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決定了你的一輩子

2020-12-22 新周刊

有些人的一生,從7歲開始就定型了。圖/《出路》

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個悖論: 「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中國人有一句諺語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說的是一個小孩的品性、天資怎麼樣,會直接影響他以後的際遇和命運,而且往往是正相關的影響。

這種樸素的宿命論沒有考慮到,在影響個人命運的因素中,還有很多東西比個人品性、天資更加重要。

有時,七歲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人一輩子的盡頭,甚至下一代的人生也被框定了。

今年高考的前兩天,很多考生凌晨五點就起床複習,而此時的英國,人們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收看一檔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紀錄片——《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的最新一集《63up》。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他們的未來會有什麼不同?過去的55年中,導演 Michael Apted 每7年拍攝一次,記錄下了這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生活影像,期望通過這部紀錄片探索:一個人出生的社會階級,將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他的未來。

導演 Michael Apted。

7歲,有人計劃讀牛津,

有人不知道大學是什麼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太空人,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14歲的三人。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計程車司機。

希望成為太空人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像,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搬磚的東區孩子。

在所有窮人孩子中,只有一個男孩依靠獎學金讀完了私立寄宿學校,考取牛津大學,最後移民美國,成為大學教授。

唯一一個逆襲的孩子——Nick。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35up》海報。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當教育越來越不公平,

教育還可以解決問題嗎?

英國前內政大臣艾倫·詹森看到《人生七年》紀錄片後說:「你可以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覺得沒有其他國家像英國一樣,社會階級劃分如此清晰。」

艾倫·詹森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13歲喪母,父親很早就拋棄了家庭,他只能和16歲的姐姐琳達相依為命,住在政府分配的廉租房裡。

他沒讀過大學,15歲就休學打工,18歲做郵遞員,曾經背著郵包在風雪裡送郵件。後來他加入工會,成為工會代表,乘著工黨的東風進入政界。

英國前內政大臣艾倫·詹森。圖/維基百科

而現在正在角逐英國首相的鮑裡斯·詹森,他的家庭雖然算不上最上流的英國權貴,也足以保證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讀伊頓,入牛津,與英國王子是同學,加入著名的布靈頓俱樂部,與前首相卡梅倫等名流談笑風生。

鮑裡斯·詹森與戴維·卡梅倫

是的,精英階層有一條代代相傳的「傳輸帶」,能讓孩子從私立學校一路穩步進入精英大學,最後成為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

多數情況下,英國上流社會的精英都有著相同的家庭背景。在《人生七年》中,成為皇家律師的肯辛頓男孩就說,很多部長都是他四五歲時就認識的。

這條「傳輸帶」一直延續至今。

2015年至2017年間,薩頓信託(SuttonTrust)主持研究調查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生入學數據:這三年中,34%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申請者來自於私立學校,42%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的錄取名額屬於私立學校

在英國,私立學校的優勢遠高於公立學校。圖為劍橋大學。圖/維基百科

讀私立學校,畢業後即使不依靠家庭,也可以把公立學校的學生甩在後面。

《衛報》曾作過一項調查,1958年出生的人,到30歲出頭時,受過私校教育的人收入比受公立教育的人多7%。1970年出生的人到30歲時,這一差距已經上升到21%。

不止是英國,受Apted導演的《人生七年》紀錄片影響,美國、日本、南非都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日本和美國的節目主角如今都是二十多歲,他們的人生軌跡,無一例外都受到了所屬階層和教育的影響。

《人生七年》美國版海報。

日本版的《人生七年》中,「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陶藝師傅的孩子仍然在做陶藝,漁民的孩子仍然是漁民,所謂的匠人傳承,背後是深度固化的社會階層。

經濟學家橘木俊詔也指出,日本的社會流動性正在減小,父母職業決定子女職業的比重在上升,「政治家的孩子是議員,醫生的孩子還是醫生」幾乎成為了社會定律。

更荒謬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一組悖論:「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日本社會的流動性正在減小。

今年,美國教育界也爆出醜聞,一些不會踢足球、劃賽艇的學生,在父母數十萬、數百萬美元的賄賂下,作為「體育特長生」進入了耶魯大學、南加大等名校。

這些賄賂或許會被糾正、杜絕,但富豪們依然可以讓孩子「想上哪所大學,就上哪所大學」,給學校捐個錢贊助教育事業便名正言順了。

讓出一個大學名額給富人孩子,好讓更多學生可以在獎學金的支持下讀大學,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交易」。但正如作家魏城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

