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改革中的分歧與爭論 應暢通利益表達機制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在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需要面對不少複雜局面和棘手難題,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凝聚共識,積聚力量。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有一個凝聚共識的過程作為思想準備,沒有共識,就不會有30年來風雲激蕩的改革進程;離開共識,我們也很難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共識往往與縮小分歧相伴生,與解決問題相伴生,與化解矛盾相伴生。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分歧。無論是圍繞思想解放,還是圍繞改革開放,無論是圍繞中國道路,還是圍繞發展方式,無論是圍繞自主創新,還是圍繞消化吸收,前前後後都有過爭論與分歧。

  這些爭論和分歧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演變成為發展的障礙和前進的羈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進程有力表明,只要我們有共同的目標,有包容之心,有清醒的認識,有勇敢的決心,那麼再大的分歧和再多的爭論都不會失控,都會朝著形成共識的方向轉變。

  我們應該著力於暢通利益表達機制,讓不同的聲音有合法的表達渠道;我們應該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在不同聲音碰撞、交鋒、磨合中,逐漸形成社會共識。

  我們必須有足夠多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是當今中國的重要任務,也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根本路徑,因此新的一輪改革,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我們今天的改革正在向全面綜合改革的攻堅階段深化,諸如分配不公、分配不規範的問題依然存在,也依然是當前社會的焦點、難點和痛點,因此無論是從改革的自身邏輯,還是從發展起來之後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使我們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和完善。

  共識往往與發展預期相併行,與信任信服相伴隨,與「最大公約數」相依存。

  我們不可忽視這樣的矛盾與糾結對凝聚共識的幹擾:仇官仇富心態與和諧社會預期、既得利益集團阻力與改革推進預期、公權損害私權與公平正義預期等等。因此,如何給民眾以希望,如何正確引導預期,如何客觀理性地表達預期,決定著社會共識的形成及其凝聚力和影響力。

  不可否認的是,媒體輿論場、網絡輿論場、街談巷議輿論場並存的現實使得當前的社會輿論格局更加複雜,加之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員在處置「敏感」事件上存在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等問題,導致在部分輿論場中負面情緒堆積,引導輿論難度增大。因此如何適應輿論場的變化,如何在複雜輿論場中贏得主動,如何進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都需要我們花大力氣來應對。

  在利益分化、主體多元的社會格局中,找到了公眾認識的「最大公約數」,就有了社會粘合劑、關係穩定閥、發展推進器。具體而言,延長退休年齡你可以贊同或反對,老有所養卻應是共同目標;火災吞噬的人數你可以懷疑,但及時公開信息、不能造謠傳謠卻是基本原則;老人跌倒你或許選擇袖手旁觀,但必須明確的是伸手相救、知恩圖報才是社會良知的顯現。未來中國的發展,必須找到這樣的「最大公約數」。

  共識不是自然生成,共識往往需要破繭而出,需要合力推進。

  每一次的發展飛躍都伴隨著思想解放、理論突破。時代呼喚思想解放,改革需要思想解放,它直接關係和影響到改革開放和中國夢的前進腳步。對於思想認識之爭,既要寬容,又要有底線;對於民主訴求,既要合理引導,又要實踐回應;對於文化形態建設,既要強調堅持主流,又應允許百花齊放。

  新聞報導在凝聚共識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必須明確的是,無論何時、無論在什麼條件下,新聞報導都應牢牢把握和遵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絕不可在重大原則性問題上似是而非,搖搖擺擺,更要防止個別極端主義思想傳播影響和幹擾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我國正處在發展關鍵期,也處在矛盾凸顯期和轉型升級「換擋期」,這種情況下,更加需要把握正確的思想導向、輿論導向、共識導向,引導公眾正確地看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正確全面地看待消弭分歧、凝聚共識的極端重要性,正確地看待多元與共識、小眾與大眾、利己與利他的關係,在凝聚強大共識中,合力推動改革發展。

