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15時14分,有個女孩從學校教學樓墜樓身亡。
騰訊新聞6月13日的報導是這樣描述的:
「6月4日15:14分,江蘇一名五年級的學生繆可馨在兩節作文課後,翻過欄杆,從四樓墜樓而亡。」
騰訊新聞·《小學生作文課後墜樓身亡,家長群內出現點讚現象》
重點在兩節作文課後,為什麼呢?因為她的一篇作文反覆修改卻沒有通過,老師說作文需要傳播「正能量」。
據網上傳言,老師在課堂上打了她一巴掌。家長說是因為報了外面的作文班,老師故意針對孩子。
這一切的真假我們不得而知,也無法說對錯,但那篇作文如何,我們都是看得到的。
讓我們來看看這篇作文:
喜媽通篇看下來,一些被老師刪減的詞句,恰恰是增添作文亮點的存在,對於五年級的小孩來說,這已經寫得非常不錯了。
最後的感悟也很有自己的思想: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個道理,很「負能量」?對於這位老師這樣非黑即白的批改,慧姐十分不贊同。
我不能下結論說這位老師對孩子做了什麼事,但我能下結論,這作文改得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不說,還毫無水準!
對此我不僅懷疑起,這是不是一場故意的針對。
不是懷疑教師群體,教師群體大部分都是好的,但每次新聞總有那麼幾顆老鼠屎壞了老師的名聲。
所以事情沒有下結論,我不會從人品上評論這個老師什麼,可能她平時就是這麼「嚴格」吧。
真正讓人氣憤的,應該是後面的事。
一篇《繆可馨墜樓的4個疑點》,作者的家人與繆可馨的家人認識,說出了當時的情形。
事後死者媽媽登女兒QQ,發現已經被踢出群聊,這是來自同班同學的冷漠。
距離墜樓過了半個小時,學校才通知家長,用了二十秒的語音通知,此後就沒有音訊了。
事發後一個星期才上門慰問。關於墜樓這件事,推得乾乾淨淨。
這是來自學校和老師的冷漠。
最後,最讓我心寒的,是來自家長的冷漠。有些家長居然在家長群裡以點讚的方式支持老師。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先不說老師的對錯。但班級群裡去世了一個小孩,你們居然在群裡點讚站隊?死者的家長還在群裡啊?設身處地想,你的孩子發生這樣的事,但家長群在點讚,你什麼心情?
這個群,著實令我「大開眼界」!
這位家長在下午4點多發出倡議,家長們點讚到了晚上7點多。直到7點28分,才有一個家長,站出來說了句話。
看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廖可馨作文裡的最後一段話:「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
這一個個大拇指,就像那西遊記裡的「白骨精」一樣,讓人冷寒。
廖可馨是一個怎樣的女孩?
前不久的期中考試,小可馨的語文考了全班第一。她平時活潑開朗,俏皮可愛。會在作文本封面上畫小人兒,說自己「沉迷於學習and作業」。
這樣一個女孩,優秀的,可愛的,應該是發光的。同樣,這樣一個女孩,正在成長中,同時也是敏感的,自尊心脆弱的。
她就像剛剛長出的鮮嫩的幼苗,未來可期或成大樹。卻可能因為一句話,一個眼神,周圍的冷漠,而受傷。被一根根稻草壓住,是的,殺死她只需要最後一根稻草。
這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墜樓的小可馨很不幸,她猶豫過,掙扎過,最後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為什麼你這麼傻?你還小,還可以再次選擇啊?
有句話說,老師,朋友,伴侶,這三種人的選擇將會影響自己的一生。
在《通往目標之路》一書中,作者威廉·達蒙強調,家庭之外的成年人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老師。
知乎上有個問題:老師真的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嗎?
裡面有一個用戶講述了自己真實的故事。
作者一直到初三都成績普普通通,直到初三出了一門化學,遇到了化學老師。
這位化學老師改變了他原本打算上中專的計劃。
化學老師在給學生們評作業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優良中差」加「勾勾圈圈」,而是評完每一個作業後,加上一些解題的注意事項,有的時候還會給上一些評語和關心的話。
她從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包括作者這種毫無存在感的學生。
「你的作業都寫的很不錯,我覺得你跟XX一樣地聰明,希望你能夠再接再厲!」
因為喜歡化學老師,所以作者對化學學得很認真,也感興趣。到了初三第一次月考,他的化學成績竟然破天荒地進了前五!
