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鄭州歷史名人】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學家嵇含

2020-12-13 澎湃新聞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學家嵇含

2020-08-26 2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欄的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位居天地之中、黃河之濱的鄭州,受大河哺育、「天中」滋養,自古以來就湧現出眾多影響深遠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等各領域傑出人才,他們或為政一方,或著書立說,用自己的見解、創造和思想為所處時代打上了一片片「高光」。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當我們再次走近鄭州歷史上的這些名人,或許會有新的收穫。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學家嵇含

上篇我們講的鄭州「名人」是西晉「花樣美男」潘安,其實與潘安同時代的還有一位鄭州大咖——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學家嵇含。

看到嵇含這個名字,再想到他所處的晉代以及「竹林七賢」,不難猜測他與嵇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嵇含正是徐州刺史嵇喜的孫子,太子舍人嵇蕃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侄孫。嵇含本人也是西晉時期有名的文學家、植物學家。

據記載,嵇含傳世作品不多,但其中就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南方草木狀》。別看這部分為上中下三卷的書全書只記錄了四類近80種草木,但其內容在以後各朝藥物學專著中,如唐《新修本草》、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都有收錄,可見本書對後世影響之深遠。

當然,《南方草木狀》除記載了藥物外,還記載了一些食物,如雍菜、甘薯、荔枝等。中原人士竟然會記載荔枝之類的水果?再加上嵇含還詳盡地描述了「花雕嫁女」的過程,以至於有些人誤以為嵇含是未南方人,甚至說他是紹興人。

其實,嵇含寫出《南方草木狀》並不算意料之外。其一,因為祖父級的嵇康愛好老莊,晉代也普遍流行煉丹、嗑藥之類養生術,而嵇含與道教「金丹仙翁」葛洪還是好朋友,嵇含研究道家養生術,進而研究各類植物及其果實,完全在情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世家出身的嵇含免不了「舉秀才、除郎中」,他曾任徵西參軍、驃騎記室督、尚書郎等職位,也就是說,嵇含在世的時光很多是在南徵北戰的軍旅中度過的,從中原到南方甚至更遠的嶺南,也就是常規動作而已。只不過天性好學、熱愛生活的嵇含每到一地就悉心尋訪當地風土人情,記錄奇花異草、巨木修竹,純屬見多識廣軍旅生涯見的附加產物。

民以食為天,《南方草木狀》在大眾中的影響,更多與「吃」有關。如「羅漢佛脂液」「花雕」等,更是普通大眾關注的焦點。

相傳,嵇含是「羅漢佛脂液」的首創者,他用五穀、五果、五菜、五花釀製一種飲料,再由葛洪加進幾味中藥,就誕生了一種神奇的藥液:這種藥液喝上一口,一天不進食也能照常勞動。百年之後方劑落到了少林寺僧之手,武僧們開始飲用「羅漢佛脂液」來增加營養強身健體。達摩入住少林寺後,「羅漢佛脂液」又成了治療和尚「職業病」的良藥……

另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花雕」,最早記錄者正是稽含。在《南方草木狀》中,稽含這樣寫道:「南人有女數歲,既大釀酒,侯冬陵地竭時,置酒罌中,密固其上,瘞陂中。至春瀦水滿,亦不復發矣。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賓客,謂之女酒,其味絕美。」嵇含在這裡記錄的,正是「花雕嫁女」的風俗。

不幸的是,身處魏晉朝那個動蕩的時代,本可以專心研究學問的嵇含還是從政了,剛過不惑之年沒多久,於306年被司馬郭勱所殺。

嵇含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植物,《南方草本狀》作為世界最早的區系植物志,距今已近1700年,是我國現存古代最早的植物學文獻之一。還有人認為,這本書有層次地把敘述和議論交替進行,不僅使讀者對此樹的形態、用途有所了解,也領會到其中包含的哲理,客觀上推動了當時筆記文學的發展。總之,這本比西方植物學專著要早1000多年的《南方草木狀》的出現,使得嵇含成為世界公認的第一位大植物學家。

