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6月4日,江蘇常州金壇河濱小學五年級女生繆可馨墜樓身亡。儘管當地官方6月12日通報稱,未發現當天課堂中存在辱罵、毆打學生情況,「排除他殺」,但家屬發文質疑稱,可能繆可馨作文不合老師觀點而被批評。
連日來,繆可馨之死牽動了很多人的心。這個五年級小女生獎狀、作文等也被翻出,並成為輿論質疑、發聲的依據。
很難想像,一個會在作文本封面上畫小人兒,和"作業"手牽手的小學生;一個在作文中剖析入微、觀察細緻的小女生,會無端從教室跑出後翻越欄杆墜樓。一個冷冰冰的「排除他殺」,就能為她短暫的人生劃上一個令人信服的句號嗎?
目前,輿論多聚焦於繆可馨被大紅叉粗暴「批改」的作文。不錯,在孩子的世界裡,老師的一句評語或許就是一座山。一個通紅的叉叉,不啻為一陣狂風驟雨。不過,僅僅這些,仍很難解釋繆可馨何以走向絕路。
在事發當日下午3點14分之前,在金壇區河濱小學這間教室裡,究竟還發生了什麼,仍有必要展開全面深入詳細的調查,以回應公眾質疑,給悲傷的家長一個負責任的交代。
深入調查繆可馨之死,絕不能僅僅是為了得出一個「排除他殺」的結論,而是要查清楚究竟「因何而死」。這就需要調整調查路徑、擴大調查視野,比如是不是可以適當放寬調查的時間線,調查一下最近一段時間女生有無異常表現;又如,要多從「為什麼」,而不是「與老師(學校)有無關」查起等。這中間,一定要直面問題,避免給出甩鍋式的結論。
無論如何,此事整個過程確實透著諸多詭異,比如15點14分墜樓,老師卻在15點42分才通知家長;父母趕到學校,卻沒能見到孩子一面;回到家想看看孩子的iPad上有沒有線索,發現已經被踢出群聊;其後又有家長在群裡為老師點讚……這些細節,都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說法。
一個小學生死了,真相不能成謎。此事目前已經成為一起公共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有關方面理應更加積極一些、主動一些,徹查這一事件,以公開透明的調查和信息披露回應社會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