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021-02-08 野人文件館
註:該系列文字是為預計明年在音頻平臺推出的「中西古今藝術哲學」通俗講稿所作的讀書隨感,須特別聲明的是,它絕不是未來講稿的實際內容。提到儒家,映現我腦海的是那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文辭帶給我的美感遠勝過廣受讚譽的「吾與點也」。它傳遞出人被赫然拋到有限時空中的感受,茫然、悲涼、無奈,那麼,請快去用這即將消逝的時光多做有意義的事吧。如果這是美的,它無疑屬於精神的境界美範疇。但儒家思想中屬於美學的部分與我偏愛的這句無關。儒家思想追求的超越感官的美,指道德美或叫心靈美,它是善與美的結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細想下來,真善美三者中,善與美更能映現出人性特質。「真」無論就「真實本能」還是「實事求是」而言,都不為人類特有。比如,動物就比我們活得真實,餓了吃、飽了睡、看見母的不顧環境與條件就把身子摞上去,全無世俗眼光的障礙,夠本真吧?而機器則在說實話方面遠超人類,再實在、一根筋的鋼鐵直男在計算機面前也是口不對心的。因而,唯「善」是人類才有的追求,倫理意識、道德準則、廉恥心和羞愧感,會在不經意間偷偷蕩漾、於心中泛起漣漪,即便再壞的人也會於一生中的某刻產生為善的慾念。此外,就是「美」了,很多草原、海洋生物都長得美,一身大花、騷得不行,但那是上帝的功勞,在生物界唯有人才有創造美、欣賞美的需求和能力。「善」與「美」是真真的以人為本!本文要講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四位大神都是這種善美結合的美學觀的支持者。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仁」,「仁」是通過情感與理性共同認識到的,在社會的組織形式層面就反映為賦有規範的「禮」。孔子提倡的「仁」是很現實、很實際的,所謂「親親」就是要更愛與自己血源親近的人,以此向外類推。如果都能做到,整個社會就會織成一個「愛有等差」「愛有親疏」的和諧大網。「裡仁為美」就是說當你的心靈處在仁愛層面時,那種感受就是最美的。孔子因而是中國社會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仁」或「善」可以看做是人的心靈內容,而「美」則相當於它的表現形式。當心靈到達了「仁」,言行自然就會遵守「禮」的要求,所謂「克己復禮為仁」,美的表現也會相應出現。反之,「禮」的形式必然要以「仁」為初心,而「美」的形式如果沒有「仁」與「善」的心靈內容也不是真正的「美」。以內容與形式看,二者必須高度和諧,和諧了就是「文質彬彬」。孔子在詩歌與音樂上的鑑賞力應該不低,否則就不會破天荒地看出美與人性塑造之間的關係。他必是感受到了藝術實際的美好,發現這與他在倫理上的覺悟是相吻合的。孔子曾在聽見《韶》樂後,三個月對肉味毫無興趣。可見他是將生理刺激與藝術審美分開看的,這很高級,美離不開感官,但也絕不是感官刺激之本身。孔子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作為儒家審美的最高標準,這是一種「和」的狀態,儒家思想中充滿了對事物兩分後必然指向兩極的主觀調和,這與中國文化注重事物的流動與轉化有關,當達到這種狀態時,無疑就是最美的,也是符合仁的。在對待學習知識的問題上,孔子也將美感融入進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就是精神愉悅,學習關於「仁」的知識,唯有到達「美」的感受時才最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則是將倫理追求與對大自然的審美感受結合在了一起。此外,在審美上孔子還提出「興」「觀」「群」「怨」的範疇,其中「興」是中國文學審美上的重要概念,大意指使人振奮,沒有「興」的藝術手法與審美感受就沒有中國的詩歌美學。孔子將「禮」和「樂」結合在一起成為「禮樂」,即用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承載道德與政治內容,它基於對人性規律的發現,一種美好的感受可以將人引向另一種現實目的。蔡元培曾指明中國雖沒有全民信仰的宗教,卻是以「美育代宗教」,實際就是用美感來完成道德目標,以此建構政治上的和諧統一。這個看法極準。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孟子最重要的意義是將孔子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及政治抱負,定義在了「性善」與「仁政」上,這便將儒家思想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孔子從未提出性善論,人性在孔子那裡是複雜的,他甚至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認為好色的人遠多於愛德的人,這無疑是對的。到孟子這裡,「性善論」的提出則進入了極端的空想階段,孟子對此的論證諸如人天生就有不忍之心所以就是性善,水往下流就猶如人性是善的等等,在稍具獨立思考的人看來並無說服力。縱觀人類文明,很少有像孟子這樣提出性善學說的,性本私、性本惡、性本無善無惡等似乎更符合常識。所以,孟子的設想與其說是一種求真的定義,莫如說是一種對善的倡導,一種倫理追求的價值取向。即便不是一開始的「性本善」也必然是後來的「性向善」,總之人就是要「善」。在沒有宗教指引的國度裡,聖人的話成為無數士子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取向,孟子的精神著實引領了之後一千多年中國知識分子的道德追求。「性善」表現在政治實踐上就是「仁政」,反之「仁政」的倫理基礎就是「性善」。正是因為人性本善或人性必然向善,所以統治者就要順應這種人性,當你的行為符合仁義與善的時候就能獲得更多支持。因此,不要總想著「利」,只要踐行仁義就夠了。在戰國亂世中,孟子是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他像孔子一樣也被講究實際的君王、政客們無情冷落了。

