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大師弗蘭克·斯特拉在華首展「波蘭村莊」

2020-12-15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2019年5月24日,「美國極簡主義大師弗蘭克·斯特拉:波蘭村莊」展覽在香港厲為閣(Lévy Gorvy)開幕,展出美國藝術家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影響深遠的「波蘭村莊」系列作品(1970至 74年作)中十件集合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家在中國的首次展覽。

展覽現場

「波蘭村莊」系列作品的靈感源自 17至 19世紀波蘭東部地區的木製猶太教堂,這些建築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納粹德軍摧毀。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斯特拉首次直接將雕塑性的浮雕元素加入平面畫作中,標誌著其創作演變過程的關鍵時刻。展覽將於 5月 24日在中環歷史悠久的聖佐治大廈地鋪的厲為閣全新空間開幕。

展覽現場

1950年代末,斯特拉憑藉其極簡主義作品「黑色繪畫」嶄露頭角,該作品承襲抽象表現主義傳統,預示著戰後藝術新時代的來臨。斯特拉反對幻覺技法,以對稱構圖、克制用色及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筆觸,突出圖案的平坦表面以及畫布的形狀,展現去蕪存菁的最簡化狀態。斯特拉系統地製作了一系列作品,並發展出一套「解決問題」的繪畫方法,利用不同顏料及工序的差異,不斷試驗二維平面及三維狀態之間的張力。

展覽現場

弗蘭克·斯特拉於 1970年開始創作「波蘭村莊」作品系列,運用立體派及構成派的邏輯,打破其早先作品系列中強調的平面性。隨著斯特拉的進展,圖像領域的元素開始以雕塑性的、建築性的浮雕朝向對角軸方向湧現。其「波蘭村莊」畫作的靈感源自瑪麗亞與卡齊米·皮耶霍特卡伉儷(Maria and Kazimierz Piechotka)的著書《木製猶太教會堂》(Arkady出版社,1959年出版),其中猶太建築專家彙編了在 20世紀20年代及 30年代間一次建築測量調查中紀錄的 71座猶太教堂的攝影作品及線稿。斯特拉本系列中的作品都以皮耶霍特卡伉儷著書中所收錄的結構命名,每一件都與教會堂稜角分明的建築、巧奪天工的木工息息相關,並分別擁有數個版本,不管是用料還是形式上都各有不同。在 2016年的《藝術論壇》訪問中,斯特拉道出此系列的根本概念,在於現代主義中的構成主義發展進程,是從莫斯科經華沙再傳揚至柏林,而當年破壞這些神聖建築的納粹,其行軍路線正好相反。

展覽現場

厲為閣此次展覽將展出 1972年的《歐肯尼基 II》及 1973年的《羅茲季爾 I》。兩幅大型畫作展現出斯特拉初涉浮雕時所採用的各種材料,包括瓦楞紙板、毛氈、木材,以及彩色畫布。「波蘭村莊」系列面世前,斯特拉曾於 1970年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首個回顧展,時年 34歲,亦是該博物館史上舉辦大型回顧展的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當時爆發越南戰爭,在一片動蕩環境下,斯特拉對於他人圍繞其展覽展開的形式辯論,心感矛盾,而「波蘭村莊」系列正反映了他的深切感受。同樣地,此系列亦開啟了藝術家形式實驗的「極多主義」時期,標誌著斯特拉於 70至 80年代的創作特徵。

(本文現場圖片攝影:Kitmin Lee)

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

關於藝術家

弗蘭克·斯特拉(1936年生)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莫爾登郊區,於安多佛鎮菲利普斯學院上學時開始繪畫。他的老師巴特利特·小海耶斯是一名畫家,同時兼任阿迪生美國藝術畫廊總監,並推崇包浩斯顏色理論家約瑟夫·亞伯斯及原始抽象表現主義先驅漢斯·霍夫曼的理論,斯特拉也因而習得將繪畫作為系統性項目的理念。斯特拉於普林斯頓大學繼續跟隨威廉·塞茲及史蒂芬·格林學習繪畫,同時修讀歷史系學位課程。

1958年畢業後,斯特拉搬往紐約,並對抽象表現主義遺風產生了新的理解。當時他曾透露對傑克遜·波洛克及威廉·德·庫寧的看法:「我感受到一種猶豫,以及含糊其辭的特點,令他們的作品變得動人。但對我而言,似乎有點太脆弱。」反而,他更鍾情於賈斯培·瓊斯筆下「旗幟」和「目標」系列中所體現出的克制和邏輯順序。

