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無錫市人民政府主辦,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政府、無錫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承辦的2019年江蘇省保健食品「五進」專項科普宣傳活動正式啟動。通訊員滕志銘成昌濤揚子晚報/揚眼記者薛玲
此次活動以「科學認知保健食品,明白理性放心消費」為主題,通過主題劇表演、動漫視頻、宣傳展板、現場諮詢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參與人員宣傳普及保健食品安全知識。
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樊路宏介紹,此次江蘇省保健食品「進社區、進鄉村、進網絡、進校園、進商超」專項科普宣傳活動將從即日起持續至今年12月底,為期半年的活動期間將針對不同消費者,組織開展社區護老、知識下鄉、校園護苗、網絡課堂、商超諮詢臺等活動,通過參觀企業、專家講座、現場諮詢、消費體驗、主題班會等形式,廣泛宣傳普及保健食品知識,促進全社會科學認知保健食品,提升廣大消費者理性消費及自我防護意識,構建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科普宣傳網絡,切實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以優異成績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明白理性放心消費
活動現場,江蘇省保健食品化妝品安全協會郭桂珍會長帶領部分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代表,共同宣讀了《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誠信倡議書》,承諾向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保健食品。
啟動儀式後,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還將圍繞「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物」的核心理念,通過製作微視頻等宣傳素材,播放公益廣告,組建專業科普知識宣講團隊,在官網、微信公眾號設置活動專欄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將全省保健食品「五進」科普宣傳活動進一步推向高潮。
開展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
今年1月8日以來,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會同省公安廳、省網信辦、省民政廳等13個部門聯合開展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周密組織部署,全面摸排案源,創新檢査方式。針對「保健」市場中虛假宣傳、違法會銷等違規違法問題,綜合運用檢查抽檢、約談警告、曝光公示、行政處罰、行刑銜接等手段,打組合拳、出連環招。截至4月18日,全省共立案961件,罰沒款6367.73萬元,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64.33萬元。
現場
科普
保健食品不是藥
一直以來,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都在通過大力科普保健食品知識,提升公眾對保健食品的科學認知能力和自我防護能力。
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普通食品的標籤不得標示保健功能。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可以調節機體的某些功能,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根據2015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規定,保健食品必須經過註冊或備案。目前,市場監管部門依法批准註冊的保健食品允許聲稱的保健功能主要有27類,依法備案的保健食品允許聲稱的保健功能為補充維生素、礦物質。
保健食品的形態特徵
保健食品無特定形態特徵,但必須是經一定的生產加工工藝製成的工業製成品,且必須是經口攝入,經胃腸道消化系統吸收的食品,主要有片劑、丸劑、酒劑、顆粒劑、膠囊劑、口服液等多種劑型,其他如某某貼劑、噴劑、擦劑、氣霧劑,以及一些天然的物品(及其切片),如靈芝、人參、鹿茸等中藥材均不屬於保健食品。
選購保健食品認準「藍帽子」
保健食品如何選?一定要認準「藍帽子」。保健食品產品外包裝上有藍色草帽樣標誌,標誌下方為批准文號和批准部門。每個保健食品批准文號只能對應一個產品,如果消費者在市場上發現一個批准文號對應多個產品的情況,務必謹慎。目前市場上存在原衛生部(1996年11月至2003年7月)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部門(2003年10月之後)批准的保健食品產品。原衛生部批准的國產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為「衛食健字+(年代號)+順序號」,進口保健食品為「衛進食健字+(年代號)+順序號」或「衛食健進字+(年代號)+順序號」,下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批准」字樣;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國產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為「國食健字G+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進口保健食品為「國食健字J+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下面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字樣。