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集團的最新財報很亮麗:「中國在2015財年有非常精彩的表現,銷售增長超過18%,可比市場銷售增長10%從而達到創紀錄的105億人民幣銷售額。有超過7500萬人次光臨宜家在中國的18家商場。在過去的2015財年,宜家俱樂部會員增長了42%,達到1350萬人。」
宜家中國零售總裁朱昌來沒有忘記杭州人的貢獻,「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分別在武漢,杭州和西安成功開業,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新興市場的良好表現和發展潛力。」
6月25日,宜家在中國的第17家商場正式投入運營,新商場位於杭州喬司。6月23日,宜家杭州商場還沒正式開業,只是搞了一次會員日銷售,就把杭州人「嚇」到了。找不到位置停車,付款要排上個把小時隊,吃飯也要排個把小時……有人說堪比「春運」。
6月27日上午,開業後首個雙休日,因為一大早就有顧客上門排隊,商場三層的餐廳提前到9點營業,原定10點營業的宜家杭州商場提前20分鐘營業。因為人流量太大,顧客光是進場就要排隊1個小時,到了中午12點半,商場的廣播響起了入口人流管制的通知。不僅宜家商場擠爆了,就連地鐵喬司站都幾乎「癱瘓」了——從當下午1:25左右到2:30,喬司站雙向列車過站不停車,並實行客流管制:乘客只出不進。
起先,人們以為這只是「杭兒風」罷了,沒想到,宜家的熱度一直未退。
昨天,宜家杭州商場提前給部分杭城會員辦了一場「聖誕派對」,以此答謝消費者。雖然選的日子是工作日,但來的會員挺多。在3樓的會員俱樂部區域,媽媽們帶著孩子開心地做薑餅、包三文魚餅,其樂融融。
「我們開業至今已近半年。宜家杭州商場迄今已在杭州發展了40多萬名會員,會員主要以27歲至40歲的中青年居多。而從性別上看,女性會員居多。」 宜家杭州商場相關負責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林小姐就是其中一名會員。這位30多歲的女子住在火車東站附近,雖然開了一家襪子網店,網購水平堪稱嫻熟,但是她卻頗為熱衷逛宜家。「以前上大學的時候還特地跑到上海逛宜家,宜家杭州商場開出來至今,我已經來了10多次。」
每次,林小姐並沒有抱著什麼購買目的,但是逛著逛著,椅子、杯子、凳子、梳妝鏡等就不斷進入購物車,搬回了不大的「小家」。「我覺得宜家的東西設計感比較強,東西不貴,產品質量不錯,產品設計比較人性化……說實話,看著看著,我的消費欲望就被激發出來。」
同樣,家住在汽車南站的馬大伯、時尚先生吳先生等幾位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告訴記者,他們喜歡逛宜家是因為這裡的產品獨一無二,很難在網上找到同等價位的替代品。
這裡的產品獨一無二,很難在網上找到替代品
消費者體驗
受網購「大潮」等衝擊,不少實體店銷售額呈現不斷下滑,而主做線下實體店的宜家卻在中國取得巨大的成功。如今,開業迄今已近半年的宜家杭州商場,已在杭州發展了40多萬名會員。「我們對杭州的銷售情況挺滿意的。」 宜家杭州商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半年,宜家給杭州帶來了什麼?宜家為什麼總是這麼火?各行各業又是如何看待它的高人氣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專家提到了「供給側」改革。宜家在中國取得的成功,印證了「供給側」理論的重要性、迫切性。「浙江企業當下最核心的問題是要轉型,但一些企業卻並不知道往哪裡轉。宜家供應的產品設計感比較強、人性化等因素,能把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激發出來。」
供應商心得:同行之間互相學習促進,提高供給端的產品質量
相比宜家的熱鬧,如今一些傳統的家居建材商場卻顯得頗為冷清。昨天,在位於秋濤北路的某家居建材賣場裡,一些商戶們守著鋪位無聊地玩著手機。「生意不好做。」一位商戶告訴記者,「生意少,賺的錢更少,連1%的利潤都沒有。」
歐亞達杭州區域企劃經理程峰告訴記者,在杭州一些家居建材賣場,「周六、周日人多一點,但工作日人很少。一般情況下,商戶肯定要比消費者要多,除非大的活動人才會多一些。」
業內人士認為,杭城家居建材市場不景氣已經有好幾年了。 未來杭城家居建材市場面臨「洗牌」局面,最終估計只有三四家賣場能存活下來。
程峰也多次實地走訪過宜家。「宜家杭州商場跟傳統意義上的家居商場不太一樣。宜家杭州商場為什麼有那麼高的人氣,跟它的定位有很大的關係,還有物美價廉。宜家有些東西設計感強,涵蓋的東西又比較全。」
