成員仍缺乏研究和探索,例如二硒化鉑(PtSe2)。周樹雲及合作者不僅首次成功製備了單層二硒化鉑,還揭示了該材料體系具有高達1.2 電子伏特的能隙——這種石墨烯不具備的性質,讓二硒化鉑在光催化作用和光電效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能。實驗證實,單層的二硒化鉑具有半導體性質,而多層累加的二硒化鉑「單晶」,則是一種新型拓撲材料「半金屬」。

周樹雲團隊順藤摸瓜,瞄準了「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中的另一個材料體系二碲化鉬(MoTe2)——很快地,他們直接從實驗上證實了 :低溫下的二碲化鉬具有理論預言中「第二類外爾半金屬」的特徵。該研究成果為層狀材料實現拓撲電子學器件開闢了新的體系。

要尋找理想的材料,除了寄希望於新型材料體系之外,另一個策略則是將一些熟悉的材料進行重新組合。周樹雲所感興趣的「石墨烯/ 氮化硼異質結」正是這樣的組合 :層狀的氮化硼與石墨烯雖然原子排列十分相似,不過由於原子對稱性的不同,兩種材料的性質差異很大——石墨烯具有「半金屬」性質,而氮化硼則是不導電的絕緣體。

將這兩種材料通過弱範徳華作用力結合、形成異質結之後,其中的石墨烯出現了原本不具備的半導體性質。她的團隊隨後利用ARPES 技術,首次觀測並證實了石墨烯/ 氮化硼異質結中的能帶結構及能隙,用直接的測量結果,解決了該材料體系中有關能帶調控的若干關鍵科學問題。

女性是否適合做科研?沒考慮過!

周樹雲所在的凝聚態物理領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懸殊的性別比例現象。「女性適不適合從事科研,從來都不是我考慮的問題。我只需要問自己喜不喜歡科研,能否從科研中得到樂趣和成就感。」周樹雲。

周樹雲提到,自己在留學期間的博士導師Alessandra Lanzara 就是一位優秀的女科學家 :「我開始讀博士的那一年,也正是她到伯克利開始教職的時候。在幾年的時間裡,我看到她是怎麼樣一步一步從零開始建立小組,並且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她建立了家庭、有了孩子,工作和生活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得益於國家對科技的重視以及國內整體科研環境的改善,目前我國從事科學研究、開發、傳播和應用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隊伍已日益壯大,其中不乏取得斐然成就的卓越女科學家。然而,由於傳統觀念和社會認知的影響,持續投身科學並晉升高級職位的女性比例依然偏低。

當一些同齡人進入事業迷茫期的時候,周樹雲卻覺得現在是最好的狀態——與曾經的懵懂和迷茫相比,她現在更加明確自己的方向、能力和目標。歲月並沒有在她臉上留下太多印記,閱歷卻為她帶來了成熟與篤定。

周樹雲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在學生眼裡的朋友兼導師

在學生眼裡,周樹雲就是朋友兼導師。在科研上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改論文、申請獎學金和出國合作交流的機會,在生活上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呵護。

「周老師勤奮、有幹勁,她很年輕也很優秀,跟著她做研究一定會大有收穫。」她曾經的學生張紅雲毫不掩飾她對周老師的敬佩,「周老師跟我們沒有代溝,她會記得我們每個人的項目進展情況,會關心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指導我們的學術,也會跟我們吃飯聊天八卦,像普通朋友一樣。有一天深夜只有我一個人在實驗室做實驗,在我覺得很孤獨、很害怕的時候,周老師推門進來了。見我是一個人在這裡,便留下來陪我一起做實驗。那時候覺得特別溫暖,有她在,我就像有了無窮的動力。」

