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對哲學的重要性

2021-02-21 哲學園

【美】奎因 著,翟玉章 譯

轉自翟玉章老師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a7dda0100jrf7.html

鳴謝

【譯者按】這是奎因(1908—2000) 1947年12月2日在哈佛大學哲學俱樂部的講演的文字稿,收入W. V. Quine, Confessions of a Confirmed Extensionalist and Other Essays(《一個堅定的外延主義者的自白及其他論文》), Dagfinn Føllesdal【奎因的學生】and Douglas B. Quine【奎因的兒子】(e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在這之前未曾公開發表過。平時在與同事和學生的交流中,我一直覺得有必要講清楚邏輯在哲學中的作用到底是什麼。下個學期我要為哲學系的部分研究生開設數理邏輯課程。在備課過程中,我看到了奎因的這篇文章,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激心情。在這篇文章中,他講述了現代邏輯在消解哲學偽問題(比如無或非存在的本性的問題),在澄清真正的哲學問題(比如經驗主義提出的關於知識和感覺經驗之間的關係問題,關於邏輯和數學知識的本性的問題)並將它們引向更精確、更深入的研究中的極端重要性。這對於許多長於玄想疏於論證的中國哲學工作者和學生是很有啟發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還看到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對待哲學研究的一絲不苟、不斷進取的精神。這篇文章所呈現的絕不是奎因的最終哲學觀點,他也沒有對別人(包括他在哲學上所尊敬的人)的觀點採取盲從的態度,而是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的觀點都採取了一個開放的態度。正是這種求真的精神和開放的態度,使得他的哲學觀點能不斷地得到發展,直至他生命的盡頭。

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將文章的具體內容的摘要置於前面,並對正文中個別難解之處作了有節制的注釋。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對我的譯文和講解提出批評,也歡迎對文章內容展開討論和交流。

【內容摘要和評論】

1—2:開場白,引出主題:邏輯對哲學的重要性。

3—8:『nothing』的邏輯分析:『nothing』在日常語法中的名詞性地位曾誘導在古往今來的很多哲學家追問所謂無的本性,但實際上,任何包含這個詞的句子都可以改寫成另外一個與之等值的句子,而新句子不包含與『nothing』對應的詞,從而上面的那種誘惑就自然消失了。

9—15:羅素的摹狀詞理論:羅素通過對包含摹狀詞的語境的系統改寫,向我們表明:單稱詞項的使用並不必然以這個詞項有對應的超語言實體為前提,這就解開了從巴門尼德和柏拉圖以來的所謂非存在之謎(據說,因為不存在的東西也是一個東西,所以我們不能自圓其說地聲稱某個東西不存在)。

16—29:經驗主義的演變:經驗主義在洛克和休謨那裡的最初表述是:我們的一切觀念都來自於感覺印象;美國哲學家圖克對這個表述進行了語言學的轉向,他建議對觀念和印象之間關係的研究應該讓位於詞項和感覺詞項之間關係的研究;邊沁和羅素則倡導語境定義,即不再拘泥於尋找詞項的根據感覺詞項的直接定義,而轉向尋找詞項的語境定義,即尋求對詞項出現的語境的整體的翻譯而間接給出詞項的定義。由於直接定義可以看成語境定義的特殊情形,因此句子(而不是詞項)成了意義的基本單位。這是經驗主義的又一次發展。但通過卡爾納普的工作,人們看清了並不是所有語句都可以翻譯為基本語句,這就表明即使是語境定義也仍是有局限性的,奎因正是通過對這一難局的思考提出了他的整體主義,即科學語句和常識語句單個地看,並不能蘊含任何基本語句,只有一個充分大的語句系統才能做到這一點。奎因的觀點可視為經驗主義的第三次發展。經驗主義的每一次發展都離不開邏輯技術的運用。

30—35:分析真理的本性:康德對真理實行了兩個兩分法,一是所謂分析真理和綜合真理的區分,二是所謂先天真理和經驗真理的區分。關於這兩個兩分之間的關係,康德之前的萊布尼茲和休謨都認為它們是重合的,即分析真理同時也是先天真理,先天真理同時也是分析真理(萊布尼茲稱為「理性真理」,休謨則稱為「觀念的關係」)康德同意前半句,但不同意後半句,他認為有些先天真理並不是分析真理,而是綜合真理。根據康德的見解,算術真理就是這樣的先天綜合真理。數理邏輯的創始人弗雷格和羅素的工作都直接針對了康德(羅素和懷特海的《數學原理》一書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反駁康德這個「強詞奪理的庸人」的),他們指出算術可以還原為邏輯;如果邏輯是分析的,那麼算術也是分析的。對這個結論,康德的信徒當然仍有迴旋的空間。但正反兩方的交鋒如果不想淪為毫無成果的吵架,了解和正視現代邏輯的發展就成為必要。

