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寫了首流傳千古的詩,最後一句很經典,幾乎很多人從小聽到大

2021-01-08 騰訊網

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伊萊扎《中國,長壽帝國》

如果要談到中國歷史上讓人痛恨的女人,可能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蹦出「慈禧太后」這個名字。國外著名歷史學家伊萊扎就評價慈禧為一個「高貴而傲慢」的女人,可見即使對於西方而言,慈禧作為他們的棋子之一,也並不很受待見。

事實上,慈禧的確為中國帶來了許多災難。慈禧生於1835年,在1852年時就入宮做了貴人。母憑子貴,1856年慈禧為鹹豐皇帝生下了同治帝後,就成為了貴妃。鹹豐皇帝在1861年就去世了,同治帝即位時年僅5歲,因此作為皇太后的慈禧自然就垂簾聽政掌控朝局了。

而慈禧這幕後君王的位置一坐就是幾十年,直到1908年病逝。而在此期間,慈禧幹了許多荒唐事,導致中國連連受挫,幾乎到了國將不保的地步。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堅持修繕圓明園就一直為人詬病。

1856年,英法聯軍對清朝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就攻破了北京,進入了圓明園。而後他們不僅大肆搶劫,最後還一把火將圓明園燒了,讓大文豪雨果都氣得罵他們是「強盜」。

圓明園被毀三十幾年之後,慈禧在1894年就開始下令修復圓明園,因為次年就是她的六十大壽了。同年,中日甲午戰爭開打,當時經過幾十年洋務運動的發展,北洋水師已經具備一定的戰鬥力了,因此即使是慈禧也主張迎戰。

但打仗需要軍費,當時的清朝已經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賠出去了一大筆錢,圓明園還被燒了,本身就很拮据了,慈禧還要為自己的六十大壽花錢修復圓明園,這就更沒有錢跟日軍打仗了。

因此就有臣子冒死上奏,提議暫緩圓明園修繕一事,將修復圓明園的費用拿來對付外敵,如果能打贏日本,說不定能得到一筆賠款,到時候再修復圓明園也不遲。但慈禧聽了,卻大發雷霆,說誰要是再說這話,定斬不赦。

因為她很明白,打仗是需要時間的,面對當時經過明治維新後已經相當強大的日本,清朝想要打贏,必然要經過一段曠日持久的苦戰。但她的六十大壽可就只有這一次,而且就在不久的明年,因此,她堅決下令要修繕圓明園。

而且還調轉態度,從「主戰」變成了「主和」,還極力打壓當朝主戰派,結果清朝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再度戰敗,中國又背上了一筆巨大的賠款。而1895年,慈禧的六十大壽卻照辦不誤,修復的部分圓明園,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又梅開二度被搶了一遍。

但即便是這樣的一個慈禧,依然還是有她進步的地方,比如大興新式學堂, 重用洋務大臣,還公費送大批學子留洋學習,在臨終時,更是有遺言囑託說,不得讓女人和宦官亂政。可見,慈禧也是明白自己的錯誤的。

而且慈禧還留給了後世一首詩,這首詩一直為後人所用,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詩是出自慈禧之手,那就是: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然從文採上而言,這首詩並不高明,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一句,卻道出了對父母的孝順之情,與天下兒女產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鳴,因而被後人沿用至今,實在經典。

