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鄭成功徵戰臺灣之時,為供應軍隊的需要,閩南漳州石馬等地提供了不少烏厚煙等菸草製品,此為臺灣輸入菸草成品之始。從那開始,福建菸草陸續進入臺灣供應給從福建移居而去的移民和臺灣當地人。
清乾隆年間,菸草製品開始大量輸入臺灣,輸出地自然是對岸的閩南地區,平和縣崎嶺菸絲銷往臺灣較多。而後,以平和縣曾明生為首的18人,在臺南開設煙鋪,經營菸絲;為了增加營利,他們將平和縣產的淨菸葉運往臺南加工出售。嘉慶年間,長泰縣林天定5兄弟,分別經營5個煙行,所產菸絲遠銷臺灣、南洋群島。
當時臺灣也有少量菸絲生產,工藝多向大陸學習,但由於臺灣菸葉品質不良,僅摻用少量在麟煙及土煙(當地人生產的菸絲)中,大部分的成品菸絲仍為福州、汀州、漳州、溫州等地產的菸葉製造,臺灣菸葉與大陸菸葉比例為2:8。
清代,臺灣人民所消費的主要絲煙有條絲煙、厚煙及土煙(又名熟煙)三種。次有大同煙(亦稱生煙或青煙)、水煙、粗絲三種,大部分產自福建。條絲煙產自福建永定,清同治年間傳入臺灣。在臺灣較著名的品牌有:永和能記、永和生記、東興喬記等20餘種。
厚煙產自福建長泰、平和、石碼、同安等地,又分為烏厚煙、麟煙及赤厚煙三類。烏厚煙隨鄭成功入臺,康熙年間起普遍銷售臺灣,乾隆年間達到最高峰。麟煙是由烏厚煙發展的產品,銷往臺灣的有石麟、麒麟、壽麟、建麟等四種。赤厚煙又是麟煙的進一步改良品,道光末年最初出現在平和、同安等地,銷往臺灣的有金勝春、金吉祥、麟人等品牌。
大同煙為福州等地產品,輸出臺灣的以福州殷志中的大同煙鋪產品為代表。水煙以福州輸入為最多。條絲菸品質最佳,厚煙稍次,二者與大同煙及水煙多由中上層人士消費;土煙、粗絲品質較差,大部分由下層階級購用。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以戰敗告終,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菸絲原為福建輸臺重要商品,在日本佔領臺灣初期,其輸入量仍甚為可觀。1901年後,日政府對入境條絲煙課稅由50%提高到100%。由於售價提高而使福建運往臺灣的條絲煙銷量銳減。永定煙商改運菸葉至臺灣,再加工成條絲煙出售。日本海關再對進口菸葉課以各種重稅,煙商不堪重負,紛紛歇業回家,時間長達40餘年。
永定條絲絕跡於臺灣市場後,臺灣當局仿製永定條絲以供臺灣市場需要。為獲得優質菸葉,甚至在長泰開設洋行,專門收購漳州、永定等地的菸葉。洋行還委託臺灣、廈門商人來永定縣上豐、溪南仙師宮等處採購菸葉運往臺灣,年出口數約5~50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