36—46: 哥德爾定理和分析/綜合真理的劃界:根據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包含集合論在內的廣義邏輯系統不可能證明每一個該系統裡的真理。這對分析性的概念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一向被認為是分析真理的邏輯真理,居然也有無法被證明的情形。奎因在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在不違背分析真理可以得到證明這一經驗主義直覺的前提下,將邏輯一分為二,前者為基本邏輯,有完全性的證明程序,它的真理都是分析真理;另一部分為集合論,沒有完全性的證明程序,它的真理是先天綜合真理。與這個二分相重合的是,基本邏輯是本體論上中立的,而集合論則承認了抽象實體的存在。應該說,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確實揭示了量化理論和作為數學基礎的高階邏輯之間的深刻差異,奎因本人所指出的兩者對共相問題的不同態度也是真實的。但奎因這時仍沒有走出康德認識論的框架,他仍在使用康德哲學的術語來標示這兩者之間的同異(同:兩者都是先天真理;異:基本邏輯真理為分析真理而集合論真理為綜合真理)。實際上,基本邏輯和數學的分界,和分析和綜合的分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他後來的研究表明,分析/綜合之間的區別最後蛻變為自明真理和不自明的真理之間的區別,但這個區別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並不是一個有任何重要性的區別,真理之間只有自明性程度的差別,這種差別是因人而異的和因時因地而異的,並沒有任何一刀切的標準;而承認先天真理則更是完全違背了經驗主義的根本原則。

48—52: 本體論承諾:要弄清楚某個理論有著什麼樣的本體論,只消弄清楚它的量化結構。和量詞相聯繫的變項所指的範圍就是它的本體論。顯然,邏輯對於弄清楚量化結構,特別是複雜理論的量化結構是非常重要的。奎因在這裡為了澄清人們對他的誤解,強調了弄清楚一個理論的本體論承諾是什麼和這個理論的本體論承諾正確與否這兩者的區別。這是他並不同意全部哲學問題都是語詞問題的證據之一。遺憾的是,這樣的混淆和誤解在六十年後的中國仍然普遍存在。

53—58:數學為什麼對自然科學不可或缺:一方面,數學陳述沒有經驗意義,但另一方面,數學對自然科學卻不可缺少。對這個矛盾,奎因此時仍沒有找到答案。他此時想到的是能建立不預設抽象對象的數學;這樣的新數學也許會因為對抽象對象的免疫力,進而擺脫不完全性的夢魘。其實,即使做到了這一點,上面的矛盾也仍舊沒有解決。因為上面這個矛盾對於本體論上中立的基本邏輯也是成立的:一方面,邏輯陳述沒有經驗意義(和數學不同的是它的絕對可證明性),但另一方面,邏輯對科學同樣不可缺少。解決這個矛盾的鑰匙是他後來提出的整體主義:一般地說,單個的陳述,不論是自然科學裡的陳述,還是邏輯、數學裡的陳述,都無法獨自與經驗發生聯繫,它們都只能從它們參與其中的充分大的陳述系統與經驗的聯繫中獲得間接的意義。數學和邏輯恰恰因為它們對科學預測系統的不可或缺而分享了全部科學的經驗意義。至此,它們終於不再被看成是與經驗沒有關係的先天真理了。

【正文+漢譯】

1. The little group of skeptics who run this club have asked me to explain why in the world anybody who is intent on philosophy should allow himself to be sidetracked into taking a course in logic. I know better than to try to satisfy these people by suggesting that a logic course might help a student pass the prelims. For, being philosophers, these skeptics will pursue the issue to its fundamentals, and ask: Why should there be a preliminary exam in logic? The doubt implicit in such a question could never be a genuine doubt, of course; it must be a purely methodological doubt, a Cartesian doubt of the most fanciful order; but the inquisitors in question are quite capable, I believe, of Cartesian doubt.

有那麼幾個參加這個俱樂部的懷疑論者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專心於哲學的人,要偏離正題,去學習一門邏輯課程?我很清楚,如果我對這些人說,邏輯課能幫助學生通過預備考試,這樣的回答是不能滿足他們的。要知道,這些懷疑論者是哲學家,他們一定會向根本處追問:為什麼在預備考試中要有邏輯這門課呢?當然,包含在這樣一個問題裡的懷疑不可能是真正的懷疑;它肯定只是笛卡爾式的方法論上的懷疑,而且是這類懷疑中離奇性級別最高的,當然我相信發問者完全具有純正的笛卡爾式懷疑的能力。

2. This gives me no cause for complaint. If it is difficult and unnatural to doubt the value of logic, it should be correspondingly easy and natural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f logic. I’m grateful for having been assigned an easier task than any I might have taken on if left to my own devices.

