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指南】嚴冬前補好五「氣」

2020-12-17 騰訊網

【中醫指南】嚴冬前補好五「氣」

天氣越來越冷,傳統醫學強調「冬藏」,意思是說,嚴冬來臨前,萬物為避其寒冷肅殺而閉藏安靜,以利保存或蓄積實力,待來年氣候轉暖時再生再長。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這時人體中的「氣」(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同樣會在寒冬時節以藏為主。因此,嚴冬到來前,補好體內的「氣」,對冬季養生很重要。

如何理解「氣」,給大家舉個形象例子:一鍋白米,即便加入水仍為米,若加火烹之,則可轉化為米飯。人體的五臟六腑便如同這鍋米,「氣」便是這釜底薪火。唯有「氣」在體內推動運行,才能讓臟腑各司其職,維繫生命。肝氣疏洩、心氣運血、脾氣升清、肺氣宣降、腎氣藏精,如果某一個臟腑之氣虛弱,其功能也會相應變弱。

黃芪泡水補肝氣肝氣指肝臟之精氣與功能,有升發透洩和舒暢全身氣機的作用。肝氣不足,會導致肝的疏洩功能異常,表現為頭昏眼花、視物模糊、面色萎黃、煩躁易怒。調理肝氣的方法有:辨證後,每天用15克黃芪泡水代茶飲,20天為一個療程。艾灸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間的凹陷處)補肝氣,每天艾灸20分鐘。

喝炙甘草茶補心氣中醫稱心臟的生理功能為心氣,也就是說,心氣不足則心臟功能弱、運血無力,表現為手腳冰涼、抵抗力差。調理心氣的方法有:常喝山藥蓮子粥、保證充足睡眠、心情要愉悅、適當參加體育鍛鍊。老年人或上班族可常備一味補心氣的中藥——炙甘草。具體方法是:將炙甘草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泡,早起空腹、晚上睡前各飲一次。

常按陰陵泉補脾氣中醫認為脾氣具有化水谷為精微,化水飲為津液,並轉輸到全身的作用,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得到充分營養。脾氣足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脾氣傷則血無以存,引發各種疾病。常按健脾穴——陰陵泉。以拇指循小腿內側上推,至膝關節下可觸及向內上方彎曲之處,該彎曲旁凹陷處即為陰陵泉。刺激陰陵泉可用指揉法,每次約5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度。

艾灸肺俞補肺氣肺主一身之氣,調節全身氣機,血液的正常運行也賴於肺的輸布和調節,故有血非氣不運之說。肺俞穴是治療肺臟疾病的重要穴位,臨床上常用於改善肺臟功能。取穴時,低頭,頸部突出的椎骨向下數第三個椎骨突起處,下緣旁開兩橫指便是肺俞穴。刺激肺俞穴可通過點按法、揉按法、敲擊法、拔罐、艾灸、刮痧等。

勤練吐納補腎氣腎氣主宰腎臟的正常功能活動,包括生殖、生長和發育機能。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懂得補充腎氣。若腎氣不足,不僅早衰損壽,還會引發各種病症。補腎氣可常練習呼吸吐納。呼,將體內的濁氣呼到底,廢氣排出;吸,將清氣吸入到腎,可以濡養腎臟、補充腎氣。還可通過按摩腎俞補腎氣:雙手放在腰眼位置上下揉搓,每次30下,連做2-3次以發熱為宜。(尹豔)

