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佛家六度裡面的第五度——「禪定」。
「禪定」,又稱「止觀」、「三昧」,是指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的狀態。「禪定」是生發般若智慧的基礎,是通往解脫彼岸的關鍵,是修行證悟的必經之路。「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如能達到「無住生心」的境界,你的人生將會從此打開一扇非凡的大門,讓你進入一個清涼寂靜的世界。
當你能禪定,你便能堅固,不被外界動搖。唯有禪定,才能消除雜念,克服妄想、煩惱,從而獲得心理的平衡。
在日本,有一個武士去問高僧白隱禪師:「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白隱禪師瞟了這個武士一眼,不屑地說道:「你有什麼資格問我這個問題?」
武士聽到了這話頓時被激怒了,怒氣衝衝地拔出劍來指著白隱禪師吼道:「你信不信我會砍下你的頭?」白隱見狀,慢悠悠地說:「你看到了,這就是地獄!」那個武士聽後心中猛然一震,馬上收起劍對白隱禪師施禮道歉。這時白隱笑著說道:「現在你看到的就是天堂。」
禪詩有云:「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萬法由心生,萬事由心滅。」一善發動即是天堂極樂,一惡發動即是地獄修羅。白隱禪師要告訴武士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在生活中,每個人的心念都是一把鋒利的劍,你可以執它翩然起舞,修身養性;也可以用它暴起傷人,玉石俱焚。同樣的內心,不同的處理方式,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產生不同的境界。所謂:「一念之別,善惡立判;一念之差,千古之恨。」這都說明心念的作用。
佛家十分注重對心的研究和闡述。達摩祖師有一偈云:「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就說明了心念的多變性。
《華嚴經》又云:「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也說明了「心生萬法」的道理。你的心在想什麼,你最終就會成為什麼。
有位畫家喜歡畫夜叉修羅,為了畫得更加傳神,他經常思考和模擬夜叉修羅的表情,念想得久了,不知不覺自己也變得是滿臉橫肉,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人們見了他都敬而遠之。
開始這位畫家不知道緣由,只是覺得很奇怪,後來有位禪師讓他改畫菩薩像。於是,畫家心裡想著菩薩的樣子,自己模仿菩薩的慈悲樣貌,學著菩薩慈祥的微笑。久而久之,這位畫家的面目變得慢慢和善起來,大家也都覺得畫家和藹可親,很好相處。
心裡種什麼因,心外就結什麼果。心念的力量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你的生活。在你不經意間,有些心念就通過你的行為表現出來。行為是好是壞,也全看你的心念是好是壞。
心生歡喜,見枯木亦有生機;心生悲哀,見百花亦感飄零;心生怨尤,則觸目皆是荊棘;心生恐懼,逢微笑也見猙獰。
《正法念處經》中云:「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心念是一切行動的主宰,心念生則種種法生,心念滅則種種法滅。
因此,修禪定其實就是修心,就是要讓自己的內心安定寧靜。如何讓心安定?很簡單,保持平常心、專注心,去除妄念雜念,自然一心不亂。
有人說世事複雜,卻不知所有的複雜都是人心複雜造成的。世界上本沒有複雜的事,胡思亂想多了,本來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了。正所謂「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當年美國人要到太空去旅行,發了一個徵集令,向全世界的人們徵求一支能在太空失重狀態下使用的高科技筆具。因為當時常用的原子筆、墨水筆都無法在失重狀態下使用,於是,天才和專家們就開始開動腦筋,苦苦思索,但過了很久,也沒有人想出一個好辦法來。
有一天,有個德國人寄來了一封信,美國人打開一看,上面寫著一句話:「有沒有試試鉛筆?」
是啊,鉛筆不就符合太空失重狀態下用筆的要求嗎?然而,就是因為鉛筆太平常了,結果被頭腦複雜的專家和天才們忽略了。
由此可見,每天妄念紛飛、思緒輪轉,未必能發現世間真理;而心定一處、平和恬然,卻可以為智慧展現提供空間。只要保持平常心和專注心,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契入禪定境界,從而逐漸與古聖先賢遙相呼應,盡享禪悅法喜。
有個人曾問慧海禪師:「禪師,你身入佛門這麼久,可否發現自己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慧海禪師回答:「有。」那個人接著問:「那是什麼呢?」慧海禪師道:「飢來吃飯困來眠。」那個人聽了後大笑道:「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哪個人不是這樣呢?」
慧海禪師搖搖頭嚴肅地說:「當然不一樣!世間的人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的事情,而睡覺的時候卻想著吃飯的事情。而我吃飯的時候就想著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想著睡覺,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世人的心往往被各種欲望所牽引和擾動,陷入利害得失之中不能自拔,心生種種思量,念起千般妄想,因而很容易迷失自己,喪失平常心和專注心,最後走入歧途。若能時刻保持平常心、專注心,遏制妄念,一心不亂,那麼你將會慢慢進入到一個嶄新的世界,從而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