這樣一來,我便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了。如果懷疑邏輯的價值既困難又不自然,那麼,相應地,確認邏輯的價值就是既容易又自然的了。這個分派給我的話題,甚至都要比任我自便的話題還要來得容易,我對此表示感激。

3. To illustrate one important way in which logic contributes to philosophy, let me begin with an over-simple instance of philosophical confusion: 「If an event has a cause at all, it must have something as its cause, rather than nothing, for nothing cannot be a cause. But if an event has no cause, nothing causes it. Therefore it is impossible for an event to have no cause」. This, substantially, is the unsympathetic version which Hume gives to an argument in Locke. Whether it is an argument that Locke or any other sensible person could have intended, at least it will help me to begin schematizing one of the uses of logic.

為了說明邏輯有益於哲學的一個重要方式,讓我先舉一個超級簡單的哲學混亂的例子:「如果某個事件有原因,那麼它就以某物而不是無物作為其原因,因為無物不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是如果某個事件沒有原因,無物引起了它。所以,一個事件沒有原因是不可能的。」這在實質上便是休謨對洛克的一個論證所作的無同情心的改寫。不論這個改寫版的內容是不是洛克或任何可理喻的人物所意指的,它都有助於我說明邏輯的一項用途。

4. This argument makes use of the fact that the word 『nothing』 behaves in ordinary language like a noun. 「A causes the event」 means that something, viz., this A, is the cause. Analogously it is argued that 「nothing causes the event」 means that something, viz., this nothing, is the cause.

這個論證利用了下面這個事實:在日常語言中,「無物」(『nothing』)這個詞表現得就像一個名詞一樣。「A引起了這個事件」意味著:某物,也就是A,是原因。類似地,也可以作出下面的論證。「無物引起了這個事件」意味著:某物,也就是無物,是原因。

Something similar seems to have been going on in Heidegger’s mind when he asked 『What about Nothing? What does Nothing do?』 and decided that Nothing nothings, and that we have a special way of sensing nothing, this sense being anguish.

海德格爾曾追問「無物怎麼樣?無物做什麼?」,他最後得出結論:無物無著,並且我們有感知無物的一種特殊的方式,這種感覺的名字叫「煩惱」。海德格爾的這個思路與上面的思路看起來是相似的。【遠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哲學家老子曾聲稱:「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顯然也是將「有」和「無」名詞化了。】

5. Such treatment of the word 『nothing』 can lead to ridiculous results, as Lewis Carroll has shown; and similar fallacies can be devised with 『something』 and 『everything』.

對「無物」這個詞這樣的處理可以帶來很可笑的結果,正如劉易斯·卡羅爾所表明的那樣;對「某物」和「每物」也可以設計出類似的謬誤。

6. Now, returning to the first example, let’s see how it fares in logical symbols:

Nothing causes x

(y)~(y causes x)

『Whatever y may be, y does not cause x』. Here there is no term, no substantive corresponding to 『nothing』, and so no opportunity to draw the false inferences that depend on handling 『nothing』 like a name. In logical notation the same thing happens also to the false substantives 『everything』 and 『something』; they disappear.

現在讓我們回到第一個例子,看看用邏輯符號是如何處理它的:

無物引起x

(y)~(y引起x)

「不管y是什麼,y不引起x」。這裡不存在與「無物」對應的詞項或實詞,所以我們將不再有機會作出那些有賴於對「無物」進行名詞性處理的錯誤推理。同樣地,假實詞「某物」和「每物」在邏輯記號法中也將消失。

7. Now let’s see what this sort of therapeutic translation really comes down to. A troublesome or misleading part of ordinary language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nother part which is well-behaved. Another part still of ordinary language:

Whatever you select, it does not cause x.

(Symbols are inessential.) All the serious and proper uses of 『nothing』 can be translated, sentence by sentence, into this well-behaved part of language. But the translation operates only on the sentences as wholes; the word 『nothing』 has no translation by itself; and hence this part of language contains no misleading substantive, simple or complex, corresponding the misleading substantive 『nothing』. Therefore, the perplexities and fallacies attaching to the word 『nothing』 are by-products of a dispensable part of our language; and in this sense they may be said to be purely linguistic confusions.

