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二十四):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021-03-01 小狐wyq插畫隨筆

1.楊伯峻 譯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

2.〔宋〕朱熹 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3.李澤厚 著,《論語今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隨想:我真正讀《論語》是在研究生階段了,其實是比較晚的,最好初中開始讀,小學讀太早,可能理解不了,當然,像古代文人都是很早就讀了,考慮到現在學生的受教育的方式(以西方教育體系為主),建議初中讀比較好。我最初選擇的版本是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說是當代解讀《論語》最好的入門讀本之一,確實不錯,看完總覺得還不夠,就把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拿來讀,讀了一部分,也挺不錯的。因為對哲學比較感興趣,發現李澤厚先生有本《論語今讀》,感覺不錯,拿來讀讀,確實有哲學的思辨在裡面,和之前讀的《論語》又不太一樣,自成一派,各成體系。

子罕篇第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一、楊伯峻 譯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

P131

譯文:

孔子在河邊,嘆到:「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注釋:

孔子這話不過感嘆光陰之奔馳而不復返罷了,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義。

二、〔宋〕朱熹 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P113

朱熹的解釋:

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於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髮之間斷也。(簡單理解就是,光陰易逝,珍惜時間,認真學習。)

三、李澤厚 著,《論語今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P168-171

譯:

孔子站在河岸上說:「時光歲月就像它啊!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

註:

《康注》:天運而不已,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運乎晝夜未嘗已也,往過來續無一息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

記:

這大概是全書中最重要的一句哲學話語。

儒家哲學重實踐重行動,以動為體,並及宇宙;「天行健」,「乾,元亨利貞」均是也,從而它與一切以「靜」為體的哲學和宗教區分開來。

宋儒是號稱「動靜一如」、「亦動亦靜」,仍不免佛家以靜為體的影響。

「逝者如斯夫」正在於「動」。其中特別涉及時間在情感中才能與本體相關涉。這是對時間的詠嘆調,是人的內時間。以鐘錶為標誌和標準的外在時間是一種客觀社會性的產物,為人的實踐活動、人群體生存所需要,它是人活動的另一種空間,是一種工具性的、實用性的活動的外在形式,它產生於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中,由使用工具的活動所造成,人類為了未來的謀劃考慮,為了過去的經驗總結,需要這種空間化的實踐時間。

「真正」的時間則只存在於個體的情感體驗中,這種「時間」是沒有規定性的某種獨特綿延,它的長度是心理感受的長度。有如席勒所云,「我們不再在時間中,而是時間以其無窮的連續在我們的心中」(《美育書簡》)。

