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市民發現,白雲湖水質明顯變好,水清澈見底,各種植物水中搖曳,仿佛一座「水下森林」。昨日,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從去年起白雲湖開始實施生態修復工作,目前生態修復面積已超5萬平方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為構建健康穩定的水生態系統,接下來將對於羅非魚、福壽螺等外來入侵物種進行及時清理和轉移。
中心城區最大人工湖水質變好
去年開始,廣州市各公園相繼對湖泊進行生態整治,通過購買服務,引入環保技術力量,對湖水進行生態技術修復處理。白雲湖公園平均水深1.85米,最大水深3.7米,總蓄水量約240萬立方米,面積超過廣州傳統四大人工湖(荔灣湖、東山湖、流花湖、麓湖)之和,是廣州市中心城區最大的人工湖,治理水質的難度無疑也是這些湖泊中最大的。
去年4月,廣州市水務局屬下單位白雲湖水利工程管理處委託廣州市水務科學研究所實施了白雲湖的生態修復工作,以白雲湖西湖湖濱緩流區5萬平方米和東湖崇廉園4700平方米水域為實施對象,在前期完成水體圍隔水位調節、魚類轉移、底質改善的情況下,種植矮種苦草等五種沉水植物、蘆葦等3種挺水植物及睡蓮等兩種浮葉植物,構建以沉水植物為主,沉水、挺水、浮葉植物共生,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水生高等植物群落,強化吸收水體氮磷等汙染物;後期通過投放螺、蚌、蝦等大型底棲動物、鰱魚、烏鱧等濾食性魚類和青魚等肉食性魚類,形成良性循環的水生態食物鏈,進一步提升水體透明度,構建健康穩定的水生態系統。示範區目前已取得較明顯的水質改善效果,湖水清澈透明,水下有各種植物,有「水下森林」的感覺,讓人不禁流連駐足。
白雲湖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強對項目現場的管理,督促項目承擔單位持續做好修復區水面保潔、圍隔維護、植物收割、魚類群落調控,以及羅非魚、福壽螺等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等日常養護工作,維持修復區水生態景觀效果。
捕撈入侵魚類控制魚群數量
據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捕撈的是羅非魚(也叫非洲鯽)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外來品種。對於改善水質的人工湖來說,它就是最大的搗亂者。眾所周知,水草、浮遊植物很對羅非魚的胃口,它們從養殖魚塘裡逃逸後,在自然水系擴散建群,會使自然水域的水生生物安全面臨嚴峻威脅。因為雄性羅非魚在繁殖期有挖坑做「新房」的習慣,這種築巢天性對水底植被造成了破壞,損害了其他水生動物的棲息地。野生羅非魚長不大,因為吃料少,兩三指長度最為常見,但這個時候的羅非魚就開始繁殖,不論是大魚還是小魚,都開始吃本地原生魚的魚苗魚卵。由於小的羅非魚沒有經濟價值,連漁民也不願抓,不加控制就開始泛濫。
人工湖治理採用的水生態修復技術,要包括水體圍隔、基底條件改善、魚類群落調控、沉水植物種植、水生動物放養等方面。其中魚類群落調控至關重要,目前白雲湖內有六七成的魚類是羅非魚、清道夫等雜食性入侵魚類,它們的繁殖速度極快,擠佔了其他魚類的生存空間,並將辛苦種下的改善水質的水草咬斷,工作人員必須捕撈入侵魚類,控制魚群數量。
白雲湖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市民遊客看到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在捕魚,請不用疑惑,其實是在正常作業,調整水中魚類,目的是保證湖濱緩流區水清岸綠的景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