現在讓我們看看這種翻譯為什麼會有治療的功效。日常語言中某個引起麻煩或誤導人的部分被翻譯成了表現好的另一部分。這另一部分仍屬於日常語言:

無論你選擇什麼,它都不引起x

(符號化並不是這裡的實質問題。)「無物」的所有嚴肅和正當的使用方式都可以逐句逐句地被翻譯為語言中表現良好的部分。但是,翻譯所針對的是作為整體的句子;「無物」這個詞本身並不能被翻譯;所以在這個表現良好的部分中並不包含與誤導人的實詞「無物」相對應的誤導人的(簡單或複雜的)實詞。與「無物」這個詞聯繫在一起的困惑和謬誤只是語言中某個可以省去的部分的副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困惑和謬誤可謂純粹的語言上的混亂。

8. The so-called quantification idiom used in modern logic is prompted by technical counteractions of efficient manipulation and deduction. Its efficacy in eliminating the fallacies of 『nothing』, and the similar fallacies of 『everything』 and 『something』, is incidental. But it illustrates the first point which I want to make this evening: the logical analysis resolves certain confusions and philosophical perplexities by showing how to paraphrase language into peculiarly clear and straightforward subsections of language. It resolves the perplexities by showing them to be purely verbal: products of gratuitous idioms.

現代邏輯對所謂量化習語的使用,是為了從技術的角度對運算和推理進行更有效的處理。至於它也能用來消除「無物」、「某物」和「每物」等詞引起的謬誤,只是一個附帶的功用。但是這個附帶的功用說明了我今晚想要闡明的第一個觀點:邏輯分析可以消除某些混亂和哲學困惑,方法是將語言改寫為它的特別清楚和平實的某個子集。它可以表明這些困惑只是純粹語詞上的困惑,是一些不必要的習語所引起的混亂。

9. I don’t maintain, as Wittgenstein does, that all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re verbal in that sense. But some are. I』ve illustrated the point with a trivial type of example; a more serious example is afforded by Russell’s theory of descriptions, in its bearing on perplexities of non-existence. The perplexity, briefly, is this: How can we consistently sa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egasus, if there is no Pegasus about whom to say it? Or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King of France? How can any such statement of non-existence be true?

我並不像維根斯坦那樣聲稱所有哲學問題都是像上面那樣的語詞問題。但有些哲學問題確實是語詞問題。我已經舉了一個微不足道的例子來加以說明;而羅素的摹狀詞理論提供了更加嚴肅的例子,這些例子都與非存在的困惑有關。這個困惑簡單說來便是:如果我們所要談的帕格索斯並不存在,我們又如何能自圓其說地說帕格索斯不存在呢?同樣地,如果我們所要談的法國國王並不存在,我們又如何能自圓其說地說他並不存在呢?一句話,關於非存在的任何陳述怎麼可能是正確的陳述呢?

10. One answer sometimes resorted to is this: there are such things as Pegasus and the king of France after all; they merely happen not to be actual. Actuality, like redness, is merely one special quality of things.

一個有時候會訴諸的答案是這樣的:帕格索斯和法國國王畢竟還是存在的,只是它們不具有現實性而已。現實性,就像紅一樣,也可以是事物的一種特殊性質。【非存在之謎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他聲稱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即任何我們能想到的東西都是存在的。如果我們能想到帕格索斯,那麼帕格索斯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帕格索斯不存在,我們就不會想到它,因此說帕格索斯不存在是自相矛盾的。我們通常認為不存在的事物一定在某種更深刻的意義上是存在的。】

11. Two reasons why some of us find this unsatisfactory: one, the recognition of a realm of unactualized possibles offends our taste for a tidy, economical ontology; two, the method still avails us nothing if we change the example and speak not of Pegasus or the king of France but of the round square. To accommodate such cases as this we should have, analogously, to recognize not only a realm of unactualized possibles but a realm of impossibles. Few of us, certainly, have so little taste for tidiness as not to be offended by an ontology of this kind. Various awkward problems arise, moreover, apart from mere questions of taste.

有兩個理由,使我們中的一些人認為這個答案不能令人滿意。第一,承認未被現實化的可能對象敗壞了對本體論的整潔和儉約的口味。第二,當我們把例子從帕格索斯和法國國王轉向方圓時,這個方法仍是無濟於事。正如要容納帕格索斯和法國國王需要承認未被現實化的可能對象一樣,要容納方圓,則要進一步承認不可能的對象。但不在乎整潔、不為這種本體論所冒犯的的人肯定是很少的。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會帶來很多棘手的問題,不只是口味問題。

12. Russell goes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rouble and protests that when we sa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egasus, or the king of France, there need be no Pegasus or king of France about whom to say it. He first paraphrases all statements containing so-called singular descriptions: the king of France, the author of Waverley: idioms using 『the』 in the singular. He does not paraphrase these descriptions themselves, but the statements as wholes which contain them; and the statements into which he paraphrases them contain such words as 『author』 and 『Waverley』, or 『king』 and 『France』, scattered through them, but no single phrase that can be equated with 『the king of France』 or 『the author of Waverley』. Thus these translations are statements still about France and perhaps kingship, or perhaps Waverley and perhaps authorship, but there is nothing in them that would tempt us to say that they are about the king of France or the author of Waverley.