作為時間現象的歷史,只有在情感體驗中才成為本體。

人在對象化的情感客體即大自然或藝術作品中,觀照自己,體驗存在,肯定人生,此即家園,此即本體-人生和宇宙的終極意義。

情感即時間,時間即情感。

中國傳統詩文中的「人生無常」感之所以是某種最高感受,正由於一切希望、憂愁、焦慮、恐怖、驚訝、失望、孤獨、喜悅等等均在此「人生無常」感前自慚形穢。

莊子以「無」誘導人們脫塵俗求逍遙;佛家以「空」教人斷俗塵絕生念;然而人還得活,還得吃飯穿衣,於是只有在此情感的時間中來獲得避難所和依居地。

因為只有在藝術中,時間才可逆,從而因藝術而重溫歷史,使一己求生之欲望雖消解而人性情感卻豐富。

廢墟、古物之意義正在於此:它活在人的情感中,而成為有。「人均有死」乃一抽象命題,每個人都還活著才具體而現實,對此活之情感體驗才「有」。這才是「此」在之真義。

(我覺得李澤厚先生的這些哲學式的理解,對我前面的兩篇讀書筆記,講詩詞的用處,非常有啟發意義,詩詞的意義可能在於保存人的情感,當面對人生的考驗時,詩詞是我們的避難所和依居地。)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叮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站在河岸上,眼望著奔流不斷的河水,不禁感嘆道,都過去了,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沒日沒夜呀。在我的印象裡,孔子應該不會說這樣的話。作為一代聖人,應該都是積極向上的言論,而逝者如斯夫這句話,流露出的卻是無常之感,由此便可想到,原來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也有同我們一樣的感受和情思,從而覺悟到人性的永恆和偉大,而他老人家卻把這種情感提煉的這麼精妙。能流淌千年的,都是經典。我相信再過千年,依然常伴人間。逝者如斯,論語那麼多積極的經典語錄為何單寫這句呢?
  • 再見七月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再見七月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2019-08-01 12: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再見七月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轉眼,7月就匆匆而過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德]塞繆爾·厄爾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年少的相貌不當惟有安分守己這一種,它不妨是猖獗輕率的衝動,也不妨是破釜沉舟的奔赴,亦大概是美妙快樂的童話……只要賦予它臉色,它也定會回報一百倍般耀眼的煙花。每一腳都是最佳的安置,只需踩出第一步,時間會回答每一腳的迷惑。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詳解:「聞聖人之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地「承擔」,就要開始「見、學、行」「聖人之道」。對於這個「承擔」的開始,「子在川上」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聞聖人之道」,就是「見、學、行」「聖人之道」的開始、源頭,因此才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在川上」,無論是否實指孔子真的站在某條河的源頭,都更重要地指向「承擔」「見、學、行」「聖人之道」的開始。這裡,既是孔子的自我感慨,也是對要開始「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的忠告。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陶淵明《雜詩》「逝①者如斯②夫③,不舍晝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它形容時光就像河裡的水一樣,晝夜不停地流逝。有感慨時光飛逝,歲月不等人的意味。也慨嘆時光易逝,勉勵我們的進德修業,像奔流的河水一樣,孜孜不倦,永不停息。①逝:往,離去。
  • 孫家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文/孫家潭去年春天買了一塊寮國北部的凍石,印紐借用表面的黃色石皮,刻了一組螭虎穿環,共有六隻螭虎,神態各異。此石且尺寸可觀,印面為15/15、高17.2公分。那天聚會時我在發言中借用了《論語》中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月。」是與大家共勉。事後感覺孔子的這句經典名句寓意很好,共十四個字,因印面大,安排起來應該也順手。可是手邊的雜事多,刻印一拖再拖……直到今年,整整一年之後才得以動手刻制。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川上觀水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的,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暫,做任何事,尤其是修煉佛法這樣莊嚴殊勝之事,更要精進不停,只爭朝夕。所以說,真正的智者來人世,只是隨緣小住一時,並不會迷失於外物之中的。
  • 讀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註:該系列文字是為預計明年在音頻平臺推出的「中西古今藝術哲學」通俗講稿所作的讀書隨感,須特別聲明的是,它絕不是未來講稿的實際內容。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如何修己以安人?
    說起修身,不能不說讀書與工作。工作是立身之本,一份好的工作不但可以使人衣食無憂,也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有所成就的人生,是幸福的、滿足的。讀書包含的就多了,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等等。如果說工作修的是外在,那麼讀書修的即是心靈。
  • 每天學點國學: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什麼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先跟大家愛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海倫·凱勒,出生於1880年6月27日,逝世於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
  • 人生是一條湍急的河,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生是一盤步步為營的棋,落子成局,後悔已於事無補;人生是一條湍急的河,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那些不經意間遇上的感動,那些流年中傾情過我們的路人,那些用心經歷的故事,都構成了生命途中最美麗的芳菲。
  • 我讀《論語》206: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站在黃河岸邊感嘆:時間的流逝就像眼前奔流不息的黃河,晝夜不停地向前奔流不息。奔流不息和馬不停蹄,在諸多時刻留給世人的都是殘忍和憂傷,無數的美好最終都隨它們了無蹤影,空留滿紙文字,在惆悵中去模仿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對纏中說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解讀的分析
    《論語子罕篇第九一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錢穆譯】先生在川水之上,說:「去的就像這樣呀!它不舍晝夜地向前。」「不舍晝夜」就是什麼時候都不停息,什麼地方都不休息,什麼情況下都不停止。相比傳統的解釋,纏師的解讀沒有感嘆光陰、萬物的流逝,而是多了積極的意義,希望追求君子和聖人的人像奔騰不息的河流一樣永不停息,努力修行不休息,不停止。
  • 【作文頭條】「逝者如斯夫」千年傳承,千種解讀
    機遇有時,砥礪無息李劍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直以來,人們大多用此句來談時間:時間如同流水一樣一去不返,故而要珍惜時間。其實,聖人一言,含有多義。聖人之所以為聖,在於其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常人。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慨時間的背後,是與陽虎的數年糾葛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當然是孔子的名言,說的是孔子帶著弟子們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形容時間像流水飛逝一般,一去不復返。類似的話,還有一個人說過,那就是與孔子糾葛三十年的陽虎。
  • 漫談《論語》中的教育思想與高校學生工作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生待命日,萬事已蹉跎……」;或在物慾橫流中,追求著感官的享受,生活奢侈,紙醉金迷;或在遊戲的虛擬世界裡虛度著美好的光陰;或在娛樂至上的錯誤觀念下,扭曲著自己的認知……他們在大學本應美好的青春時光裡,不知勤學早,一步一步邁向深淵,等待幡然醒悟時,已難以自拔,方悔讀書遲。 青年學生們,人生無夢,何談逐夢?夢想是前進路上的明燈,指引著自己前進的方向。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採用何種修辭,原來背後有故事!
    看官們,提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兩句詩詞,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出自《水調歌頭·遊泳》裡的一句,其引用的是孔子《論語·子罕》中佳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據史料記載,當孔子說這句話時,有一個背景故事。
  • 《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回不去的過去,只能做好現在
    時光匆匆,畢業的第七年,暑假就是畢業的第八年,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年紀大了,也漸漸地開始懷念過去;年紀大了,也漸漸的記憶力衰退,我怕自己忘了從前,也迷茫的生活在現在,也不敢再奢求更好的未來,所以,開始了這個平臺,記錄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奢求做到極致美好,只願自己一直堅持到底。
  • 國學文化:「逝者如斯夫」,「於穆不已」,感嘆的是什麼?
    「逝者如斯天」出自《論語˙子罕》。完整句為:「逝者如斯天,不舍晝夜」,是孔子在川上發嘆而起,後來被無數文人學者引用、闡釋和化用。這句話以現在的意思是:哀嘆時光像流水一樣的逝去,日夜不停。但是對於孔子的「逝者如斯天,不舍晝夜」,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秦漢時期對「逝者如斯天」的理解孟子認為孔子這句話形容的是水,因為在《論語》中還有這一句話「知者樂於水,仁者樂川」。為什麼提到「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