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大眾心中一直是一個獨斷專行又愚昧無知的形象。雖然歷史的進程無法逆轉,但如果身為當時清朝實際掌權者的慈禧,能夠開明一些,近代中國的歷史也不至於屈辱至此。
慈禧少女時期經由選秀入宮,當時慈禧家中已經式微,父親惠徵屬於清朝的底層官吏,但是因年輕時的慈禧貌美,談吐才學都甚好,深得鹹豐的喜愛。在短短五年內,根基極弱的慈禧由貴人晉封為貴妃,還為鹹豐誕下了唯一的子嗣。
鹹豐帝在登位之初,也曾經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還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有效的改革。但是當時王朝的衰退已成必然,不可能再回到鹹豐夢想中的康乾盛世一般,後來鹹豐就放棄了他心中的抱負。
鹹豐後期不再治理政務,竟然就由慈禧代之閱覽奏章,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慈禧積累了許多處理政事的經驗,也為日後能夠成為垂簾聽政的慈禧老佛爺打下了基礎。
後來,鹹豐在逃往熱河以避戰事的時候去世,由慈禧之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繼位。鹹豐留下輔佐幼子的大臣們,都欺負新帝年幼,紛紛弄權專政。最後,慈禧與恭親王聯手將他們剷除。清朝的大權就此落入慈禧的手中。
按理說,自己的兒子應該會比較放心,但是慈禧對於同治的管束相當的嚴厲,始終不肯將大權交到同治的手中。同治不幸去世後,並沒有留下子嗣。慈禧就在自己妹妹的兒子扶上皇位,這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慈禧與光緒的糾葛可是相當的深。兩人之間肯定還是有感情的,但是政見不同就是兩人最大的矛盾點。慈禧在權力的中心摸爬滾打了那麼多年,對於別人觸動自己的利益是非常敏感的。
再加上,多年的政務經驗養成了慈禧說一不二,雷厲風行的行事作風。有時候即使心中是為了光緒著想,但行事的時候並沒有考慮清楚光緒本人的感受。
慈禧的弟弟是個不學無術,整天遛鳥看花的人。慈禧在這一點上思考得比較清醒,深知弟弟的性格成不了大事,也就沒有將權力交在弟弟手中。所以,慈禧自己掌權的時候,倒是沒有外戚專權的禍患。
歷史上有許多統治者也愛詩詞畫作,不但喜愛收藏欣賞,有時候興致來了還會自己揮毫一番。滿清入關建國,對於中原地區文化十分敬仰,皇親貴族們紛紛也開始學習文化來。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清朝初期的詞人納蘭容若。納蘭容若從小就在嚴格的教育下長大,一刻不敢鬆懈地學習漢文和騎射,其在詩詞方面的造詣相當的深,《飲水詞》從那個時期到現在都備受推崇。
曾陪伴慈禧身邊多年的女官德齡的描述中,慈禧雖然很少自己寫詩,但是會時不時背誦一兩句,特別是對李白的詩句尤為喜愛。恪守老祖宗規矩的慈禧居然對不受拘束的李白的詩句愛不釋手,這倒是讓人頗感意外。
其實,慈禧曾經也寫下過一首流傳千古的詩句,還被後世口口流傳,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作者是遺臭萬年的慈禧太后。詩裡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長輩們會常常念叨在口中的那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也是如今可以看到的慈禧寫就的唯一一首詩。原來是在慈禧母親過大壽的時候寫的。慈禧對不學無術的弟弟不加縱容,但對自己母親很是孝順。慈禧因為要處理政務,無暇前去給母親祝賀,故而寫了一首詩送給母親作為壽禮。
想必慈禧母親看到詩句後也會大受感動,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看似能在朝堂上呼風喚雨,實則當下時局複雜又混亂,有今天沒明天。自己難得見女兒一次,也幫不上女兒,是真正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天下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兒女在外再怎麼有能耐,父母都還是會把兒女當成小孩子一樣,擔心這兒擔心那兒。這也就是這句話能夠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