羅素回到了這個難題的最初形式;他指出,當我們說不存在帕格索斯或法國國王這樣的事物時,所談到的帕格索斯或法國國王的存在並不是必要條件。他首先對包含所謂單稱摹狀詞的陳述進行解釋。單稱摹狀詞是使用定冠詞「這個」的單稱詞組,「這個法國國王」、「這個《瓦弗利》的作者」就是這樣的詞組。他並不直接解釋這些摹狀詞,而是解釋包含摹狀詞的陳述;原摹狀詞的成分,如「作者」和「《瓦弗利》」,或「國王」和「法國」,仍散布在經過解釋而形成的新陳述中,但新陳述中不再包含與「這個法國國王」或「這個《瓦弗利》的作者」這些摹狀詞本身相對應的單一短語。所以經過翻譯得到的新陳述也許仍是關於法國或王位的陳述,或關於《瓦弗利》和作者身份的陳述,但不再包含可能會誘惑我們認為它談到了這個法國國王或這個《瓦弗利》的作者的任何成分。【作為語境翻譯的一個例子,我們看羅素是如何翻譯「這個法國國王是個禿子」這個陳述的:「存在著這樣一個對象x,這個對象是法國國王,而且如果任何對象y是法國國王的話,那麼y就是x,而且這個對象是禿子。」原來的主謂句變成了一個存在句,原來的主詞「這個法國國王」在翻譯句中不再有對應的單一成分,因此我們不必在事先就認為,要使我們作出的陳述有意義(真假且不論),必須有一個和「這個法國國王」相對應的實體存在。】

13. 『Pegasus』 can be handled similarly if we read it as short for a description: 『the winged horse captured by Bellerophon』. So for all proper names.

「帕格索斯」也可進行類似的處理,如果我們將它視為「柏勒洛豐捕獲的那匹有翼的馬」這個摹狀詞的縮寫的話。以上處理也適用於所有的專名。

14. The same process is at work here as in the treatment of words like 『nothing』: paraphrase the context so that no single segment survives answerable to the troublesome substantive in question. The substantive 『nothing』 itself received no translation, but simply disappeared on translation of the contexts as wholes; and similarly now for the substantive 『Pegasus』 or 『the king of France』 or 『the author of Waverley』. The terms surviving in the translations are terms not giving rise to the perplexities that prompted the analysis; and those perplexity are thereby shown to be by-products of gratuitous, avoidable portions of language.

羅素對摹狀詞的處理和我們上面對「無物」的處理是類似的:改寫包含這些成問題的實詞的語境,使新語境中不再包含與它們相應的單一成分。實詞「無物」本身並沒有被翻譯,但在對包含它的整個語境的翻譯中消失了;同樣地,實詞「帕格索斯」、「這個法國國王」和「這個《瓦弗利》的作者」在翻譯中也消失了。翻譯所得的新語境中的詞項不會引發要求分析的那些困惑;因此,那些困惑只是語言中的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部分的副產品。

15. Logic is needed to guide such paraphrasing; and the suppler and subtler our logic is, the farther it can carry us in philosophical enterprises of this type.

邏輯對於指引這類翻譯是必需的,而且我們對邏輯越是精通和敏感,我們在這類哲學事業中就會走得越遠。

16. Now there is also another conspicuous domain of philosophy in which such logical paraphrasing plays a central role. This is in the empiricistic program of constructing the world from experience.

邏輯解釋發揮核心作用的還有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哲學領域,這便是從經驗中構造出世界的經驗主義綱領。

17. Hume’s notion was that all our ideas are composite of so-called simple ideas, each of which is a straight copy of some simple sense datum. Essentially this was also Locke’s point of view. According to the doctrine, every meaningful word—meaningful in the sense of expressing an idea—evidently ought to be translatable into a complex of words each of which, individually, names a simple sense impression.

休謨主張,我們的全部觀念都是所謂的簡單觀念的複合,而每一個簡單觀念都只是某個簡單的感覺材料的摹本。這實際上也是洛克的觀點。根據這個學說,每一個有意義的詞—即每一個能夠表達觀念的詞—明顯地應該翻譯為簡單的詞的組合,而每一個簡單的詞,都命名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簡單的感覺印象。

18. But this is an intolerably strict standard of meaningfulness, as becomes apparent the minute you try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at all. Whatever our own criterion of a simple impression may be, certainly a mere roster of names of simple impressions isn’t going to be enough. By merely putting such names together, and taking new words as abbreviations of the compounds, we can’t begin to build a serious language; and men like Hume and Locke can scarcely have thought we could.