「無論在哪個國家,教育都理應是彌合階級鴻溝的橋梁,但如果教育成為高價商品,那它起的作用就會相反,成為富人固化本階級優勢的黃金天梯,窮人只能望梯興嘆。」

窮人家的孩子想上名校?難!圖/紀錄片《出路》

不讀大學也可以很快樂,

但……

在中國,高考是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最重要的途徑。

清華大學近日發布的招生短片《從一到無窮大》,講述了1949-2019年許多家庭的第一個大學生。

薛其坤,如今是一位頂尖的科學家,而當年他只是齊魯大地上的一個放牛娃;韓儲銀,甘肅靜寧縣曹務鄉走出的第一個清華學生。

圖/《從一到無窮大》截圖

王志龍,四川甘孜瀘定縣第一個考上清華的人,影片中,他操著帶著鄉音的普通話說:我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圖/《從一到無窮大》截圖

知識當然能夠改變命運,但影片中同樣提到,做「第一個人」意味著沒人能給你建議,犯錯的概率高,容錯的資本少。

沒有讀過大學甚至從來沒有上過學的父母,他們幾乎無法在讀書、就業等事情上給你恰當的建議。

做讀大學的「第一個人」很難,而且越來越難。

2018年,除天津和上海外,多數省份的985大學錄取率沒有超過5%,河南、江蘇、貴州、山西等省份,考生要進前1%,才能考進985。

211大學錄取率最高的是北京和上海,也僅僅接近14%,排名較後的廣西、甘肅、安徽、河南等地區,錄取率還不到4%。

圖/紀錄片《出路》

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突破了一千萬。最近來自國金證券分析師吳勁草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全國考生只有前6%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僅有0.79%,211錄取率也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要踏入清華大學的校門,是越來越難了。圖/維基百科

當然,人生的成敗和意義,不是全部由大學決定的。

《人生七年》走入《42up》時,曾經想當騎師,卻成為了計程車司機的男孩,通過努力工作,蓋了一棟新房子,生活簡單快樂。

24歲就結婚,29歲離婚,單親撫養孩子的東區女孩,憑藉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倫敦大學的行政管理員。

不知道大學是什麼的男孩,曾和妻子開車環遊世界,如今考取了木匠執照,有穩定的工作。

無論貧窮與富貴,他們每個人都收穫了豐富的人生。隨著年齡增長,觀眾聚焦的不再限於影片最初想探討的階級固化問題,而是這部片子所展示的人生本質的短暫、脆弱和珍貴。

《人生七年》主角們小時候與年老時的照片對比。

但我們也不能忘記,當年想當騎師14歲就輟學的男孩,28歲才明白,受過教育的人顯然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當年不知道大學是什麼的男孩,在56歲時說:「不管做什麼行業,我都會勸自己的孩子多讀書,我希望教育系統能夠改變,因為受到的教育才是奪不走的。」

肯辛頓地區的孩子,7歲就已明白這個道理,一生下來就擁有這些機會。

參考資料:

《人生七年》的啟示,《金融時報》

英國私立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衛報》

以日本為鏡看《格差社會》:如何破除階層固化的困境

作者 | 張家明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七年一輩子,口琴伴人生
    對我來說,七年就是一輩子。每一輩子都要習得一個重要的技能,進而獲得不可逆的重生。——李笑來我從2013年6月開始學習吹口琴,轉眼間已七年,按照李笑來老師「七年一輩子」的說法,已過了一輩子。因受益匪淺,這一輩子習得的口琴吹奏技能,我預備繼續,口琴伴人生。胡適先生曾給即將跨出校門的青年學子們一個防身藥方,「問題丹、興趣散、信心湯」。今借方子一用,說說我學口琴。
  • 人生七年:有哪些道理是你知道時覺得後悔莫及的?
    人生七年,其實是一部紀錄片,記錄不同階層孩子的學習成長,以及自身如何努力,最終是否有人真的可以跨越階層,改變命運,如果有,那究竟是因為什麼,他們成功了,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什麼最終沒有拓寬自己的路。但我想借這部紀錄片說的是,人生有幾個七年呀?時間是世上最公平的東西,給誰都一樣,但一去不復返。
  • 看完日本版《人生七年》,終於明白決定普通人命運的逃不開這幾點
    《人生七年》是英國BBC製作的一部記錄素人人生的紀錄片,他們花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記錄了14個7歲孩子的人生成長史記。日本也製作了一版一樣的《人生七年》,和英國挑選各個階層不同的,這次日本選擇的13位主人公都來自於普通人階層,目前日本版的已經拍到了他們28歲。這部《人生七年》沒有上流階層,也沒有特別貧困的階層。
  • 《人生七年》:環境影響孩子的發展,但更重要的是娃的自我努力
    "Give me a child unitil he is seven,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這是在英國非常流行的一句諺語,導演麥可▪艾普根據這句諺語拍攝了一部跨世紀的紀錄片《人生七年》
  • 小故事大道理——你的人生決定於你所做的決定
    簡介:你的人生中有多少個10年,就在一眨眼中就不見了,你這輩子就在平平淡淡中浪費了你的生命,千萬不要幻想;千萬要下定決心,因為你的人生決定於你所做的決定。我時常告訴我的學員:「成功有三個最重要的秘訣,第一個就是下定決心;第二個還是下定決心。」第三個我問他們是什麼?他們就說:「那當然還是下定決心。」
  • 《The Up Series》《人生七年》
    ——尼採)《The Up Series》中文譯為《人生七年》,又譯《成長系列》,第一集《7 Up》於1964年播放,原來打算作為一部獨立存在的紀錄片,其靈感來自於一句耶穌會格言「給我一個男孩,直到七歲,我會還給你一個男人(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意思類似於中文的「七歲看老」,編導從英國不同的社會階層中選取了
  • 未來人生的下文,你會選擇哪一條人生曲線呢,是可以自我決定的!
    溫馨提醒,此文訂正於2020-12-26號,接著上一篇文章往下探討,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會導致人生上下文的不一致性、不連續性!意味著隨時要變換新的賽道!意味著隨時要在新的跑道上賽跑!自己曾經寫了一個專欄<以終為始預先10年布局自己的去處>,這個專欄所探討的正是自我決定的人生,所探討的正是未來人生的下文。過去的已過去,過去的已經翻篇了!而過去的人生組成了人生的上文,而未來的人生組成了人生的下文,而上文、當下、下文組成了整個的人生。有一天意識到,人生的上文與人生下文的不一致性、不連續性,才恍然大悟。
  • 《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讀書筆記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李笑來人生中經歷過的幾次重要階段和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自信的。 他的第一個階段是17歲讀高二的那一年,向父母要了十塊錢參加了青少年宮計算機培訓班,學會了BASiC。這一次的事件對他打擊很大,他也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你的苦沒人知道,所以從此他堅決不抱怨。 第二階段是他高考的時候。因為上一次的事件對他打擊很大,一段時間內他都厭學,不想考大學,直到同學們從全國各地飛來的信件,看到他們在信件裡面洋溢著幸福和興奮,讓他覺得自己很傻,於是參加了補習班。第二年的春天,因為自己得了闌尾炎,醫生考慮到全麻對他記憶力有影響採用局麻。
  • 人生只有一次,一個錯過也許就是一輩子
    更不用說那裡還有那兩個小孩子,他們錯過的卻是一輩子,還來不及長大就已經失去了。一次錯過,卻是一輩子,再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知道他們掉下去的時候是不是在後悔爭吵,是不是懊惱著,我想肯定會的。因為一個錯過,一次爭執,卻毀了這麼多生命,甚至毀了很多家庭,我想當時的他們是多麼的害怕啊。人生只有一次,是沒有重來的機會的,一旦錯過就是一輩子。
  • 《格局》眼界決定境界 格局決定人生
    矽谷投資人、前騰訊副總裁吳軍也沒有給「格局」這個詞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在字裡行間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他對格局的理解,那就是上升到一定層次、一定境界的人生態度,是人的眼界、心胸、氣度的總和。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高。放大格局,你的人生將有無限可能。
  • 《人生七年》: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重要起點