作為宜家生產專供辦公椅的供應商,浙江恆林椅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跟宜家多年的合作中,一直在「偷師學習」。恆林椅業一年給宜家專供辦公椅的訂單量約200萬張。今年5月,恆林椅業還增加了宜家沙發生產線,目標30萬套(件)。
恆林椅業旗下的安吉恆友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育昌告訴記者,跟宜家合作的幾年來,已經多次接受宜家提供的培訓學習。「宜家會要求供應商不斷地成長,改善和創新產品,同時組織全球採購鏈中的供應商不斷相互學習先進經驗。比如,宜家在山東的一家供應商做自動化最棒,就帶著我們去學習參觀;還帶我們去宜家的瑞典總部去學習工廠的生產管理模式。當然,宜家也安排其他供應商來我們這裡學習……大家通過不斷地分享和相互學習,最終讓企業把產品質量做得更好。」
在這種注重提高「供給側」品質的理念下,浙江恆林椅業股份有限公司越來越注重產品創新、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靠品牌建設推動轉型升級。
如今,恆林椅業通過生產工藝流程改造,整條生產線的縫紉、噴膠、捫面、背管架、稱重、包裝等近十個環節實現機器自動化,效率提高2.5倍。據統計,恆林椅業在設備改造項目運行以來,其中辦公椅生產流水線、五金生產自動化改造投入巨資,帶來的效益是,綜合效益提升50%以上,其中:減少用工30%—40%,減少能耗20%以上,人均產出提升118%。
學者觀點
宜家的成功印證了「供給側」理論的重要性、迫切性
浙江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郭鷹博士也關注著宜家商場。他認為,宜家在中國取得的成功,實際上印證了「供給側」理論的時代重要性、迫切性。「浙江企業當下最核心的問題是要加快轉型,但一些企業卻並不知道該往哪裡轉。宜家供應的產品設計感比較強、注重人性化等因素,能把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激發出來。」
郭鷹告訴記者,以前一些企業對供給端的產品質量不夠重視,不注重技術創新,提供的產品對消費者而言性價比不高吸引力不夠。這種對供給端的不重視,促使中國的消費者熱衷購買日本等海外高質量的工業產品,而國內的同類產品卻處於供應過剩的狀態。「宜家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注重供應端,激發了國內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王曙光應記者要求也對宜家杭州現象作了剖析——「宜家現象主要做到了『三合一』:一是產品掐準市場需求,宜家的市場調研有功力;二是價格走親民路線,誰都想買到質優價不貴的商品;三是規模效應,所謂的超市模式。事實證明,規模銷售才能真正把價格降下來。同時,在逛家具超市時,隨時可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這就是眼球經濟效應。有理由相信,宜家的銷售總額中,有相當比重出自消費者『計劃外消費』。總之,宜家聚焦了多種消費要素,其已然形成的模式也成為一種品牌,足以喚醒市場需求。」
新聞背景:供給側結構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應從國際主流的需求管理「西醫」方式,更自覺、更積極轉向供給方面的改革創新,防止對「西醫」過度依賴,採用「中醫為主、西醫配合」的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象上是速度問題,根子上看是結構問題。抓住供給側做文章,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遲福林對媒體說,中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國家後,需求增長總體比較平穩但出現了新升級,產業結構要跟上來,現代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要加快發展,而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加快出清,這樣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洪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