1959年,斯特拉剛滿 23歲,就參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16個美國人」展覽,成為當中最年輕的藝術家,其中四幅「黑色繪畫」由 24幅大型畫布組成,藝術歷史學家凱特·內辛更形容為「擬象而不失觸感」。翌年,他於紐約卡斯特裡藝廊舉辦首個個展,並開始有序地創作系列作品,把大片平板色彩融入幾何圖案及非幻覺平面。他的三個條紋或塑形的繪畫系列——「黑色」、「鋁」和「銅」系列——被視為從抽象表現主義過渡至極簡主義的重要作品。斯特拉身為卡爾·安德烈及多納德·賈德的朋友,對於極簡雕塑的發展作出重大影響,並於 1964年發表「所見即所見」的極簡主義名言。

《歐肯尼基 II》,1972 年,瓦楞紙板、毛氈、顏料、木,241.3 x 213.4 cm © 2019 弗蘭克 ‧ 斯特拉 / 藝術家權利協會(ARS),紐約。

及後,斯特拉的作品於不同聯展佔有一席之地,包括於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幾何抽象畫」(1962年)、於紐約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展出的「立體畫布」(1964-65年)及「系統繪畫」(1966年),以及「Documenta 4」(1968年),奠定戰後時期的藝術氛圍。1970年,他獲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邀請舉行首個回顧展,展出過去 11年創作的作品,成為該館舉行的回顧展中最年輕的藝術家。及後,該館於 1987年再次回顧其過去 17年的作品。兩次回顧展之間,斯特拉的畫作開始變得立體,從拼貼畫演變成浮雕,最終演變成複雜的空間結構。他棄絕早期作品中的克制特性,變得大膽及華麗。斯特拉把其 1950年代末以來的作品演變,形容為從極簡變成「極繁」。斯特拉曾撰寫不少論文,研究繪畫及抽象概念,並

於1983年參與詩學教授查爾斯·艾略特·諾頓(Charles Eliot Norton Professor of Poetry)年度系列講座,於哈佛大學授課,並因此於 1986年出版書籍《創作空間》。2015年,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為慶祝斯特拉作畫 60年,舉辦大型回顧展,展出其繪畫、浮雕、雕塑、繪畫雕塑混合體以及紙上作品。