孔夫子舊書網上出售的舊版《孟子》。

今天回溯性善論和仁政主張,會發現其中比較致命的問題。就是除非你是像孟子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否則,不承認人性本私或本惡的本質性意義,一味地出於理想宣揚仁與善,就會導向它的反面。性善論既是極少數如孟子這樣拒絕言利者的高尚追求,也是蒙昧大眾的一劑溫良毒藥,乃至自我扭曲的不見血的兵器,它也為擅於鑽營者在人情、善良、義氣等高大上概念下創造了太多牟利的空間。但是無論如何,對孟子而言「仁政」與「性善」都是必然的追求。為此,孟子在美學上提出了「充實之謂美」的人格美主張,當你把仁義道德真實灌注於身心之中,就會產生由內而外的美,這實際上還是在講善與美的統一。孟子極其注重主觀的道德修養,提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氣」在孟子之前,於《老子》和《管子》中都指的是客觀物質,是中國人眼中的世界最小組成單位,類似於現代人觀念中的氣體。但在孟子這裡,他將其當做了主觀意識看待,客觀的物質現實與主觀的精神意識都是由「氣」組成的,意識也是一種真實存在,它必然也是以「氣」表現的。變動不居、神秘莫測的「氣」於是貫穿了主、客體世界。此後,這個「氣」便成為了中國美學與藝術中非常重要的範疇,著名藝術理論家謝赫為中國繪畫定下的總基調便是「氣韻生動」,「氣」是第一要義。儒家思想再之後的重要傳承人是荀子,他走向了孟子的反面。孟子是高度唯心的,荀子則是唯物的。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則直接了當地說人性本惡。在荀子的觀念裡,天和人是分開的,各有各的規律,不能混為一談。天也就是大自然,它沒有意志,冷漠、客觀;但人是有意志的,有目的、有價值;我們可以在了解大自然後,充分利用它為我們服務。從科學角度看,這是無疑是一種進步。在討論人性的部分,荀子認為人的天性就是自私狹隘、好吃懶惰、見色起意,這才是真實一面。但也別急,荀子畢竟是個儒家學者,他並不選擇就坡下驢、破罐破摔,而是主張在認清血淋淋的真相後,向它的反方向使勁用力。性惡雖然真實,卻也非常低級,我們一生的努力就是要離開這種低級的真實,人為地用倫理道德改造它,去遵守禮儀規範,把它變得「偽」起來,這樣的人生就有意義了,社會也和諧了,「美」緊跟著就出來了,正所謂「無偽而性不能自美。」荀子的美學觀在這樣的認識結構中應運而生,其不過還是儒家美育的老生常談。

影視劇中的李斯形象。

荀子挺給力,他實實在在地揭露人性,實實在在地提出改造方案,又實實在在賦予這種改造以「偽」的實質。荀子培養了兩個著名的學生,秦朝名相李斯和法家思想家韓非子,兩個人都是狠角色,不像老師那樣的自我擰巴,他們要將性惡論貫徹到底,充分利用人性弱點、以權術馭人幫君主實現權力欲望。在實在人荀子的間接指導下,法家思想也成為了先秦最壞的思想。他們在心裡將人等同於壞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後來的陽儒陰法、外儒內法則是統治者們看出了法家權力鬥爭的強大力量,而儒家又可以成為道德的理想招牌。根本上是卑鄙、詭詐、牟利,外表還需將仁義道德拿來偽飾、周旋、調和,這套當婊子、立牌坊的技法也成為後來中國人所謂「成熟」的處世之道。於是,在儒家仁義孝悌、重農抑商等觀念幹預及法家的淫威之下,關於「利益」的問題從未在封建社會得到過公開、公正的討論,自然也就提不上現代人追求的公平了。將儒家思想推上歷史舞臺的重要推手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天人感應」等主張,董仲舒的美學是建立在「天人感應」基礎上的各種禮儀和教化。我著實不喜歡這個人,對之後的儒家思想及其美學規範也無感,就這樣一帶而過吧。