  總之,只有建立共同的社會認知、行為規則,才能保證思想觀念的碰撞、不同利益的博弈不至淪為紊亂社會秩序的負資產,而成為推進社會前行的正能量。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才能充分激發出社會的最大合力,攻堅克難,推動中國巨輪滾滾向前。 郭奔勝

相關焦點

  • 王俊生:中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利益:爭論、共識及超越
    為此,中國應採取積極外交行為,通過建立"中美雙領導體制"妥善處理好美國因素,積極整合東北亞地區維護好體系穩定,聚焦發展主動營造戰略機遇期。關於東北亞區域研究學術界已有大量成果,但有關中國在東北亞地區利益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中國學者的相關成果較為籠統,缺乏基本共識。西方學者主要傾向於對中國在具體國別和議題上的利益進行分析,同時又多從競爭性視角、特別是霸權爭奪角度人手。
  • 奧冠何雯娜辦婚禮引南北分歧:看英文中分歧、爭論與討論的區別!
    何雯娜娘家與婆家就先在哪方辦酒席產生分歧——那麼「「分歧」、「爭吵」、「爭論」用英文該如何表達?它們之間區別又是什麼呢?Argue「爭論」用英文怎麼說?argue [ɑrɡju]argue指就自己的看法或者觀點,提出論證。和他人「爭論」,是有根有據的,而不是吵架。
  • 新時期國企改革應聚焦核心問題重點突破
    獨家訪談 本報記者 張一鳴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國企改革的表述,和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中央企業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遇到哪些難點,如何突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三家大型央企負責人: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葛紅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奚國華。
  • 華生:土地制度改革的實質分歧
    因此,下面我將聚焦爭論的幾個實質問題,這樣大家即使達不成共識,至少也能明白分歧所在。  分歧之一: 農地農宅入市,還是建築權歸屬周教授高舉著農地農房入市的大旗,從道德高地上殺將下來,但他的這一刀本來並不應砍向我。
  • 親歷者回憶:為什麼「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的一座豐碑...
    然而當我們將時鐘撥回到2005年初,發展進入第15個年頭的中國資本市場,關於股權分置改革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四年,與此同時,中國股市結構性矛盾日益加大,解決股權分置這一制度性矛盾已成為當務之急,決策者、監管部門、專家學者和市場投資人對此形成普遍共識。
  • 刁大明 蔡泓宇:競爭性對華戰略調整的美方爭論
    即便是針對當前中國推動全球治理和國際機制改革與創新的行動,布魯金斯學會的米拉·拉普-胡珀(Mira Rapp-Hooper)等人也解釋稱,這正好反映出中國是國際體系的"修正者"而非"顛覆者",中國尋求的是修改國際規則以有助於其發展而非將其全面推翻。
  •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中美相互需求和共同利益大於彼此分歧
    新華社華盛頓7月25日電(記者陸佳飛劉晨)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25日出席「中美關係的前景與挑戰」研討會並發表演講,強調中美兩國的相互需求和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  崔天凱說,中美關係能在過去幾十年變得更加強勁而富有活力,不是因為沒有困難,而是因為我們始終胸懷大局,抓住了以建設性的方式擴大合作、管控分歧的機遇。
  • 過渡安排起爭論 談判規劃有分歧 英歐開始新一輪討價還價
    對此,英方表示,鑑於歐盟的上述要求與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去年在佛羅倫斯演講中提出的訴求高度契合,英方致力於在今年3月份的歐盟峰會上與歐方就過渡期安排達成一致。然而,這一看似簡單的談判進程正面臨超出此前預期的挑戰。  當前,英歐雙方面臨的首要挑戰是英國如何在脫歐之後應對歐盟新設立的法律。英國此前表示將在過渡期內繼續遵守和延續歐盟的法律,給予商業部門足夠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 應當以怎樣的歷史價值取向認識和推動改革
    、市場機制不夠完善所導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的客觀存在,是否定和批判以往改革的理由,還是進一步對未來改革深化提出的新的要求﹖這些問題的回答,在原則上都應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從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變化的歷史事實出發來發現和解釋。
  • 李友梅:談談改革開放中的倒逼機制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曆程可以發現,倒逼機制是推進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機制。所謂倒逼機制,就是以責任落實、問題解決、目標實現為強有力約束,引導改革方向,規範改革措施,推動改革不斷深化。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 「科協改革研討」科技社團參與決策諮詢的機制研究