【來源:新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臺媒:早睡晚起、按摩泡腳 中醫教你如何抗嚴冬
    臺媒:早睡晚起、按摩泡腳 中醫教你如何抗嚴冬 2018-01-11此外,適度運動也是冬季驅寒保溫、改善血液循環的好辦法。資料圖:寒冷的冬天,民眾加厚衣物騎行。 張浪 攝  文章摘編如下: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萬物依循四季氣候變化的生活模式。
  • 王東海分享:中醫讀書指南
    讀者諸君如能循此指南學習,自然會獲益非淺。本文不足之處是漏掉了「一針二灸三藥」裡的針和灸,缺經穴治病書目,希望有行家留言或賜稿以補其不足,先謝謝!中醫讀書指南王東海傳統中醫的著作浩如煙海,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純中醫、傳統中醫?本人願從自己的經歷中談一些個人看法。
  • 東營市中醫學會及中醫協會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學術年會舉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東營報導12月11日下午,東營市中醫學會及中醫協會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學術年會開幕本次學術大會包括「東營市中醫學會及中醫協會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和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盧思儉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研討會」兩個主要內容。東營市中醫學會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成員及相關專業的醫務人員參加了此次會議。五運六氣學說起源於《黃帝內經》,通過運氣學說來解讀中醫,可以更好地看到中醫理論的科學本原。
  • 中醫治療便秘五法:瀉、潤、補、疏、溫
    下面介紹5種中醫治療便秘方法。 一、瀉法:這在中醫中也叫作行法,有大行和小行之別。主要是應用具有通瀉作用的藥物促進患者排便,比較常用的藥物有巴豆、大黃、牽牛子、番瀉葉。在臨床應用中,常用大黃、番瀉葉等,對巴豆一類藥物說得多,但用得相對較少。
  • 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
    了解一些中醫知識的人,都知道「氣血」這個詞,大家可能認為氣血是一個「東西」,但是事實上,氣與血是兩個概念,氣屬陽,血屬陰,二者之間既有所區別,又有關親密的聯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能行血,也能攝血。而血則是氣的載體,並且給「氣」提供充分的養分。
  • 青春中醫|中醫故事|叮~小中醫的運動指南到啦,請籤收~
    青春中醫|中醫故事|叮~小中醫的運動指南到啦,請籤收~ 小中醫心疼地抱住胖乎乎的自己 但是,小中醫才不怕 因為我有小中醫最全運動指南!
  • 添行健艾姜貼暖心提醒:嚴冬防疫增強體質,三九灸是重點!
    添行健暖心提醒:嚴冬防疫增強體質,三九灸是重點!嚴冬來臨,寒氣侵襲,2020年進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時間——三九。三九時節此時陽氣斂藏,氣溫極低,人體皮膚乾燥,毛孔閉塞,氣血不暢,寒溼體質或身體素質較差的人,很容易受到寒邪侵襲導致生病。
  • 中醫的「氣」到底如何理解?很全面!
    五行 學認為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主要作用有五方面的五大作用,即金木水火土,故有金氣、木氣、土氣、水氣、火氣。金氣,就是五行 之金對生命的作用;木氣,就是五行 之木對生命的作用。五行 之木,是陰陽 學的少陽,陰陽 日曆學中的春,故木氣、少陽之氣和春氣具同樣含義。
  • 黃帝內經 | 從甲流到非典,中醫是如何通過五運六氣,預測及治療瘟疫...
    中醫與西醫關注點不同,中醫不關心你的「因」,而是關心身體內在系統的「緣」。也就是說,如果你身體的內在系統保護得好的話,第一,你不會發病;第二,即便你發病了,身體也能很快把病毒幹掉,恢復常態。
  • 20160413 六氣治法:茯苓,白朮,以及中醫學習方法共享
    補中燥溼,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洩利。(2)  《長沙藥解.卷一.白朮》:白朮補土燥溼,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洩兼醫。仲景治水,五苓、真武、附子、澤瀉諸方,俱用白朮,所以培土而制水也。(3)  《長沙藥解.卷一.白朮》:其性守而不走,故於補虛故固脫,獨擅其長,而於疏通宣導,則未能焉。