在兩千多年的喧囂中,真正的儒者是孤獨的……

儒家是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主義長河。它比道家思想多出一份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入世精神,也比自由、民主、科學的西方普世價值多出一份委屈乃至扭曲。在兩千多年的喧囂中,真正的儒者是孤獨的,不被利用和歪曲的儒家最高理想其實從未實現過。儒家美學無非就是善和美的統一,一種調和後的美育教化。這種美學在今天看來平平無奇,顯得迂腐。但於我而言,卻因閱讀儒家典籍感受到了另一種美,就是開篇提到的孔子在泗水岸邊感嘆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啊,無論理想多麼艱難,青春又多麼短暫,這個世界都值得停留,值得我們前赴後繼。

近期文章(輕按點擊)

系列讀感:

讀感|萬物皆齊,不自由

他騎牛向西,去自殺……

古希臘至中世紀美學思想(文章連結)

思想:

窸窸窣窣的蟬聲

詩歌:

詩選(2016-2019)

影評:

「看」楊德昌的《恐怖分子》

電影《小丑》與蘇軾詩詞之外的第三種「絕望製作」

劉慧芳到巧巧:中國女性紀念碑的嬗變——《江湖兒女》影評

藝評:

停頓、屍或者花——兼祭黃永砯

傷害方式與身體道場——鄭金巖&譚勳雙個展的另一種書寫

作者簡介

王冠,1986年出生,2008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曾輾轉祖國南北任職於各種文化創意類企業。

文化活動包括:思想理論、文藝評論(文化隨筆)、詩歌、繪畫、展覽策劃等。著有論集《野生秩序:藝評與哲思文集》、雜文集《不是不》、隨筆集《我在我的周遭》、詩集《幸福的假山》等多部作品。曾參與策劃第六屆中國宋莊文化藝術節。

