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展】有趣!哥本哈根大學發現床上灰塵微生物跟兒童免疫力相關!

2020-12-13 騰訊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最近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和丹麥兒科哮喘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床上的灰塵微生物可以提高兒童免疫力!

每戶家庭灰塵的樣本中平均能找到多達9000種不同類型微生物,其中真菌大約2000種、細菌大約7000種。

以真菌為例,灰塵中含有的人們熟知的黴菌包括麴黴菌、青黴菌、鏈格孢菌、鐮刀菌等。

以細菌為例,居家灰塵中常見的細菌有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最近有研究發現床上的灰塵微生物可以提高兒童的免疫力。

這項新的研究由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和丹麥兒科哮喘中心的研究人員組織,並於近日發表在《Microbiome 》雜誌上,題為「Environmental shaping of the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in infant bed dust and correlations with the airway microbiota」。

圖 文章發表 來源:《Microbiome 》

在這之前其實就有研究人員研究過家居灰塵。有研究結果表明:法醫人員通過對房屋中不常打掃到的地方進行灰塵收集分析,就可以大體判斷房中有無寵物以及居住者的性別,甚至可以推斷經常造訪者的性別。

還有研究發現孩子得哮喘可能與環境中的細菌有關。城市孩子家中的細菌組成與農村室內的細菌組成越相似,孩子得哮喘的風險就越低。即兒童早期接觸適量的微生物可能有助於身體健康。未來,研究人員還將進一步確定哪些是有益的微生物,從而幫助兒童預防哮喘。

而這次的研究在之前的基礎上做了更多的補充,研究了床上灰塵微生物對兒童免疫力的作用。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丹麥赫爾雷夫市小兒哮喘病中心和根特富特醫院合作,對此進行了最廣泛的研究,發現存在兒童床上的微生物與兒童自身攜帶細菌之間存在聯繫。這種相關性表明:微生物可能會減少兒童以後患哮喘、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我們的床充滿了微生物,但是人眼看不見。尤其在兒童早期,床上灰塵會影響他們的體內微生物的生長方式,從而影響他們對各種疾病的免疫力。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種相關性,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和丹麥兒科哮喘中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577名嬰兒床上的的床塵樣本,然後將其與542名兒童的呼吸道樣本進行了比較。這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目的是確定哪些環境因素影響了床塵中微生物的組成,以及床上灰塵中的微生物與兒童氣道細菌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

「我們發現在床塵中發現的細菌與在兒童身上發現的細菌之間存在相關性。雖然它們不是相同的細菌,但發現表明:這些細菌相互影響!這會減少哮喘和過敏風險」,UCPH生物學系的S renJ.S rensen教授解釋說。

無需經常更換床單

科學解釋:「家庭中微生物的多樣性極大地促進了兒童對多種疾病和過敏的抵抗力。床可以是細菌、微觀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主要收集器。」

「生活在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對於我們的健康很重要,例如對哮喘、過敏、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有影響。但是要更好地治療這些疾病,我們需要了解微生物如何影響這些疾病的。」索倫J.索倫森補充道:「床上的微生物受住所周圍環境的影響,在這裡細菌的高度多樣性對健康是有益的,所以大可不必不斷更換床單。我們還要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然後才能確定最終結論。」

農村生活、寵物和親人的好處

在大約六個月大的孩子的床上收集的灰塵中,總共發現了930種細菌和真菌。細菌的豐富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取樣的住所類型。

研究人員研究了農村和城市住宅。與城市住宅相比,農村家庭的細菌含量高得多。

「以前的研究告訴我們,城市居民的腸道菌群不如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居民。這是因為農村居民花費大量時間在戶外並與自然有更多的接觸。我們的研究表明,床上灰塵中細菌菌群的變化也可能是造成這種差異的重要原因。」S renJ.S rensen說。

以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寵物、年長的兄弟姐妹和農村居民也可以降低自身患免疫性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計劃是研究床塵中細菌菌群的差異是否與過敏和哮喘等疾病的發展直接相關。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bed-microorganisms-boost-children-health.html

