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 共同行動」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特別報導
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動」。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很多人把得癌症的原因歸結為「運氣不好」。實際上,有很多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在杭州市腫瘤醫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集團腫瘤中心)鄧清華副院長看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很多時候決定了他的命運。
鄧清華副院長從事腫瘤醫學臨床診治20多年,遇到過許多癌症患者。有這樣一位病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明屬於肺癌患者中的「超級幸運者」,卻選擇了錯誤的生活方式,最終留下了遺憾。他想用這個真實的病例告訴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腫瘤的發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見習記者 張慧麗 首席記者 俞茜茜
通訊員 解瑞飛 製圖 張琳
他本應該是一個「超級幸運者」
「這個病人走的時候61歲,小細胞肺癌,經治療後活了15年,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說是超級幸運者。」鄧清華副院長說起這位病人,語氣裡卻滿是惋惜。
2003年,年僅46歲的胡先生(化名)在一次單位體檢中,發現左肺有病變。經過進一步檢查,被確診為小細胞肺癌。
小細胞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三分之二的患者初始治療時即伴有遠處轉移,局限期患者經同步放化療後,中位生存時間僅在17個月左右,五年生存率僅為15%—25%,而廣泛期患者既往僅能選擇化療,中位生存時間僅為9~11個月。當時胡先生跑了不少醫院,醫生也說他最多只能活一年多。
「鄧醫師,你再幫我想想辦法!」兜了一圈回到杭州,胡先生找到了鄧清華。經評估,胡先生屬於局限期小細胞肺癌,還沒有出現遠處轉移,情況不算最糟糕,儘管做不了手術,但可以接受根治性的同步放化療。
經過同步放化療後,胡先生的情況一直不錯。本以為自己最多只能活一年,但兩年過去,每次去複查情況都很穩定,這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
因為患上肺癌,有著多年煙齡的胡先生戒菸兩年多了,但好了傷疤忘了疼,他又忍不住想抽菸。剛開始每天只抽幾根,到後來一發不可收拾,又恢復一天兩包煙的節奏。
「你又開始抽菸了?」胡先生到醫院複查,鄧清華聞到他身上濃重的菸草味,苦口婆心相勸。可胡先生就是聽不進去,「不能抽菸,我比死還難受!」
長期抽菸,胡先生患有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到了2017年初,他又查出了小細胞肺癌,這次是在右肺,屬於第二原發性肺癌,而不是14年前的腫瘤復發。
胡先生的病情進展得很快,相應的治療用上去,但獲益並不大。差不多過了一年,他就去世了。
「其實他本不應該是這樣的結局,如果他能聽我的,把煙戒了,也許他第二個肺癌就可以避免了。」鄧清華副院長說道。
改變生活方式讓他多活了15年
「實際上,部分中晚期的腫瘤患者經過規範合理的治療,也是可以達到根治效果的。如果患者後續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態,甚至可以長期生存。」
15年前,鄧清華副院長曾接診過一位來自台州的患者,姓林,當時年紀56歲。林先生在當地醫院查出三期非小細胞肺癌,處於局部晚期,他輾轉多地就醫,醫生都說已經失去了手術機會,最多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
求生欲望強烈的林先生找到鄧清華,無論如何都想搏一把。鄧清華根據他的病情,制訂了同步放化療的治療方案。經過四個周期的化療和30多次放療,林先生肺部的腫瘤慢慢縮小直至消失。
「我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他的兒子還在讀大學,他是家裡的主心骨。能夠把他救回來,一家人是相當高興的。」鄧清華副院長說。
以前林先生也抽菸,但從那以後,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生活習慣也變得健康了,戒菸戒酒,從不熬夜,平時有時間做一些運動,心態也越來越好。他每年都會定期來找鄧清華副院長複查,每次結果都正常。這些年下來,兩人早已從醫患變成了朋友。
腫瘤是基因改變的結果 但最關鍵的還是環境因素影響
很多人會把得腫瘤的原因歸結為運氣不好,認為是先天基因決定的。
對此,鄧清華副院長說,腫瘤的發生確實和基因突變有著密切關係。基因突變的來源有三種:遺傳、環境因素、隨機突變。
其中,遺傳所佔的比例相對比較小,真正遺傳性癌症僅佔全部癌症病例的5%-10%,這就是說,家庭成員中有人患癌,後代不一定會患癌。
環境因素包括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室內和室外空氣汙染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陽光照射和皮膚癌、皮膚黑色素瘤等相關等等;此外,最重要的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抽菸、酗酒、熬夜、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和肥胖等。國外有研究表明,抽菸能導致人體7000個基因發生改變,能夠引起包括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
也有人會問,有些人明明沒有家族史,也不抽菸不喝酒,沒有任何不良生活方式,為什麼也會得腫瘤?
