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一生,從7歲開始就定型了。圖/《出路》
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個悖論: 「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中國人有一句諺語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說的是一個小孩的品性、天資怎麼樣,會直接影響他以後的際遇和命運,而且往往是正相關的影響。
這種樸素的宿命論沒有考慮到,在影響個人命運的因素中,還有很多東西比個人品性、天資更加重要。
有時,七歲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人一輩子的盡頭,甚至下一代的人生也被框定了。
今年高考的前兩天,很多考生凌晨五點就起床複習,而此時的英國,人們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收看一檔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紀錄片——《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的最新一集《63up》。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他們的未來會有什麼不同?過去的55年中,導演 Michael Apted 每7年拍攝一次,記錄下了這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生活影像,期望通過這部紀錄片探索:一個人出生的社會階級,將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他的未來。
導演 Michael Apted。
7歲,有人計劃讀牛津,
有人不知道大學是什麼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太空人,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14歲的三人。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計程車司機。
希望成為太空人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像,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搬磚的東區孩子。
在所有窮人孩子中,只有一個男孩依靠獎學金讀完了私立寄宿學校,考取牛津大學,最後移民美國,成為大學教授。
唯一一個逆襲的孩子——Nick。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35up》海報。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當教育越來越不公平,
教育還可以解決問題嗎?
英國前內政大臣艾倫·詹森看到《人生七年》紀錄片後說:「你可以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覺得沒有其他國家像英國一樣,社會階級劃分如此清晰。」
艾倫·詹森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13歲喪母,父親很早就拋棄了家庭,他只能和16歲的姐姐琳達相依為命,住在政府分配的廉租房裡。
他沒讀過大學,15歲就休學打工,18歲做郵遞員,曾經背著郵包在風雪裡送郵件。後來他加入工會,成為工會代表,乘著工黨的東風進入政界。
英國前內政大臣艾倫·詹森。圖/維基百科
而現在正在角逐英國首相的鮑裡斯·詹森,他的家庭雖然算不上最上流的英國權貴,也足以保證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讀伊頓,入牛津,與英國王子是同學,加入著名的布靈頓俱樂部,與前首相卡梅倫等名流談笑風生。
鮑裡斯·詹森與戴維·卡梅倫
是的,精英階層有一條代代相傳的「傳輸帶」,能讓孩子從私立學校一路穩步進入精英大學,最後成為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
多數情況下,英國上流社會的精英都有著相同的家庭背景。在《人生七年》中,成為皇家律師的肯辛頓男孩就說,很多部長都是他四五歲時就認識的。
這條「傳輸帶」一直延續至今。
2015年至2017年間,薩頓信託(SuttonTrust)主持研究調查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生入學數據:這三年中,34%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申請者來自於私立學校,42%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的錄取名額屬於私立學校。
在英國,私立學校的優勢遠高於公立學校。圖為劍橋大學。圖/維基百科
讀私立學校,畢業後即使不依靠家庭,也可以把公立學校的學生甩在後面。
《衛報》曾作過一項調查,1958年出生的人,到30歲出頭時,受過私校教育的人收入比受公立教育的人多7%。1970年出生的人到30歲時,這一差距已經上升到21%。
不止是英國,受Apted導演的《人生七年》紀錄片影響,美國、日本、南非都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日本和美國的節目主角如今都是二十多歲,他們的人生軌跡,無一例外都受到了所屬階層和教育的影響。
《人生七年》美國版海報。
日本版的《人生七年》中,「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陶藝師傅的孩子仍然在做陶藝,漁民的孩子仍然是漁民,所謂的匠人傳承,背後是深度固化的社會階層。
經濟學家橘木俊詔也指出,日本的社會流動性正在減小,父母職業決定子女職業的比重在上升,「政治家的孩子是議員,醫生的孩子還是醫生」幾乎成為了社會定律。
更荒謬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一組悖論:「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日本社會的流動性正在減小。
今年,美國教育界也爆出醜聞,一些不會踢足球、劃賽艇的學生,在父母數十萬、數百萬美元的賄賂下,作為「體育特長生」進入了耶魯大學、南加大等名校。
這些賄賂或許會被糾正、杜絕,但富豪們依然可以讓孩子「想上哪所大學,就上哪所大學」,給學校捐個錢贊助教育事業便名正言順了。
讓出一個大學名額給富人孩子,好讓更多學生可以在獎學金的支持下讀大學,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交易」。但正如作家魏城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
「無論在哪個國家,教育都理應是彌合階級鴻溝的橋梁,但如果教育成為高價商品,那它起的作用就會相反,成為富人固化本階級優勢的黃金天梯,窮人只能望梯興嘆。」
窮人家的孩子想上名校?難!圖/紀錄片《出路》
不讀大學也可以很快樂,
但……
在中國,高考是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最重要的途徑。
清華大學近日發布的招生短片《從一到無窮大》,講述了1949-2019年許多家庭的第一個大學生。
薛其坤,如今是一位頂尖的科學家,而當年他只是齊魯大地上的一個放牛娃;韓儲銀,甘肅靜寧縣曹務鄉走出的第一個清華學生。
圖/《從一到無窮大》截圖
王志龍,四川甘孜瀘定縣第一個考上清華的人,影片中,他操著帶著鄉音的普通話說:我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圖/《從一到無窮大》截圖
知識當然能夠改變命運,但影片中同樣提到,做「第一個人」意味著沒人能給你建議,犯錯的概率高,容錯的資本少。
沒有讀過大學甚至從來沒有上過學的父母,他們幾乎無法在讀書、就業等事情上給你恰當的建議。
做讀大學的「第一個人」很難,而且越來越難。
2018年,除天津和上海外,多數省份的985大學錄取率沒有超過5%,河南、江蘇、貴州、山西等省份,考生要進前1%,才能考進985。
211大學錄取率最高的是北京和上海,也僅僅接近14%,排名較後的廣西、甘肅、安徽、河南等地區,錄取率還不到4%。
圖/紀錄片《出路》
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突破了一千萬。最近來自國金證券分析師吳勁草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全國考生只有前6%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僅有0.79%,211錄取率也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要踏入清華大學的校門,是越來越難了。圖/維基百科
當然,人生的成敗和意義,不是全部由大學決定的。
《人生七年》走入《42up》時,曾經想當騎師,卻成為了計程車司機的男孩,通過努力工作,蓋了一棟新房子,生活簡單快樂。
24歲就結婚,29歲離婚,單親撫養孩子的東區女孩,憑藉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倫敦大學的行政管理員。
不知道大學是什麼的男孩,曾和妻子開車環遊世界,如今考取了木匠執照,有穩定的工作。
無論貧窮與富貴,他們每個人都收穫了豐富的人生。隨著年齡增長,觀眾聚焦的不再限於影片最初想探討的階級固化問題,而是這部片子所展示的人生本質的短暫、脆弱和珍貴。
《人生七年》主角們小時候與年老時的照片對比。
但我們也不能忘記,當年想當騎師14歲就輟學的男孩,28歲才明白,受過教育的人顯然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當年不知道大學是什麼的男孩,在56歲時說:「不管做什麼行業,我都會勸自己的孩子多讀書,我希望教育系統能夠改變,因為受到的教育才是奪不走的。」
肯辛頓地區的孩子,7歲就已明白這個道理,一生下來就擁有這些機會。
參考資料:
《人生七年》的啟示,《金融時報》
英國私立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衛報》
以日本為鏡看《格差社會》:如何破除階層固化的困境
作者 | 張家明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