「每天不到8點,周老師送完孩子上學後就來到系裡開始一天的工作。她對待科研和工作永遠那麼勤奮、敬業!」張紅雲說。

提到自己的博士生們,周樹雲很是自豪:「他們都很優秀、很努力,現在已經能開始獨立開展一些科研項目。」

對於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拜,周老師很高興:「我希望能拉近跟學生之間的距離,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下討論學術、科研和生活。我也期待他們中的有些人做得比我們更好。只有不斷超越,才能推動科研一步一步地向前進。」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享受探索的樂趣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享受探索的樂趣(五四獎章獲得者)辦公桌上一臺大屏幕的臺式機,可調節升降臺上放著筆記本電腦,桌面上整齊擺放著教材和科研相關的書籍。五四青年節前夕,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見圖。資料照片)仍在伏案工作,「每天早上七點半到辦公室開始工作,這是我的常態。」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周樹雲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位深耕於凝聚態物理領域、在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女科學家深感光榮,她說:「科研就像在秘境中探險,過程漫長而艱辛。
  •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清華新聞網3月1日電 2月28日,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出席頒獎典禮並為獲獎者頒獎。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因在新型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的貢獻而獲此殊榮。
  • 清華大學專業介紹:物理學類
    無人不仰慕的前輩――王淦昌,王淦昌先生以其在實驗物理學上的精深造詣和一句「我願以身許國」的名言為全中國物理學家所銘記。清華大學物理系自1926年建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短短10年時間內,一舉發展成為中國物理學科研和教學的中心,那時候,位於清華大禮堂旁邊的科學館是全國有志於科學報國的優秀青年心目中的聖殿,中國物理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年會就是1932年在這裡召開的。在梅貽琦校長和葉企蓀教授的努力下
  • 論物理學和清華大學物理系
    >Abstract本文描述了作者關於物理學及其各領域的觀點,清華大學物理系概況,作者關於投身物理學領域的思考,並歡迎大家報考清華大學物理系。     然而,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相對來說是一個很小的圈子,不負責任地說,一個時代絕大部分的進展都是最智慧的一小群人做出來的。但是,有一個關於Edward Witten(弦論大佬)的故事說:有人問他弦論方向需要幾個人做研究,他說一個人就夠了,那人接著問:「那你為什麼要招100個人?」他回答說:「因為我不知道要淘汰哪99個。」
  • 中國物理學專業十大高校,清華大學非第一,上海交通大學才第五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現象的一門重要學科,我們大多數人從初中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物理,學習最簡單的物理原理,而當年更是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高考中,物理專業並不是熱門專業,但仍然是很多學霸熱衷報考的專業。馬哥的初中同學就讀的就是清華大學物理專業的本碩博專業,現在一家科研單位供職,更是全班同學羨慕的對象。
  • 清華大學美女教授顏寧,為女性正名,優秀女性並非「滅絕師太」
    美國在二戰時期推出了一個「回形針計劃」,通過爭奪吸引來大批德國科研人員。只要你夠優秀,不用改名換姓、東躲西藏,在美國的庇護下,可以安心做科研,享受幹部待遇,拿高額津貼。這種舉措進一步削弱了德國的實力。可見人才對於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性。
  • 物理學在清華
    「我自己曾經統計過,在1945年以前,中國的物理學家在國內做的工作中,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學)上發表的論文一共有13篇,全部都跟清華物理系有關係——其中9篇第一完成單位署名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或清華大學金屬研究所,其他4篇也全部由王淦昌、施士元、陸學善這些清華物理系的畢業生完成。」
  • 清華大學劉立教授:英國大學「卓越科研評價」的標準與啟示
    筆者由此想到英國新近修訂的針對大學的 「卓越科研評價框架」(REF)的評價標準,概要地說,就是看原創性,不看影響引子,慎看他引數。下面簡要做介紹。  一、什麼是原創性?所謂「嚴謹性」(rigour),指的是某項科研成果是否充分體現了學術嚴謹性、體現了學術誠信科研倫理,使用的概念、分析方法、數據資料、理論和方法論是否確鑿可信。比如,NgAgo基因編輯技術, 對人類胚胎的編輯等所謂科研成果,違背了科研誠信和倫理,因而不符合「嚴謹性」評價標準。  二、原創性是分層次的:如何評價?
  • 紮根國土做領先世界的科研——憶中國金屬物理學的開創者葛庭燧
    紮根國土做領先世界的科研——憶中國金屬物理學的開創者葛庭燧來源:文匯報 2013-05-08 冶 沙        他參與過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曼哈頓計劃」和軍用雷達科研團隊;他是金屬內耗研究大師