一個人の思想山川

不一樣的理想國

相關焦點

  • 再見七月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再見七月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2019-08-01 12: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再見七月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轉眼,7月就匆匆而過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孔子的叮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站在河岸上,眼望著奔流不斷的河水,不禁感嘆道,都過去了,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沒日沒夜呀。在我的印象裡,孔子應該不會說這樣的話。作為一代聖人,應該都是積極向上的言論,而逝者如斯夫這句話,流露出的卻是無常之感,由此便可想到,原來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也有同我們一樣的感受和情思,從而覺悟到人性的永恆和偉大,而他老人家卻把這種情感提煉的這麼精妙。能流淌千年的,都是經典。我相信再過千年,依然常伴人間。逝者如斯,論語那麼多積極的經典語錄為何單寫這句呢?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德]塞繆爾·厄爾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年少的相貌不當惟有安分守己這一種,它不妨是猖獗輕率的衝動,也不妨是破釜沉舟的奔赴,亦大概是美妙快樂的童話……只要賦予它臉色,它也定會回報一百倍般耀眼的煙花。每一腳都是最佳的安置,只需踩出第一步,時間會回答每一腳的迷惑。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詳解:「聞聖人之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地「承擔」,就要開始「見、學、行」「聖人之道」。對於這個「承擔」的開始,「子在川上」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聞聖人之道」,就是「見、學、行」「聖人之道」的開始、源頭,因此才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在川上」,無論是否實指孔子真的站在某條河的源頭,都更重要地指向「承擔」「見、學、行」「聖人之道」的開始。這裡,既是孔子的自我感慨,也是對要開始「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的忠告。
  • 孫家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文/孫家潭去年春天買了一塊寮國北部的凍石,印紐借用表面的黃色石皮,刻了一組螭虎穿環,共有六隻螭虎,神態各異。此石且尺寸可觀,印面為15/15、高17.2公分。那天聚會時我在發言中借用了《論語》中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月。」是與大家共勉。事後感覺孔子的這句經典名句寓意很好,共十四個字,因印面大,安排起來應該也順手。可是手邊的雜事多,刻印一拖再拖……直到今年,整整一年之後才得以動手刻制。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川上觀水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的,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暫,做任何事,尤其是修煉佛法這樣莊嚴殊勝之事,更要精進不停,只爭朝夕。所以說,真正的智者來人世,只是隨緣小住一時,並不會迷失於外物之中的。
  • 每天學點國學: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什麼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先跟大家愛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海倫·凱勒,出生於1880年6月27日,逝世於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陶淵明《雜詩》「逝①者如斯②夫③,不舍晝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它形容時光就像河裡的水一樣,晝夜不停地流逝。有感慨時光飛逝,歲月不等人的意味。也慨嘆時光易逝,勉勵我們的進德修業,像奔流的河水一樣,孜孜不倦,永不停息。①逝:往,離去。
  • 人生是一條湍急的河,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生是一盤步步為營的棋,落子成局,後悔已於事無補;人生是一條湍急的河,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那些不經意間遇上的感動,那些流年中傾情過我們的路人,那些用心經歷的故事,都構成了生命途中最美麗的芳菲。
  • 讀書筆記(二十四):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篇第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楊伯峻 譯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P131譯文:孔子在河邊,嘆到:「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注釋:孔子這話不過感嘆光陰之奔馳而不復返罷了,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義。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如何修己以安人?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一天天的流逝,卻仍沒有活出最理想的自己,仍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就像電影《無問西東》的開頭,「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其實,比失落更殘酷的是,失落沒有任何意義與實際作用。
  • 我讀《論語》206: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站在黃河岸邊感嘆:時間的流逝就像眼前奔流不息的黃河,晝夜不停地向前奔流不息。奔流不息和馬不停蹄,在諸多時刻留給世人的都是殘忍和憂傷,無數的美好最終都隨它們了無蹤影,空留滿紙文字,在惆悵中去模仿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對纏中說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解讀的分析
    《論語子罕篇第九一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錢穆譯】先生在川水之上,說:「去的就像這樣呀!它不舍晝夜地向前。」「不舍晝夜」就是什麼時候都不停息,什麼地方都不休息,什麼情況下都不停止。相比傳統的解釋,纏師的解讀沒有感嘆光陰、萬物的流逝,而是多了積極的意義,希望追求君子和聖人的人像奔騰不息的河流一樣永不停息,努力修行不休息,不停止。
  • 【作文頭條】「逝者如斯夫」千年傳承,千種解讀
    機遇有時,砥礪無息李劍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直以來,人們大多用此句來談時間:時間如同流水一樣一去不返,故而要珍惜時間。其實,聖人一言,含有多義。聖人之所以為聖,在於其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常人。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慨時間的背後,是與陽虎的數年糾葛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當然是孔子的名言,說的是孔子帶著弟子們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形容時間像流水飛逝一般,一去不復返。類似的話,還有一個人說過,那就是與孔子糾葛三十年的陽虎。
  • 漫談《論語》中的教育思想與高校學生工作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青年學生們,不要在該奮鬥的年齡選擇安逸,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要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要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採用何種修辭,原來背後有故事!
    看官們,提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兩句詩詞,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出自《水調歌頭·遊泳》裡的一句,其引用的是孔子《論語·子罕》中佳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據史料記載,當孔子說這句話時,有一個背景故事。
  • 《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回不去的過去,只能做好現在
    時光匆匆,畢業的第七年,暑假就是畢業的第八年,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年紀大了,也漸漸地開始懷念過去;年紀大了,也漸漸的記憶力衰退,我怕自己忘了從前,也迷茫的生活在現在,也不敢再奢求更好的未來,所以,開始了這個平臺,記錄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奢求做到極致美好,只願自己一直堅持到底。
  • 國學文化:「逝者如斯夫」,「於穆不已」,感嘆的是什麼?
    「逝者如斯天」出自《論語˙子罕》。完整句為:「逝者如斯天,不舍晝夜」,是孔子在川上發嘆而起,後來被無數文人學者引用、闡釋和化用。這句話以現在的意思是:哀嘆時光像流水一樣的逝去,日夜不停。但是對於孔子的「逝者如斯天,不舍晝夜」,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秦漢時期對「逝者如斯天」的理解孟子認為孔子這句話形容的是水,因為在《論語》中還有這一句話「知者樂於水,仁者樂川」。為什麼提到「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