  • 解讀2016丙申年的能量(「五運六氣」)
    編者按  「運氣」一詞在古代是用來預測氣象氣候的用語,是五運六氣的簡稱。運氣學說是中國古代研究氣候變化及其與人體健康和疾病關係的,中醫界內有一句話可說明其重要性: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乙未年即將結束,丙申年的五運六氣是怎樣的呢?
  • 五運六氣
    天地一體,五臟一致,人在天地之間,活在氣交當中,《內經》運用五運六氣來描述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博大精深,天地人事無所不包。 五運六氣是天人之學的中醫運用,研習中醫的一把鑰匙,中醫各種學說基本建立在五運六氣基礎之上,《輔行訣》和《傷寒雜病論》這樣的醫家經典都可能建立在五運六氣的基礎之上。
  • 零基礎入門五運六氣,附辛丑歲五運六氣預測
    五運六氣,應該看成中醫界(或者說中國古代)的天氣預報。有特色的地方在於,這個預報不僅預測天氣,同時也預測這樣的天氣可能給人體帶來的影響,也就是人容易得什麼病——這個觀點是針對人群而言的,對於個體不一定適用。舉個例子,2018年末到2019年初的流感,從整個人群來說,有可能是受了戊戌年運氣的影響,大部分人都有溼重的特點,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是溼溫病。
  • 跟著五運六氣看養生!中醫師:己亥年好發這些疾病
    從1月份開始,《健康遠見,對身體好!》也將每個月採訪報導,分享他最新的保健知識,以下是他的訪談內容:時下流行預防醫學,其實,古時候的中醫就已經有「五運六氣」的理論,搭配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可以預測當年好發的疾病類型。以此來看,農曆己亥年是「甲己合化土」,這一年的大運是「土不足」,全年氣候溼氣不足,比較乾燥,上半年會以脾、胃等消化疾病為主。
  • 五種生烏髮的中藥泡水,還能補肝腎、調理氣血不足,中醫養生知識
    中醫認為,人的衰老過程主要是肝腎功能和氣血的漸衰,所以養生重在養肝腎、養氣血。此文的中醫養生知識主要介紹五種中藥泡水喝,能補肝腎調理氣血不足,生烏髮調理鬚髮早白,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養生效果。一般中醫書籍或者網上說的何首烏都是「制何首烏」,只有它有補肝腎、益精血、生烏髮、強筋骨、化濁降脂、調理氣血不足的作用;而從野外直接找到的何首烏沒有經過中醫炮製都稱「生何首烏」,它的作用與制何首烏完全不同。
  • 教你在中醫高手面前完美裝B!五運六氣推算快速入門!
    前言經歷了SARS和新冠疫情的衝擊,大家越發對中醫充滿信心,也越發對「五運六氣」充滿興趣。網上多了很多關於「五運六氣」講解的小課,但內容往往balabala都是比較晦澀難懂,自然很多普通民眾都打起了退堂鼓~五運六氣的內容,是宇宙星系對地球影響作用的體現,也是地球氣侯變化規律的總結,甚至也包括了異常氣侯的分析(可參考龍砂學派顧植山教授早年講義內容)。
  • 滯針術手法補瀉探析
    搓法首見於元代竇傑的《針經指南》:「搓者,凡令病人覺熱,向外臥針似搓綿之狀,勿轉太緊,治寒而裡,臥針前轉法,以為搓也。」明代《針灸大成》明確提出搓針的注意事項為「氣至針纏莫就移」,並描述針刺得氣時「如針至深處,而進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周起皺紋,其針如生在內,此氣實之極也」的現象與滯針表現相同,為滯針手法的來源奠定理論基礎。
  • 從中醫五運六氣學說,淺談為何公元2020庚子年5至7月我國暴雨成災
    如果你是首次聽說中醫五運六氣學說,可以在百度百科查看《五運六氣學說》、《黃帝內經》。下面直奔主題了!論公元2020庚子年,為何在三之氣(5月20日至7月20日)我國暴雨特別多?二十幾個省出現汛情。(央視新聞報導了氣象專家的觀點,是受太平洋氣溫影響……)那麼從中醫《內經》五運六氣學說如何分析?
  • 中醫講的氣是什麼?哪些舉動最傷氣?人體 10大補氣穴位!
    在生活中,看朋友面色紅潤,大家都會誇他「氣色」好。那麼,「氣」到底是什麼,怎樣會傷氣,而「傷氣」又有哪些表現呢?中醫講的氣是什麼?氣是如何被傷的?不玄虛——氣其實是一種物質。很多人認為氣是一種很虛的概念,但在中醫的認識中,氣同時具備了物質性和功能性的理解。
  • 懷孕前的中醫調養對策
    懷孕前的中醫調養對策  調整體質的重要性:  吳明珠中醫師指出,孕前注意體質的調理,並且積極治療一些本身就有的慢性病或其他疾病,才能在懷孕時給予寶寶最有利的生長環境,如罹患蕁麻疹、異位性皮炎的夫妻,最好孕前就能先疏導病體、作好治療,以避免生出過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