    英國有一部社會紀實紀錄片《人生七年》,節目組從1964年開始對14位英國兒童進行跟蹤拍攝,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變化,截止到2019年,這部紀錄片已經記載了這14位主人公從7歲到63歲的人生歲月。這14位主人公分別來自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接受著不同的教育,而他們也分別呈現了不同的人生軌跡。透過他們的人生軌跡,我們能夠發現成功需要一定的條件,失敗的原因也有跡可循。也許每一個人,每一位父母,在觀看這部紀錄片時,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我們能夠從中總結出人生的發展規律,也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會更加豁達和堅定。
  • 七年之癢為何會提前?
    過去的婚姻七年之癢是一個有序的規律,而現在為什麼會大幅度提前呢?從七年提前到五年,再到三年,可能以後還會提前…….21世紀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任何東西都在進步,蛻變。隨著文明的發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對於人們從過去的低文化水平向高文化水平過度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個表現和進步。但就對於愛情和婚姻來說卻並不是如此,根據當今社會每個家庭婚姻的整體狀況來說也確實是這樣。
  • 夫妻感情再深,少了這些,也難逃「七年之癢」
    人生中,我們戀愛從相遇相知,到白頭到老,這短短一生中,能遇見一個與自己攜手並肩的人實在不容易,既然遇見了,確定就是你了,好好珍惜彼此,一起共同經營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才是最錯不了的事情。夫妻之間的吵鬧矛盾時難免的,誰家不都有本難念的經麼?
  • 人生,過「七個七年」,看「三個平凡」
    你追我趕之前,又是一年年尾了。年底總有年底的總結,人生總有人生階段的總結,有人喜歡幹總結的事兒,比如最近看到的一個日本版的《人生七年》,英國BBC那個片子火了之後,日美南非都出了自己的七年。不知道中國啥時候也能出個自己的七年。估計變化最大的中國版本《人生七年》一定會是最震撼的七年。人多不說,變化也是最大的。人生有幾個七年?中國的這些連起來的七年真不一般。
  • 王陽明:認知的層級決定人生的品質
    01認知層級決定人生品質人的一生,都是從生到死,一條不可逆的單程道,在這一點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平等的人生中,卻產生了事業成就和人生境界的高低,也就是人生品質的不同。之所以有這樣的不同,是因為我們的生命認知層次有高有低。認知層次高的人生品質就好,認知層次低的人生品質就差。
  • 人生有八苦,也有八樂,你的選擇決定你的人生是苦還是樂
    任你年輕時有盛世容顏,終有老的時候。誰都無法抵擋歲月這把最鋒利的刀。人生軌跡像極了一個圓圈,初學走路時的顫顫巍巍,年老時候回到顫顫巍巍的狀態。三苦:病病,是個讓人傷心的字眼,因為病有時候會讓人生不如死。
  • 停滯不前的人生,都逃不過「七年之癢 」
    李笑來說過,七年就是一輩子。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在七年之內能獲得全新的成長,思想觀念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婚姻中的一個停滯不前,因循守舊;一個追趕潮流,不斷進步;這樣的兩個人沒有實現同步成長,自然就會經歷「七年之癢」的感情危機。不僅在婚姻中,在工作中也是一樣。
  • 父母,老師,決定了孩子的人生
    父親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父親是山,奠定了孩子一生的格局。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女兒學遊泳,他親自當教練;女兒放暑假想去遊樂園,他抽時間陪同。他會認真對待女兒的每次生日,也會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候選期間,堅持去女兒的每一次家長會。有爸爸的陪伴,女兒成長得很出色,全世界都見證了她從一個被爸爸寵愛的小蘿莉,成長為哈佛高才生,愛好廣泛,自信得體,讓人豔羨。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
    儲殷說:東方國家的考試是為了決定你畢業以後掙1萬塊錢?5000塊錢?3000塊錢?還是到勞動力市場去打零工!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那麼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日本這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通過跟蹤13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說出了答案。
  • 《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D14|做二休五的生活 你過得來嗎?
    今天是我們《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共讀的第14天,今天共讀的頁碼是紙質書(215-227),Kindle(4224-4548),內容包括:理財:生活目標理財:注重學識理財:節省與否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環境、經濟形勢、投資機會、個人選擇如此廣泛的情況下,賺錢的方式有很多種,每個人都有不止一種選擇,省錢固然重要,但面對這樣的時代,更加重要的是你的賺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