相關焦點

  • 床上越「髒」,免疫力越強
    研究人員發現,床上的微生物越多,人的免疫力就越高。微生物預防呼吸道疾病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儘管我們的肉眼看不見它們,但是微生物無處不在,且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 BMC子刊:床上的灰塵微生物促進健康,可能不需要天天換床單
    bed dust and correlations with the airway microbiota"的研究,該研究發現生活在兒童床塵中的微生物與兒童自身細菌之間存在聯繫,微生物可能會減少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患上哮喘,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
  • 近期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新進展!
    最近,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以根據病毒在腸道中的位置來抑制或提高諾如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或為諾如病毒感染的可能療法提出了新的途徑。研究者表示,諾如病毒很容易通過糞便-口傳播,在幼兒,老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人中特別危險。我們正試圖了解腸道微生物如何與諾如病毒相互作用,以尋求新的治療策略。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10224)
    TFTRs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開發以及新抗生素的發現。這些發現將促進利用放線菌激素和其相關的TFTRs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開發以及新抗生素的發現。在教室中,與室外環境相關的屬被大量發現,這一結果與家庭環境中人類相關細菌通常更豐富形成對比。學校所在地,水災破壞程度,建築條件,學生人數,空氣溫度和溼度,地板材料和教室地板水平等環境因素,對細菌豐富度或菌群組成的影響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作用單但不極顯著,表明教室微生物組群在環境壓力下相對穩定。
  • 哥本哈根大學:天文學家發現了起源於宇宙嬰兒期的遙遠巨型星系
    巨大的星系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距離我們130億光年遠的大型,塵土飛揚且極具恆星形成的星系,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最遙遠的此類星系。Mambo-9,被稱為星系,是由ALMA望遠鏡在許多國際大學與哥本哈根大學和DTU的合作下發現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星系,該星系由大量的恆星,氣體和恆星塵埃組成,相距130億光年。它使它成為您所見過的最塵土飛揚的星系。結果剛剛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哥本哈根大學校長訪問研究生院
    4月16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校長Ralf Hemmingsen一行7人,參觀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中丹中心大樓選址所在地——雁棲湖校區。研究生院副院長王豔芬會見了來賓,向客人介紹了研究生院的基本情況和新校區的建設規劃,特別是中丹中心的規劃方案。
  • 周報 | 最新微生物研究進展(20210222)
    通過對皮膚微生物進一步分析發現,微生物特異性和皮膚部位特異性的抗生素耐藥基因的特徵性信號。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抗生素耐藥基因的豐度明顯高於美國人,儘管美國人和中國人的皮膚上都存在多藥耐藥細菌(超級細菌)。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下次再出現新冠狀病毒,我們這個「武器」就可以馬上拿出來用。  病毒傳播機制研究  《中國科學報》:針對2019-nCov傳播機制的研究有哪些進展?  在入侵機制方面,中科院的科學家已經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入侵時的細胞受體跟SARS-CoV受體一樣,都是ACE2。現在,初步還發現新病毒跟受體的結合力比SARS-CoV略強一些。我們正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與不同物種來源的ACE2分子的結合能力,探索病毒傳播時可能利用的中間宿主。
  • 「科學網」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在入侵機制方面,中科院的科學家已經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入侵時的細胞受體跟SARS-CoV受體一樣,都是ACE2。現在,初步還發現新病毒跟受體的結合力比SARS-CoV略強一些,我們正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與不同物種來源的ACE2分子的結合能力,探索病毒傳播時可能利用的中間宿主。
  • 真菌感染相關研究進展一覽
    2017年9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真菌感染人體的病理學機制以及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這項研究由伯明罕大學、謝菲爾德大學、魯汶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共同完成,目前已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研究團隊研究隱球菌病,一種通過空氣傳播的真菌感染人類和動物的病。這個疾病能引起肺部感染,隨後可以通過白細胞擴散至腦部。
  • 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竟與維生素D...
    導言: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維生素D的攝入水平有關。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功用是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一直以來大家對維生素D的作用只停留在補鈣上,殊不知,它對腸道菌群也有作用。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生素D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以及對免疫的影響。
  • 最新國外研究:不要害怕髒,玩泥巴能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近期荷蘭的一項研究表明,接觸自然泥土後的兒童免疫力更高,並且腸道中的菌群更加健康。該研究在《科學進展》雜誌網絡版上發表。接觸泥巴的孩子免疫力更好實驗在荷蘭進行,總共選取了10個託兒所中3~5歲的兒童共75名。
  • 北京空氣顆粒物相關微生物群落的縱向調查
    雖然空氣顆粒物的理化性質已得到廣泛研究,但其相關的微生物群落仍未充分探索。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秦楠研究員與清華大學朱聽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ck A. Gilbert教授合作,對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覆蓋幾次嚴重霧霾事件)北京空氣微小顆粒微生物群落進行研究。通過宏基因組測序技術,揭示了PM2.5和PM10的兩組樣本微生物菌群、病毒和抗性基因的多樣性。
  • 孩子的免疫力從哪裡來?
    新冠疫情目前在國外鬧的很兇,美國許多幼兒園的孩子被感染,糟糕的防禦讓無辜的孩子先遭了殃。能做的就是做好防護,還有就是希望自己孩子的免疫系統能發揮重大作用。因為還是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感染的非冠病毒,但並沒有發熱、乾咳這樣的反應症狀,自身的免疫系統就把非冠病毒幹掉了。那麼免疫力高是好事兒嗎?還有,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 【科研新進展】(117)姜雨教授團隊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
    我校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rumen」為題,於11月5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雜誌在線發表。
  • 不要害怕髒,多玩玩泥巴有助於提高兒童免疫力
    城市的環境比農村乾淨很多,然而在這樣的城市中出生的孩子似乎免疫力越來越差。醫院成了無數孩子爸媽無比熟悉的地點。為了讓孩子少去醫院,很多孩子爸媽特別注意孩子衛生,如果看見孩子動手玩泥巴,一定會制止。然而最近一項在荷蘭的研究表明,接觸自然泥土後的兒童免疫力更高,並且腸道中的菌群更加健康。
  • 果醬推薦 | 大學介紹必備手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
    「我們懂你的平凡與不凡」          —— 果醬留學自 1479 年以來,在智力、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推動下,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學生拓寬了視野,為推動世界進步做出了貢獻。該校擁有 5000 名研究人員和 3.9 萬名學生,擁有國際化的研究和學習環境,在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 寧波大學陳劍平院士團隊在《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發表...
    in insect-fungal mutualisms」的綜述性文章,評述了培菌昆蟲與共生微生物如何協同消化和利用植物木質纖維素。  木質纖維素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但由於其具有複雜穩定的結構難以被多數動物直接消化利用。有些昆蟲類群能夠以木質生物質為主要的食物來源,昆蟲如何利用木質纖維素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重要的課題。該文章系統的論述了切葉蟻、培菌白蟻、培菌甲蟲和木胡蜂4大類培植真菌的昆蟲與其共生微生物通過不同的消化和利用植物木質纖維素策略。
  • 【中國科學報】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並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礁棲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
  • 生活| 免疫力才是最好的「醫生」,增強免疫力關鍵靠自己!
    面對新冠肺炎,有特效藥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給出了答案:「最有效的藥物是人的免疫力。」我們發現,同樣都是有新冠病人接觸史,有人被感染,有人卻安然無恙。免疫力的強弱究竟與什麼有關?怎樣才能提升免疫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