2016年7月1日以後,保健食品實行註冊、備案雙軌管理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准註冊的國產保健食品為「國食健注G+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進口保健食品為「國食健注J+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實行備案管理的品種,國產保健食品備案號格式為:「食健備G+4位年代號+2位省級行政區域代碼+6位順序編號」,進口保健食品備案號格式為「食健備J+4位年代號+00+6位順序編號」。
舉報熱線要記牢
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僅限於其外包裝上標稱的保健功能,任何超出其標示範圍的功能宣稱,特別是「治療」、「防治」均是虛假誇大宣傳,不可信。世上沒有「萬能藥」,保健食品根本不是藥品,更不可能「包治百病」。身體有疾病,請到正規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如果消費者對所購買的保健食品質量安全有疑問,或發現身邊有保健食品非法生產、非法經營、非法添加和非法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的,請及時撥打全國統一的投訴舉報熱線12315。
延伸
保健食品十大常見騙局
(一)免費陷阱
(1)免費體檢。保健食品推銷員經常利用老年人不愛上醫院的心理,裝扮成「義診醫生」,像模像樣地進行一些血壓、血脂常規檢查後,拿著檢測結果煞有介事地指出消費者患有某些「疾病」,然後開始推薦保健產品。
(2)免費試用。在經過多次免費試用後,一些消費者出於心理作用感覺有效,或者多次試用後,人情難卻而購買了該產品,但買回家後才發現產品存在很多問題。
(3)免費聯歡。不法商家以公司周年大慶、回報社會獻愛心之名,組織老人參加免費遊玩,並提供專車接送,免費午餐,但在遊玩過程中,推銷員會遊說老人購買產品。
(4)免費健康諮詢。開設「健康免費諮詢熱線」,只要消費者打進電話諮詢,對方都會推薦所謂「包治百病」的同種保健食品。
(二)溫情麻痺
推銷者抓住老人渴望親情、害怕孤獨的心理,隔三差五地打電話問候或帶點小禮品上門拜訪,噓寒問暖拉家常,組織老人參加集體聯歡,營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圍。老人們往往會逐步放鬆警惕,在情感的支配下購買那些功效不明、價格高昂的保健食品。
(三)人際遊說
保健食品商家以高薪招納一批社交網絡龐大的業務員,讓他們對身邊熟悉的老年親戚、朋友、同事等進行遊說、推銷。老年人有時礙於情面,有時則因輕信親近的人而盲目購買。
(四)附贈誘惑
老人一般深受勤儉節約的傳統思想影響,熱衷於接受商家免費、額外贈送的禮品。保健食品商家往往也會根據老人的興趣、愛好和生活需要設置購物附贈禮品,一些老人就是在這些禮品的誘惑下盲目購買了商家推銷的保健食品。
(五)品牌誤導
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致力於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擴張,鋪天蓋地片面宣揚「名廠名牌」,使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這類產品一定是因為療效顯著,才能有如此名氣,購買這種產品準沒錯」。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老年人容易陷入迷信名牌的誤區,沒有根據自身身體情況正確、合理地選購產品。
(六)僱託迷惑
僱託是不法商家慣用的手段,請來所謂的「專家」、「學者」、「權威」在公開場合介紹該產品的「特殊療效」和發布「權威檢測報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義寫感謝信、送錦旗、現身說療效;或在銷售現場製造搶購產品,製造購買者甚眾、爭先恐後的假象等。在這些具有迷惑性質的行為面前,老年人往往缺乏辨明真相的能力,最終選擇購買無用的產品。
(七)回報承諾
推銷者以「購買產品即可成為會員,而後推薦別人購買可獲報酬,推薦越多報酬越高」的方式招攬生意,拓寬銷路,這對已經失去穩定經濟來源的老年人更具有誘惑力,老人們一不留神就容易盲目購買產品成為會員,甚至落入非法傳銷的圈套。
(八)虛誇療效
商家打著「綠色、健康、高科技、洋產品」的旗號,宣稱其產品是「包治百病、治病於無形」的靈丹妙藥,片面誇大保健食品功能,使消費者誤以為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藥品使用,耽誤了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同時,商家對一些保健食品存在的副作用及不適用對象隻字不提,極可能損害消費者健康。
(九)擅加成分
一些不法生產企業見利忘義,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違禁藥品成分,消費者食用後短時間可能起到緩解病痛症狀的作用,進而對該保健食品產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賴,長期使用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都將構成極大威脅。
(十)流動設點
部分保健食品經銷商採用租賃臨時經營活動場所,設立流動攤點或者上門推銷等方式開展活動,一旦發生重大糾紛或者被執法部門查禁,馬上轉移藏匿,另起爐灶,逃避責任,產品的售後服務質量難以得到保障。