相關焦點

  • 慈禧的文學造詣不凡,她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成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也正應為這樣,慈禧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被她的政治手腕掩蓋,很多人都不關心慈禧留下什麼作品,她懂些什麼等等,但是我們想像,他作為八旗女子,能夠在皇帝的選秀中脫穎而出成為貴人,自認是琴棋書畫都有很深的研究,其實他有一句成了千古名句,而且很多人都會念。
  • 慈禧一生只寫了一首詩,但最後一句流傳至今,如今人們常掛嘴邊
    清朝的滅亡或許確實跟慈禧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這些並不是她一個人的過錯,因為在當時清朝其實就已經是走到了末路,慈禧只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慈禧的一生有著很多的讓人詬病的地方,但是她能夠成為太后還是有著一些手段的
  • 遺臭萬年的慈禧太后,卻寫了首流傳千古的詩,長輩愛用它教育子女
    後來,鹹豐在逃往熱河以避戰事的時候去世,由慈禧之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繼位。鹹豐留下輔佐幼子的大臣們,都欺負新帝年幼,紛紛弄權專政。最後,慈禧與恭親王聯手將他們剷除。清朝的大權就此落入慈禧的手中。
  • 慈禧寫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親情詩,最後一句人人都知道
    看到這個題目很多人都覺得不可信,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慈禧就是一個專權保守又殘忍的晚清統治者,怎麼可能會寫出親情詩,但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個親情詩確實是慈禧寫給她母親的詩,而且也確實全中國的人都知道這最後一句。接下來就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 她一生只寫過一首詩,最後一句至今流傳,道盡父母對子女的恩情
    清朝一共經歷了二百餘年,在這數百年中不僅一些皇帝被人們熟知,一些皇后也因為特殊原因被載入史冊廣為人知,其中慈禧是我們不得不提的一位皇后,在人們印象中,她是一位貪戀權力,不肯接受新事物的昏庸之人。 的確,慈禧此人掌控清朝時間幾十年,在這期間,我國打了諸多敗仗,有被逼籤下有損國威的羞辱條約。
  • 慈禧母親70壽誕,為表孝心慈禧寫了首祝壽詩,最後一句成千古名句
    只是這麼個稱謂其實極不符實,慈禧不但不慈悲反倒是心腸狠毒,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就是身邊的親人也能照殺不誤。同治皇帝是慈禧與鹹豐皇帝生的兒子,繼位之初,由東西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八大顧命大臣輔政,三方勢力相互制衡。可是慈禧的權力欲太強,她殺伐果斷髮動了一系列的政變,最後大權獨攬。
  • 一首寫暗戀的詩,告訴你暗戀一個人的正確做法,句句流傳千古
    唐詩宋詞不管是誰,都會記得那麼幾句,就算不記得,也會知道幾首詩或者是幾首詞的名字,畢竟這些詩詞太經典了,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詩詞對於中國人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時代的產物,唐詩和宋詞,能做出名揚千古的名句,那些詩人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最熟悉的大詩人就有李白,蘇軾,杜甫等等,太多了
  • 清朝慈禧,一輩子只做了一首詩卻「千古流傳」如今人人都掛在嘴邊
    在中國漫長的帝制時代中,慈禧奪得了本應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是為數不多當政的女性。慈禧的政治手腕堪稱幹練,清朝後期,大權一直緊握在慈禧手中,統治中國長達47年之久。縱觀歷史,「禍國殃民、愚昧而保守」似乎是人們對慈禧的固有印象。可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卻寫出了家喻戶曉的一首詩。
  • 一句長相思兮長相憶流傳千古,只不過詩背後的意思被很多人誤會了
    一句長相思兮長相憶流傳千古,只不過詩背後的意思被很多人誤會了李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寫作風格極具個人特色,可以說是那種只有自己寫得出的格調。說到《三五七言》可能很多朋友都沒有聽說過,不過小編若是說到裡面的詩句,相信大家都會聽過。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文·張凡)想必很多喜歡詩詞的人,都曾有一種這樣的體會,明明非常喜歡一句詩或者詞,卻往往不知道它的出處。而當真正看到,那時候完整的詩詞之時,又覺得它是那麼的陌生,似乎與想像中的意境,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措手不及,就像是一位朝夕相處的故人,突然發現了對方的另外一層面目。比如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這首讓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宋詞,那是出自宋代詞人張先的筆下,它的名字叫做《千秋歲·數聲鶗鴂》。如果不翻閱字典,或者上網查找,恐怕有許多人都會背最後兩個字難住。實不相瞞,在下也是如此。
  • 古代有首詩,全詩只有一句,卻成千古名詩,還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中國的詩歌文化來源已久,並且在唐宋階段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詩人,比如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王維、韓愈等人,他們用自己的文採震驚世人,並給後世留下了不少經典作品。當然,這是一些高產作者,而在歷史上也出現了一些作品不多,但是卻很有的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潘大臨便是其中之一,此人寫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首僅一句的詩,並成為了千古名句。