鄧清華副院長說,因為人體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更新,細胞不斷分裂,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發生錯誤,就有可能導致腫瘤發生。這也就是所謂的「隨機突變」。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最好的腫瘤預防方法
上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曾提出,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類癌症可以被預防。面對腫瘤,預防遠比治療更重要。
鄧清華副院長表示,腫瘤預防共分為三種形式:一級預防針對健康人群,防癌於未然,避免致癌因素,防止癌症發生;二級預防針對腫瘤高危人群,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三級預防針對腫瘤患者,旨在提高腫瘤患者的治療療效,降低復發轉移風險,改善生活質量等。
一級預防的重點在於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從五點著手:
1.戒菸。吸菸是人類第一大致癌因素,有20多種癌症被證明和抽菸密切相關,當然,吸菸還可導致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對吸菸人群而言,任何時候戒菸都不遲;
2.戒酒。有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飲酒都會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長期過量飲酒的人患癌風險增加3%-5%;
3.均衡飲食。提倡相對全面選擇食物種類,少吃高熱量的食物,多食用蔬果等高纖維含量產品,儘量避免過度調味或過度烹飪;
4.保持健康的體重。肥胖會增加患癌風險,乳腺癌(尤其是絕經後婦女)、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胰腺癌的發生與肥胖密切相關;
5.適當運動。3%的癌症由運動不足引起,如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等。
另外,還有熬夜、室內和室外的空氣汙染、職業暴露、微生物感染等都是致癌因素,有些時候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可控範圍內儘量保護自身,確保自己的健康。
腫瘤早診早治是關鍵 這四類腫瘤通過早期篩查 能夠顯著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我們都知道,越是早期的癌症,治療效果越好,因此腫瘤的早診早治非常重要,篩查是最重要的手段,也就是二級預防。」
鄧清華副院長介紹,癌症篩查和體檢是兩個概念,不是每一種癌症都適合做篩查,針對高危人群,做特定病種的癌症篩查才是高效且有必要的。
目前,醫學界公認的有4種癌症,是可以通過早期篩查,能顯著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
這四種癌症就是乳腺癌、腸癌、肺癌以及宮頸癌。
乳腺癌:40歲以上無家族史女性,每年1次鉬靶或乳腺B超;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乳腺篩查應提前至30歲,有家族史或緻密性乳腺人群建議選擇乳腺磁共振進行篩查;
腸癌:40歲以上健康人群,每5-6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如果有腸癌或腸息肉家族史,則建議1—2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肺癌:55-77歲之間,每天抽菸一包及以上,或戒菸時間不到15年,以及有肺癌家族史或慢性肺病史;以上三類均為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肺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
宮頸癌:30歲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建議每年做宮頸塗片檢查。另外,如果有條件,並符合HPV疫苗接種條件,則推薦進行接種。
除了以上四種腫瘤,其他病種需不需要篩查?鄧院長認為,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建議諮詢專業醫生,譬如有胰腺癌家族史的,建議胰腺癌篩查;東南沿海地區的成年人群可以考慮進行鼻咽癌篩查;40歲以上有慢性胃病、胃潰瘍病史的人群,可以考慮每年一次纖維胃鏡檢查;50歲以上男性人群可以考慮基於前列腺特異抗原的前列腺癌篩查;既往有乳腺癌病史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議行卵巢癌和胰腺癌的篩查等。篩查時,要根據自身情況,需選擇合適的體檢項目,並諮詢專業醫生。
參與腫瘤防治科普知識競賽 贏取幸運健康大禮
在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杭州市衛健委「健康杭州」微信公眾號、杭州市腫瘤防治辦公室及杭州市腫瘤醫院微信公眾號上將同步開展腫瘤防治科普知識競賽,以進一步提高居民的癌症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歡迎大家參與。
活動將從中抽取幸運讀者,送出健康大禮!一等獎1名:價值2000元的防癌體檢套餐;二等獎10名:價值600元的防癌體檢套餐;三等獎50名:價值100元的甲狀腺或乳腺腫瘤篩查套餐。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