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筍又名豆筋、豆棒、豆杆、豆棍,以四川開江聞名,據《開江縣誌》記載,開江豆筍源於清朝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豆筍,當然不是筍,是因為豆漿加熱後,表面會形成一層天然的油皮,用棍子挑起這層油皮,捲起來曬乾,曬好的豆皮從棍子上取下的過程,就像拔筍一樣,因此這種豆製品就被稱為「豆筍」。豆筍傳統製作技藝產生並流傳於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的新寧鎮、普安鎮和甘棠鎮。悠久的歷史,豪放的人民,創造了平安幸福的生活,積澱下豐厚精湛的文化,特別是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更是層出不窮,豆筍傳統製作技藝應運而生。
開江豆筍採眾家之長,採用優質大豆為原料,經過特殊加工而成,是達州市開江縣的特產之一,營養豐富、香嫩綿軟、口感嫩滑、食用簡單。開江豆筍傳統製作技藝非常講究。
第一步:篩選——豆筍注重選料,一般選用開江本地出產的「六月黃」或「八月黃」大豆,並由人工清除豆子中的雜物。
第二步:浸泡——把選好的豆子倒入大黃桶中,用清水浸泡,豆子計量單位為「桌」,一「桌」大約四升(升子是舊時量穀物的器具,一升子即為一升)。
第三步:磨漿——將浸泡好的豆子連同水一起用木水瓢舀到石磨中,開始磨漿,石磨轉動的速度要適中,以磨出的漿較為細滑、無明顯顆粒為宜,磨出的漿直接用木桶盛好。
第四步:過漿——在搖架下方套一塊過濾布,把磨好的漿舀入濾布中,搖動搖架,從濾布中能流下去的就是可以製作豆筍的豆漿了,濾布上面留下的是豆渣。
第五步:燒——把濾好的豆漿倒入大鐵鍋中,用文火燒開,燒開後即全部舀出,用木桶盛好。
第六步:提取成型——將燒制好的豆漿重新倒入鍋中,以文火加熱,用蒲扇扇動鍋中的豆漿,使其表面凝成一層膜狀皮,然後用準備好的竹籤把皮裹起來,這樣,豆筍就成型了,再把裹好的豆筍放在擱箱上,如此反覆,直至把鍋中的漿提取完為止。竹籤上裹的層數視製作的豆筍大小而定,大豆筍至少要裹10層以上,小豆筍裹3層就可以了。
第七步:烘乾——把擱滿豆筍的擱箱抬到室外晾曬,一般以陽光照曬為主,必要時,也可以等提取成型後用灶內的碳渣餘火進行烘烤,其目的是把製作出來的豆筍烘乾。
豆筍製作,一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其細緻的手藝活兒,除了好的豆子還要有耐得住性子、不怕繁瑣的心才能做出想要的豆筍,豆筍的靈魂在豆子裡面,經過手藝人的精挑慢選、耐心熬製靈魂就都被解放了出來。豆筍傳統製作技藝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獨特的製作流程,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保證其製品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食品,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食用標準。其傳統製作技藝十分獨特,全程手工操作,選料精細,製作流程別具一格。開江豆筍傳統製作技藝所需的器具,將多種製作工藝(如石磨製作、黃桶製作、搖架製作等)融為一體,具有極強的綜合製作技藝價值。豆筍裡層的顏色均會比外面的稍暗些,這是因為豆筍是裹一層烤一層,然後再裹一層再烤,如此反覆,因而最裡層的顏色比外面的要稍暗些,屬正常顏色。
豆筍簡單可理解為棍棍版腐竹,除了一樣好吃之外,更加筋道,但其中奧妙卻更不簡單。更重要的是,開江豆筍的原料只有大豆和水,無任何添加,更不可能存在防腐劑。所以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產品。技藝得到傳承,美味方能源遠流長。口感醇厚,綠色健康才是美食延續的制勝法寶。豆筍適用於小炒、素炒、雜燴、涼拌、滷製、下火鍋以及煲湯,色味獨具鮮美。無論是涮火鍋還是滷菜,開江豆筍都像棉花一樣柔軟,吸收滿滿的醬汁,光澤誘人,美味十足。
豆筍一口吃下去,首先感覺到醬汁在口中四溢開來,緊接著豆香的氣息逐漸蔓延整個口腔,仿佛味蕾不僅僅是長在舌頭上,而是整個口腔。再配上勁道的口感,只能用人間美味四個字形容。豆筍在做菜之前一定要用冷水(常溫自來水)浸泡5小時以上,中途能換1-2次水是最好的,切記勿用熱水尤其是開水浸泡,否則營養和口感全無。小夥伴們,在四川達州,開江豆筍,味道鮮美,比肉更美味,你吃過嗎?
延伸 · 推薦
在湖南常德,一碗正宗的津市牛肉米粉,是津市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在江西萍鄉,有一種味道叫「蓮花血鴨」,你吃過嗎?
吉安水南腐竹,豆香濃鬱,久煮不爛,你吃過嗎?
在江西撫州,臨川菜梗,口感清脆,開胃下飯,你吃過嗎?
江西宜春特產「高安腐竹」,豆香味濃鬱,久煮不糊,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