但是,我們如果當真實施這個方案,將會清楚地看到,這個意義標準的嚴格性是令人無法容忍的。不管我們關於簡單印象的標準是什麼,這些簡單印象的單純的花名冊肯定是不管用的。僅僅把這些名字堆在一起,並引入作為它們縮寫的新詞,我們是無法開始構建真正像樣子的語言的,即使是休謨和洛克這樣的人大概也不會認為我們能夠吧。

19. At the very least we are going to need various auxiliary connectives; and in fact we shall need much more.

除了表示簡單印象的名字,我們最起碼還需要很多輔助性的聯結詞;事實上,我們需要的要比這些多得多。

20. Without trying to decide what Hume and Locke wanted, I expect we can agree among ourselves that the most the empiricist can reasonably demand is definition of words in context, sentence by sentence. We suppose a basic language which talks, in specified ways, about direct sense data; and then all further meaningful sentences are to be translatable as wholes into sentences of that basic language. Individual words of the derivative language need not go over directly into complexes of words of the basic language. The word 『nothing』 did not go over into any continuous segment of quantification notation, but the sentences containing that word were translated systematically as wholes; similarly for descriptions; and the same may be expected when we undertake constructions upon a basic language of empiricism.

我們先不管休謨和洛克是怎麼想的,但我希望在我們之間能達成共識:經驗主義者能夠合理要求的,最多不過是對詞的逐句逐句的語境定義。我們假定有某個基本語言,它可以用來具體地談論這樣那樣的直接感覺材料;然後所有其他有意義的句子都可以翻譯為基本語言中的句子。派生語言中的單個的詞不必直譯為基本語言中的詞的組合。「無物」這個詞,還有所有的摹狀詞,在量化記號系統中並沒有對應的連續性成分,但包含它們的句子卻可以得到整體上的翻譯。當我們試圖將全部語言翻譯為經驗主義的基本語言時,也可以提出同樣的要求,即逐句逐句翻譯的要求。

21. This being the case, there is full scope again for all the resources of the supplest and subtlest logic we can contrive; the better we are at logic, the farther we can hope to get in our constructions, and the more of everyday and scientific language we can hope to reduce to that basic language, whatever it may be, which empiricism allows u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a surprising amount can be done through contextual definition if one has techniques for finding his way through the mazes.

在語境翻譯的前提下,我們還要充分運用邏輯的資源,我們對邏輯越是擅長和敏感,我們的邏輯構造就會走得越遠,日常語言和科學語言能被翻譯為作為經驗主義起點的基本語言(且不管這個基本語言的具體內容)的部分也就越多。如果我們有穿越迷宮的邏輯技術,語境翻譯就能推展到許多令人乍舌的角落。

22. This is strikingly brought out by reading Carnap’s rare and little known 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 Although Carnap by no means succeeds in reducing the whole of everyday or scientific discourse to the very meager basic language of experience which he allows himself, he does get startlingly far along the way. Many of his constructions are complex and ingenious and few of them could have been achieved without high proficiency in modern logic.

卡爾納普的《世界的邏輯構造》一書就達到了這樣一個令人乍舌的地步。儘管卡爾納普並沒有實現將全部日常語言和科學語言都還原為他所期許的那種表達經驗的貧乏的基本語言,但他確實達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水平。他的許多構造既複雜又巧妙,如果沒有對現代邏輯的嫻熟的運用,這些構造基本上是作不出來的。

23. Much had been said in an empiricistic vein in recent centuries, but the Aufbau is so far as I know the first serious effort to put the program of epistemological reduction rigorously into effect. The problem couldn’t even have been seriously tackled without the benefit of modern advances in mathematical logic. As Professor Sheffer remarked an hour ago, the importance of logic to philosophy is simply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experience.

在最近幾個世紀裡,我們聽到了很多經驗主義的言論,但就我所知,《構造》一書卻是把認識論還原方案嚴格地付諸實施的第一次嚴肅的嘗試。如果不是受惠於數理邏輯的最新進展,這個問題根本就無法予以嚴肅的對待。正如 謝弗教授一小時前所評論的那樣,邏輯對哲學的重要性就是基本經驗的重要性。

24. Even so, there is reason to suppose that the program of straight reduction to a basic language of experience can never be carried through in completion—not even granted all the liberality of contextual definition and all the earnestness of modern logic. I expect that empiricists are bound, eventually—as most, including Carnap, already have done—to relax their demand of translatability, and to require only that every meaningful statement be related to the basic language, in some way short of out and out translatability.