  •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張強:為國家需要做科研
    說起自己的研究,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張強很興奮。雖然不到35歲,但張強已經是我國金屬鋰電池研究領域的佼佼者。「我們趕上了國家重視科技創新、支持前沿技術研究的好時代,要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服務國家需求。」張強說。
  • 湖南大學十大學術教授數據對比,凸顯國內女性科研人員發展的弊端
    2019年科研成就表現亮眼的湖南大學,那麼是哪些科研教授在貢獻數據,下面一份2019年的科研數據盤點十大科研教授。十大科研教授大部分有頭銜在2019年湖南大學高水平在線論文的數據中,採樣2019年內發表IF>10,或者部分其他優質論文(例如綜合期刊PNAS雖然if<10,但是比很多專業期刊的影響力更大),通過數據總結看出,2019年湖南大學的十大科研教授為:1、譚蔚泓,2、潘安練、3、王雙印、4、曾光明、5、鄒玉琴、6、
  • 【物理啟蒙】物理學教授該拿什麼來吸引女生?
    回顧我從物理專業的大學生到贗物理學教授的經歷,在學生階段,且不說我什麼都能做,至少我什麼都在做,包括動手的和用腦的;隨著我當上了所謂的研究生導師,特別是當上了神聖的博導後,我在做和能做的事情已越來越少,動手的和用腦的事情一方面懶於做,一方面也慢慢做不來了,目前僅剩下唯一活計,那就是張嘴,整天幹的是像算命先生那樣給世界、國家、單位、學生看看
  • 清華大學現「奇葩公示」:「萬人計劃」擬推薦教授姓名保密
    記者在清華大學科研管理信息系統網站找到了這份材料,不過由於不是清華大學職工,記者無法查看這則消息。公示中提到,根據保密管理相關規定,因推薦材料涉密,故不對外公開。記者致電該信息發布方清華大學科研院,該院一位女性工作人員回復稱,校內教職員工如需了解具體信息,可以到科研院查看。
  • 物理學類專業信息及就業情況介紹
    物理學本科階段的物理學專業實際上是為科研打基礎的,學的都是前人的物理學基本理論與方法。不適用於本科畢業後就業,有科研打算的學生可以選擇這個專業。應用物理學應用物理學更傾向於應用,比起物理學專業更適合就業。
  • 那些堅持做科研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
    他在清華大學某工程學院排名第一。本科時,他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攻讀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考慮後,我聯繫了一位教授進行面試,另一方直接問他,您家有錢嗎?我的同學沒有回答。然後老教授嘆了口氣,說你不適合這個專業。一般來說,很難實現和實現基礎學科的成就。短期內看不到經濟利益。在某種程度上,依靠愛來發電需要依靠國家的支持和科研工作者。
  • 記清華大學教授張揚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 文/歐陽敏  2006年2月,清華大學接到解放軍總裝備部陸軍裝備科研訂購部專門發來的感謝函:「……為解決某型裝備在高原大負荷和爬長坡的情況下發動機過熱難題,提高裝備的高原適應性,我部專門成立了研究專家組,並聘請貴校張揚軍教授為專家組技術總負責人。
  • 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薛平:人才的培養,歸根結底還是教育問題
    10月24日,由遠播教育集團、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隆重舉辦。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堅持「教育點亮人生,創新引領未來」,助力教育向著多元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1929年清華大學決定開辦研究院(即現在的研究生院),研究院中的物理研究所由葉企孫任所長,1930年第一名研究生陸學善入學。1937年時清華大學物理系已成為我國高水平的物理學人才培養和物理學研究基地。   葉企孫在培養人才方面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首先,他認為要建設一個高水平的物理系,必須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為此他千方百計延聘良師,毫無門戶之見。曾擬聘請顏任光、溫毓慶,未成。
  • 清華大學教授楊茂君:何為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突破的「三寶一唯」?
    清華大學教授楊茂君8月5日,知識分子公眾號刊載了一篇題為《諾獎級科研成果在眼前卻被忽略,奧秘何在?》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超大蛋白質機器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楊茂君認為,「出狀況」可能是線索,順著線索大膽質疑、細緻求證多半會有收穫,如果無視將錯失「挖」出原創性成果的機會。而對於這種「上帝垂青」偽裝成的「出狀況」的線索,讓研究者說「不」的往往是思想上的教條與固化。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林波榮教授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技術科學系林波榮教授憑藉其在建築、信息、能源、環境、材料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方面的創新探索,獲此殊榮。獎項聚焦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等9個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希望通過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為一項長期運營的科技公益項目,騰訊基金會投入10億元作為獎項啟動資金。這也使得「科學探索獎」成為我國目前投入金額最大的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