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企業家的困惑:為日企代工電飯煲成功,自主品牌為何遇冷?
財經作家吳曉波寫過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說很多中國人到日本旅遊後,帶回了馬桶蓋、電飯煲等日用品,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近日,上海浦東松心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水清遇到了與之相關的困惑:他們為日本多個知名品牌生產電飯煲、電熱水瓶的核心部件很成功,得到日資企業的認可,但生產自主品牌小家電後,銷售情況卻不盡如人意。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記者走訪了這家民營企業,並採訪了曾任杭州松下廚房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的何吉民。
按日企要求花800萬元建氧化線
松心電器在上海浦東新區,佔地18000平方米,廠房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從1996年起,該公司與日資企業長期合作,為其生產電飯煲的內鍋等部件,合作品牌包括松下、夏普、日立、虎牌、三菱、三洋等。由於產品質量上乘,該公司被松下等日企多次評為年度「優秀供應商」。從2013年起,他們為日企組裝電飯煲、電熱水瓶整機,並生產暖被護理機。
「到日本旅遊,順手抱一隻電飯煲回來,已是流行了一陣子的『時尚』。」吳曉波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前些年在東京的秋葉原,滿大街都是拎著電飯煲的中國遊客。我一度對此頗為不解:日本電飯煲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對於這個問題,楊水清表示:「日本企業重視過程,而很多國內企業只重視結果。」所謂重視過程,是指生產的每一道工序都要符合高標準,而不是只滿足於把產品做出來,也不能為了控制成本而降低標準。
以電飯煲內鍋的鋁表面氧化處理為例,松心電器按照日企要求,花800萬元購置了一套自動氧化設備。據介紹,這條自動氧化線的用電量很大,5臺機器的總功率有15000千瓦,所以運行成本比較高,但日企要求必須使用這種設備,以確保電飯煲內鍋的鋁材不會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與米飯接觸,影響人的健康。楊水清說,國內一些電飯煲生產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採用化學膜處理方法,「在化學試劑槽裡浸一下」,並不能有效地將鋁材與米飯隔離。這種現象值得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重視,我國的電器安全標準比日本還高一點,但一些與人體健康相關的衛生標準卻有待完善,如缺少鋁材表面處理、不沾塗料的行業標準。
「三位一體」讓米飯「舞動」起來
生產高品質的電飯煲,除了要在各道工序上符合衛生標準,還要通過技術創新使產品達到智能化水平。微電腦控制、1.2公斤微壓、立體加溫「三位一體」,是智能化電飯煲的重要特徵。「把米飯放入這種電飯煲,能讓它們『舞動』起來,煮完打開蓋子後滿屋子香味,每一粒米都被『撐』開來了。」楊水清告訴記者。而不具有「三位一體」功能的電飯煲,煮出的米飯就會結塊,味道也不香。很多人覺得米飯香不香、口感好不好,取決於大米質量,其實,電飯煲能起到更關鍵的作用。
與電飯煲相仿,電熱水瓶在生產過程中也要符合衛生標準,並使產品達到智能化水平。去年3月媒體報導,江蘇省質監局抽檢報告顯示,市場上55.6%的電水壺存在重金屬析出風險。其原因包括:壺內缺少防重金屬塗層、不鏽鋼材質不合格。楊水清介紹,無溝縫焊接技術對電熱水瓶、電水壺也很重要,它能讓內壁沒有任何縫隙,避免縫隙殘留汙漬對飲水造成二次汙染。智能化方面,松心電器開發了日用型、母嬰型兩款電熱水瓶。母嬰型設置的溫度有45℃、65℃、92℃,分別適合衝泡奶粉、嬰兒輔食和母親飲品;日用型則為咖啡、茶葉設置了不同的衝泡溫度。
建議政府部門加強市場抽查力度
為日本知名品牌小家電代工的企業,推出自主品牌後為何遇到了發展瓶頸?楊水清認為,很多國內企業只重視結果,為減小成本而降低生產標準,導致市場上低價無序競爭比較嚴重,擠佔了高標準產品的市場空間。長期身處這種環境,國人對國產品牌小家電的信任度也就降低了,寧願到日本帶回其實是中國企業代工的產品。為此,他建議政府部門加強市場抽查力度,並聯合行業協會填補一些衛生標準空白,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方面。
何吉民表示,松心電器採用松下管理模式,並擁有多項專利技術,所以得到了松下等日企的認可。目前,國內一些企業生產的廚房家電質量不錯,與日本知名品牌的差距不斷縮小。當然,新的國產品牌需要市場培育時間,才能為更多消費者接受。何吉民也指出,一些日企在電飯煲等產品研發上確實有獨到之處,值得國內企業借鑑。多年來,他們在了解消費者需求及其內含價值的基礎上,潛心研發,且產品做工精細,因而贏得了市場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