儘管如此,我們仍有理由認為,即使用上比較開明的語境定義的方法和現代邏輯的全部看家本領,直接還原為描述經驗的基本語言的方案仍不會完全成功。我希望經驗主義者最終會放鬆他們對可翻譯性的要求,轉而只要求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與基本語言以某種方式發生關係,這種關係不再是徹底的翻譯關係。而事實上,包括卡爾納普在內的多數經驗主義者已經在這樣做了。

25. Just what the basic language should be is itself a question, but this I shall pass over. Another question is: what relations should we demand between the statements of science and the basic language, if full translatability in not to be insisted on?

基本語言應該是個什麼樣子,這本身其實也是個問題,不過我在這裡將略而不論。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不再堅持完全的可翻譯性,那麼我們應該要求科學中的陳述與基本語言有著怎樣一種關係呢?

(請繼續看今日發文的第三篇)

相關焦點

  • 關於邏輯哲學的幾點思考
    一般認為「哲學邏輯方面的分支一般都以命題邏輯、謂詞邏輯為基礎,與傳統哲學中的概念、範疇和問題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哲學邏輯「是各種非經典邏輯分支的統稱」(註:張清宇等:《哲學邏輯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3頁。)。這樣的看法得到比較普遍的支持(註:參見陳波《邏輯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3頁。)。簡單說,哲學邏輯是邏輯。
  • 【對談】哲學與邏輯
    ⽂/王偉雄、劉彥⽅、洪志豪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立即刪除哲學門鳴謝前⾔:有些⼈認為邏輯是哲學各範疇的其中⼀個,與哲學有從屬關係;也有些⼈認為哲學家必然精通邏輯。其實,哲學與邏輯的關係並不那麼簡單。王偉雄教授再次與劉彥⽅教授及洪志豪對談,討論哲學與邏輯的關係,以及有關邏輯的其他哲學問題。
  • 在邏輯和哲學之間
    邏輯只是一種思考的方便工具嗎?推理有效性的根據和標準是什麼?如此等等。這些問題本質上是關於邏輯的哲學問題,需要從哲學上加以解答。再次也考慮到哲學發展的需要。在現代西方哲學中,邏輯特別是數理邏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顯示出重要的作用。有一種廣泛流傳的說法:自弗雷格等人開始,西方哲學發生了「語言學轉向」,即是說,在哲學研究中把語言問題提到了首要地位,甚至把全部哲學問題歸結為邏輯-語言問題。
  • 二十世紀的邏輯和哲學
    這種嘗試必然是主觀的,其結果也許會因該評價者主要是一位哲學家還是邏輯學家而不同。我以為自己作為一名哲學家在近60年來一直密切關注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參與著邏輯學的發展。20世紀哲學最突出的特徵是邏輯的復興,它是哲學發展的發酵劑。這一復興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的,最初以劍橋和維也納為中心,後來擴大到整個分析哲學運動,這一復興與之匯合,這是邏輯學登上哲學舞臺的標誌。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從哲學的性質問題上看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的性質問題上認為,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活動。來看看邏輯實證主義的先驅——羅素是怎麼說的吧~每個哲學問題,當經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時,就可以看出,它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或者是具有我們所理解的含義的邏輯問題。(語言的邏輯)你,找出羅素這段話的缺陷了嘛?鐺鐺鐺!揭曉答案:他將哲學完全歸於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活動。
  • 分析哲學(五)邏輯實證主義
    ——尼採    邏輯實證主義代表人物有石裡克、卡爾納普(維也納學派)、賴欣巴哈(柏林學派)、盧卡西維茨、塔爾斯基(華沙學派)、艾耶爾等。邏輯實證主義是一種邏輯分析、經驗主義的哲學思潮,其致力於以科學為模式、以邏輯為手段、以物理學為統一語言,徹底改造哲學,使哲學完全成為一種科學的哲學。
  • 讀書 | 論《法哲學原理》的邏輯起點
    關鍵詞:邏輯起點 自由意志 佔有 自由主體前 言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其哲學理論涵蓋、包容、解釋了自古希臘時期以來的整個西方哲學發展歷程,其哲學體系發端於1807年著成出版的《精神現象學》,後在其執教時期陸續出版了《邏輯學》、《哲學全書》和《法哲學原理》等著作,完成了其整個哲學架構,自認為已包舉囊括一切可知的知識。
  • 韓東暉 | 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踐言意義
    通常認為《邏輯哲學論》區別了三種語言的用法或語句類型,但在他看來,實際上《邏輯哲學論》本身是用第四種語言來表述的(其特點尤其在於虛擬假說和歸謬論證);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我們理解這部著作、理解維根斯坦,乃至理解哲學的本性和探索都大有裨益。(Nordmann,p. 8-9)上述觀點具有啟發意義,但似乎仍可更進一步。本文擬借鑑布蘭頓的規範性理論,討論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哲學語句的踐言意義。
  • 佛教推理的邏輯——當東方哲學與西方邏輯相遇
    用西方邏輯的標準看,佛教哲學充滿了邏輯矛盾,但是邏輯學正在研究,這可能是一件好事。作者:Graham Priest紐約城市大學哲學教授,墨爾本大學名譽教授。總的來說,西方哲學家對佛教思想並沒有多大熱情。正如一位同事曾經對我說的:這一切都只是神秘主義。
  • 哲學與宗教都很重要,但哲學更理性,更富有邏輯力量
