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細想下來,真善美三者中,善與美更能映現出人性特質。「真」無論就「真實本能」還是「實事求是」而言,都不為人類特有。比如,動物就比我們活得真實,餓了吃、飽了睡、看見母的不顧環境與條件就把身子摞上去,全無世俗眼光的障礙,夠本真吧?而機器則在說實話方面遠超人類,再實在、一根筋的鋼鐵直男在計算機面前也是口不對心的。因而,唯「善」是人類才有的追求,倫理意識、道德準則、廉恥心和羞愧感,會在不經意間偷偷蕩漾、於心中泛起漣漪,即便再壞的人也會於一生中的某刻產生為善的慾念。此外,就是「美」了,很多草原、海洋生物都長得美,一身大花、騷得不行,但那是上帝的功勞,在生物界唯有人才有創造美、欣賞美的需求和能力。「善」與「美」是真真的以人為本!本文要講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四位大神都是這種善美結合的美學觀的支持者。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仁」,「仁」是通過情感與理性共同認識到的,在社會的組織形式層面就反映為賦有規範的「禮」。孔子提倡的「仁」是很現實、很實際的,所謂「親親」就是要更愛與自己血源親近的人,以此向外類推。如果都能做到,整個社會就會織成一個「愛有等差」「愛有親疏」的和諧大網。「裡仁為美」就是說當你的心靈處在仁愛層面時,那種感受就是最美的。孔子因而是中國社會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仁」或「善」可以看做是人的心靈內容,而「美」則相當於它的表現形式。當心靈到達了「仁」,言行自然就會遵守「禮」的要求,所謂「克己復禮為仁」,美的表現也會相應出現。反之,「禮」的形式必然要以「仁」為初心,而「美」的形式如果沒有「仁」與「善」的心靈內容也不是真正的「美」。以內容與形式看,二者必須高度和諧,和諧了就是「文質彬彬」。孔子在詩歌與音樂上的鑑賞力應該不低,否則就不會破天荒地看出美與人性塑造之間的關係。他必是感受到了藝術實際的美好,發現這與他在倫理上的覺悟是相吻合的。孔子曾在聽見《韶》樂後,三個月對肉味毫無興趣。可見他是將生理刺激與藝術審美分開看的,這很高級,美離不開感官,但也絕不是感官刺激之本身。孔子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作為儒家審美的最高標準,這是一種「和」的狀態,儒家思想中充滿了對事物兩分後必然指向兩極的主觀調和,這與中國文化注重事物的流動與轉化有關,當達到這種狀態時,無疑就是最美的,也是符合仁的。在對待學習知識的問題上,孔子也將美感融入進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就是精神愉悅,學習關於「仁」的知識,唯有到達「美」的感受時才最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則是將倫理追求與對大自然的審美感受結合在了一起。此外,在審美上孔子還提出「興」「觀」「群」「怨」的範疇,其中「興」是中國文學審美上的重要概念,大意指使人振奮,沒有「興」的藝術手法與審美感受就沒有中國的詩歌美學。孔子將「禮」和「樂」結合在一起成為「禮樂」,即用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承載道德與政治內容,它基於對人性規律的發現,一種美好的感受可以將人引向另一種現實目的。蔡元培曾指明中國雖沒有全民信仰的宗教,卻是以「美育代宗教」,實際就是用美感來完成道德目標,以此建構政治上的和諧統一。這個看法極準。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孟子最重要的意義是將孔子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及政治抱負,定義在了「性善」與「仁政」上,這便將儒家思想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孔子從未提出性善論,人性在孔子那裡是複雜的,他甚至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認為好色的人遠多於愛德的人,這無疑是對的。到孟子這裡,「性善論」的提出則進入了極端的空想階段,孟子對此的論證諸如人天生就有不忍之心所以就是性善,水往下流就猶如人性是善的等等,在稍具獨立思考的人看來並無說服力。縱觀人類文明,很少有像孟子這樣提出性善學說的,性本私、性本惡、性本無善無惡等似乎更符合常識。所以,孟子的設想與其說是一種求真的定義,莫如說是一種對善的倡導,一種倫理追求的價值取向。即便不是一開始的「性本善」也必然是後來的「性向善」,總之人就是要「善」。在沒有宗教指引的國度裡,聖人的話成為無數士子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取向,孟子的精神著實引領了之後一千多年中國知識分子的道德追求。「性善」表現在政治實踐上就是「仁政」,反之「仁政」的倫理基礎就是「性善」。正是因為人性本善或人性必然向善,所以統治者就要順應這種人性,當你的行為符合仁義與善的時候就能獲得更多支持。因此,不要總想著「利」,只要踐行仁義就夠了。在戰國亂世中,孟子是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他像孔子一樣也被講究實際的君王、政客們無情冷落了。孔夫子舊書網上出售的舊版《孟子》。
影視劇中的李斯形象。
在兩千多年的喧囂中,真正的儒者是孤獨的……
近期文章(輕按點擊)
系列讀感:
讀感|萬物皆齊,不自由
他騎牛向西,去自殺……
古希臘至中世紀美學思想(文章連結)
思想:
窸窸窣窣的蟬聲
詩歌:
詩選(2016-2019)
影評:
「看」楊德昌的《恐怖分子》
電影《小丑》與蘇軾詩詞之外的第三種「絕望製作」
劉慧芳到巧巧:中國女性紀念碑的嬗變——《江湖兒女》影評
藝評:
停頓、屍或者花——兼祭黃永砯
傷害方式與身體道場——鄭金巖&譚勳雙個展的另一種書寫
作者簡介
王冠,1986年出生,2008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曾輾轉祖國南北任職於各種文化創意類企業。
文化活動包括:思想理論、文藝評論(文化隨筆)、詩歌、繪畫、展覽策劃等。著有論集《野生秩序:藝評與哲思文集》、雜文集《不是不》、隨筆集《我在我的周遭》、詩集《幸福的假山》等多部作品。曾參與策劃第六屆中國宋莊文化藝術節。
一個人の思想山川
不一樣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