    編者按近年來,重慶市科協會同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連續舉辦5屆科協改革理論研討會,聚焦科協系統改革、發展、服務、創新、治理中的問題開展深入研究討論,匯聚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協工作者的思想和智慧「科協改革進行時」微信公眾號專門開闢「科協改革研討」專欄,陸續刊載研討會優秀成果,以饗讀者。科技社團參與決策諮詢的機制研究摘要:科技社團參與決策諮詢機制區別於專家參與機制的一項重要環節就是組織利益的整合與表達,以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政策諮詢系統。
  • 戈登·布朗:各國應在變局中尋找利益匯合點
    我贊同中國領導人長期以來的信念,即發展國家之間的利益匯合點,建立堅實的共同利益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的大變局中,構建利益共同體。因此,我想提出一個「儘可能合作」的議程,即找到各國共同利益,且通過加強合作,我們可以管理競爭,甚至管理有潛在衝突的領域。中美都應理解自己的國內優先事項——美國是疫情後重建經濟和國家的凝聚力,中國不僅要保持政治穩定,還要實現廣為宣傳的到2050年達到更高水平的繁榮的目標。
  • 華生:土地制度改革的焦點分歧(上)
    中國的土地制度,特別是近年來越演越烈的土地財政制度,存在諸多重大缺陷,亟待全面改革。然而,土地作為外部性極強的特殊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配置有其特殊的規律。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土地的用途界定和建設使用,並不是如其他資源和商品那樣,由產權人自己或他們之間的自由市場談判決定。而這一點是過去引進市場經濟的教課書中並沒有說明的。
  • 我曾提出中國應成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如今呢?
    雖然雙方還存在一些分歧,不過中方已經同意在一些領域對政策進行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改進,而作為回報,美方將(至少在短期內)推遲採取那些不利於美國自身的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措施。這就是「第一階段協議」。至於「第二階段」,就留待以後了。
  • 激勵機制再造:政府治理改革的著力點
    這不僅因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諸領域的改革都需要政府主導推進,更重要的是,政府自身若非深化改革、全面準確地履行職能,其他領域的改革就無法坐實。就此而言,政府治理改革堪稱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性樞紐。
  • 王毅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不能讓矛盾分歧定義當前中美關係
    雙方應認真落實好上述原則,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拓展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管控分歧,確保兩國關係大局不受到大的幹擾。三是要聚焦擴大合作。回望40年,中美關係從來都是與時俱進的。互利合作,永遠是推進兩國關係的主動力,也是抑制各種負面和消極因素最為有效的途徑。
  • 韓慶祥:改革總目標與三個根本機制
    我們可以從許多角度理解改革總目標,這裡著重從社會發展的動力、平衡、調整三個根本機制角度來理解。 改革總目標是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提出的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以後,我們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把蛋糕做大,所以,鄧小平同志講發展才是硬道理。從國際上看,可以借用大衛·哈維提出的時空壓縮概念來分析,就是發達國家幾百年時間完成的現代化建設任務,我國要在很短時間完成。
  • 開發者向開源項目提交 issue 表達謝意引發爭論
    一群開發者吵了起來,但這次不是爭論世界上最好的語言,而是應不應該為開源項目提交表達謝意的 issue。
  • ...釋放善意,但也需要美國在臺灣、香港等中國核心利益上停止無理...
    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能否在良性競合中得以修復,考驗雙方決策層的博弈智慧。11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電祝賀拜登當選美國總統時明確指出,希望雙方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
  • 意見分歧時「沉默才是不禮貌的」,怎麼做才能讓爭論有價值?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 Adam Grant說,那些富有創造力的成年人往往是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種緊張不是來自大打出手或是人身攻擊,而是意見分歧帶來的。當一些三十出頭的成年人被要求創作一些虛構故事,這些故事裡最富有想像力的那些,是來自成長過程中爸媽經常發生爭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