    如果從哲學以外的角度去看哲學和宗教的話,那它們完全是屬於純精神領域裡的事物,當它們在我們心中出現時,我們很難用「你看」或「你聽」這樣的詞去解釋、描述它們。這一點足以決定著它們在對待物質世界的具體事物、具體問題時,往往是起不到任何實際作用的。
  • 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 | 任曉明:大數據視域中的邏輯和哲學問題
    講座預告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講座題目:大數據視域中的邏輯和哲學問題主講人:任曉明(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主講人簡介任曉明,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講座預告丨桂起權:邏輯哲學的中心問題——恰當相符性
    講座題目:邏輯哲學的中心問題——恰當相符性主講人:桂起權(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持人:張建軍(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邏輯所所長)時間:2020年11月24日(周二)18:30地點:南京大學哲學系(薛光林樓)216室 主辦:南京大學哲學系、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主講人簡介:
  • 關於形式邏輯的真值的哲學思考
    關於形式邏輯的真值的哲學思考 2016年09月07日 16:11 來源:《江漢論壇》 作者:溫華 溫維政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哲學經典問題「我是誰」(一 邏輯基礎)
    靈性成長說--我是什麼哲學裡的終極問題之一便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那裡去」。所以理論上講,這個問題的邏輯基礎首先是要有一個「我」存在。因此,目前我們暫時在哲學的層面上討論這個問題,至於在宗教神學及靈性層面上,我們可以另闢文章來專門研究——儘管未來,也許是不遠的未來我們就能看到科學、哲學、宗教、神學的大一統。第二個假設是,「我」有一個身份「誰」,這意味著在思維上可能會受到一定局限。
  • 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的7個論題,哲學系本科生必看!
    《邏輯哲學論》是出生於維也納的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創作的邏輯學著作,1921年首次發表。《邏輯哲學論》從符號系統的原則和任何語言中詞和事物之間必須具有的關係出發,將這種考察的結果應用於傳統哲學的各部分,並在每一種情形下都表明,傳統的哲學和傳統的解決是怎樣由於對符號系統原則的無知和對語言的誤用而產生出來的。
  • 分析哲學與哲學分析
    而一部哲學史專門以分析哲學為一卷,則顯示出作者對分析哲學的充分重視。當然,這兩部著作的厚重本身似乎也直接說明了分析哲學的重要性。下面我想結合這兩部著作談一談目前對分析哲學的一些看法。一、「語言轉向」與「終結論」關於分析哲學,今天常常可以聽到兩種說法。一種是談論「語言轉向」,另一種是說分析哲學已經「終結了」,或者說「過時了」、「衰落了」。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科學主義的興起——做任何事,都要講究科學,有科學觀邏輯實證主義是本世紀西方最重要的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由於多年的文化閉關,我們對於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想一直很少介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大概了解下。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哲學流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
  • 張師偉教授新著《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邏輯演繹》目錄及後記丨20161116
    本書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邏輯演繹」(項目號07BZZ033)的最終研究成果。二、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立足於闡發政治的民族共性 (一)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要注重闡發民族共性(二)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要關注綱領性政治觀念 (三)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要關注流派間的相通性 三、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內部邏輯(一)公共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勾勒(二)學派關係及其體現的思想邏輯(三)
  • 邏輯與哲學邏輯風暴訓練第一期
    同時邏輯學又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它為包括基礎學科在內的一切科學提供邏輯分析、邏輯批判、邏輯推理、邏輯論證的工具。  邏輯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邏輯學指:研究推理的科學,即只研究如何從前提必然推出結論的科學。廣義的邏輯學指:研究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的邏輯方法的科學。
  • 深化對維根斯坦哲學思想的研究
    學界在紀念這位思想家之際,也在思考未來如何繼續深化對維根斯坦哲學思想的研究。以批判精神回應時代問題20世紀末,在北美地區一次票選20世紀最重要10部哲學著作的調查問卷活動中,400餘名哲學家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維根斯坦所著《哲學研究》位居榜首、《邏輯哲學論》名列第四。維根斯坦在後世學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