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環球事」,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免責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登月」是讓無數人魂牽夢繞的夢想。因為月球是距離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無數的傳說,但是人類對於這個天體的了解其實並不深入,數次登月計劃都草草結束,並且人類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登月了,以至於流傳出了「登月造假」的謠言。
其實,人類探索月球不只是為了證明航天實力,也有著關乎人類未來的現實意義,在月球上隱藏著一種超級能源,足夠全人類使用一萬年,因此長遠來看,登月能力十分重要。
雖然月球距離地球很近,但是登月並不簡單,航天計劃需要花費巨額的金錢,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造成整個幾乎的崩盤,而載人航天計劃需要考慮太空人的生存需要,困難程度翻倍。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人類在1972年12月7日最後一次登月後,將近五十年過去為什麼沒有再次登月呢?難道現在的科技還不如上個世紀嗎?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看,人類的數次登月計劃正是美蘇冷戰期間,雖然登月是為了科學研究,但是在當時美國和蘇聯都是強行攀科技樹,花費了數以百億美元才成功登月,但是登月之後的收穫幾乎可以忽略,因此人類的數次登月的歷史意義都大於實際價值。
簡單來說,現在的人類有能力登月,但是並沒有能力開採月球資源,或者是在月球建立太空基地,就像是許多人明知道攀登珠穆朗瑪峰十分危險,但是為了證明自己仍然會去攀登一樣,但是你成功登頂後,就不再會選擇繼續第二次攀登了。
而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美國已經成功證明了登月能力,在沒有其他誘惑的情況下,花費大量的資金登月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當然在未來人類必然是會再次登月的,原因很簡單:
月球背面沒有電磁幹擾適合建造太空望遠鏡月球土壤中蘊藏著大量的「氦-3」,可以供全球人使用1萬年
在月球背面建造低頻射電天文望遠鏡,進行低頻天文觀測可以填補目前人類天文學的空白,因為月球背面的磁場可以屏蔽無線電信號幹擾,這樣的環境地球上並不具備,因此在未來,人類肯定會在月球的背面建造天文望遠鏡甚至是太空基地。
除了在月球開展天文觀測以外,月球土壤蘊藏的大量「氦3」也意義重大,「氦3」是一種理想的清潔能源,但是在地球上的含量極低,地球上可供人類開採的氦3不足500千克,但是月球上至少有100萬噸的氦3,足夠全地球使用一萬年。
目前人類利用核能的方式主要以「核裂變」為主,但是「核裂變」會產生大量的核廢料,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長時間的汙染,「核聚變」是更加理想的核能利用方式,並且「核聚變」不會產生汙染,就算燃料溫度下降,聚變反應就會快速停止,不會發生核電站爆炸的悲劇。
可惜的是,目前可控核聚變技術仍然不夠成熟,這也是沒有人前往月球開採氦3的原因,但是在未來的幾十年後,月球可能就會變得十分「熱鬧」,因為氦3是一種十分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燃料,可以被稱為「超級能源」。
就算考慮到登月開採並且把月球土壤運回地球的成本,氦3可以提供的能源償還比例仍然高達250倍,開採煤礦僅僅能達到16倍,因此前往月球開採氦3絕對是穩賺不賠,同時開採月球上氦3的同時,也可以得到大量的「氫」「氮」「碳」等資源。
氦3和氘進行聚變反應時,不會產生輻射,因此氦3是一種理想中的能源,100噸氦3就可以提供全世界一年的用電,因此每年人類只需要排出宇宙飛船前往月球開採幾次,就能獲得大量的能源。
月球可能會成為人類第一個外星礦區,但是想要實現這個夢想,實現可控核聚變才是最關鍵的一步,實現可控核聚變後,人類就不會再被能源問題束縛,人類文明將會迎來下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從目前來看,雖然最近的幾年人類不會再次登月,但是登月對於人類來說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建造射電望遠鏡進行太空觀測,也可以開採大量的能源,讓人類文明不再為了能源發愁。
你認為人類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