記者 左麗慧

來源: 鄭州日報 編輯:胡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明代名臣高拱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明代名臣高拱 2020-09-04 2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植物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醜的蘭花
    來自馬達加斯加森林的加斯特羅迪亞阿尼塞盧斯被英國邱的皇家植物園的植物學家們貼上了世界上最醜的蘭花的標籤。 然而,這種植物卻是一種迷人的植物,在蘭花中很不尋常,它表明我們可能多麼懷念隱藏在森林下樹中的東西。
  • 《原神》植物學家克羅麗絲在哪 植物學家克羅麗絲位置介紹
    原神是一款由著名廠商米哈遊精心打磨的全新開放世界冒險遊戲,你以為這是崩壞4嗎?不!你將來到的是一個叫做提瓦特的幻想世界,成為一名旅行者,和各個國家的同伴一起戰鬥,擊敗邪惡。接下來一起看下原神植物學家克羅麗絲位置攻略吧!地圖位置:
  • 歷史名人雕塑——分享名人故事,欣賞名人風採
    古代人物雕像,玻璃鋼雕塑,園林景觀雕塑 沈括在醫藥學上的貢獻還表現在:《良方》中詳細記述了秋石陰陽二煉法的程序要訣,有論者認為應屬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體性激素」的製備法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
    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鞏義的各鄉鎮名人都在這了,鞏義人真厲害!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在鹽鐵會議上,桑弘羊與「賢良文學」60多人展開激烈辯論,批駁他們對政府經濟政策的指責。這是一次有史記載的最早的「舌戰群儒」範例。次年,桑弘羊被政敵刺殺身亡。(閻興業)尹勳,東漢時河南鞏縣人,字伯元。伯父尹睦為司徒,兄尹頌為太尉,其家世代衣冠,宗族位多顯貴。但尹勳卻獨自保持著清廉的節操,不以勢傲人,當時即有「天下英藩尹伯元」之美稱。
  • 我們今天喝到的每一滴酒,其中都流著植物學家的鮮血
    這是為什麼植物學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早誕生的一門學科。它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能吃,有什麼東西能讓別的東西變好吃,有什麼東西吃了會死,以及有什麼東西吃了會讓人開心。沒有記錄告訴我們地球上曾經有多少人是因為吃了自己不認識的植物而毒發身亡的。面對陌生的植物,早期植物學家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觀察經驗去判斷這玩意的毒性和藥效,他們只能把自己的身體當做實驗室——吃死算求咯。
  • 鄭國鄭州鄭縣與中華鄭氏
    鄭國鄭州鄭縣與中華鄭氏     鄭州與鄭姓      「鄭縣」,雖然在鄭州設鄭縣不是最早
  • 西藏歷史上最早的莊園,歷史讓人不願提及,曾在文革被摧毀!
    朗賽林莊園是在扎西若丹莊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封建莊園權力的膨脹和無盡的奢侈欲望,扎西若丹莊園的規模已經不再是貴族們的理想天堂。從開始修建到莊園最終建成,大概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有的人原來還是19歲的孩子,莊園建成時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雖然這個傳說有些誇張,但它反映了莊園的巨大規模和不斷擴張的歷史進程。
  • ...厚重黃河文化與文旅「新業態」碰撞 看網絡名人怎麼「安利」鄭州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當黃河文化遇上網絡名人,會擦出怎樣的火花?7月31日,「打卡老家河南·弘揚黃河文化——2020網絡名人讀中原」活動採風團走進鄭州,聆聽這片土地上厚重的黃河故事,感受文旅產業的新發展。
  • 探尋校訓背後歷史 重慶最早校訓出自晚清求精中學
    探尋校訓背後的歷史:西南大學的校訓如何失而復得,清華中學與清華大學有何關係……而在重慶眾多的校訓中,有一部分是有著鮮明的滄桑感和文化範的,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特色校訓。  滄桑感  求精中學  重慶最早校訓  重慶最早的校訓是什麼?
  • Ecocert培訓小課堂|有機農業歷史(世界篇-上)
    了解歷史,並非是因為對未來缺乏想像;咀嚼過去,明日之路才能走得更加順暢。「有機農業」從提出到如今的快速發展,經歷了1個多世紀。這樣算來,有機農業已是一位百歲老人,但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有機農業就像個呱呱墜地的嬰兒。
  • 「中原名人與黃河文化」論壇在鄭州舉行
    當前位置 > 首頁 > 科教文衛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中原名人與黃河文化」論壇在鄭州舉行 2020年12月01日 17:27來源:中新網河南
  • 「龍」這個姓氏這麼霸氣,為什麼歷史上姓「龍」的名人不多
    「龍」這個姓氏這麼霸氣,為什麼歷史上姓「龍」的名人不多「龍」這個姓氏,說實話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姓「龍」的人確實很少,迄今為止,我只有一位朋友是姓「龍」的。而在我的印象當中,古今歷史中姓「龍」的名人似乎也並不多,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個是楚國的龍且,一個則是現代臺灣作家龍應臺。至於其他的姓「龍」的名人,不知道龍龍我算不算一個,嘿嘿。但是在中國的百家姓當中,確實是有「龍」這麼一個姓氏的。
  • 歷史檔案之鞏義名人:劉延濤
    歷史檔案之鞏義名人:劉延濤作者:閻興業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除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還有多個考古之最
    可是在浙江省就有這樣一座博物館,不但鎮館之寶是獨木舟,就連整個場館的造型都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舟」。它就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跨湖橋遺址,又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城區西南約4公裡處,因古時上湘湖與下湘湖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得名,是浙江省境內繼河姆渡遺址、良渚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是公元前300年由埃及王託勒密索特在亞歷山大城建立的。起先,它是供奉希臘女神繆斯的神廟,附設的宮殿除神室、講堂外,還有動、植物園。收藏天文和醫學等資料,還有美術品、罕見物等。並在此進行學術活動,培養人才。直至文藝復興時期,羅馬的一部分戰利品和中世紀的宗教紀念品也放入神廟中。
  • 水利部評出首批歷史治水名人 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 
    專家表示,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水利部的歷史治水名人,既證明四川治水文化悠久燦爛,也說明四川在評選歷史名人時,充分考慮到名人對國計民生的貢獻。他們3位都曾治水有功,澤被後世的功績至今讓人銘記。至今,阿壩州還保留了刳兒坪、禹廟、洗兒池、禹穴等歷史遺存。段渝表示,在四川寶墩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與大禹同一時期、距今約4200年左右的護岸堤。當時的先民在堤上開挖溝槽,安插木樁起到加固作用,再在近水一側用大量卵石堆築作為護坡。這說明大禹所在的年代,四川先民已摸索出一套治水經驗。西周時期青銅器遂公盨上也記載了大禹治水的事跡。
  • 畢姓起源、歷史與名人
    畢姓即使從唐·垂拱年間(公元685 688年),河南偃師的憬公算起,至今也有2770多年歷史。從宋·乾德丁卯年(公元967年),畢氏婺源始祖文進公遷居嚴溪起,畢氏在婺源已生息了1035年。三、歷代名人1、畢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