此後是真正的改變,成績一科又一科上來,排名一次又一次提升。從第一次月考的25名,到期中的第13名,到第二次月考的第7名,以及到了初三上學期期末的時候,竟然考到了班級第一,年級第十!
而在作者所在的班級,化學平均成績跑到了全年級第二,其他課目倒沒什麼變化,這個老師以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了一個班級。
作者人生的一個部分,因為一個好老師發生改變。
一個好老師真的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嗎?答案,是的。
有人說,現在的學生不能打不能罵,教得好是應該的,教不好全是老師的錯,教師成為了戰戰兢兢的職業。
但回首踏入教師行業的初心,是為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嗎?不是,大多都是心懷著教育的理想而去。
我們大部分老師都該明白,自己的一個眼神,一句打擊的話,都能影響到孩子,都該懂得,自己肩上的教育重擔,不止是成績,還有孩子的成長。
而我也覺得,作為教師,應該時刻學習著。現在的孩子不比以前,應該用更有效的方法去對待。
遇到一個好老師,將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遇到一個好老師,和選擇朋友圈、選擇伴侶同等重要。
如果孩子遇到一個不喜歡自己的老師怎麼辦?這時候家長的引導尤其重要。
「媽媽,為什麼老師不喜歡我?」你會怎麼回答?
在孩子心中,老師或許應該是完美的,但老師也是人,也會犯錯。
當老師的行為「突破」孩子的期待時,孩子內心會失落,會認為老師不好或老師不喜歡自己。
在《女兒在英國上學這幾年》這本書裡曾提到一個故事,書的作者是劉建國博士,他的女兒同時被哈佛,耶魯,斯坦福,劍橋大學錄取。
這本書記敘了七歲女兒留學英國的真實故事。書中有一章,叫「極其不愉快的一年」。
在這章裡,他寫到,一向優秀的女兒在國外的學校總是得不到老師的喜歡,甚至還被處處打壓。小姑娘很受傷,回家大哭,尋求爸爸的幫助。
他思索良久,這樣開導女兒:
第一步,接納了女兒的情緒,而且明確地告訴她,老師的行為錯了。
第二步,告訴女兒不要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
第三步,告訴女兒要形成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寫得非常好:
「小孩子的是非概念和道德標準是由大人建立的,因此做事總是希望得到大人的認可。你會自然地認為大人表揚的就是對的,而批評的就是錯的。
但是隨著你的長大,你已經開始發現大人也會做錯事,這時你就開始有了獨立判斷的能力。
人不可能沒缺點,而且自己的缺點自己比較難看到,當別人給你指出缺點時,這是善意的批評,你應該感謝並虛心接受。但如果有人無事生非地指責你,這就是惡意打擊。
你一定要分清什麼是善意的批評,什麼是惡意的打擊。這樣批評就會幫你進步,而打擊也不會傷害你,反而會使你堅強。」
最後,小姑娘勇敢地自己去找老師談話。從這以後,老師雖然依舊不太喜歡她,但是不再會明顯地打壓她了。
她贏得了爸爸告訴她的「尊重」。
美國教授布吉林等人,提出了一條在人際交往中成為受歡迎的人的「三A」法則,這條法則,對孩子社交一樣適用。
第一個A (Accept):接受對方。
第二個A(Appreciate):重視對方。
第三個A(Admire):讚美對方。
接納老師,學會換位思考。尊重老師,認可老師的付出。大膽說出對老師的看法,學會溝通。
假如這些都做了,老師依舊不喜歡孩子,那麼就像這位爸爸一樣,乘機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人的一生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調整好心態,問心無愧。
不用刻意去討好,也不要去針對不喜歡你的人。
小學生繆可馨墜樓身亡,究竟是誰逼死了她?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這篇文章並不是想指責這位老師,評論誰對誰錯。
我覺得,教師群體應該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孩子,尋找合適的方法。而家長也該思考,是否平時對孩子太過關注,讓孩子忍受不了一點挫折打擊。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思考解決的,都是為了孩子能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