相關焦點

  • 大藝術家 | 從極少到極多,弗蘭克·斯特拉放飛自我了?
    紐約是群星閃爍的星空,在極簡主義的星座裡有一顆傳奇的明星——他是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Hollis Frampton. #32 from The Secret World of Frank Stella, 1958–62.
  • 俄羅斯畫家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繪畫欣賞
    文:原創圖:網絡馬列維奇,俄羅斯畫家,至上主義藝術奠基人。全名為卡濟米爾謝韋裡諾維奇馬列維奇,1878年2月11日出生于波蘭基輔的一個貧困家庭,據說爸爸媽媽都有波蘭血統。1912年,俄國畫家馬列維奇創立了至上主義畫派,標誌著傳統繪畫時代的終結。所謂至上主義,又稱絕對主義,強調情感抽象的至高無上的理性,反對傳統的物象具象化傳達。
  •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
    梅斯 孩子和鹿 布面油畫 約1680年 圖片:卡斯託迪亞基金會 卡斯託迪亞基金會(Custodia Foundation)於1947年由藝術史學家弗裡茨·魯格特(Fritz Lugt)建立,專注於收藏古典時期荷蘭語、佛萊芒語、義大利語和法語區的藝術家作品,其中包括了達·文西、丟勒、拉斐爾、倫勃朗、魯本斯、霍爾拜因和老勃魯蓋爾等大師的傑作
  • 極簡主義:時機已到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恰好又是直播電商火熱的一年,所以想藉此契機唱唱反調,重提下極簡主義。 這是我個人要踐行的生活方式,並且我相信未來也會是越來越多人會選擇的消費和生活的方式。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極簡主義、極簡設計風格來源、極簡主義運動的發展,並踐行極簡主義生活,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幫助。
  • 也說生活的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並不是日本人的專利極簡主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這個概念並不是日本人創造的。極簡主義是西方一個重要的藝術流派,由極少主義衍生而來。極簡主義也並不是僅僅指生活層面的理解,至多只能算是對待生活態度的一部分。
  • 裝修的極繁主義與極簡主義
    只要提到時尚兩個字,就一定就離不開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近幾年,極簡風在時尚圈流行。但是,時尚是個輪迴,前幾年不被看好的極繁主義最近又殺了回來。什麼是極簡主義?顧名思義,極簡主義就是簡單到極致的風格,本意在於追求簡約。並不限於設計與生活方式,也是極簡主義者奉行的一種哲學思想。
  • 5個技巧幫你輕鬆搞定極簡主義設計
    什麼是極簡主義設計呢?在視覺傳達語言中,極簡主義設計強調形式的極度簡約,色彩的冷暖極度協調,甚至大面積的極度留白(黑)等等,運用各種象徵性意味的視覺傳達語言,以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極端設計格調。以下小編眾小圖為同學們整理了極簡主義設計的5大實用技巧,幫同學們輕鬆搞定極簡主義設計吧。一. 大量留白在崇尚形式的極簡主義設計中,留白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膽巧妙的留白,讓整個畫面通透而帶有呼吸感,更凸顯視覺焦點,避免了繁複內容所導致的雜亂感。
  • 馬丁·克裡德:對稱、重複與調侃極簡主義
    11月9日,馬丁·克裡德的中國首展在上海喬空間展出,此次展覽由英國豪瑟與沃斯畫廊在上海兩大博覽會舉辦之際帶來中國。展覽主題為:理解。展廳中鮮明地展現了這位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特徵的創作元素:霓虹燈、裝置、影像、繪畫和現場牆面繪畫等,突出了這位藝術家輕鬆調侃的藝術風格,對素材的創新性應用以及對尋常事物不尋常意義的發掘。
  • 控制自己的物品不超過一百件,這可能是極簡主義生活中最大的謊言
    許多朋友在開始接觸極簡主義生活,可能都是從「斷舍離」這個概念開始的。最初的舉動便是歸納自己的物品,然後無情的全部丟掉,讓自己的空間變得空空蕩蕩,仿佛越是一無所有越能體現出自己是極簡主義生活的踐行者。慢慢在這個初級的極簡主義生活的圈子中開始流傳這樣一個定律:控制自己的物品數量,絕對不能超過一百件,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名極簡主義者。甚至有很多人為了達到這樣一個數量,絞盡腦汁,費盡心力,反而讓生活變得更加糟糕。我今天要告訴大家的就是,這可能是極簡主義生活中最大的「謊言」。
  • 極簡主義,簡約而不簡單
    極簡主義是人類生活中廣泛使用的一個詞。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效率、滿負荷,使人們嚮往回歸自然,渴望安寧、詩意的生活,在這種意識支配下,產生了擺脫繁瑣、複雜,追求簡單和自然的一種心理。極簡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現代人的精神需求能使人的心情更加放鬆,創造一種安寧、平靜的生活空間。
  • Less is more——極簡主義的生活哲學
    極簡主義的精髓可以用最簡單的三個字概括——Less is more。談極簡主義「生活」的很少。確實目前關於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中文文章真的很少。極簡主義生活(minimalist lifestyle)這個概念可能絕大部分人都完全沒聽說過。
  • Less is more,TCL冰箱超低噪音詮釋極簡主義生活
    【家電網HEA 5月27日原創】上世紀德國建築大師密斯·范德羅曾經說過「less is more」,被我們翻譯為「少即是多」。雖然這句話一開始只是針對建築設計而提出,但如今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是一種設計理念,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在日本、歐洲備受推崇。
  • 內容創業者的使命:極簡主義楊志華將極簡主義運行到底
    16年底,他創辦了一家斷舍離文化有限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個把極簡主義做成事業商業化的人。千聊線上授課,寫書,演講,諮詢,他用豐富多元的方式,向人們傳遞極簡生活的理念:足夠少,足夠好。17年,簡叔和大張偉一起參加了《生活相對論》,之後,《奇葩大會》也邀請他參會。在沒有見面的時候,看他的微博也好,聽他的音頻也好,以為他是個刻板到乏味的人,更接近於傳教士。
  •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實現極簡主義
    近幾年來,隨著《斷舍離》《極簡》《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等推廣極簡主義的書籍在全世界風行,極簡主義成為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許多人心目中極簡主義的踐行似乎就意味著扔扔扔,要成為一個極簡主義者每天就要各種斷舍離,做到「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才算是滿足標準,其實並非如此。
  • 為何極簡主義設計越來越不高級了?
    其作品雖簡單卻並非極簡主義設計。迪特·拉姆斯《A Style Room》從藝術家伊娃·海瑟(Eva Hesse)到設計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極簡主義中湧現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與設計師。
  • 中國家庭真的適合「極簡主義」的裝修嗎?
    「極簡主義?……家裡要裝修成「極簡主義」風格,所有人都反對,極簡主義難道只是年輕人的「理想主義」?不是的,其實可能是大家誤解了極簡主義。 斷舍離是極簡主義的一部分,但極簡主義不是極端主義。扔掉不必要的、留下最重要的,因極簡而更有品質感,才是真正的極簡主義。 內容的精簡是極簡主義的追求,但不是一味精簡。
  • 極簡主義(Minimalism)你行嗎?
    possible, but no simpler. — Albert Einstein凡事當力求簡單,直至不能再簡 — 愛因斯坦 最近幾天看到有關於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再仔細去研究了一下,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試行或者部分執行(這裡僅討論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設計),在瘋狂消費的當下社會,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 跑步機遇見極簡主義,你的跑步更高級!
    在經歷了野蠻生長階段,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生活的思考意識逐漸覺醒,不再盲目尋找感官的愉悅,開始追求簡單精細化,最終選擇出了一種高效生活的方式,極簡主義就此應運而生了。而在極簡主義盛行的今天,原本顯得笨重沉悶的跑步機行業,也不免與這股最IN的風發生了精彩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