  • 杜牧失意後寫下一首詩,成為千古經典,最後七字令人深思!
    其詩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則以詠史抒懷為主。在詩歌成就上,杜牧創造了晚唐詩歌的高峰。但在官場上,杜牧卻終生失意,屢次進諫,屢被流放。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初冬夜飲》,便是杜牧失意後寫下的一首千古經典。《初冬夜飲》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杜牧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飲的情形,勾勒了一個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抒發了杜牧官場失意後的惆悵。
  • 慈谿寫過的唯一一首詩,最後一句千古流傳,竟成了父母的口頭禪
    關於慈禧能夠從一個深宮后妃變成前朝的統治者,其過程也是耳詳能盡的。在清代的鹹豐帝病逝後,因為他的兒子同治皇帝繼承了皇位,於是她從一個貴妃搖身一變成了西太后。 對朝廷事務接觸得越來越多,她對權力的欲望也隨著增長,最後甚至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逮捕了鹹豐皇帝臨終前所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 李商隱最經典的10首詩,外加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
    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 李商隱最令人絕望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最後一句神來之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李商隱的另一首絕美情詩,詩名《無題四首。其一》。這是李商隱最絕望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最後一句更是神來之筆,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無題四首。這首詩寫的是一位男子對遠在天邊的愛人的思念,當男人相思起來,也是刻骨銘心的。詩的一、二句,開篇就是千古名句,「來是空言去絕蹤」意思是:她說過要來,卻一去不回,往日的誓言不過是一句空話。此時殘月西斜,男子在高樓空等著,不知不覺已過了五更。女子的絕情,男子的痴情,在這14個字中被寫得淋漓盡致。
  • 送別詩寫得這麼豪情,也就高適能做到,最後一句朋友表示壓力好大
    送別詩作為唐詩的一個重要題材,佳作頗多,各大詩壇巨匠也是經典作頻出。關於離別,詩仙李白十分自信地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七絕聖手王昌齡感慨地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四傑之一的王勃意氣風發地說:「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才子落第後寫了首詩,雖不知姓甚名誰,太經典而成為千古佳作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誕生出了無數傑出的詩人,他們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經典佳作。可要知道這樣的人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人就如同那漫天銀河中的一顆星一樣,顯得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但是這卻並不能說明這些人就是沒有才華的,只不過相比於他們所留下的詩作,他們的名字卻早已經泯然眾人矣。
  • 史上最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含千古名句!
    今天狗子就歸納了史上最為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勸學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自幼家道中落,憑藉自己苦讀方才有所成就,尤其是於書法一道更是自成一家,名傳千古!正是認識到刻苦讀書的道理,顏真卿才會作此《勸學》詩以勸勉子弟後人勤學苦讀!一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通俗易懂富含哲理,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 李商隱這首誇人的詩堪稱經典,最後一句無人能比,不懂的趕緊收藏
    雖然現在這種謙遜的為人處世之道在慢慢改變,但是當我們追根溯源的時候還是會發現,古人有很多謙虛為人的有趣典故,了解到這些故事之後對於我們與人交流溝通、升遷學習都會大有益處。五年之後,李商隱返回長安,看到侄子所寫的詩詞感慨萬千,隨即揮毫潑墨,寫下了兩首詩作為答謝。這首詩也被後世人作為誇獎別人的經典,被千萬人在生活中引用。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 這首詩只有一句,卻是千古名句,誕生了一個眾所皆知的成語
    這首詩只有一句,卻是千古名句,誕生了一個眾所皆知的成語中國,被外國人形容為一個詩詞的國度,確實,從最早的《詩經》到後來的唐詩宋詞,各朝各代都有一些出名的詩人,也都留下了許多的絕句讓我們「背誦全文」。但宋代也並不是沒有好詩流傳下來,如陸遊就是宋代著名詩人,他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一句千古絕句。還有一首詩也是千古絕句,但全詩卻僅為一句,那就是宋代詩人潘大臨留下的「滿城風雨近重陽」。這首詩的創作,還有一個小故事。大家都知道,創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別說寫詩了,不然也不會有陸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樣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